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平
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市考察南水北调工程时,点赞当地移民群众“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深情指出,这是一种伟大的奉献精神。沿线人民、全国人民都应该感谢你们,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吃水不忘挖井人呐,你们就是挖井人。
习近平总书记对南水北调工程的惦念和对移民、建设者的挂怀,是对34万远离故土的移民、40多万工程建设者们最大的肯定和鼓励。我2008年至2015年在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有幸经历了移民迁安的全过程。作为曾经的见证者、奋斗者,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和敬仰,将思绪拉回那波澜壮阔的700多个日夜,回眸那场没有硝烟的南水北调移民搬迁攻坚战,回顾那些值得永远铭记的丰碑!
“四年任务两年完成”
南水北调是重大的水利工程,也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对于河南来说,相对于工程建设,移民搬迁可谓是第一难。
河南的南水北调移民搬迁可用三个“史无前例”来形容。一是移民搬迁规模史无前例。丹江口库区11个乡镇、168个行政村的16.5万人需迁移,干渠沿线还需征迁4.7万人,合计21.2万人。二是移民搬迁难度史无前例。淅川县的移民,因丹江口水库兴建的曲折历史,有人曾多次移民、多次搬迁,新老移民交织,问题错综复杂。三是移民搬迁强度史无前例。三峡工程农村移民55万人、搬了17年,丹江口库区16.5万移民,除前期试点已搬走的1.1万人外,剩下的15.4万人要在两年内搬完,搬迁强度在全国史无前例。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安排,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工作2008年到2009年组织试点,2010年到2013年用四年时间全部完成。但2003年国务院就已下发“停建令”,需要移民迁安的库区村庄停建一切基础建设项目。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多年受到限制。群众普遍反映“既然决定了要搬就快点搬,晚搬不如早搬”。省委、省政府顺应民意,果断作出“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决策,即移民搬迁完成时间由2013年提前到2011年。
实践证明,“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决策完全正确,河南的移民于2011年8月集中搬迁结束,不仅按时完成了任务,还实现了“不伤、不亡、不漏、不掉一人”的目标,创造了水库移民的奇迹。时任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张基尧说,河南南水北调移民安迁工作内容十分丰富,但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四年任务,两年完成”。
“搬了一辈子家,这次最满意”
从1959年到1973年,因丹江口修建水库和大坝加高,仓房镇沿江村村民何兆胜两次举家外迁又回迁。得知此次修建南水北调工程又要搬迁,年过七旬的何兆胜不舍中语气坚定:“这儿就是座金山,国家需要,咱也得走啊!”
2011年6月27日,何兆胜和乡亲们来到新乡市辉县的新家,看着170平方米小洋楼,老人眼睛湿润声音颤抖:“做梦都没想到,国家给盖了这么好的小洋楼,搬了一辈子家,这次最满意!”
为了让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河南省委、省政府精心安排到了“极致”。
省委明确要求,南水北调工程要作为河南“一号工程”、一把手工程、一票否决工程。实行了库区移民迁安包县工作责任制,省直25个厅局,均由一名副厅级领导干部带队组成工作组,分别驻扎在有迁安任务的25个县市区,驻村蹲点、一包到底。各地实行市包县、县包乡、县乡干部包村包户的逐级分包制度。组织全省36个职能部门,结合各自职责,尽可能多地争取和筹措资金。两年多时间里,全省向移民安置市、县倾斜支持50多亿元,直接帮扶移民资金20.92亿元。各市县也积极出台优惠政策,倾力支持移民。
移民村选址明确“三边”原则,优先选择城镇集市边、重要交通干道边、产业集聚区边。居住环境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为标准,移民村内学校、卫生室、幼儿园等一应齐全。为让移民扎下根富起来,增强移民村发展内生动力,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后期帮扶工作的意见》。通过各地10年的大力帮扶,移民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搬迁前的3.6倍。
忠诚担当 大爱报国
移民搬迁的两年多时间里,全省1000多个基层党组织、5万多名党员干部奔波在搬迁一线。这中间有太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太多刻骨铭心的记忆。
淅川县老城镇移民干部安建成,在指挥推土机为搬迁车队平整道路时,不小心扫了一户村民祖坟坟头,村民非要让安建成给他的祖坟磕头赔罪,否则绝不搬迁。安建成的脸瞬间涨得通红,这个曾在老山前线出生入死的七尺汉子蹲在地上连抽了几根烟,猛地站起来说,“我磕!我给老人家磕头赔罪!”安建成的这一跪,诠释了忠诚与担当,感动了移民群众。
还有淅川县委机关原党委副书记马有志等13名移民干部,为顺利完成移民任务,牺牲在了工作岗位上。
2009年10月,淅川第一批移民启动搬迁,患有严重肾病的马有志主动请缨,担任向阳村工作队队长。2010年4月16日下午,连续忙碌了几天几夜的马有志突然晕倒昏迷,再也没有醒来,年仅52岁。他留下的六大本工作遗稿封面上都写着四个大字——“赤子之心”,扉页上工工整整地抄录着艾青的两句诗:“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们有忠诚担当的干部,还有可亲可敬的移民。为了国家工程和全局利益,几十万移民舍小家顾大家,作出了离乡别土、举家外迁的抉择。他们说不出什么豪言壮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北京人渴了,咱们得给他们供点水!
