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喝热水,不仅是全国直男关怀女友的统一回复,也是老一代心中可以包治百病的神奇存在。
无论是感冒、胃疼、窜稀、痛经、牙痛还是其他什么毛病,反正拿着保温杯一通吨吨吨就对了。
爷奶爸妈平常最看不惯小辈儿喝冰镇饮料,但凡你身体出现一点儿不得劲,绝对会被唠叨是因为「没喝热水」。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国人爱喝热水」的事儿也传到了其他大陆,被老外认为是最匪夷所思的「东方未解之谜」。
只要在google上敲下「why chinese」,「为什么中国人爱喝热水」成功打败「为什么中国留学生那么有钱」、「为什么中国话那么难学」、「为什么中国人那么擅长数学」,登顶「中国人」相关搜索问题的第一名。
而在海外版知乎quora上,有好奇网友发问「中国人最中国风的操作是什么?」,「喝热水」是最高赞的回答。
所以,偌大个地球,真的只有咱们中国人喝热水么?
老外们为什么一年四季只喝凉水?
对于第一次踏出国门的留学生或是游客,最常接收到的经验之谈绝对是「别忘带热水壶」。因为在国外,想喝上一口热水实在太太太太难了。
在餐厅,默认提供的水只有冷的「tap water - 自来水」,而如果你询问服务生是否有热水时,十有八九会进入这样的死循环:
「热水?请问您要喝茶还是咖啡?」
「不用,就热水就行。」
「我知道,所以您到底是要喝茶还是咖啡?」
「...」
没错,国外餐厅都是给客人喝
直接从水龙头里接的水
有的地方还要收钱
老外完全不能理解,咱们chinese为什么在吃饭时会提出这种奇怪的要求。
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热水」专指「洗澡水」。
不过随着这些年来中国游客越来越多,一些酒店也开始提供人性化服务。
如果你在网上预定时看到「设有给中国客人准备的专用客房」这样的说明,那意思基本就是:「房间里有热水壶」。
为了以防万一,很多人还是会选择在行李箱里装一个便携式热水壶。
不但能随时喝上一口热乎的,也能在吃不惯西餐时泡上一碗方便面充饥,简直是出国求生必备。
那么问题又来了,老外需要加热时难道用不上热水壶吗?
喝咖啡,就打开咖啡机;喝茶,就打开炉灶烧水;喝水,就打开水龙头。总之,他们并没有使用热水壶的习惯。
如果真要追溯这种「喝冷还是喝热」的东西方文化差异从何而来,或许很多人都会认为是体质不同。
然而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
中国人曾冷热不忌,外国人曾喝热水续命
一个冷知识:咱们中国人不是自古以来就喝热水;他们欧美人以前喝凉水时也是战战兢兢。
19世纪英国一本名叫「比顿女士家务管理」的畅销书里就提到,老年人、体弱者以及刚运动过的人应当避免冷的饮料以及食物,否则很容易得病,甚至丧命。
是的,200年前的老外也认为喝凉水不养生,和我们老一辈的健康认知如出一辙。
1866年伦敦霍乱流行期间出版的漫画
画中的死神正在向民众分发受污染的水
而古时候的西方人之所以如此谨慎,和当时卫生条件恶劣以及医学不发达有很大关系。
虽然我们现在知道未经处理的生水存在安全隐患,里面可能含有大肠杆菌、病毒、寄生虫和致癌物等多种有害物质,但中世纪的欧洲人并没有这样的医学常识,是出了名的不讲卫生。
整个城市浸泡在垃圾与粪便之中,饮用水的安全也岌岌可危。
在中世纪的欧洲
随意向公共环境倾倒污物是普遍现象
14世纪,黑死病肆虐整个欧洲大陆,这场噩梦持续了近300年,2500万人因此丧命。
那时虽然还没有水质净化的观念,但人们通过日常生活发现喝热水不容易得病,因此将水煮沸就成了主流的抗疫手段。
「死亡的胜利」
尼德兰画家老彼得·勃鲁盖尔
笔下的中世纪黑死病
除此之外,喝酒也因此有了正当理由。
酒鬼们并不知道酒精有杀菌作用,但与别人相比,他们很少拉肚子、得疟疾。于是乎,从中世纪到近代的欧洲人就以健康之名,动不动就举杯狂饮。
17世纪的荷兰人又有钱又能喝,据说每天至少1升啤酒打底。
是他们酒量真的好吗?其实也未必,因为那时候欧洲还没有蒸馏技术,酒精度数根本提不上来,搞不好还没有咱们的醪糟上头。
直到霍乱爆发的19世纪中叶,人们才找到了水源污染与流行病之间的必然联系,同时也第一次意识到了饮用水安全的重要性。
借着工业革命的东风,自来水管道设备和水质净化系统相继出现,「直饮水」开始普及。
再说回我们国家,喝热水的历史也并不悠久,之所以养成这种习惯,其实是西方医学公众卫生概念浸透的结果。
