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04年的一天,在大明南京的皇宫里,来了一个特殊的人,这个人名叫陈天平,自称是安南国陈朝国王的后裔,自己的父亲以及其他皇族后裔都惨遭安南胡氏杀害,请求大明皇帝帮自己复国。
朱棣听完陈天平的陈述后,内心纳闷,安南国现在的掌权者胡氏不是说,因为安南国原来国王的后人绝后,自己才以外甥的身份被群臣推举为帝,改陈朝为胡朝,并得到了大明皇帝的册封,这边怎么又冒出来一个陈朝皇族的后裔?为防有诈,朱棣决定让在南京城的安南使团见见这个安南国前朝的皇族后裔。
朱棣剧照
当朱棣将陈天平带到朝堂之上后,安南国的使团中的前朝遗老们先是为之一惊,然后就痛哭流涕,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在千里之外的大明皇宫,他们居然能够再次见到他们国王的后裔。不过,朱棣看到这一幕之后,心里却很犯难,自己本来无心去插手安南国的内政,但现在这个陈天平又是一个甩不掉麻烦,这可如何是好。
就在此时,广西方面来报,安南国屡屡进犯边境,请求朝廷出兵。朱棣听后为之大怒,本来自己并不想插手安南国的闲事,没想到安南国却把心思动到了自己的头上,于是立刻遣人问责安南国胡朝的掌权者胡汉苍,胡汉苍看到大明来人之后,不仅将有争议的土地悉数交还给明朝,并且表示愿意将皇位归还给陈朝后人。
有了胡汉苍的承诺之后,朱棣决定派军队将陈天平护送回国,不过,当大明军队行至到安南境内时,却遭到安南军队的伏击,陈天平被杀死,护送陈天平回国的大明军队同样损失惨重。
明朝军队遭到安南军队伏击后,朱棣大怒,拜大将朱能为征夷将军,率领大军出征安南。不过,朱能的出征之路并不顺利,当大军行至广西境内时,朱能就因为生病去世了。
所谓“国不可一日无王,军不可一日无帅”,朱能死后,他的副将张辅接替他的位置,统率全军。
张辅画像
说到张辅,同样大有来头,他的父亲张玉是燕王朱棣手下大将,是最早跟随朱棣在北平起兵的燕王府八百将士之一,在东昌之战时,为救燕王朱棣,张玉深入敌阵之中,英勇战死。
张辅率领大军来到安南境内之后,首先对胡氏玩起了心理战。
张辅首先令人列出了胡氏二十大罪状,这其中既包括篡夺陈氏皇位,对陈氏后人赶尽杀绝等谋朝篡位罪状,也包括在民生上的苛政,杀害无辜百姓等罪状。
为了向安南的老百姓宣传胡氏的这些罪状,张辅令人将胡氏的二十大罪状写在竹片上,让这些竹片顺江而下,撒到了安南百姓手中。
除了列胡氏的罪状外,为了让自己师出有名,张辅宣称大明军队来到安南,是为了为被夺走皇位的陈氏复国。
张辅的心理战很有效果,很多安南人由于常年生活在胡氏的苛政暴行下,对胡氏已经相当不满,这次又听说明朝军队是来帮助陈氏复国的,对明朝的抵制心理小了很多。
大明军队剧照
有了心理战的辅助,再加上大明军队良好的军纪和超强的战斗力,小小的安南国当然不是大明军队的对手,仅仅一年不到,这个仗就打完了,明朝军队大获全胜,安南胡朝的掌权者胡氏父子被俘获后,押送京城。
安南胡朝灭亡之后,朱棣曾经让人遍寻陈氏子孙,但是因为陈氏后裔都已被胡氏屠戮殆尽,找了许久都没有陈氏子孙的下落,于是朱棣直接下令,设立交趾省,将安南国直接置于明朝的管辖范围之内,这一年是永历五年,即公元1407年。
不过,虽然安南胡朝灭亡了,但是安南的动乱并没有停止。
虽然安南这个地方,在秦汉时期就归中国中央政府管辖,但是在五代十国时期安南就分裂出去,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国家,几百年的分离,让安南百姓产生了自己的民族意识,强行让安南重归中国中央政权的管辖,安南的老百姓并不乐意。
朱棣剧照
1408年,在张辅大军班师回朝没多久,安南的地方势力立所谓的陈氏后人陈季扩为大越皇帝,发动叛乱。
