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喝热水,不仅是全国直男关怀女友的统一回复,也是老一代心中可以包治百病的神奇存在。
无论是感冒、胃疼、窜稀、痛经、牙痛还是其他什么毛病,反正拿着保温杯一通吨吨吨就对了。
爷奶爸妈平常最看不惯小辈儿喝冰镇饮料,但凡你身体出现一点儿不得劲,绝对会被唠叨是因为「没喝热水」。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国人爱喝热水」的事儿也传到了其他大陆,被老外认为是最匪夷所思的「东方未解之谜」。
只要在google上敲下「why chinese」,「为什么中国人爱喝热水」成功打败「为什么中国留学生那么有钱」、「为什么中国话那么难学」、「为什么中国人那么擅长数学」,登顶「中国人」相关搜索问题的第一名。

而在海外版知乎quora上,有好奇网友发问「中国人最中国风的操作是什么?」,「喝热水」是最高赞的回答。

所以,偌大个地球,真的只有咱们中国人喝热水么?
老外们为什么一年四季只喝凉水?


对于第一次踏出国门的留学生或是游客,最常接收到的经验之谈绝对是「别忘带热水壶」。因为在国外,想喝上一口热水实在太太太太难了。
在餐厅,默认提供的水只有冷的「tap water - 自来水」,而如果你询问服务生是否有热水时,十有八九会进入这样的死循环:
「热水?请问您要喝茶还是咖啡?」
「不用,就热水就行。」
「我知道,所以您到底是要喝茶还是咖啡?」
「...」

没错,国外餐厅都是给客人喝
直接从水龙头里接的水
有的地方还要收钱
老外完全不能理解,咱们chinese为什么在吃饭时会提出这种奇怪的要求。
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热水」专指「洗澡水」。

不过随着这些年来中国游客越来越多,一些酒店也开始提供人性化服务。
如果你在网上预定时看到「设有给中国客人准备的专用客房」这样的说明,那意思基本就是:「房间里有热水壶」。
为了以防万一,很多人还是会选择在行李箱里装一个便携式热水壶。
不但能随时喝上一口热乎的,也能在吃不惯西餐时泡上一碗方便面充饥,简直是出国求生必备。

那么问题又来了,老外需要加热时难道用不上热水壶吗?
喝咖啡,就打开咖啡机;喝茶,就打开炉灶烧水;喝水,就打开水龙头。总之,他们并没有使用热水壶的习惯。
如果真要追溯这种「喝冷还是喝热」的东西方文化差异从何而来,或许很多人都会认为是体质不同。
然而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


中国人曾冷热不忌,外国人曾喝热水续命
一个冷知识:咱们中国人不是自古以来就喝热水;他们欧美人以前喝凉水时也是战战兢兢。
19世纪英国一本名叫「比顿女士家务管理」的畅销书里就提到,老年人、体弱者以及刚运动过的人应当避免冷的饮料以及食物,否则很容易得病,甚至丧命。
是的,200年前的老外也认为喝凉水不养生,和我们老一辈的健康认知如出一辙。

1866年伦敦霍乱流行期间出版的漫画
画中的死神正在向民众分发受污染的水
而古时候的西方人之所以如此谨慎,和当时卫生条件恶劣以及医学不发达有很大关系。
虽然我们现在知道未经处理的生水存在安全隐患,里面可能含有大肠杆菌、病毒、寄生虫和致癌物等多种有害物质,但中世纪的欧洲人并没有这样的医学常识,是出了名的不讲卫生。
整个城市浸泡在垃圾与粪便之中,饮用水的安全也岌岌可危。

在中世纪的欧洲
随意向公共环境倾倒污物是普遍现象
14世纪,黑死病肆虐整个欧洲大陆,这场噩梦持续了近300年,2500万人因此丧命。
那时虽然还没有水质净化的观念,但人们通过日常生活发现喝热水不容易得病,因此将水煮沸就成了主流的抗疫手段。

「死亡的胜利」
尼德兰画家老彼得·勃鲁盖尔
笔下的中世纪黑死病
除此之外,喝酒也因此有了正当理由。
酒鬼们并不知道酒精有杀菌作用,但与别人相比,他们很少拉肚子、得疟疾。于是乎,从中世纪到近代的欧洲人就以健康之名,动不动就举杯狂饮。
17世纪的荷兰人又有钱又能喝,据说每天至少1升啤酒打底。
是他们酒量真的好吗?其实也未必,因为那时候欧洲还没有蒸馏技术,酒精度数根本提不上来,搞不好还没有咱们的醪糟上头。

直到霍乱爆发的19世纪中叶,人们才找到了水源污染与流行病之间的必然联系,同时也第一次意识到了饮用水安全的重要性。
借着工业革命的东风,自来水管道设备和水质净化系统相继出现,「直饮水」开始普及。

