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全面完成。这是继三峡工程之后我国最大的水库移民工程。2014年12月,中线、东线一期工程如期通水,从根本上缓解了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局面,1.4亿人的生活得到改善、40多座大中城市的经济发展格局得到优化。
为确保一江清水永续北上,有人坚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有人离开,带着故土之恋和家国梦想继续拼搏奋斗……无论身在何处,18.2万移民都有一个共同的牵挂——汉江。
黄冈市团风县团风镇黄湖社区下辖郧阳、安阳两个村,2010年四五月间,丹江口库区郧县移民874户3723人来此落户,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面积最大、人数最多的移民安置点,被誉为“南水北调移民第一村”。
01
开车种田的庄稼汉
鸟瞰“南水北调移民第一村”
伏暑时节,晨曦微露。黄冈市团风县团风镇黄湖社区,灌溉渠穿村而过,碧波荡漾,河上飞桥横越,两岸家家户户的小洋楼整齐排列。一辆小轿车从容驶过“南水北调移民第一村、黄湖现代农业示范园”的门楼。
朱大明开着小车去种田
这位开车种田的黑瘦庄稼汉叫朱大明,是黄湖社区郧阳村党支部书记。作为村里的种粮大户,朱大明流转了600亩土地,正值水稻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他一点也不敢马虎。打开后备箱,拿出套鞋、铁锹等家伙什,下田看看灌溉水是否通畅、田埂是否结实。朱大明:
“田间管理的方式和以前不同啦,我的老家是有大中小水库,水闸一开,喜欢到哪个地方就到哪个地方放。在这边平原地区了,要搞排灌,跟过去在郧县的方式完全不一样了。”
从田里回来,朱大明又匆匆赶到村部上班。几位村民已经在社区办事大厅候着了,他们急着办理在县城买房免契税的证明。
朱大明给需要买房的村民开免契税证明
朱大明:“你的身份证号是多少?移民局里要确定你是不是原迁移民,大概会根据你的房价,免7000块钱到8000块钱左右的契税,也就是给移民的一个优惠,不是原迁移民的话就免不了。”
钟光德:“我来找哈。”
朱大明:“填好了,我来给你盖个章子。我们村里现在在团风买商品房的很多,估计有好几十户了。”
钟光德:“谢谢!”
跟很多本地村民一样,黄湖社区的不少人也积极筹划到县城买房,作为移民,他们可以享受免缴相应契税的政策性优惠。村民将土地流转出去,就成了和城里人一样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而这些,是他们最初安家黄湖时都不曾想过的。
02
搬离故土,乡愁割不断
更是一种全新的开始
原余咀村党支部书记赵久富,2010年第一个带头搬迁,搬的时候老母亲拄着拐棍跟在车队后送了一程又一程。还没来得及在父母跟前尽孝,留在老家的父母已相继离世。
赵久富:“每次回去还在老爹老妈面前哭一场,不自觉就眼泪直流。每次去给父母亲上坟,还是会买瓶酒给他们,说陪陪你们,咱们喝两杯,人老思乡,人老思亲。”
搬离熟悉的故土,乡愁割不断,但生活还要继续,更是一种全新的开始。朱大明从搬下来第二年起就决定流转村民土地,搞规模化水稻种植。2012年,他开始担任郧阳村党支部书记,既要种好庄稼,又要管好村里的大小事情,农忙时节,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
朱大明:“跟老家种植的方式不一样。刚搬下来那几年没经验,设施不到位,吃了多少冤亏、出了多少力,以后越搞越有经验了。我们现在是飞机撒种子,打药、撒化肥也是飞播。”
2013年,朱大明用起了水稻直播技术,彻底摆脱了牛耕人种的传统劳作方式,浸好种,从撒播到病虫害防治,全程机械化,种植效率明显提高,成本大大降低。这两年,他又开始种油菜,收成好、价格也好,一年农业收入在30万上下,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朱大明:“政府扶持,给你肥料,给你油菜种。油菜今年价钱好,再一个油菜茬口也好,种了油菜种水稻的田少施肥。”
2014年,团风县政府引进团香集团,陆续流转了黄湖社区和周围村庄的土地一万多亩,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湖北团香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杰说,在这里,就是要考虑移民优先:
“我们招工要移民优先,管理人员40多人,大半是移民。我们没来的时候,用老人或者临时小工用得很便宜,我们一来,只要是移民多10块。”
节假日,团香农业集团的农业示范园人流如织
对移民的这些细微而具体的关照,也让王杰收获了更多回报。2016年7月,持续超强暴雨,团风长河黄湖段漫堤,王杰至今仍清楚地记得,洪水漫堤的消息是朱大明第一时间通知她的。
王杰:“他打我电话,说王总,长河溃口了。我就跟公司打电话,首先把人全部转移到二楼上去。我到办公室来的时候,水还只到小腿位置,我就把鞋子脱了,上二楼把办公室保险柜里面的重要文件拿着,十来分钟之后我下来,水已经涨到了肚脐这里,我鞋子都找不到了!”
