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于明代洪武、永乐年间的大移民,是一个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历史大事件。如今时空已穿过四五百年,先祖们迁徙的悲壮故事早已远去。然而,在我国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安徽、江苏、浙江等地,迁徙先祖留下的子孙们,却仍然代代传唱着这难忘的歌谣:
问我祖先在何处?
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
大槐树下老鹤窝。
谁是古槐底下人?
双足小趾验甲形。
这脱口而出的民谣,读起来琅琅上口,十分轻松。可是,这轻松的民谣里却隐藏着一段并不轻松的历史。
元朝末年,中华大地上绵延着十多年的战乱,弄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最为严重的是,河北、河南、江浙一带甚而出现了荒无人迹的可怖景象。朱元璋经过连年征杀,终于扯开大明的旗号,坐在了龙椅上。作为新的统治者,朱元璋首先考虑的是要改变赤地千里荒无人烟的状况,办法就是大批移民。 移民是从山西下手的,这是因为山西受战争的扰害较小,人口众多。当时,明朝政府移民垦荒的原则是从窄乡移往宽乡,从人多田少的地方移到地广人稀的地方。相对全国而言,山西人口密集;相对山西而言,平阳府人口密集。因而,移民的重点就放在平阳府了。
至于为什么要在大槐下移民呢?当时,洪洞有座广济寺,建于公元六二八年,也就是唐贞观二年。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济济,香客如云。唐宋以来,这里又设有官方释站,房屋宽广,廊舍幽雅,常驻骚官,办理四方来往的公差。广济寺旁有一株参天大槐树,树身数围,荫遮数亩,一条阳光官道从树荫下通过,交通十分方便。由于古槐高大,汾河滩上的鹤鸟择枝构巢,巢满树梢。若是到了冬日,叶落枝疏,黑巢满目,甚是好看。因而,移民的地点就选在了洪洞的广济寺。
现在,我们拂去岁月的风尘,回过头来客观公正地评判,移民垦荒确实是件好事,是朱元璋坐在龙椅上超越农民眼光的举止。然而,放在当时,移民对千家万户来说不仅仅是一场灾难,而且是要背井离乡,是要家破人散。安居乐业的人们,天伦合欢的家庭,面对这突然飞来的横祸,实在难以接受。一时间家家流泪,村村哀嚎,移民的官方公告虽然早已颁布了,却行动迟缓,难以推进。一纸公文在墙上孤零零地叹息着。
这次大规模的移民是如何启程的呢?历来有一个共同的说法,颇具故事性。说的是,那原先的布告张贴不久,在旁边又多了一张告示,写道:凡不愿迁移者,三日内到大槐树下集中;愿意迁移者,请在家等候。这告示让多少人欢欣若狂,奔走相告,大家扶老携幼,欢天喜地来了,指望来登个记、签个名,又回去安居乐业。据说,仅三天,大槐树下就集结了十几万人。突然,马蹄踏踏,烟尘滚滚,奔来一大队官兵。官兵很快包围了集聚来的民众,然后,一位道貌岸然的官员公告:大明皇帝救命,凡来大槐树下者,一律迁走。
这晴天霹雳一样的公告,惊呆了人们。人们木愣了好半天才明白过来,他们上当了,受骗了。大家哭喊埋怨,但是一切都无济于事了。在人们的哭喊声中,官员开始了正常工作,登记造册,发给凭证,每登记一个,就脱去鞋子,用刀子在两脚小趾上划刻记号,以防逃跑。所以至今,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两瓣复合的。就是这样,中途也有逃跑的,公差干脆弄来绳索,将移民们的双手捆绑在一起,集中挪移。行走的人们要屎要尿,捆绑的手就必须解开。这就是后来人们把喊屎喊尿说成是“解手”的来源。“解手”随着人们的行走,到达了四面八方。现在天南海北的不少人在讲大小便时, 仍然沿用着“解手”这一移民用语。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被捆着,所以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背手走路的习惯。
移民上路了,沉甸甸地上路了,泪汪汪地上路了。走得一步三回头, 回头看着身后的故乡, 故乡渐渐远了, 只能看见大槐树了,只能看见大槐树上那高挂着的老鹤窝了。所以,就流传下来“问我祖先在何处! 山西洪洞大槐树”这样的民谣。 移民们走着,走得悲悲切切。人们从山西走向河北, 走向河南, 走向山东, 走向江苏,又从河南、江苏走向更远的福建、广东,甚而漂洋过海去了台湾,去了海外。
历史匆匆而过,当年的古槐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中。洪洞大槐树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一个人文地标,成为移民后代情感的寄托。
在元朝近百年的统治下,中原地区民不聊生,自然灾害频有发生,加上统治者的高压统治,终于在元末导致红巾军起义,战乱纷争,人口大量减少。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又发生了“靖难之变”战乱四年,又一次造成河北、山东、河南、皖北、淮北等地的荒凉局面。明朝时期,当时将山西境内的许多移民集中到洪洞大槐树这个地方,再分批迁往其他省份。
《西岗村志》第三十章 村内传说执笔主编 黄超二、洪洞迁民的传说关于移民的传说有两种版本:1、当时在山西负责移民的官员张贴告示,凡是三晋(山西)境内一家弟兄有两人以上者,除留一人在原郡,其余必须全部外迁。因洪洞广济寺主持护驾有功,曾向圣上奏请,万岁恩准,唯洪洞一县不外迁民。这样一来,凡是弟兄两人以上者均都往洪洞潜逃...