根据我国古籍记载,只有有钱人才能喝得起热水,而普通老百姓没那个条件,就冷热不忌了。
在探讨宋辽金元时期历史文化的「中国家庭史」一书中就提到,宋代燃料价格不菲,一石柴的价格大概是40文到100文,四五石柴的钱都够买六七十斤的大米了。
所以说,烧水等于烧钱,喝一口热的对于当时的普通人家来说是相当奢侈的一件事儿。除了老人和病人之外,一般人没有这待遇。
到了近代,劳苦大众的饮用水标准也没提上去。
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里不是写过吗,黄包车夫如果在路上跑得口渴,就只能在街边水槽里对付喝上几口,甚至与牲口一起同饮。
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国家发起了史上规模最大的爱国卫生运动,「喝热水」作为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防疫手段,才逐渐在全国各地普及。
当时「喝热水」的卫生宣传标语随处可见
开水房、暖水瓶,是时代象征,也是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在二三十年前,无论是工厂、机关还是学校,几乎人手一只暖水瓶,每天去水房排队打开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行程。
那个年代的青年男女在结婚时除了置备三转一响(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及手表)之外,暖水瓶也是不能没有的彩礼嫁妆。
时至今日,虽然这些生活印记早已成为过去,但与热水相关的健康意识却深深刻在了大众的脑海中。
对于我们的长辈来说,外出吃饭时用开水烫餐具是必备操作;对于年轻人来说,每当身体发虚时也会忍不住在心里嘀咕是不是该用保温杯泡枸杞了。
其实这么烫一下并不能有效杀菌
只有用100℃的沸水并且持续5分钟以上
才可以杀死或灭活一部分细菌和微生物
这样看来,东西方关于饮水冷热的分化其实是出现在现代饮水净化系统问世之后。
一旦水质的安全达标了,欧美人便迅速忘本,直接打开水龙头吨吨吨,再也想不起自己的老祖宗为了远离病灾喝热水那个谨小慎微的样子了。
而目前为止,我国的自来水尚未达到直接饮用的标准。
再来说说「东西方人体质不同」这个争论了很久的话题。
有了「把发烧婴儿放在雪地里降温」、「刚分娩完的妇女就吃冰淇凌」这样强有力的佐证,我们确实很难不认为欧美人好像真的火力比较壮。
但如果就这样得出「亚洲人与老外体质不同,所以不能喝凉的」的结论,还是有点儿以偏概全。
倘若真是如此,同在一个大洲的日本、韩国和泰国又是异类了。
泰国人没有喝热水的习惯,往水里加冰块是常规操作;
日本和韩国人也是出了名的不怕冷。
姑娘们除了大冬天喜欢光腿之外,就连生理期时也照喝冰水、吃冰淇凌不误。
虽然他们平时也会使用保温杯,但里面装的通常不是热水,而是热茶。
拿保温杯装冰水来保冷,也不稀奇。
那么,喝冷水和喝热水对身体健康到底有什么影响呢?
有科学研究发现,喝冷水会让鼻腔粘液变厚,更难以通过呼吸道和食管,喝得太急还可能导致胃部痉挛、冷刺激头痛(也叫冰淇淋头痛)。
所以如果是感冒鼻塞或是患有咽炎、咽痛,医生通常会建议多喝热水。
但现代医学不会盲目地得出「人类不适合吃冰淇淋」的结论,而是严谨地指出,如果冰冷食物吃得太急就容易出现急促头痛得症状,仅此而已。
说喝冰水多不养生,也谈不上,否则日本人的平均寿命为何能常年位居世界前几名呢?
相反,什么都「趁热喝」就全是好处吗?也不见得。
目前「热饮」已被公认为「食道癌」的危险因素。
日常爱喝超过60°c并且每天消耗700ml茶的人患食道癌的风险相较于那些不经常喝热茶的人要高出90%。
温度过高可能会对消化道黏膜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若反复灼伤会使细胞增生的速率加快,从而增大发生变异的可能,进而可能引起细胞癌变。
也就是说,过冷过热对身体都不好,对任何人种来说都是如此。
人类喝水这问题,卫生才是重点。至于到底是冷还是热,完全是一种无关紧要的个人习惯而已。
从小在中国长大的老外喝热水,从小在外国长大的中国人喝冰水,这都没什么奇怪的。
保温杯不离身的诺兰
秘姐个人觉得,一些广泛流传的养生之道不能盲目听信。
第一,并非人人适合;第二,其中不乏自相矛盾之处。
比如我一直以来都有个很大的疑问:
老辈儿人总说「过堂风」吹不得,在中医理论里也提到「风邪是六淫之首」,那我就奇了怪了,既然吹风那么不好,为啥还要给孩子穿开裆裤呢?
