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于明代洪武、永乐年间的大移民,是一个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历史大事件。如今时空已穿过四五百年,先祖们迁徙的悲壮故事早已远去。然而,在我国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安徽、江苏、浙江等地,迁徙先祖留下的子孙们,却仍然代代传唱着这难忘的歌谣:
问我祖先在何处?
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
大槐树下老鹤窝。
谁是古槐底下人?
双足小趾验甲形。
这脱口而出的民谣,读起来琅琅上口,十分轻松。可是,这轻松的民谣里却隐藏着一段并不轻松的历史。
元朝末年,中华大地上绵延着十多年的战乱,弄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最为严重的是,河北、河南、江浙一带甚而出现了荒无人迹的可怖景象。朱元璋经过连年征杀,终于扯开大明的旗号,坐在了龙椅上。作为新的统治者,朱元璋首先考虑的是要改变赤地千里荒无人烟的状况,办法就是大批移民。 移民是从山西下手的,这是因为山西受战争的扰害较小,人口众多。当时,明朝政府移民垦荒的原则是从窄乡移往宽乡,从人多田少的地方移到地广人稀的地方。相对全国而言,山西人口密集;相对山西而言,平阳府人口密集。因而,移民的重点就放在平阳府了。
至于为什么要在大槐下移民呢?当时,洪洞有座广济寺,建于公元六二八年,也就是唐贞观二年。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济济,香客如云。唐宋以来,这里又设有官方释站,房屋宽广,廊舍幽雅,常驻骚官,办理四方来往的公差。广济寺旁有一株参天大槐树,树身数围,荫遮数亩,一条阳光官道从树荫下通过,交通十分方便。由于古槐高大,汾河滩上的鹤鸟择枝构巢,巢满树梢。若是到了冬日,叶落枝疏,黑巢满目,甚是好看。因而,移民的地点就选在了洪洞的广济寺。
现在,我们拂去岁月的风尘,回过头来客观公正地评判,移民垦荒确实是件好事,是朱元璋坐在龙椅上超越农民眼光的举止。然而,放在当时,移民对千家万户来说不仅仅是一场灾难,而且是要背井离乡,是要家破人散。安居乐业的人们,天伦合欢的家庭,面对这突然飞来的横祸,实在难以接受。一时间家家流泪,村村哀嚎,移民的官方公告虽然早已颁布了,却行动迟缓,难以推进。一纸公文在墙上孤零零地叹息着。
这次大规模的移民是如何启程的呢?历来有一个共同的说法,颇具故事性。说的是,那原先的布告张贴不久,在旁边又多了一张告示,写道:凡不愿迁移者,三日内到大槐树下集中;愿意迁移者,请在家等候。这告示让多少人欢欣若狂,奔走相告,大家扶老携幼,欢天喜地来了,指望来登个记、签个名,又回去安居乐业。据说,仅三天,大槐树下就集结了十几万人。突然,马蹄踏踏,烟尘滚滚,奔来一大队官兵。官兵很快包围了集聚来的民众,然后,一位道貌岸然的官员公告:大明皇帝救命,凡来大槐树下者,一律迁走。
这晴天霹雳一样的公告,惊呆了人们。人们木愣了好半天才明白过来,他们上当了,受骗了。大家哭喊埋怨,但是一切都无济于事了。在人们的哭喊声中,官员开始了正常工作,登记造册,发给凭证,每登记一个,就脱去鞋子,用刀子在两脚小趾上划刻记号,以防逃跑。所以至今,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两瓣复合的。就是这样,中途也有逃跑的,公差干脆弄来绳索,将移民们的双手捆绑在一起,集中挪移。行走的人们要屎要尿,捆绑的手就必须解开。这就是后来人们把喊屎喊尿说成是“解手”的来源。“解手”随着人们的行走,到达了四面八方。现在天南海北的不少人在讲大小便时, 仍然沿用着“解手”这一移民用语。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被捆着,所以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背手走路的习惯。
移民上路了,沉甸甸地上路了,泪汪汪地上路了。走得一步三回头, 回头看着身后的故乡, 故乡渐渐远了, 只能看见大槐树了,只能看见大槐树上那高挂着的老鹤窝了。所以,就流传下来“问我祖先在何处! 山西洪洞大槐树”这样的民谣。 移民们走着,走得悲悲切切。人们从山西走向河北, 走向河南, 走向山东, 走向江苏,又从河南、江苏走向更远的福建、广东,甚而漂洋过海去了台湾,去了海外。
历史匆匆而过,当年的古槐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中。洪洞大槐树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一个人文地标,成为移民后代情感的寄托。
历史上因为瘟疫、战争、政治、环境等因素引起的移民现象屡见不鲜。明代的“洪洞大槐树”移民,清代的“湖广填四川”移民都堪称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超级大移民。今天,我们就说说600年前的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洪洞,即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历史上属于山西第一大县。所谓的洪洞大槐树,就是旧时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城北广济寺左边长着的一颗大槐树。
