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吗?现代甘肃人的祖先大多都是来自省外的移民,特别是在明朝中期整个山西数十万人的大移民,才让这片原本在战火中荒芜的土地逐渐有了生机。
甘肃地处偏远,一直处于中原王朝统治势力的边缘,自古以来便被中原王朝作为苦寒的流放之地,如果向上追根溯源就会发现,本地的甘肃人基本上都是明朝大迁徙的后代。在数百年的历史变迁中没有被毁于战火,侥幸留存于世的族谱上面大多都记载着令人唏嘘心酸的漫漫迁徙路。
正是因为大迁徙和大移民才让甘肃有了现代多民族多文化交融的模样,据史料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修筑长城和加强边关防御,就已经开始从中原大规模向甘肃地区移民,并设立郡县加强管理,甘肃这片人烟稀少的土地在军人和移民的共同开发下,开始有了烟火气。
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断侵扰一直是中原王朝的一大心病,到了汉武帝时期,丝绸之路的打通,让甘肃这个原本偏远的地区逐渐成为了整个商路的枢纽,商业的繁荣让许多中原商户扶老携幼迁徙来此,也是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原向西北全民自发的大迁徙,激增的人口也让甘肃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但这时的甘肃,由于管理的不善,逐渐成为了法外之地,发配边关的囚徒,驻边的军士以及地位低下的商贾形成了甘肃的人口构成,繁荣的贸易也让这里鱼龙混杂,成为了大汉王朝的黑暗之城。
中原王朝的兴衰更替并没有影响横贯中西丝绸之路繁盛,到了唐朝,甘肃已然成为了国际贸易的中兴之地,数座国际大都市拔地而起,首府武威更是成为西域各国向中原王朝移民的热门城市,成为贯通东西的文化交流圣地,武威也成了汉胡杂居的典范。
唐朝灭亡后,偏安一隅的宋朝虽然仍在甘肃地区设立陇右都护府,可西有西夏的虎视眈眈,北有辽国的袭边犯境,大宋王朝对西北各地的控制权逐渐衰弱,原本兴盛的甘肃也随着中西交流贸易的不畅逐渐衰落,宋末元朝铁骑的南下,更是让这一片曾经的繁荣之地在战火的摧残下一夜被打回了原形,高城大埠不复存在,尸殍遍地,俨然人间地狱。
大量甘肃居民为避免战火波及,纷纷向东迁徙,一时间山西人满为患,成为整个中原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横扫欧亚大陆的元帝国仅仅存续了不到百年便被揭竿而起的中原义军推翻,威震宇内的蒙古铁骑也在朱元璋的竹杆兵面前被打的毫无还手之力。战争结束后,为了疏导山西,以接近饱和的人口数量重新开发西部边疆。从太祖朱元璋开始至朱棣的五十年间,明王朝开始了规模浩大的移民运动,甚至在山西境内设立多处机构集中办理移民手续。
在乡土观念极重的封建王朝想要进行大规模移民,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故土难离的情绪充斥着每个人的心中,所谓的迁徙基本上是半强迫的状态,大量的民众在官兵的押解下被绑成一串,艰难地行走在茫茫山川之间,不时有人倒下,迁徙的路上充满了亡魂。直到现在依然沿用的“解手”一词的渊源就是出自这个时期。
甘肃也恢复了之前的职能,成为中原王朝流放犯人的最终归属,大量在内地犯有重刑的囚犯被流放至此,充军劳作开垦地方。虽然在不断的迁徙下,甘肃的人口恢复了之前的规模,但却再也找不到之前繁荣的模样。同杯酒释兵权的赵匡胤不同,当过和尚的朱重八却没有沾染一丝佛门的慈悲之心,大量同甘共苦打天下的勋卿权贵被太祖以各种各样的理由,连同当年的部下一起举家迁移至西北边陲,虽然兵权在握,却没有过过一天的舒坦日子,同北宋杨家将一般满门忠烈的明朝武将家族在西北边关不胜枚举。
正是明朝的多次人口迁徙,造就了今天甘肃独特的人文风貌,今天的甘肃文化独特,城市繁荣。活在当下的甘肃人,能在迁徙的古人中找到自己的家族吗?
清末“闯关东”,为何不选择富裕的南方,而是直奔苦寒的东北
土葬和火葬有啥区别?为啥美国人都选择土葬?
亡国百余年的清朝皇陵至今谁人来守,谁来发工资?