再说回我们国家,喝热水的历史也并不悠久,之所以养成这种习惯,其实是西方医学公众卫生概念浸透的结果。
根据我国古籍记载,只有有钱人才能喝得起热水,而普通老百姓没那个条件,就冷热不忌了。
在探讨宋辽金元时期历史文化的「中国家庭史」一书中就提到,宋代燃料价格不菲,一石柴的价格大概是40文到100文,四五石柴的钱都够买六七十斤的大米了。
所以说,烧水等于烧钱,喝一口热的对于当时的普通人家来说是相当奢侈的一件事儿。除了老人和病人之外,一般人没有这待遇。

到了近代,劳苦大众的饮用水标准也没提上去。
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里不是写过吗,黄包车夫如果在路上跑得口渴,就只能在街边水槽里对付喝上几口,甚至与牲口一起同饮。
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国家发起了史上规模最大的爱国卫生运动,「喝热水」作为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防疫手段,才逐渐在全国各地普及。

当时「喝热水」的卫生宣传标语随处可见
开水房、暖水瓶,是时代象征,也是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在二三十年前,无论是工厂、机关还是学校,几乎人手一只暖水瓶,每天去水房排队打开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行程。

那个年代的青年男女在结婚时除了置备三转一响(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及手表)之外,暖水瓶也是不能没有的彩礼嫁妆。

时至今日,虽然这些生活印记早已成为过去,但与热水相关的健康意识却深深刻在了大众的脑海中。
对于我们的长辈来说,外出吃饭时用开水烫餐具是必备操作;对于年轻人来说,每当身体发虚时也会忍不住在心里嘀咕是不是该用保温杯泡枸杞了。

其实这么烫一下并不能有效杀菌
只有用100℃的沸水并且持续5分钟以上
才可以杀死或灭活一部分细菌和微生物
这样看来,东西方关于饮水冷热的分化其实是出现在现代饮水净化系统问世之后。
一旦水质的安全达标了,欧美人便迅速忘本,直接打开水龙头吨吨吨,再也想不起自己的老祖宗为了远离病灾喝热水那个谨小慎微的样子了。
而目前为止,我国的自来水尚未达到直接饮用的标准。


再来说说「东西方人体质不同」这个争论了很久的话题。
有了「把发烧婴儿放在雪地里降温」、「刚分娩完的妇女就吃冰淇凌」这样强有力的佐证,我们确实很难不认为欧美人好像真的火力比较壮。

但如果就这样得出「亚洲人与老外体质不同,所以不能喝凉的」的结论,还是有点儿以偏概全。
倘若真是如此,同在一个大洲的日本、韩国和泰国又是异类了。
泰国人没有喝热水的习惯,往水里加冰块是常规操作;

日本和韩国人也是出了名的不怕冷。
姑娘们除了大冬天喜欢光腿之外,就连生理期时也照喝冰水、吃冰淇凌不误。



虽然他们平时也会使用保温杯,但里面装的通常不是热水,而是热茶。
拿保温杯装冰水来保冷,也不稀奇。

那么,喝冷水和喝热水对身体健康到底有什么影响呢?
有科学研究发现,喝冷水会让鼻腔粘液变厚,更难以通过呼吸道和食管,喝得太急还可能导致胃部痉挛、冷刺激头痛(也叫冰淇淋头痛)。
所以如果是感冒鼻塞或是患有咽炎、咽痛,医生通常会建议多喝热水。
但现代医学不会盲目地得出「人类不适合吃冰淇淋」的结论,而是严谨地指出,如果冰冷食物吃得太急就容易出现急促头痛得症状,仅此而已。
说喝冰水多不养生,也谈不上,否则日本人的平均寿命为何能常年位居世界前几名呢?

相反,什么都「趁热喝」就全是好处吗?也不见得。
目前「热饮」已被公认为「食道癌」的危险因素。
日常爱喝超过60°c并且每天消耗700ml茶的人患食道癌的风险相较于那些不经常喝热茶的人要高出90%。
温度过高可能会对消化道黏膜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若反复灼伤会使细胞增生的速率加快,从而增大发生变异的可能,进而可能引起细胞癌变。

也就是说,过冷过热对身体都不好,对任何人种来说都是如此。
人类喝水这问题,卫生才是重点。至于到底是冷还是热,完全是一种无关紧要的个人习惯而已。
从小在中国长大的老外喝热水,从小在外国长大的中国人喝冰水,这都没什么奇怪的。

保温杯不离身的诺兰

秘姐个人觉得,一些广泛流传的养生之道不能盲目听信。
第一,并非人人适合;第二,其中不乏自相矛盾之处。
比如我一直以来都有个很大的疑问:
老辈儿人总说「过堂风」吹不得,在中医理论里也提到「风邪是六淫之首」,那我就奇了怪了,既然吹风那么不好,为啥还要给孩子穿开裆裤呢?

