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阳市淅川县盛湾镇鱼关村,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小小的博物馆建筑面积只有520平方米,但她却是丹江南水北调移民历史的见证和缩影。5月18日,顶端新闻·大河报记者驱车百余公里来到淅川县盛湾镇,坐上摆渡船跨越丹江支流,沿着窄小的乡间小路来到鱼关镇,来到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
在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工作人员刘海波的带领下,记者走进博物馆参观。馆内分设北国水源、淅川民俗、南水北调、饮水思源四个展览区,这里珍藏了丹江移民图片20000余幅、书籍1200余类、媒体报道7000余篇、民俗实物2600余件。行走其间,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定格了当年丹江移民的宝贵瞬间。在移民影像展映厅,记者观看了馆藏的移民纪录短片,片中移民们拖家带口,洒泪挥别故土的情景,极为震撼。刘海波告诉记者,这里存有各类纪实视频总长两万多分钟,较为全面地展示淅川移民迁安过程以及淅川丹江移民的生产生活、民风民俗以及文化传承。刘海波告诉记者,2017年,“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南阳市移民教育基地”开始在鱼关村旧址建设,并于2018年3月建成向公众开放。其中,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建筑面积520平方米。
据了解,2018年3月28日开馆以来,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日平均参观人数在300人左右,而南阳市移民教育基地也已开展了淅川县首届乡村振兴研讨会、十佳记者走基层采访活动鱼关站、淅川社保局“学习移民精神立足岗位奉献”主题活动、盛湾镇中心小学“学习移民瞻仰先贤”主题活动及淅川组织部“饮水思源”主题党员日活动,以各种形式重温移民历史,学习移民精神。目前,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和南阳移民精神教育基地已累计接待游客30万人次,淅川县中小学生研学活动300场次。
56座丰碑,铭记16.5万淅川移民的名字
走出移民风俗博物馆,在馆前的一片空地上矗立着一座座石碑。最高的一座石碑上刻有“移民丰碑”四个红色大字。刘海波告诉记者,这是中国移民史上规模最大的纪念碑林,镌刻着淅川10个乡镇、184个行政村、1276个村民小组共16.5万名移民的名字。其中还有移民迁安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名单。碑林后方有个小小的亭子,亭子里也有一块石碑,亭子上书“鱼关村纪念亭”。
据刘海波介绍,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修建丹江口水库起,20.2万淅川移民先后历时20年,分6批迁往青海、湖北、河南三省七县市。水库蓄水后,全县淹没土地面积362平方公里,其中淹没耕地28.5万亩,占当时全县总耕地面积的55%,淹没县城1座、大小集镇14个。
丹江口大坝加高后,豫鄂两省又有34.5万移民搬离故土,迁入异乡。其中淅川县共搬迁16.5万移民,涉及11个乡镇、168个村、1312个组,新增淹没面积144平方公里。2009年,这场世纪大搬迁开始了,16.5万淅川移民,拆掉网箱,推倒生息繁衍的老屋,挥别亲人,义无反顾地卷起铺盖,为南水北调让出家园!
位于淅川县盛湾镇的鱼关村是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河南10个试点移民村之一,2009年整村搬迁到南阳市唐河县东王集乡鱼关移民新村。2009年8月20日,鱼关村893位村民整村搬迁至300公里外的唐河县。为了给鱼关移民留下根脉,2010年10月,刻有鱼关893名村民名字的“鱼关村移民纪念碑”在鱼关原村部位置落成。碑高1.88米,象征着鱼关村188户村民,这是丹江库区第一座移民纪念碑。
2015年3月11日,“移民丰碑”立碑仪式在淅川县盛湾镇鱼关移民村旧址举行,高8.8米,重23.8吨,刻有“移民丰碑”四个大字的主碑,稳稳树立在丹江岸边的移民故土上。接下来的几个月,56块副碑相继落地,占地总面积1.2万平方米,镌刻着淅川10个乡镇、184个行政村、1276个村民小组共16.5万名移民的名字、移民迁安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名单的56座大理石碑,按照搬迁乡镇在丹江库区的位置排列,巍然屹立在丹江之滨。
1002棵古树,传承着丹江移民的根脉
把移民的根留下,让移民记得住乡愁。坐落于于淅川县金河镇,鹳河西岸的南水北调移民文化苑内,生长着从丹江口水库淹没区内抢救移植的1002棵古树,40多个树种,树龄均在百年以上,最大的古树1200多年。
走过古树林,来到复制建造的移民风情民俗院落,那里有石墙石瓦建成的移民石屋,有泥土夯实捶打的墙,有金色山草盖顶,黄泥粉刷为壁的古色古香民居……让人耳目一新,更多的是前来参观的人们见证了每一座院落和诉说不尽的移民故事。
刘海波对记者说,几位淅川本地的民间人士,10余年来,在鱼关默默无闻,不遗余力地建设淅川移民精神与文化阵地,免费对公共开放,免费参观旅游。据了解,截至目前,鱼关先后接待参观学习人数20万多人,培训学习党员干部1万多人,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力和口碑。与此同时,借助户外教育活动,鱼关打造了教育研学基地,营造并提供独特的研学环境和文化资源,渐渐成为近两年来县内外师生的首选之地,仅2020年鱼关接待研学人数3万多人次。
