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淅川小城,郁郁葱葱,清风习习。
4年前,一泓清澈的丹江水长途跋涉从南阳淅川出发,一路北上,流过中原,抵达北京。近5年来,南水北调工程让河南、河北、天津、北京4省市、19个大中城市约6000万人直接喝上甘甜的丹江水,近一亿人间接受益。
南水北调关键在移民,为了送水北上,淅川数十万民众千里迁徙,形成了“大爱报国,忠诚担当”的淅川移民精神。
在大河报与河南省档案馆联合发起的“新中国记忆·兰台寻宝”活动中,南水北调移民档案被淅川县档案馆和淅川县移民局推荐为镇馆之宝。
舍小家顾大家,全国第一移民大县淅川迁出了36.7万人
淅川县位于豫鄂陕三省七县市结合部,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是河南省唯一移民迁出县和全国第一移民大县。
从中原大地到京津冀,城市灯光中,有多少人家,只知道南水北调,不知道淅川?华北平原上,还有多少土壤,饱饮清流,不知道源头?
从1958年丹江口水库开工建设,到今天一泓清水送京津梦想成真,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几十万移民群众为了库区建设和水质保护,抛家舍业、背井离乡,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在实践中形成了“大爱报国、忠诚担当、无私奉献、众志成城”的淅川移民精神。
2019年3月7日,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对中外媒体讲河南出彩故事,专门提到舍小家顾大家的"淅川移民群体"。
"淅川移民群体"是淅川县整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数量的总称。该工程启动之后,全县16.5万移民舍小家,为国家,背井离乡,搬迁到了全省各地,如果加上1959年建设丹江大坝时搬迁的人数,整个淅川移民总数为36.7万人!
在淅川县档案局局长罗书刚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淅川县移民局,在档案办公室里,一幅幅挂着泪水的离别照片,一本本记录移民过程的书籍,一张张规划施工图,让我们对南水北调这个跨世纪工程有了更深刻了解。
淅川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付出了极大的贡献和牺牲。历经两次淹没、两次搬迁、两次移民。丹江口水库初期工程建设,淹没淅川耕地28.5万亩,搬迁县城1座、集镇14个、移民20.2万人,拆除房屋10万余间,各项淹没实物损失按当时价计算达7.4亿元。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新增淹没面积144平方公里,涉及11个乡镇、185个行政村,动迁移民16.5万人,各项淹没实物静态损失达90多亿元。与此同时,还肩负着3个集镇、36家工业企业、178家单位迁建和公路、码头、电力、电信、广电、水利水电等专项设施恢复重建任务。
移民扶老携幼含泪告别故土,这些照片太戳人
南水北调移民档案里,最戳人心的当属16.5万人难舍故土的照片和影像资料。
告别故乡,他们扒掉自己盖起来的房子,锯倒院子里的老树,蹲在残垣断壁前吃下最后一顿晚饭,清晨在祖宗的坟前长跪不起,泣不成声。最终,小儿撕下奖状,小情侣搬起婚纱照,老爷爷装一捧家乡土,坐上离别的大巴,跟亲人和故乡挥手告别。
搬迁的车队缓缓驶出村庄,在中国的版图上,再也没有了这些行政区划;在这块土地上,再也见不到炊烟袅袅的村庄。看着这一个个扎心的画面,内心升腾而出的震撼让人忍不住泪流满面。
在淅川县移民局展览馆,县移民局局长邹旭明告诉记者,如今,淅川县的16.5万移民,均被安置到全省6个省辖市的28个县(市、区)的208个移民新村。这么多年来,移民像一粒粒种子,落进异乡的土地,他们牢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快致富"的新目标,正昂首阔步走向新时代。
服务经济、解决问题,县移民局档案室获省档案局肯定
南水北调移民档案,不仅直观形象地记录了这一浩大工程的点点滴滴,更为服务库区经济发展、维护移民权益提供了权威参考。
为进一步规范移民档案管理,切实保障移民工作档案的安全、完整和准确。2013年以来,淅川县移民局选派工作能力强、做事态度认真负责的办公室工作人员担任档案管理员,负责移民档案收集整理、补充完善等相关工作,及时把收集的档案材料进行分类、排序、编目和录入,切实做到了材料齐全、整理规范、反映真实、美观整齐。
移民局按照档案规范化管理的相关要求,建设了300多平米的标准档案室,全面解决了档案工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同时,配齐电脑、打印机、扫描仪等设备和档案管理系统软件,做到配置、规格及质量符合国家标准,为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了保障。
淅川县移民局档案室工作人员朱静芬告诉记者,为了开发利用好现存移民档案,县移民局编制了《归档文件目录》、《案卷目录》、《卷内目录》、《机读目录》、《移民文件汇集》等简便、适用的检索工具,对已归档的文书档案和分户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提高了档案的利用效率。编写了《河南省水利志》水利工程移民篇、《河南省移民志》等志书,进一步丰富档案资料内容和载体。同时,为《渠首沧桑耀京宛》、《淅川改革开放30年》、《江河有源》等10余部书刊及纪录片编著提供了大量的移民档案、影像资料和图片资料。
近年来,局档案工作在服务库区经济建设、解决移民遗留问题、争取后期扶持政策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维护了库区稳定,促进了移民迁安工作,尤其是1995年滔河乡张庄村疏散765名移民,通过查到长江委1992年《对的批复》, 最终使这部分人口纳入了南水北调补偿范围,追加投资1712万元。再如,国家调整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决定对2007年6月30日前搬迁的大中型水库移民每人每年补助600元,连续扶持20年。浙川县是丹江口水库初期工程移民主要迁出地和安置大县。为使党的这一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工作人员充分挖掘档案资料热情为广大移民提供查档出证服务,先后接待移民3万多人次,出示移民身份证明16000份,为落实移民后扶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于以上工作,淅川县移民局档案室被河南省档案局授予“河南省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省特级档案室”荣誉称号,这也是河南省移民系统中第一个获得此殊荣的单位。
