故乡是一座孤岛,成年后只能在他乡遥遥凝望。想念故乡的桃花树、想念村边潺潺的流水,可惜这些只能存在于回忆中。
1992年,随着一纸文书的下发,100多万人的命运就此改变。在这100多万人眼中,故乡就是那长江三峡蜿蜒碧绿的江水。
生产发展日趋完善,经济上升让人喜上眉梢的同时,环境保护也迫在眉睫。
在国际发展大会中,联合国向各国提出建议,要保护自然环境,退耕还林,这样才能充分利用自然潜力,造福子孙后代。
三峡附近田地
在这一建议的驱使下,中国提出了三峡移民政策。因为三峡水库附近居住人口过多、大量耕种农作物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三峡库区附近已经无法居住,目前唯一能做的就是移民。移民最难的不是安置人口,而是斩断这些人祖祖辈辈生存的根。
刘敏华是百万移民中最普通不过的一个男人,他也为了中国能建成世界一流的水利工程,准备收拾好自己的家当去往未知的他乡。
村中其他人携家带口,将家具、衣服、财物运往他乡。有些人还会带上祖宅的瓦砾、庭院中的一抹黄土,以此留住回忆。
看着家中生活过的痕迹,想象着他们即将被江水淹没,刘敏华不知道能带走多少东西,他只想将整座屋子全部搬走。
坐在祖宅门口思考良久,一抹粉嫩的颜色跃入刘敏华眼中,那是家门口栽种的一颗桃树,每到春天都会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无论搬到哪里,总想带走些带着人气的事物,刘敏华一拍大腿便小心翼翼地将桃花树挖了出来,装进了背后的竹篓里。
村中无人嘲笑他,白费辛苦带走些不值钱的东西。因为大家心里都明白,这颗桃树有着家的痕迹,映照着他们远离故土的心酸。
刘敏华将“故乡”背在了身上,仿佛每个脚印都能落地生根,连接着他再也见不到的故乡。
这次移民活动从1992年4月开始,一直持续到2018年宣告完毕。刘敏华正是从2012年,从三峡大坝附近的乡镇移民到新的家园。
短短27年,湖北、重庆共有11座县,130多万人民,从三峡附近搬离,迁至上海、广东等远方。
这场声势浩大的移民,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纪录,成为了移民数量最多的一次活动,100多万人以“三峡移民”为称被记录进了历史。
回望30年前,72岁老党员谭德训,第一次听到三峡工程开工时,心中满是期待,渴望能亲眼见证大坝的建成。
1992年,三峡坝区开始施工,十万工人浩浩荡荡从全国各地长途跋涉至此,用双手修筑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水利工程项目。
村县里的人朝夕相处,世世代代扎根此处,没有饥荒、天灾绝不会轻易离开生养自己的土地。
可是根据规划,三峡工程蓄水量会升至175米水位,这意味着有100多万居民的土地会被淹没,移民势在必行。
在施工火热开展的同时,谭德训收到了一个消息,那就是杨贵店村在施工范围内,此地的21户居民需要紧急搬迁。
要搬迁的消息谭德训不是没听过,只是未到通知下达的那一天,谭德训始终抱着一丝希望,可这希望最终还是破灭了。
搬迁的通知下发时,村中已近年末,家家户户正在为过年团圆做准备,全村居民没有一个愿意主动搬离的。
可眼见大坝施工迫在眉睫,移民干部只好一户一户去劝说,告诉他们三峡工程建成的重要性。
三峡工程不只是保护环境,也是保护人民。三峡附近水土流失严重,建国后洪水频发,每次都能摧毁百万人民的家园、耕地、财产。
只要建好了三峡水库,人民就不用担心洪水侵袭,不用在冰冷的水中浸泡数小时,只为等待救援的到来,抓住生的希望。
洪水
谭德训有着20多年的党龄,听党话跟党走是他的使命和责任。于是移民干部刚到他家,他就直言要用自己的行动,去劝说其他村民。
移民干部刚离开,谭德训就将全家人召集起来,准备带着一家老小收拾家当,搬到政府搭建的临时居住所。
妻儿动作上没有抗拒,心中却满是疑虑,因为根据村中的风俗,在腊月里绝对不能搬家。
谭德训将家人的疑虑一一打破,更是直言要将国家大事放前,个人小利放后,这才是一个共产党人应有的担当。
最终,全家16口人被谭德训说服,拆掉了居住几十年的老宅、砍掉了赖以维生的果林,从宽阔的大瓦房搬进了简易的帐篷内。