外国人眼中的清朝人究竟是什么样子?辫子肮脏,看着就想吐
舌尖上的秦朝——秦朝的餐桌上到底能吃点啥,油条馒头?不可能
大清帝国最高光的时刻——午门献俘,清军横扫亚洲罕有敌手的佐证
明代山西大移民,数十万人迁移到甘肃,看看有你们家族吗?“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这是一首流传在西北各地的民谣。它的背后就是被人们经常提起的明代山西大移民。数十万人迁移到甘肃,给甘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也奠定了今日甘肃的文化基调。 甘肃的很多家族,追根溯源,或来自山西,或来自江淮,不少人家的族谱上,很明确地记载了当年艰难迁移开拓之路。
西域是汉代以来人们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根据《汉书·西域传序》的记载:西域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面止于玉门、阳关而与汉接壤,西面则以葱岭为界。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今中国新疆轮台县东南)设西域都护府,颁行朝廷号令,西域诸国与中原王朝之间的臣属关系自此完全确立。
2020年的最后一个月适合来大槐树寻根祭祖你知道移民的历史原因吗?你知道明朝为什么要从山西移民吗?你知道为什么山东、河南、河北很多人的祖先都是山西人?这是因为元朝末年除战乱连年外,水、旱、蝗、疫灾害也接连不断,沉重地打击了元代的大地主阶级,推翻了元朝的统治,也教训了明朝皇帝朱元璋,所以巩固自己统治的经济基础,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成了明初的当务之急。
上个世纪80年代,山东胶东地区对于各辖区进行了普查,根据普查结果,他们惊讶地发现:在境内,居然有大量云南移民村落。例如,胶南县收录了全县1104个自然村,其中云南移民的村落高达342个,占据了村落总数的30%之巨。山东省胶州半岛胶县也就是如今的胶州市,收录了803个自然村落,云南村落有180个,占据了22%的比例,即墨县有1083个村落,而云南移民村落为231个,也占据了1/5的比例。
在今天河北省南部、山东省西部、河南省北部一带的村庄,关于村民的来源,“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几乎成为共识,就是在明初的大移民中,均来自于山西省洪洞县一带。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卫星图但是在河北省东南部,与山东省仅一河之隔的馆陶县志书记载中,虽然绝大部分村庄来历的记载均为“明永乐二年,奉诏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民来此定居”,但是仍有3个村庄的来历却并非是山西省,据1999版《馆陶县志》:
明代山西大移民,数十万人迁移到甘肃,看看有你们家族吗?“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这是一首流传在西北各地的民谣。它的背后就是被人们经常提起的明代山西大移民。数十万人迁移到甘肃,给甘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也奠定了今日甘肃的文化基调。 甘肃的很多家族,追根溯源,或来自山西,或来自江淮,不少人家的族谱上,很明确地记载了当年艰难迁移开拓之路。
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魏集镇有个魏氏庄园,是一组独具特色的城堡式民居建筑群,为北方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魏氏家族所能考到的先祖为河北枣强人魏自显,明洪武年间迁徙至山东棣州永安镇(今惠民县魏集村),后代逐渐发迹,十世时达到家族鼎盛。据说,魏氏家族五世前一直务农为本。至长支五世时,多人出仕为官。至十一世,除许多人是邑庠生、郡庠生外,24人是太学生,20多人有官职,五品以上的13人,最高从二品阶。
原创山东即墨古城西门外《李氏族谱》创修序言在今山东半岛的东部青岛、烟台、日照一带,有许多人家的族谱上记载是明代洪武、永乐年间(1368~1424年),从当时云南、小云南移民过来的。据史料记载;在明初的移民大潮中,山东“西三府”(兖州、济南、东昌)的移民主要是从山西移民而来,数量有五十多万人口之多。“东三府”青州...
西域是汉代以来人们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根据《汉书·西域传序》的记载:西域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面止于玉门、阳关而与汉接壤,西面则以葱岭为界。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今中国新疆轮台县东南)设西域都护府,颁行朝廷号令,西域诸国与中原王朝之间的臣属关系自此完全确立。
大家好!这里是“云曲三晋”,主要为大家“云”关于山西的人文历史和地理风情。明代山西大移民早已广为人知,但人们并不一定知道,在清初至民初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大约有上百万人口从外地迁入山西。走西口有必要提一下,其实在有清一代,山西也有大量人口离开本土,到外地谋生,这就是人们熟知的“走西口”。这一时期到底有多少人走到口外,由于清政府长期实行人口外迁限制政策,导致入籍户口与实际人口严重不符,因而无从准确统计,但也是一个庞大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