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初,面对美国的一再挑衅,我国最终派出上百万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他们远走他乡,势必要与朝鲜人民一起抗击帝国主义的侵略。
虽然中国同样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好在朝鲜战争胜利了,保卫祖国,扬我国威的目的成功达到。
在朝鲜老百姓的眼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就是救世主。即使双方表面实力相差悬殊,但是中国军队仍然凭借一己之力力挽狂澜,靠的就是我国军人作战的无畏精神,能吃苦的能力,以及上级指挥官精妙严谨的战略决策。
在那个年代,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团结在一起,他们对于志愿军的钢铁般的意志和吃苦精神是非常崇拜的,朝鲜姑娘爱上中国战士的事情时有发生,王兴复和吴玉实就是其中一对。
为了爱情,王兴复甘愿放弃国籍,吴玉实答应远嫁中国,这对跨国恋情,如今怎么样了?
在那个战争年代,中国人民志愿军保家卫国的决心毋庸置疑,对于当地的朝鲜老百姓,贯彻的是和国内老百姓一样的政策“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严加遵守各种纪律规定。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来到朝鲜的土地上,更应该要表现出中国军人的气度与风范,没有中国军人会忘记他们的使命是保家卫国,战火纷飞的朝鲜容不得儿女情长。
一直在在朝鲜战场的后勤部队工作的王兴复自然也知道这个道理,他刚刚20岁出头就来参军,可以说是出身牛犊不怕虎他的内心所想只有上战场快速击退美军。
可惜的是,他不需要奔赴在一线真枪真刀的实战里,而是被分配到了二线的后勤保障部。顾名思义就是组织实施经费,物资,卫生和运输等保障,全面不间断地实施后勤工作,巩固和提升前线军队的战斗力。
王兴复所担任的职责就是在交通线上进行指挥和调配。每天要为前线及时供应弹药和吃穿用的补给,战场上经常有伤亡,那些伤亡的战士也要依靠王兴复他们来运送回国,同时协调和动员当地的朝鲜军民一起支持一线的作战任务。
虽然没有真的上战场,但是一线高强度的作战加大了后勤部队的工作量,经常让王兴复力不从心,有时候迫不得已,人手实在不够,才会找村子里的朝鲜人民寻求帮忙。
有了第一次之后,附近村庄里的朝鲜老百姓都会自发地结伴帮助我国志愿军完成工作。
在他们眼里,志愿军们就是他们国家的救命恩人,甚至会慷慨的拿出家里为数不多的粮食,大包小包的塞给王兴复,家里的驴车或者马车也会用来运输物资,帮助王兴复保障战争的后勤工作。
这样一来二去,认真办事,工作勤快的王兴复和当地的村民逐渐熟络起来,对于朝鲜民众的帮助,他也心存感激,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帮助他们做好战后重建的工作。
要知道,朝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多国参与的规模最大的局部战争。
由美国组建的联合国军为了取得战争胜利不择手段,对朝鲜平民区都会进行狂轰滥炸,导致当地的工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的摧残,大量老百姓流离失所,无依无靠。
帮助当地老百姓重建家园,这也是他作为后勤部队的任务之一。
接到命令后,他就出发前往帮助援建的家庭,从破败不堪的房屋可以看出,突如其来的大规模战争对本就贫穷的他们来说,是雪上加霜的。
通过大致的了解,王兴复知道了这户人家一共有四口人,年迈的老母亲和两个士兵儿子,还有一个17岁的小女儿。
战争刚爆发,他的两个儿子就应征入伍,可惜战火无情,不久之后就传来了两个儿子双双殒命的噩耗,这对于整个家庭来说,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
老人无法释怀,整天以泪洗面,身体状况也一落千丈。从此以后,身单力薄的母亲只能和年仅17岁的女儿相依为命,慢慢地挺过来。
他们家的情况实际上是整个朝鲜的老百姓战后的一个缩影,他知道自己的力量相对来说只能起到微乎其微的作用,他只能竭尽全力帮助其中少数几个家庭。