谭德训一家人
其他村民看到谭德训的举动,不搬离的决心开始松动,而后又在移民干部的劝说下,一户又一户跟着谭德训的步伐,开启了移民之路。
为了感激这位三峡移民搬迁“第一人”,政府为谭德训颁发了全国移民先进个人的勋章,副总理也亲自接见了谭德训。
一百多万移民中,并不是所有人都会为了国家利益而妥协,于是钉子户一词就出现在了大众视野里。
1995年,三峡政策已经实施了两三年,政府已经为长江三峡附近的居民,规划好了安置地,并给村里人做好了心理建设。
大家虽然不舍,但在移民干部的劝说下,同时也深知大坝建设的重要性,于是大多数都选择离开故土,移民到城市里。
但也有少数拒绝移民的,大部分是为了向国家索要更高的补偿金。
只有一个人与众不同,她就是张秉爱,一个为了一只从搬家车上挣脱的鸡,而成为钉子户的农村妇女。
张秉爱就像一颗钉子,紧紧扎根在自己生长的土地上,无论移民干部如何劝说,她都不为所动,足足坚持了8年之久。
张秉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从小就在山区里长大。成年后她和一个家中同样贫穷的男人互生爱慕,马上就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
做父母的都想让女儿嫁个好人家,一方面能拿到不低的彩礼补贴儿子,一方面能让女儿未来不用过于辛苦。
于是张秉爱的爸妈出手剪断了女儿的红线,执意将她许配给了山下的一个残疾人。
残疾人的家里说不上富足,但是和住在山上的张秉爱一家相比,还是绰绰有余。
山上生活条件差,光是下山就需要好几个小时,更别提到城内打工了。
山下的村民去城内就比较方便了,不做农活的时候,他们就会去城内做点小生意,生活条件远好于山上的村民。
而且上个世纪人们的思想还比较封建,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于是张秉爱在绝食抗议失败后,就嫁给了山下的残疾丈夫。
张秉爱和丈夫
嫁给一个残疾人,未来的生活肯定会十分艰辛。张秉爱已经做好十足的准备,打算和婆婆一家共同种田养活自己的丈夫。
可婆家不只有一个儿子,张秉爱的婆婆也不在乎这个残疾儿子。因此张秉爱嫁过去后,婆婆顺势将儿子这个累赘,甩给了张秉爱。
从此张秉爱成了一家的顶梁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独自一人种田、种树,负担起家庭的各种开销。
别人家都是夫妻共同种田,还有婆家帮忙,张秉爱只靠自己总归是有些吃力,难免会想抛弃丈夫离开这个伤心地。
长江三峡附近的田地
可能是张秉爱的父母心怀愧疚,毕竟他们曾为了高额的彩礼,把女儿“卖”给了一个残疾人,于是会偶尔下山帮张秉爱种田。
在父母的扶持下,张秉爱最终在苦难的生活中挺了过来,和丈夫生下了一儿一女。
1995年移民号召颁布后,张秉爱的村子举办了一场告别仪式。
121户居民全都聚集到祖宗祠堂里,和故土进行最后的别离。
虽然山里的日子很苦,城里的居住条件更优越,但没有多少人真的想离开自己世代居住的土壤,于是他们都在告别仪式上哭成了泪人。
三峡移民
张秉爱更加不想离开桂花村,一是内心对外部世界的恐惧,二是不想搬到远离娘家的地方。
每到夜晚来临,张秉爱想到同村人搬离后空荡的院落,念及女儿儿子的未来,她总会彻夜难眠,怀疑自己的决定到底对吗。
再说大坝建成后水位上移,这个现实张秉爱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于是她的内心开始动摇,打算在搬迁同意书上签字。
正在张秉爱摇摆不定时,一件事永久地改变了她的命运。
张秉爱正在帮同村人搬家,一只鸡突然从鸡笼中挣脱出来,扑棱着翅膀跑进了张秉爱的家里。
这件再普通不过的事,却触及到张秉爱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她不想打破现有的生活,搬到陌生的环境,远离自己的娘家。
于是张秉爱破釜沉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钉子户,誓死不搬家,哪怕是水位线上升,她也会一点点垫高屋子。