2018年7月一个80后的中国小伙娶了巴基斯坦媳妇,妻子比他小19岁,他来到巴基斯坦不久就邂逅了一个美丽的巴基斯坦姑娘,她叫凯伦,家住白沙瓦,结婚后,凯伦为他生下一个混血儿,为了老婆孩子留在巴基斯坦做点小生意养家糊口,业余时间也在网上拍视频分享他们一家三口在巴基斯坦的日常生活。他娶了巴基斯坦媳妇后的生活是怎样的?
2008年11月17日,这个日子对了辽宁省庄河市的一个小村庄,是一个意义非同的日子。这一天,村民刘桂海,将要正式迎娶一个来自肯尼亚的姑娘琳达。琳达皮肤黝黑,而刘桂海皮肤白皙,两个人结婚以后,很快生下一个带有混血基因的小孩,原以为,小孩的肤色会随妈妈,没想到,大家看了以后,都夸赞刘桂海的基因真强大。中国水手和非洲姑娘的跨国情缘
近日在北京发布的《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8)》显示,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对外开放深入实施,当前,中国已开始由国际移民来源国成长为国际移民目的国,海外人员“赴华逐梦”趋势持续上升。在此背景下,华侨想返华定居该做哪些事?外籍华人可通过何种途径享受在华永久居留?华侨应办理《华侨回国定居证》中新社2日报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及其实施办法的规定,“华侨”指定居在海外的中国公民。
临近年底,相信有不少小伙伴安排好了出去旅行的计划。poppy最近去了趟日本,赶上枫叶季风景超级美(先放几张照片镇楼)~但是!没想到。护照竟然丢在了日本!差点儿回不了国了。下面就用亲身经历,手把手教你在日本丢了护照以后怎么办!保证让你顺利回国!基本流程找——警察局立案、开具证明——大使馆申请旅行证(可以让你回国)——领旅行证、注销旧护照——联系航空公司更改机票信息——回国办理新护照——办理新签证(如果是多次往返的)
根据报道,中国男子齐勇戈(音译yongge qi,英文名henry)持有留学生签证被欺骗至澳大利亚。他原本以为可以享受承诺的免费食宿、机票和优厚的薪资待遇,但事实却是他被当作了廉价劳动力。他被迫在一家工厂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2个小时,负责着两三个人的工作量,而时薪却只有5澳元(约合人民币24元)。
everybody看过来~魔都进口超市大合集整整15家,搜罗全球好物让你的生活越过越有滋味!山姆会员商店高科西路2110号(高科西路店)赵巷镇业锦路483弄1-26(青浦店)要说起魔都有哪个神秘地方,365天,天天像过节,小编必须提名山姆会员商店。每次走进这间巨型宝藏,都要买到满面红光才肯出来……24年前山姆把会员制带到了国内,似乎所有走进山姆的人都解锁了更高级的生活方式。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移民哥了解,学习下有关的法律知识,不能因为眼前的利益而迷失自我。出国留学和移民或许是一段美好的经历,千万不能因为一些虚假宣传就一时冲动。警惕这些宣称不用学习就能获得高新全职工作这类宣传,以此而成为缠绕自己一生的噩梦。
美国留学荟特邀学生家长(纽约客)分享,转载请联络我们美国留学荟上次应邀和大家分享了的圣诞节彩灯。今天过路纽约我们来一起见闻在纽约的中国新年。奥巴马总统还在位的时候,纽约首次为中国新年举办了烟花秀,如今是定期在哈德逊河岸和中国尽可能的同步欢庆。因为有时差的关系,礼花在当地时间提前响起时,则宣告中国新年庆祝活动正式开始,所以当地华人的过年氛围尤为浓烈和漫长。
舞剧《白蛇》彩排照。 上海大剧院 供图中新网上海11月4日电 (王笈)作为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人文交流平台“场外剧目”,由著名芭蕾艺术家谭元元领衔、多位海外华人舞蹈家参与主演的全新舞剧《白蛇》4日晚在上海大剧院世界首演,以当代女性视角重新解读“千年传说”。该剧既包含“白蛇”故事的经典情节元素,又突破古代传说,赋予了具有当代性的象征意味,探讨当代女性精神世界的自我修炼与蜕变。
老公单位需要劳务输出部分工人到印尼工作,自愿报名,合同一年,如果到期觉得合适的话,还可以长期签,月工资15000,单位的工资3000另算。要求男,55岁以下,没有三高,身体健康(印尼那边工作地点是在一个海岛上,医疗环境可能不是太好)。为了消除大家的顾虑,单位还跟前期已经去印尼海岛工作的两个同事视频连线,介绍印尼那边的工作环境、待遇、风土人情,饮食、医疗等等,这好那好介绍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