湖南最大的移民集中安置区,将移民发展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打造移民搬迁安置“西湖样本”——昔日“他乡客” 今朝致富人5月9日,常德市西湖管理区西湖镇新港村千亩蔬菜基地果蔬飘香。20多人正在采摘黄瓜、西红柿、苦瓜。基地负责人张学年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今年第一茬果蔬已经上市,西红柿批发价每公斤12元,供不应求。
淅川县移民工作领导小组公告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发〔2016〕17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方案〉的通知》(豫政〔2006〕57号)、《南阳市移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南阳市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直补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宛移〔2017〕4号)精神,在2022年度对我县纳入享受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人口审核结果显示,全县有长期失联不能提供相关资料信息人员19人。
为一渠清水永续北上,淅川16.5万人离乡 家乡人在丹江岸为他们立下“移民丰碑” 总面积1.2万平方米,56座花岗岩石碑上,镌刻着南阳市淅川县16.5万名移民的名字。“移民丰碑”巨型石碑稳稳树立在丹江岸边的故乡土地上,诉说着发生在南水北调工程中的动人故事。一捧故乡的土、一瓶丹江的水,陪伴他们走上移民路
大家好,我是移民哥,一个用大白话聊聊移民圈那些事儿的自媒体人。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国移民的真实情况,你可能不知道的数量、分布、来源和目的地。这些数据都是来自权威机构的最新报告,希望能让你对中国移民有一个更全面和客观的了解。中国移民有多少?你可能觉得中国人口这么多,移民出去的也应该不少吧?没错,根据联合国移民署起草的《世界移民报告2020》中文版,截至2019年,
饺子在我们国家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食物,其实在其他国家也有这种美食,只是饺子的形状不一样而已,听说饺子也分等级,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一下各个国家包的饺子类型吧!“饺子”也分等级?韩国vs中国,看到英国:呦呵,还挺浪漫啊!首先看到的就是韩国,韩国在包饺子的时候看上去非常的晶莹剔透,上面的饺子看上去非常的普通,但是看到下面的照片就觉得非常的意外了,把饺子包成了一个小鱼的样子,看来对美食的追求也是挺别致的。
初秋的淅川小城,郁郁葱葱,清风习习。4年前,一泓清澈的丹江水长途跋涉从南阳淅川出发,一路北上,流过中原,抵达北京。近5年来,南水北调工程让河南、河北、天津、北京4省市、19个大中城市约6000万人直接喝上甘甜的丹江水,近一亿人间接受益。南水北调关键在移民,为了送水北上,淅川数十万民众千里迁徙,形成了“大爱报国,忠诚担当”的淅川移民精神。
南水北调移民生态文化苑位于淅川县鹳河西岸,南山脚下,蒋沟水库东边,总占地面积4.47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7.5亿元,该项目由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规划,按照国家5a级景区标准建设。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理念,以弘扬南水北调移民精神为灵魂,以淅川的历史文化和生态文明为主线,致力打造成为“南水北调精神教育基地”、“移民文化历史研究基地”、“古树生态保护科研基地”、“生态文化旅游研究基地”和“影视文化制作基地”。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跨国移民成为了一个普遍的现象。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工作、学习和家庭团聚等目的,纷纷跨足国界。然而,不同国家对于移民的政策和程序千差万别,涉及到的法律规定也各不相同。对于计划进行跨国移民的人们来说,了解目标国家的移民法律、政策和流程,对于顺利实现移民目标至关重要。移民涉及到国际法、国内法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的法律问题。
民族政策法规知识01什么是民族?民族是人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02党的民族政策主要内容有哪些?一是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反对民族分裂主义;二是坚持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在南阳市淅川县盛湾镇鱼关村,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小小的博物馆建筑面积只有520平方米,但她却是丹江南水北调移民历史的见证和缩影。5月18日,顶端新闻·大河报记者驱车百余公里来到淅川县盛湾镇,坐上摆渡船跨越丹江支流,沿着窄小的乡间小路来到鱼关镇,来到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在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工作人员刘海波的带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