随着水位线一点点上升,屋子再怎么垫高也无法居住了,于是张秉爱就把家搬到了山上。
山上生活比山下更差,张秉爱搬家后生活愈发贫困,但她依旧不愿意从长江三峡附近搬离。
张秉爱不愿意搬家,只因一直有个执念,那就是自己只会种田、种树,搬到城里后什么都不会做,没有办法赚钱养家。
实际上,村民从桂花村搬离后,全都住进了通水通电的大房子里。屋子前面是宽敞的柏油马路,屋子后面则是一大片果园。
而张秉爱生活的房子,因为位置偏远,经常停水停电,生活环境特别恶劣。
移民后的村民都能靠种脐橙养活自己,成为了远近为名的脐橙之乡。没多久他们就通上了网,盖起了二层洋楼,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而张秉爱因搬移到山上,导致自家的脐橙树也随之搬移,因脐橙树要适应新的土地,他们家两年多没有收入来源。
看到移民出去的村民过得这么好,其他钉子户纷纷从长江三峡附近搬离,到最后只剩下张秉爱一家还在苦苦坚持。
张秉爱
因为村民都已搬离,学校也随之被移到了乡外。张秉爱的孩子只能每天走上几公里的路程,徒步到其他地方上学。
虽然张秉爱因死守故土而生活落魄,移民干部也多次来劝说她,可她就是不愿意从桂花村搬出去,因为她怕丢人。
从1995年到2003年,张秉爱“钉子户”的名声已经远近闻名。所有人都在嘲笑她,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固执己见。
她不搬离桂花村,没准还能落下一个“热爱故土”的好名声,要是现在改变主意,这8年的坚持就真的成了一场笑话。
别人的吐沫星子,哪有实实在在的幸福重要,但好面子的张秉爱就是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决定是错误的。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2003年长江的水位线上到到了135米,如果张秉爱再不搬家,房子就会被淹没在茫茫江水里 。
张秉爱只能带着全家人,搬到了一个偏僻的村坡上,这个村坡还是村里批下来的宅基地,而房子只能张秉爱自己来搭建。
家中资产捉襟见肘,张秉爱没钱盖新房子,只能在菜地旁边盖了一个简陋的窝棚。
移民干部来张秉爱家里劝说她时,发现一家人生活环境极其简陋,一到雨天便会成为“水帘洞”,于是就给了她一些赔偿款。
张秉爱用政府的赔偿款,在公路旁买了几间窝棚,有了一个暂时居住的地方。
张秉爱住的窝棚
搬家后,儿子每天都要早早起床,光是上学就要花好几个小时。再加上家里总是停水停电,根本无法给儿子提供好的学习环境。
不出意外,张秉爱的儿子即使拼命学习,还是在2007年的高考中落榜了。
张秉爱心中满是愧疚,虽然孩子们从来没因张秉爱的决定,而抱怨过她,但她不免把儿子的落榜归咎到自己身上。
因为家中贫穷,张秉爱的儿子没有选择重考,而是在国家的帮助下特招到新疆入伍。
张秉爱的儿子退伍后,用在部队里攒下的钱给家里盖了新房子,如今张秉爱还住在那个房子里。
在时代的大洪流中,三峡移民都被历史推着往前走,他们中有舍小家为大家的人,也有固执己见留守家乡的人。
无论是哪种决定,这些人最终都有了一个好的归宿。只是不知道午夜梦回时,他们是否都会梦到长江下,那片绿草茵茵的故乡呢?
小康之年,喜讯不断!1月18日清晨,金沙江畔阳光普照,金塘老镇喜气洋洋,移民干部、移民代表齐聚一堂,带着金塘镇1273户“准业主”的殷殷希望和期待,一大早就来到分房启动仪式现场参加电脑摇号。随着巧家县委书记张华昆宣布移民集中安置房电脑摇号分房仪式正式开始,金塘镇移民代表按下摇号按钮,标志着白鹤滩库区最大移民县正式拉开移民分房、搬迁大幕。
为何这么多人渴望落户上海,上海户口究竟有何价值和意义?即使用金钱来衡量,上海户口的价值可高达百万以上。但现如今,很多人对于新一批毕业生可以轻松落户上海提出质疑,怀疑上海户口是否仍具有如此高的价值。还有一些人表示,尽管已经落户上海,却未感受到户口所带来的实用性和价值。首先,让我们分析一下应届生的问题。优秀的高校应届生是社会上最年轻...