与此同时,朱大明骑着电动车、拿着大喇叭挨家挨户通知村民把一楼的人员财物转移到二楼,而他自家的几十吨化肥没来得及搬,全部泡到水里。
朱大明:“我当时想的是王总在这里投入的心血、付出的比较多,我们三五十万的小家小户无所谓。最后还好王总他们坚持下来了,给了我们信心!”
王杰:“其实那年还是损失了一个多亿,真是像灭顶之灾,当时很多人以为我们会卷铺盖走的,但我们还是回来了,而且还把这里搞得有声有色的!通过这次大水的考验以后,老百姓对我们更加认可了,对我来说,就是很大的欣慰。我们离不开他们的支持,他们也离不开我们,现在成了一家人。”
为解除移民和企业后顾之忧,根治水患,湖北省水利厅筹集1.12亿元兴建黄湖泵站,排涝标准10年一遇。长河脱险,市场主体与移民群众才稳得住、能发展。团风县水库移民服务中心负责人杜新明:
“安置点陆续建起来学校、医务室、集贸市场,配套设施齐全。黄湖移民没有没有一例回去的,在我们这里越发展越好。”
黄湖社区和村两级陆续引进粮食加工厂、纺织厂,每到丰收时节,大型收割机连片作业,收购车直接开到田间地头,产销不愁,黄湖还有好几家种粮大户、养殖大户……凭着勤劳、执着和踏实,种养规模越来越大,有的已经开始到村外承包土地。村民日子一天天殷实,朱大明感到十分欣慰。
“搬下来以后各方面全部都改善了,我们种地的方式已经改变了。老百姓在家的时候是种地的,下来了之后都是工人,到点上班到点下班,多舒服。你看现在,家家户户都有小车。”
钢构企业让移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就业
03
从农民转型为工人
移民和当地群众融为一体
离村六公里,团风县工业园区钢构企业辉创重工的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焊花飞溅。女工查翠萍正忙着给刚刚焊接好的钢架打磨。
2010年,查翠萍初到团风,陌生的家园,未知的生活。丈夫身体不好不能外出打工,一家四口分了六亩地,全部流转了出去,想打工,又没啥文化。当听说钢构厂缺打磨工,只要肯吃苦就能干,查翠萍毫不犹豫地报了名。现在她不只做打磨,开桁车、做焊接样样都会,一个月能有七八千块的收入,查翠萍觉得很知足:“现在搬迁下来我挺高兴,现在生活越过越好。”
走在车间里,时不时能听到熟悉的郧县话,一问,就是黄湖社区的村民,也是这里的工人。
工人毛国平:“我在辉创都11年了,我以前在别的地方打工,搬迁下来以后就一直在厂里做工直到现在。这里近嘛,电动车十几分钟到了,比在老家好多啦。”
团香农业生态园内,荷花怒放、百鸟翱翔,果垂枝头、稻穗飘香,移民新村的6500亩田园生机勃勃、宁静安祥。节假日,来这里遛娃放松的城里人络绎不绝。从郧县人到团风人,从村民到移民、再到居民……十二年过去,迎往嫁娶、兴家立业,移民已和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融为一体。团风县水库移民服务中心负责人杜新明:
“目前黄湖新区安置点是我们黄冈市美丽家园示范点,这几年村集体发展、移民安稳治富都搞得很好。老百姓富了,村集体富了,这一块就稳住了。”
赵久富时刻关注着南水北调进展情况
04
此心安处,梦想花开
傍晚时分,在村中心广场的热闹中,赵久富和几个乡亲围坐一起,翻看刚收到的《中国南水北调》报,2014年以来,老赵每个月都会收到从北京寄来的这份报纸。此刻,他手中的报纸上写着:“500亿立方米南水北调水连绵不断,日夜奔流,一路北上,惠及8500万人民。”
吃过晚饭的朱大明,照例也会在村前村后四处转转,督促几家经营户拆除违章占道的棚子,消除安全隐患,改善村容村貌,建设生态宜居新家园。
黄湖的生态农业示范园里,生机盎然,花开正好
万里归来颜愈少,此心安处是吾乡。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朱大明和乡亲们正憧憬着谋划着更加兴旺美好的未来。
“未来的发展,是搞产业结构的调整、搞蔬菜,以田园童话为基础搞好旅游。要解决我们可以怎样高产、高效、高收入,这才是我们的出路。”
□王小平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市考察南水北调工程时,点赞当地移民群众“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深情指出,这是一种伟大的奉献精神。沿线人民、全国人民都应该感谢你们,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吃水不忘挖井人呐,你们就是挖井人。习近平总书记对南水北调工程的惦念和对移民、建设者的挂怀,是对34万远离故土的移民...