淅川县移民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邹旭明告诉记者,南水北调工程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浩大、最复杂、最有成效的水利工程,而在这个伟大工程中,"淅川移民群体"最可爱,淅川移民精神最可贵,是我们取之不完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和永远前行的动力,我们一定会把移民档案保管好、传承好,让这一宝贵精神财富发扬光大。
□王小平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市考察南水北调工程时,点赞当地移民群众“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深情指出,这是一种伟大的奉献精神。沿线人民、全国人民都应该感谢你们,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吃水不忘挖井人呐,你们就是挖井人。习近平总书记对南水北调工程的惦念和对移民、建设者的挂怀,是对34万远离故土的移民...
南水北调是我国最大的水利工程,将南方充沛的水资源引流到我国北方,因为我国北方干旱的地区较多,只有南水北调才可以缓解这一现象。自古以来水都是从高处流向低处的,我国本就西高东低,要想将低处的水调到高处,那该怎么办呢?今天我要说的就是这个原理。我国南水北调主要分为三线,分别是东线、中线、西线。东线和中线已经基本竣工...
初秋的淅川小城,郁郁葱葱,清风习习。4年前,一泓清澈的丹江水长途跋涉从南阳淅川出发,一路北上,流过中原,抵达北京。近5年来,南水北调工程让河南、河北、天津、北京4省市、19个大中城市约6000万人直接喝上甘甜的丹江水,近一亿人间接受益。南水北调关键在移民,为了送水北上,淅川数十万民众千里迁徙,形成了“大爱报国,忠诚担当”的淅川移民精神。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为贯彻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学习贯彻生态文明思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周口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一渠清水通南北,千秋工程润大地”社会实践团队在南阳市淅川县进行实地调研,重走生态路。
一泓清澈的丹江水,从南阳淅川出发,流过华北平原,抵达首都北京。比丹江水早一步“出发”的,是丹江口库区的数十万群众。这其中,4700多人在2010年、2011年陆续落户新乡辉县常村镇——这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移民最远的安置点。10年过去了,如今他们过得怎么样?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深入移民村,进行了实地探访。
丹江口库区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地,移民搬迁和生态保护成为两大重任。南水北调中线是指从丹江口库区调水北上,主要供应华北地区城市的饮用水需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2014年12月建成正式通水,丹江口库区大移民从2008年开始筹备搬迁、2009年试点移民搬迁、2010-2011年集中大搬迁。距今虽然已经过去近10年时间,然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中形成的大移民精神将永存,成为新时代奋斗的强大动力。
2012年9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全面完成。这是继三峡工程之后我国最大的水库移民工程。2014年12月,中线、东线一期工程如期通水,从根本上缓解了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局面,1.4亿人的生活得到改善、40多座大中城市的经济发展格局得到优化。为确保一江清水永续北上,有人坚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有人离开,带着故土之恋和家国梦想继续拼搏奋斗……无论身在何处,18.2万移民都有一个共同的牵挂——汉江。
央视网消息:近日,河南商水县有群众向记者反映,家里的自来水经常断供,一到做饭的时候家里就停水,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两个多月了。河南商水县农行家属院居民 苏女士:“现在刚好是中午12点,我们水就是这种情况,沥沥的有点水,有的情况最好的也就是这种,这会又没水了。中午做饭的时候,早上早起,孩子要上学的时候都是没有水的。
2009年,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试点工程启动,淅川县十个移民村顺利完成搬迁,在新家园开启新生活。当年11月17日,河南日报在“焦点网谈”版刊发报道《网友提议建南水北调移民博物馆》,记录下每个移民的名字,记录下再也回不来的家园。2011年,淅川县16.5万移民全部搬迁完成,如今,移民搬迁已十余年,在他们生活过的土地上,都留下了哪些移民印记,移民乡亲的乡愁又将寄托何处?
□王小平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市考察南水北调工程时,点赞当地移民群众“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深情指出,这是一种伟大的奉献精神。沿线人民、全国人民都应该感谢你们,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吃水不忘挖井人呐,你们就是挖井人。习近平总书记对南水北调工程的惦念和对移民、建设者的挂怀,是对34万远离故土的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