大家好!这里是“云曲三晋”,主要为大家“云”关于山西的人文历史和地理风情。明代山西大移民早已广为人知,但人们并不一定知道,在清初至民初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大约有上百万人口从外地迁入山西。走西口有必要提一下,其实在有清一代,山西也有大量人口离开本土,到外地谋生,这就是人们熟知的“走西口”。这一时期到底有多少人走到口外,由于清政府长期实行人口外迁限制政策,导致入籍户口与实际人口严重不符,因而无从准确统计,但也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在整个黄淮地区的山东、河北、河南、安徽等地,广为流传着一首歌谣:“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古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明初大移民整整过去六百多年了,民间口口相传的关于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故事依然是那么清晰,山西省洪洞县也成为千万家族的祖籍所在。根据民国《洪洞县志·卷七·舆地志》记载:大槐树,在城北广济寺左。
当我们打开网页,随便一搜“山西洪桐大槐树”,便可以看到很多有关大槐树移民的文章。其中有人说: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明初大槐树移民的后代。时至今日大槐树移民的后代不断开枝散叶,其人数早已接近了2亿人,而且范围也遍布全国各地,包括宝岛台湾。除此之外,在河南、山东、河北的很多家庭里,都会有一本代代相传的族谱,打开族谱就能发现,这些人大都是洪桐大槐树移民的后代。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四年,三省一市围绕“一体化”和“高质量”跨域协同提速。数据显示,2021年长三角地区gdp在全国占比达到24.1%,研发经费投入在全国占比达到29.8%,进出口总额达到14.1万亿元,占到全国的36.1%,同比2018年增长了27.7%。长三角全域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达到8.1%,高于全国增速3.2个百分点。
当我们打开网页,随便一搜“山西洪桐大槐树”,便可以看到很多有关大槐树移民的文章。其中有人说: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明初大槐树移民的后代。时至今日大槐树移民的后代不断开枝散叶,其人数早已接近了2亿人,而且范围也遍布全国各地,包括宝岛台湾。除此之外,在河南、山东、河北的很多家庭里,都会有一本代代相传的族谱,打开族谱就能发现,这些人大都是洪桐大槐树移民的后代。
前言:“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首歌谣,在我国流传甚广。不仅是山西省境内,就连千里之遥的安徽省以及江苏省都有不少人听过,甚至不少人说洪洞(tóng)县大槐树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过大家听过归听过,能够把这句话中涉及到的历史变迁讲明白的人就少之又少了。很多人在年幼时,听长辈们娓娓道来先祖的故事,得知山西大槐树的历史。
发生于明代洪武、永乐年间的大移民,是一个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历史大事件。如今时空已穿过四五百年,先祖们迁徙的悲壮故事早已远去。然而,在我国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安徽、江苏、浙江等地,迁徙先祖留下的子孙们,却仍然代代传唱着这难忘的歌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鹤窝。
在今天的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大部、山东省西部和西南部,广为流传着 “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古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的歌谣。并且在大家的认知里,明朝的大移民,都是从洪洞县大槐树开始的,那么这个说法正确吗?清朝的洪洞且c清朝洪洞县城图其实任何新兴的事务都有一个探索、总结经验、扩大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