老人的女儿名叫吴玉实,两个哥哥的相继离去,让她本来青涩懵懂的肩膀上扛下的责任愈发沉重。
17岁的她无依无靠,国家支离破碎,母亲身体不好,她只能学着慢慢坚强。对于这位陌生志愿军的到来,她似乎找到了救命稻草,在之前早有听闻志愿军的品行和名声。
了解到这位老人家的两个儿子都战死沙场,丧子之痛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得了的。王兴复的内心也备受煎熬,如今他能做的只能是尽力照顾母女,他充当起儿子的职责。
把吴玉实当做自己的亲生妹妹,无微不至地关怀着这个不幸的家庭,有时候还会将分配给自己的伙食拿给母女俩充饥。
当时的王兴复也才20岁出头,所以两人只相差了三岁,即使在语言不通,国家不同的情况下,两人干起事来都会有同龄人的默契。
所谓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只要有吴玉实母女俩解决不了的困难或者力气活,王兴复总是二话不说一概都做了。比如王兴复在帮助她们家修建房屋时,吴玉实总会提前备好所有的材料,还会给他传递工具,打水做饭等等。
即使全程没有说话,两人也能很好地交流,一举手一投足都能明白对方的意思。随着两人渐渐熟悉起来,在情窦初开的年纪,不免会暗生情愫。
在与王兴复相处的过程中,吴玉实感受到志愿军的责任感和行动力,将他视为家庭全部的希望。
但是年少懵懂的吴玉实不知道如何表达这种特殊的感觉,她经常会跑到志愿军的驻地看电影,帮助王兴复做一些后勤方面的工作。
1954年9月,随着前线不停传来了胜利的消息,为了推动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志愿军先后主动从朝鲜撤出大部队。
王兴复对与这位勤劳善良的朝鲜女孩极为不舍,两人早已日久生情,还结下海誓山盟要结为夫妻。
与他同生共死过的战友也明白两人的相遇相爱不易,所以在王兴复递交申请的时候,许多战友都去找到领导帮着说好话,当时抗美援朝志愿军的纪律规定严明,志愿军不允许与驻地朝鲜人结婚,违反命令后果是很严重的。
在了解到两人的爱情故事之后,上级领导们也觉得此事需要灵活变通,政策是死的,人是活的。朝鲜战争之后如果还要遵循固有的政策,最后棒打鸳鸯,何尝不是一种罪过。
于是在两国高层研究对话之后,提出了一条建设性的意见:就地复员。
也就是按照1950年6月30日颁发的《关于人民解放军复员工作的决定》,王兴复需回到参军地区朝鲜参加生产和工作,后续的所有安排工作由当地政府决定。
领导对他说:“如果你不再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就可以不用理会这条死规矩了。”王兴复看到了能和爱人在一起的希望满脸欣喜,但也犹豫了。
如果答应复员,他将会主动放弃中国国籍加入朝鲜。在朝鲜战争胜利之后,虽然完成了保家卫国的使命,但不能立马见到自己的亲人,他心存遗憾和愧疚。
吴玉实看在眼里,十分理解眼前这个男人的苦衷,也劝说他:“你一定要想好,这边交通也不方便,以后想回到自己的祖国就难了。”
但是年轻人总是会为了爱情做出疯狂的行为,王兴复说:“我决定娶你为妻就不会轻易反悔,孰轻孰重在我心里自有考量。”
随后在接受到撤退命令的王兴复立即报告上级关于他的情况,并且同意复员,提交当地复原的申请,1959年他正式退出中国国籍,加入朝鲜国籍。
在当时通信技术没有那么发达的年代,信息传递得也很慢。
这份特殊的申请函从志愿军总政治部,到我国驻朝鲜总领事馆,再到朝鲜外务省,朝鲜人事局,最后到干部局,层层审批,经历千辛万苦才将手续批完。
他们的结婚申请到了1962年才获得了朝鲜行政部门的批准,两人终于喜结良缘。
正是因为困难重重,才显得申请书和这份跨国恋情弥足珍贵,王兴复成为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正式通过批准,加入朝鲜国籍并且娶到朝鲜姑娘的志愿军战士。
结婚之后的日子虽然苦但也甜,他们早就习惯了清贫拮据的生活,凭借着吃得苦,耐得劳的精神,也算是将两口之家经营得有声有色,期间还生下了可爱的宝宝。
吴玉实的母亲对这个洋女婿赞不绝口,虽然几年之后她离开人世,但是闭眼的时候一定是满足且欣慰的。
血与火铸就的爱情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一段佳话,政府和百姓自然都对他们慷慨相助。随着战后重建的推进和朝鲜的经济发展,王兴复小两口在朝鲜的生活日渐走向幸福,如今时过境迁,这对跨国婚姻状况如何?