朱棣闻讯后,以黔宁王沐英之子沐晟为主帅,率领云南,贵州等西南省份护卫军约4万人向安南进发,但与张辅相比,沐晟这次平定安南之旅并不顺利,因为轻敌的缘故,大明军队在于安南叛军的交战中大败,兵部尚书刘俊等人战死。
无奈之下,朱棣只能重新启用张辅,让他挂帅出征,平定安南,张辅的二次出征虽然斩获颇多,但是并没有完全消灭陈季扩等人为首的叛军。而在同一时间,明朝北征蒙古的军队遭遇大败,在朱棣心里,与蒙古相比,安南不值一提,为了打好与蒙古的这一战,朱棣决定先将张辅调回来,等北征蒙古之后,再来处理安南事宜。
朱棣剧照
1410年,明成祖朱棣第一次亲征蒙古,此战明朝军队大获全胜,大破蒙古5万铁骑,迫使蒙古本部的鞑靼向明朝称臣。
北方稳定之后,朱棣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处理大明西南边陲事宜,派遣张辅第三次出征安南。
有了前两次出征安南的经验,第三次出征安南的张辅对平定安南之事可谓是手到擒来,1414年,在朱棣第一次北征蒙古四年之后,张辅将逃至老挝的陈季扩等人擒获,扭送至大明京师,陈季扩叛乱至此被平定。
不过,虽然陈季扩叛乱被平定了,但是因为明朝官员安抚工作做得不好,安南地区的叛乱仍然时有发生。
1418年,以黎利为首的安南地方豪绅又起兵反明,虽然明朝派兵平叛,但直到朱棣去世,黎利领导的这次叛乱都没有被平定。
鉴于战乱不断的安南地区已经成为大明的一个负担,朱瞻基继位之后,决定撤兵安南,封黎利为安南国王,安南国自此成为了大明的藩属国。
从1407年,张辅第一次远征安南,灭掉胡朝,设立交趾省,到1428年,明宣宗宣布撤军安南,安南国重新独立,交趾省在明朝的历史上仅仅存在了20余年。
安南地理位置图
安南国作为越南的古名,一直沿用到了清朝,直到嘉庆年间,嘉庆皇帝册封阮朝创立者阮福映为“越南国王”后,“安南国”才改称为“越南国”。不过,虽然安南是越南的古名,但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朱棣时期的安南国仅仅是指越南的北部地区,并不指越南全境。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乏有人口大迁徙的事件发生,至于原因,大都是为了躲避战祸,抑或是自然灾害来临,令原本生活的地方失去了继续生存的条件,无奈之下,只好远走他乡讨生活,这类人口大迁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人们一种自发主动的行为,我们姑且称之为主动迁徙。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一种迁徙方式,那就是人们在原来居住的地方生活得好好的,同时也还有继续生存下去的充分条件,但统治者为了某些原因,或满足某种需要,而组织一部分人迁徙到原先设想划定好的地方生存,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易地搬迁,这种迁徙方式可以说是一种被动行为,我们就姑且称之
“宁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每逢乱世,往往人头滚滚,血流成河。心狠如曹操,也不由得哀叹道“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根据史料的记载,南宋末年,仅南中国的人口便已经超过了八千万,而经过元末数十年混战,等到朱元璋推翻元朝时,整个中国的人口竟然只剩下了一千六百五十万,仅为南宋的五分之一,朱元璋为了重整山河,在大槐树下发起了一场迁延数十年,影响十八省,涉及1230个姓氏的山西移民浪潮。