“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1993年,全世界最大的移民工程---三峡移民轰轰烈烈开始了。为了支援三峡建设,长江两岸共有20多个县、277个乡镇、1680个村、将近130万库区人民,挥泪作别故土,叩别祖先,像漫天的尘埃,从此落尽了全国各地。他叫刘敏华,湖北秭归县郭家坝镇人。身为三峡移民的他,正要将自己的家搬往另一处,不久后他的祖屋即将沉入水底。
重庆日报全媒体龙丹梅110多万移民告别故土,2座城市、7座县城、94座集镇迁建,1400家工矿企业搬迁……这不是一组简单枯燥的数字,这是重庆为三峡工程按期蓄水、通航、发电作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在移民,而移民的重点在重庆,重庆承担着85%以上的三峡移民任务。自三峡工程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启动到全面完成移民搬迁安置任务,重庆累计搬迁安置移民110万余人。
“仅需20万!不用投资,不用学历,轻轻松松移民加拿大!”近些年来,“润”出国的朋友越来越多,移民国外的门槛似乎也不那么高。但离开故土,前往异国他乡的生活真的就那么好吗?接下来这对来自香港的夫妇,也曾在当地有体面的工作和生活。但为心中梦想,他们毅然抛弃一切,选择移民。国外生活究竟如何?他们将用亲身经历真实展示移民海外所要经历的感悟与坎坷。
相信很多移民美国的申请人在申请美国移民的时候,都会经历咨询过移民美国的机构,很多移民美国的申请人对于移民机构那是又爱有恨,爱的是移民机构能够给自己在移民美国的道路上提供很多专业性的指导,协助移民美国的成功,恨得是由于国际环境的影响,很多公司都想在移民行业来分一杯羹,导致移民市场上的移民机构良莠不齐,如何在选择移民机构中擦亮眼睛,帮助自己一步到位移民美国呢,三招让你搞定如何选择移民机构!
王先生一直想移民出去,终于在准备了5年之后,一家三口如愿以偿可以移民加拿大了,为了解决资金问题,破釜沉舟,把上海的房子卖了,2017年拿着房款和所有积蓄1200万去了加拿大。他们也买好了房子,车等生活必须用品,也立马实现了在上海很难实现的大房子大草坪双车位的生活。儿子上小学,并且也很快适应了这边的环境。
上海物流公司电话:400-1828-156上海物流公司电话:400-1828-156上海物流公司专业承接:长途搬家,行李托运,轿车托运,家具托运,家电托运,国际物流,国际海运,航空物流,电瓶车托运,摩托车托运,仪器托运,设备托运,大件物流,工具托运,大件搬家托运,搬家物流,出国搬家,跨省搬家,市内搬家,移民搬家,异地搬家,跨城市搬家,私人物品运输,办公室搬迁,货物安全包装,钢琴托运等.
市公安局介绍,我市户籍人户分离人员,想要在居住地享受公共服务政策,都需要办理人户分离居住登记。日前,为进一步深化人口管理便民服务措施,打造更有温度的公安政务服务,市公安局人口办会同市大数据中心对我市户籍人户分离人员登记“不见面办理”进行了迭代升级,打造了“服务对象更加广泛、材料提交自动调取、回执领取快速便捷”的2.0版。
现在很多人都将上海作为首选的落户城市,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下上海福利补贴1.办证简便办理港澳通行证、台湾通行证、护照、更换身份证、临时身份证等事宜,虽然非沪籍也能在上海办理,但办理时间会慢一些,若是上海户口,时间会快一些!2.买房上海买房是有限购政策的哦!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购房缴纳个人所得税或社保的年限为自购房之日前连续缴纳满5年及以上。
上海外国人永久居留新政策(在沪有永久居留证的外籍人才数量全国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