西域是汉代以来人们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根据《汉书·西域传序》的记载:西域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面止于玉门、阳关而与汉接壤,西面则以葱岭为界。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今中国新疆轮台县东南)设西域都护府,颁行朝廷号令,西域诸国与中原王朝之间的臣属关系自此完全确立。
在今天河北省南部、山东省西部、河南省北部一带的村庄,关于村民的来源,“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几乎成为共识,就是在明初的大移民中,均来自于山西省洪洞县一带。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卫星图但是在河北省东南部,与山东省仅一河之隔的馆陶县志书记载中,虽然绝大部分村庄来历的记载均为“明永乐二年,奉诏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民来此定居”,但是仍有3个村庄的来历却并非是山西省,据1999版《馆陶县志》:
公元1404年的一天,在大明南京的皇宫里,来了一个特殊的人,这个人名叫陈天平,自称是安南国陈朝国王的后裔,自己的父亲以及其他皇族后裔都惨遭安南胡氏杀害,请求大明皇帝帮自己复国。朱棣听完陈天平的陈述后,内心纳闷,安南国现在的掌权者胡氏不是说,因为安南国原来国王的后人绝后,自己才以外甥的身份被群臣推举为帝,改陈朝为胡朝,并得到了大明皇帝的册封,这边怎么又冒出来一个陈朝皇族的后裔?
“宁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每逢乱世,往往人头滚滚,血流成河。心狠如曹操,也不由得哀叹道“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根据史料的记载,南宋末年,仅南中国的人口便已经超过了八千万,而经过元末数十年混战,等到朱元璋推翻元朝时,整个中国的人口竟然只剩下了一千六百五十万,仅为南宋的五分之一,朱元璋为了重整山河,在大槐树下发起了一场迁延数十年,影响十八省,涉及1230个姓氏的山西移民浪潮。
“宁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每逢乱世,往往人头滚滚,血流成河。心狠如曹操,也不由得哀叹道“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根据史料的记载,南宋末年,仅南中国的人口便已经超过了八千万,而经过元末数十年混战,等到朱元璋推翻元朝时,整个中国的人口竟然只剩下了一千六百五十万,仅为南宋的五分之一,朱元璋为了重整山河,在大槐树下发起了一场迁延数十年,影响十八省,涉及1230个姓氏的山西移民浪潮。
“宁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每逢乱世,往往人头滚滚,血流成河。心狠如曹操,也不由得哀叹道“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根据史料的记载,南宋末年,仅南中国的人口便已经超过了八千万,而经过元末数十年混战,等到朱元璋推翻元朝时,整个中国的人口竟然只剩下了一千六百五十万,仅为南宋的五分之一,朱元璋为了重整山河,在大槐树下发起了一场迁延数十年,影响十八省,涉及1230个姓氏的山西移民浪潮。
西域是汉代以来人们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根据《汉书·西域传序》的记载:西域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面止于玉门、阳关而与汉接壤,西面则以葱岭为界。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今中国新疆轮台县东南)设西域都护府,颁行朝廷号令,西域诸国与中原王朝之间的臣属关系自此完全确立。
根据《明实录》和《明史》记载,广义的明朝移民始于明洪武三年(1370 年),止于永乐十五年(1417 年),历时四十七年,共十八次。其中:洪武年间移民十次,建文年间移民一次,永乐年间移民七次。洪武年间移民四次到凤阳、四次为军屯(一次在大同,三次在北平),剩余两次迁徙有明确去向,且人数很少;建文年间和永乐年间移民去向全部是北平及其附近地区。
唐代之后,都城变迁,疆域版图也随之变迁,交趾以唐为界,前为郡县,后为藩国。夏商周三朝,华夏文明处于河流定居时代,而交趾所在仍处于蛮荒地区。河流定居时代,人类文明社会在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兴起,定居下来并进行农业生产。这个时代,人类文明社会进行土地开发的工具仅仅为木石工具,金属工具使用率不高。交趾距离文明区域较远,文明社会的技术扩散尚未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