唐代之后,都城变迁,疆域版图也随之变迁,交趾以唐为界,前为郡县,后为藩国。夏商周三朝,华夏文明处于河流定居时代,而交趾所在仍处于蛮荒地区。河流定居时代,人类文明社会在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兴起,定居下来并进行农业生产。这个时代,人类文明社会进行土地开发的工具仅仅为木石工具,金属工具使用率不高。交趾距离文明区域较远,文明社会的技术扩散尚未抵达。
当我们打开网页,随便一搜“山西洪桐大槐树”,便可以看到很多有关大槐树移民的文章。其中有人说: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明初大槐树移民的后代。时至今日大槐树移民的后代不断开枝散叶,其人数早已接近了2亿人,而且范围也遍布全国各地,包括宝岛台湾。除此之外,在河南、山东、河北的很多家庭里,都会有一本代代相传的族谱,打开族谱就能发现,这些人大都是洪桐大槐树移民的后代。
明朝移民简史原创2022-11-29 13:07·名门家谱(桃花潭文会转发)根据《明实录》和《明史》记载,广义的明朝移民始于明洪武三年(1370 年),止于永乐十五年(1417 年),历时四十七年,共十八次。其中:洪武年间移民十次,建文年间移民一次,永乐年间移民七次。洪武年间移民四次到凤阳、四次为军屯(一次在大同,三次在北平),剩余两次迁徙有明确去向,且人数很少;建文年间和永乐年间移民去向全部是北平及其附近地区。
你能想象吗?现代甘肃人的祖先大多都是来自省外的移民,特别是在明朝中期整个山西数十万人的大移民,才让这片原本在战火中荒芜的土地逐渐有了生机。甘肃地处偏远,一直处于中原王朝统治势力的边缘,自古以来便被中原王朝作为苦寒的流放之地,如果向上追根溯源就会发现,本地的甘肃人基本上都是明朝大迁徙的后代。在数百年的历史变迁中没有被毁于战火,侥幸留存于世的族谱上面大多都记载着令人唏嘘心酸的漫漫迁徙路。
明朝初年的大移民又称洪武大移民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我们熟悉的瓦屑坝、山西洪洞它们一南一北构成了明朝初年巨大的移民集散地(明初移民图,参考《中国移民史》)(山西洪洞大槐树公园,摄影师@太白雪)安徽地跨南北是中国南北文化的交融地从移民来源上看淮河两岸地区
公元1404年的一天,在大明南京的皇宫里,来了一个特殊的人,这个人名叫陈天平,自称是安南国陈朝国王的后裔,自己的父亲以及其他皇族后裔都惨遭安南胡氏杀害,请求大明皇帝帮自己复国。朱棣听完陈天平的陈述后,内心纳闷,安南国现在的掌权者胡氏不是说,因为安南国原来国王的后人绝后,自己才以外甥的身份被群臣推举为帝,改陈朝为胡朝,并得到了大明皇帝的册封,这边怎么又冒出来一个陈朝皇族的后裔?
根据《明实录》和《明史》记载,广义的明朝移民始于明洪武三年(1370 年),止于永乐十五年(1417 年),历时四十七年,共十八次。其中:洪武年间移民十次,建文年间移民一次,永乐年间移民七次。洪武年间移民四次到凤阳、四次为军屯(一次在大同,三次在北平),剩余两次迁徙有明确去向,且人数很少;建文年间和永乐年间移民去向全部是北平及其附近地区。
明代山西大移民,数十万人迁移到甘肃,看看有你们家族吗?“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这是一首流传在西北各地的民谣。它的背后就是被人们经常提起的明代山西大移民。数十万人迁移到甘肃,给甘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也奠定了今日甘肃的文化基调。 甘肃的很多家族,追根溯源,或来自山西,或来自江淮,不少人家的族谱上,很明确地记载了当年艰难迁移开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