2019年底我独自一人在菲律宾的首都马尼拉待了一周,发现这里并不像网上传的脏乱差且危险,而是一座发展不错且热心人也不少的大都市,重点是消费也很低,国内售卖30+一杯的星巴克,在这里只需要十几块,真的让我惊掉了下巴。我到马尼拉之前没有看旅游攻略,直接是随心而玩,比如想购物就去亚洲购物中心,想看日落就去马尼拉湾或者亚洲购物中心旁边的摩天轮,想看建筑了解当地历史就去老城区和圣奥古斯丁教堂,想体验当地人周末的休闲时光就去黎刹公园或当地人举办的集市。
拿着高薪,在泰国做中产,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在泰国工作3年后,胖子李调侃自己从小镇“穷屌丝”过上了中产生活。每天5点半下班,如果想看日落,开车40分钟能赶上芭提雅的海滩日落;到了周末,和女友来一次周边自驾游;每月到手的工资,除去14000元的固定开销,还能攒下一笔钱。回到2018年,如果没有做出从国企离职的决定,胖子李想象了一下,自己的人生应该是这样的:
从红豆包、饺子等地道中餐,到意大利面、比萨等……这届冬奥会上,中国不仅用科技运动震撼了世界,其饮食也让各国所喜爱。除了韩国。说起来在最近的新闻中,韩国运动员抱怨“中国菜太难吃,还油”的报道,应该是冬奥会上近期”最打脸的话题“之一了。因为韩国人怎么也没想到,没等来中国网友的问候,就被无情的各种打脸。日媒《aera dot》发文一顿怼,
我们中国人喜欢称外国人为老外、歪国仁。那他们是如何称呼中国的呢?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我国的称呼都有所不同。有的以我国的朝代称呼我们,有的以民族称呼我们,还有的以畅销海外的产品称呼我们。这些具体的称呼到底是什么呢?中亚与东欧部分地区称呼中国为契丹。英语中也有cathay。cathay与汉语契丹的发音极其相近。
朋友们, 你们有没有想过去非洲工作?国内就业压力这么大,竞争这么强,给你年薪20万,你愿意去非洲上班么?随着中非贸易不断深入发展,非洲不少国家的发展也是越来越快。这就突出了一个矛盾,“人”不够用了。非洲基础教育薄弱,当地人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工作,但现代化的企业离不开复合型人才,于是人才缺口就出现了。
绿卡和国籍有何区别?·绿卡也被称作永久居留证,即pr。它是一种给外国人授予永久居留权利的证件。持有绿卡的人,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自由进出该国家。·而国籍是指一个人属于某个国家的公民身份。持有国籍的人,享有该国的公民权利和义务。申请和使用绿卡和国籍的规定和限制因国家而异。例如,持有绿卡的人需要满足一定条件才能申请入籍,例如居住时间和纳税要求等。
中国足协与女足前主帅布鲁诺之间的官司很可能将对中国足球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由于足协在国际上屡屡败诉且不愿接受判罚结果,许多人担心这将最终导致我国各级国字号球队遭到国际足联的全球禁赛。那么,为何中国足协会一直败诉却又不愿赔钱呢?近日有权威专家出面对外进行了解读。法国籍足球教练布鲁诺在2015年接过了中国女足国家队的帅印,随后他率领中国女足顺利闯入了里约奥运会,并最终取得了八强的成绩。
最近有一个中国玩家和外国玩家在h1z1上对骂的视频很火,小tic一直在犹豫要不要把这件事拿出来和大家分享,毕竟满屏的粗口摆出来很有教人骂街之嫌,但后来反过来一想,所谓文化交流,不就是把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放在一起才能体现其完整性吗?况且真正品行高洁的人岂是一两篇文章就能撼动的?现在说回这段视频,视频里,一中国玩家一直用f**k you骂着一美国玩家,而美国玩家也以同样羞辱性的言辞回了过去。
一个山东青年死在了巴基斯坦。那是2019年4月15日,刘辉来巴基斯坦的第三天。他离开伊斯兰堡的住处,没带手机、身份证、钱包,出门买药。监控视频捕捉到了他最后的身影:他神色平静地走出大门,回头看了一眼,似乎在观察身后有没有人。在他失踪后,巴基斯坦警方以绑架案的名义四处搜寻,当地华人四处发寻人启事。三四天后,他的遗体在一个桥底涵洞被发现,距失踪地几十公里。
中国交通大学的基因工程师们公布了最大规模的中国人基因库研究结果。研究结果指出,中国人的基因与非洲人口基因有极大差异,汉族人群的基因可以分为7个亚群。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和广播电台采访了中国人类学家,企图搞清楚所得数据有何益处。? sputnik / lida stanchenko民族自豪感与自我表达:汉服何以在中国引领潮流,它是否将走向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