南水北调是我国最大的水利工程,将南方充沛的水资源引流到我国北方,因为我国北方干旱的地区较多,只有南水北调才可以缓解这一现象。自古以来水都是从高处流向低处的,我国本就西高东低,要想将低处的水调到高处,那该怎么办呢?今天我要说的就是这个原理。我国南水北调主要分为三线,分别是东线、中线、西线。东线和中线已经基本竣工...
初秋的淅川小城,郁郁葱葱,清风习习。4年前,一泓清澈的丹江水长途跋涉从南阳淅川出发,一路北上,流过中原,抵达北京。近5年来,南水北调工程让河南、河北、天津、北京4省市、19个大中城市约6000万人直接喝上甘甜的丹江水,近一亿人间接受益。南水北调关键在移民,为了送水北上,淅川数十万民众千里迁徙,形成了“大爱报国,忠诚担当”的淅川移民精神。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为贯彻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学习贯彻生态文明思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周口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一渠清水通南北,千秋工程润大地”社会实践团队在南阳市淅川县进行实地调研,重走生态路。
一泓清澈的丹江水,从南阳淅川出发,流过华北平原,抵达首都北京。比丹江水早一步“出发”的,是丹江口库区的数十万群众。这其中,4700多人在2010年、2011年陆续落户新乡辉县常村镇——这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移民最远的安置点。10年过去了,如今他们过得怎么样?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深入移民村,进行了实地探访。
丹江口库区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地,移民搬迁和生态保护成为两大重任。南水北调中线是指从丹江口库区调水北上,主要供应华北地区城市的饮用水需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2014年12月建成正式通水,丹江口库区大移民从2008年开始筹备搬迁、2009年试点移民搬迁、2010-2011年集中大搬迁。距今虽然已经过去近10年时间,然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中形成的大移民精神将永存,成为新时代奋斗的强大动力。
2012年9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全面完成。这是继三峡工程之后我国最大的水库移民工程。2014年12月,中线、东线一期工程如期通水,从根本上缓解了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局面,1.4亿人的生活得到改善、40多座大中城市的经济发展格局得到优化。为确保一江清水永续北上,有人坚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有人离开,带着故土之恋和家国梦想继续拼搏奋斗……无论身在何处,18.2万移民都有一个共同的牵挂——汉江。
央视网消息:近日,河南商水县有群众向记者反映,家里的自来水经常断供,一到做饭的时候家里就停水,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两个多月了。河南商水县农行家属院居民 苏女士:“现在刚好是中午12点,我们水就是这种情况,沥沥的有点水,有的情况最好的也就是这种,这会又没水了。中午做饭的时候,早上早起,孩子要上学的时候都是没有水的。
2009年,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试点工程启动,淅川县十个移民村顺利完成搬迁,在新家园开启新生活。当年11月17日,河南日报在“焦点网谈”版刊发报道《网友提议建南水北调移民博物馆》,记录下每个移民的名字,记录下再也回不来的家园。2011年,淅川县16.5万移民全部搬迁完成,如今,移民搬迁已十余年,在他们生活过的土地上,都留下了哪些移民印记,移民乡亲的乡愁又将寄托何处?
□王小平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市考察南水北调工程时,点赞当地移民群众“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深情指出,这是一种伟大的奉献精神。沿线人民、全国人民都应该感谢你们,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吃水不忘挖井人呐,你们就是挖井人。习近平总书记对南水北调工程的惦念和对移民、建设者的挂怀,是对34万远离故土的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