通过政府和华侨的帮助,王兴复在朝鲜一直从事的是有关华侨教育的工作,他努力地考上了朝鲜许可的教师资格证,成为了一名真正的老师。致力于传播中朝文化,促进两国人民友好交流。在几年的努力下,他还当上了第三华侨小学的校长。
每一个远在异国他乡的人,都会有浓浓的乡愁,王兴复也不例外。即使结束了一天忙碌的行程,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都会在窗前发呆,眼睛望着故土的方向,心想:故乡的月亮是不是也像这里的一样圆?
吴玉实似乎也看破了他的心事,她用不太流利的中文关心道:“如今我的母亲走了,我俩在朝鲜也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了,我完全可以陪同你回到中国,那里才是你的故乡,你为我付出了太多。”
王兴复灵光一闪,热泪盈眶地抱着妻子,妻子的关心让他再次坚定了回国的想法。随着我国户籍制度的不断完善,放弃中国国籍,再想加入会面临着更加繁琐的手续。
在妻子的支持下,王兴复正是向朝鲜政府提出了退出朝鲜国籍的要求,也提出了自己想重新加入中国国籍的想法。
这是他第二次提出修改国籍的申请,过程只会比第一次难,但他和妻子都认为值得。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一直强调“落叶归根”,不管身在何处,祖国才是最后的归宿。
70年代末期,王兴复认为时机成熟又再次提出申请,向我国驻朝鲜大使馆递交回国定居的相关材料,最终获得了批准,这位阔别祖国二十多年的战士,终于带着妻子和孩子回归祖国的怀抱。
当时的新闻媒体铺天盖地地报道他们俩的爱情故事,但是王兴复性格低调不张扬,没有和自己的妻儿经常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而是继续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就算身处信息爆炸的现代,媒体也不希望打搅到两位老人安度余生,只知道他们一如既往地从事教育行业,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妻子吴玉实常说:“和兴复在一起的每一天,都是上天的恩赐,感谢中朝友谊,感谢中国这个包容性极强的国家,身为中国人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曾经的援朝英雄,如今已成白发苍苍的老人。面对祖国受难,他保家卫国,等到祖国安定,他教书育人,甘为人梯;对待家庭,他勇于担当,无愧于妻儿老小。
虽然过程经历千辛万苦,但是他完美践行了中国军人该有的精神,也正是因为中国有太多这样的铁骨铮铮,坚定不移的军人,我国才能一次次赢得胜利,渡过难关!