赵福禄在淅川县香花镇经营渔家饭店和宾馆,年收入80多万元。但为了南水北调工程,他放弃了红火的生意。
村民吴姣娥9个孩子中有6个将迁往3个不同安置地,深明大义的老人对孩子说:“不要让国家作难,走吧!”搬迁前,有的村民带走一瓶家乡水、一捧家乡土,有的村民长跪在祖先坟前失声痛哭,有的抱着即将离别的亲朋好友久久不愿撒手。
时隔多年,再次回顾移民离开家乡时的场景,仍让人热泪四溅。此时,我不禁想起了2011年9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在了解到河南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作出的巨大牺牲和无私奉献后,夜不能寐,深情写下的一首诗:
“南水北送真辉煌,最动情是离故乡。清水滋润京城日,共赞豫宛好儿郎。”
刊发于2021年10月22日24版中原风
□王小平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市考察南水北调工程时,点赞当地移民群众“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深情指出,这是一种伟大的奉献精神。沿线人民、全国人民都应该感谢你们,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吃水不忘挖井人呐,你们就是挖井人。习近平总书记对南水北调工程的惦念和对移民、建设者的挂怀,是对34万远离故土的移民...
□王小平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市考察南水北调工程时,点赞当地移民群众“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深情指出,这是一种伟大的奉献精神。沿线人民、全国人民都应该感谢你们,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吃水不忘挖井人呐,你们就是挖井人。习近平总书记对南水北调工程的惦念和对移民、建设者的挂怀,是对34万远离故土的移民...
南水北调是我国最大的水利工程,将南方充沛的水资源引流到我国北方,因为我国北方干旱的地区较多,只有南水北调才可以缓解这一现象。自古以来水都是从高处流向低处的,我国本就西高东低,要想将低处的水调到高处,那该怎么办呢?今天我要说的就是这个原理。我国南水北调主要分为三线,分别是东线、中线、西线。东线和中线已经基本竣工...
初秋的淅川小城,郁郁葱葱,清风习习。4年前,一泓清澈的丹江水长途跋涉从南阳淅川出发,一路北上,流过中原,抵达北京。近5年来,南水北调工程让河南、河北、天津、北京4省市、19个大中城市约6000万人直接喝上甘甜的丹江水,近一亿人间接受益。南水北调关键在移民,为了送水北上,淅川数十万民众千里迁徙,形成了“大爱报国,忠诚担当”的淅川移民精神。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为贯彻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学习贯彻生态文明思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周口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一渠清水通南北,千秋工程润大地”社会实践团队在南阳市淅川县进行实地调研,重走生态路。
一泓清澈的丹江水,从南阳淅川出发,流过华北平原,抵达首都北京。比丹江水早一步“出发”的,是丹江口库区的数十万群众。这其中,4700多人在2010年、2011年陆续落户新乡辉县常村镇——这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移民最远的安置点。10年过去了,如今他们过得怎么样?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深入移民村,进行了实地探访。
丹江口库区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地,移民搬迁和生态保护成为两大重任。南水北调中线是指从丹江口库区调水北上,主要供应华北地区城市的饮用水需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2014年12月建成正式通水,丹江口库区大移民从2008年开始筹备搬迁、2009年试点移民搬迁、2010-2011年集中大搬迁。距今虽然已经过去近10年时间,然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中形成的大移民精神将永存,成为新时代奋斗的强大动力。
2012年9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全面完成。这是继三峡工程之后我国最大的水库移民工程。2014年12月,中线、东线一期工程如期通水,从根本上缓解了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局面,1.4亿人的生活得到改善、40多座大中城市的经济发展格局得到优化。为确保一江清水永续北上,有人坚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有人离开,带着故土之恋和家国梦想继续拼搏奋斗……无论身在何处,18.2万移民都有一个共同的牵挂——汉江。
央视网消息:近日,河南商水县有群众向记者反映,家里的自来水经常断供,一到做饭的时候家里就停水,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两个多月了。河南商水县农行家属院居民 苏女士:“现在刚好是中午12点,我们水就是这种情况,沥沥的有点水,有的情况最好的也就是这种,这会又没水了。中午做饭的时候,早上早起,孩子要上学的时候都是没有水的。
2009年,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试点工程启动,淅川县十个移民村顺利完成搬迁,在新家园开启新生活。当年11月17日,河南日报在“焦点网谈”版刊发报道《网友提议建南水北调移民博物馆》,记录下每个移民的名字,记录下再也回不来的家园。2011年,淅川县16.5万移民全部搬迁完成,如今,移民搬迁已十余年,在他们生活过的土地上,都留下了哪些移民印记,移民乡亲的乡愁又将寄托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