北京时间2月10日,美国男篮正式公布了备战东京奥运会的44人大名单,勒布朗·詹姆斯、斯蒂芬·库里、凯文·杜兰特、卡瓦伊·莱昂纳德等顶级球星均入选。凯尔特人5人入选:杰伦·布朗、戈登·海沃德、马库斯·斯马特、杰森·塔特姆、肯巴·沃克;湖人5人入选:安东尼·戴维斯、德怀特·霍华德、勒布朗·詹姆斯、凯尔·库兹马、贾维尔·麦基;
因为向往,他们来到中国;因为梦想,他们选择留下。当外国人“遇见中国”,究竟会碰撞出怎么样的火花?听外国友人与中国的“对话”。今年21岁的哈依达来自巴勒斯坦,目前是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言专业的留学生。受父亲影响,哈依达从小就在心里埋下了一颗向往中国的种子。中国的发展机遇、中国人的友好和热情,让哈依达来到中国,又爱上中国。
#头条文章养成计划#网络上天天充斥着美国枪击,法国骚乱,德国游行,可以说西方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危险,甚至各国的老外也在中国的自媒体里,纷纷吐槽说国外和中国比起来相差很多,中国就像是未来的世界。然而如果你身边有身处在国外的朋友,你会发现真正到了国外的朋友,反而没有一个愿意回来的,这是为什么?难道中国自媒体上的那些老外为了流量说谎了?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不少非洲黑人来到中国寻找工作,尤其是在广州,黑人遍布大街小巷。我们走在广州的街上,就仿佛身处非洲,面对如此多黑人在中国成家立业,我们该怎么解决呢?黑人并不是现代才来到中国的,他们在唐朝的时候就作为奴隶被大批量购买到中原。古代人对这些黑皮肤卷头发的人十分好奇,很多大户人家都以家里有“昆仑奴”为骄傲。
视频请点击下方链接:累计超千万国人移民海外,该不该向移民征收“弃籍税”?近日,关于国内知名导演冯小刚的一则消息冲上了热搜,在被传全家移民出国之后,冯小刚本人在网上进行了回应,他表示:自己喜欢北京,不喜欢吃西餐,更重要的是,自己不能干对不起国家的事,绝对不会移民。与此同时,冯大导演还一键清空了微博上所有的历史信息。
明星的终点是移民?冯小刚前脚被曝出国外购置豪宅的消息,张艺谋后脚就“被拍到在米国超市买菜的画面”,两大知名导演移民的传闻闹得沸沸扬扬,引起了极高的关注度。随后,冯小刚便在朋友圈辟谣,否认移民,只是陪同妻子送儿女上学,张艺谋也并未移居国外,照片只是之前度假期间拍的。移民在娱乐圈掀起一股热潮,许多明星赚够钱后,跑国外享福,这也不怪网友敏感,毕竟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这个韩国综艺的后期是不是有病啊!今日,有中国网友发现在韩国餐饮类综艺《兄弟拉面》的最新一期中,竟然将我们中国的国歌作为了bgm,甚至还是在节目嘉宾说“韩国、美国、日本都聚齐了”这种跟中国完全没有关系的场景,着实令人无语。《兄弟拉面》是韩国tv chosun和discovery korea共同制作的在日本江之岛销售韩国拉面(泡面)从而进一步宣传k拉面的综艺。
我是移民哥,第一天从西双版纳出发,一天走3国第一章:筹备与准备自驾游一直是我心中的梦想,而中国到泰国的自驾之旅更是我一直以来的目标。终于,在充分的准备和计划之后,我和我的伙伴们踏上了这段令人兴奋的旅程。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们从中国自驾到泰国的经历,以及第一天从西双版纳出发、一天走过三个国家的精彩故事。
刚才看到了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说有钱人去美国生孩子,孩子生下来就拥有美国国籍,之后到中国生活,只需要正常读到高中毕业,就可以以国际生的身份申请清华北大,也只需要简单的面试就可以入读。然后她就开始感叹有钱人和普通人的人生非常不公平。其实她只说对了一点:有钱人和普通人的人生确实非常不公平!但她错在哪了呢?
现在,最受中国人欢迎的,莫过于买房移民这个方式了。你买个房子,获得房产的同时,还能拿到一个海外身份,何乐而不为呢?一人买房,全家移民,办理速度快,流程简单,还能实现资产全球化配置。那么,哪些移民国家可以实现买房移民呢?博途海外告诉您:这5个国家环境好、性价比高,适合中国人。-希腊-在希腊能看到不少中国人,他们经营着自己的生意,也有的带父母到希腊安享晚年,一家三代其乐融融。
越南在唐朝属于中国吗(越南自秦朝到唐朝始终是中国郡县而没能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