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苦地方,特别穷!这句话就是网络上对东北经济的标榜词,而对于东北小伙,则选择以头顶锅盖儿头,身穿旺旺紧身衣,脚踩豆豆鞋等标志性打扮来区分东北小伙。
这不禁就让人觉得不带点贬义词,就不能评价东北了,笔者对这个现象真的是想说:无语住了!
近期一篇名为《京津冀地区,人口东北化了!》的热文,又引出了“人口东北化”一词来戏谑东北,这就让人觉得很好奇,究竟什么是人口东北化呢?
“东百人”穷还带大金链子装样子,东北人喜欢土嗨喊麦还比脾气火爆,东北地域经济贫瘠,东北不是啥好地方等负面评价层出不穷。
经常在外地打工的人应该最能感觉到,除了东北被黑的很惨以外,还有两个省份的人特别的不招人待见,比如山西人太抠,河南人太土!
但与河南和山西相比,东北就显得倒霉透顶了,因为东北人不仅被老百姓们歧视,整个东北经济、东北地区也难逃一些媒体的歧视。
在人们的刻板印象里,因为东北人性子直不拐弯抹角,脾气火爆有啥说啥,导致人们觉得他他们素质太差!
而《乡村爱情》、《刘老根》等一系列,演绎东北特色的影视作品出现以后,东北人又被冠上了土老帽、愣头青、好逸恶劳的标签!
这些就算了,没想近期又有《京津冀地区,人口东北化了!》的热文横空出世,引出了“人口东北化”一词,又给东北抹上了一道黑!
在文中作者把东北有人口流失问题,称为了人口东北化说得有理有据,那么小编想在这里问一句,为什么要把人口流失称为人口东北化,而不把东北高个子形象,称之为人口东北化呢?
好东西扯不上东北,为什么非得给东北来点贬义词呢,近些年来东北人好不容易又挽回点形象,这下媒体一报道又不自觉间又给大东北抹上了一层黑。
其实这些年的东北,本来在经济上发展上,就一直被一句“投资不过山海关”拿捏的死死的!而在东北人在形象上,又被冠以“喜欢拉帮结派,寻衅滋事”的负面评价。
这下媒体一报道,就又导致全民对东北的印象变得更差,这下东北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但实际上受害者可不只是东北一个,其实不光是东北被地域黑搞得头晕脑胀,河南也没能逃出地域黑的魔爪!
说起河南被地域黑的源头,那就得追溯到几十年前了,当时的河南人多地少,经济发展又相当的落后赶不上全国经济水平,所以就有那么一群人为了生存,在全国各地收废品谋生。
而又因为当时铁的价钱比较高,正好井盖又是铁做的,所以就有很多人将此偷来卖到废品站,又正好很多河南人是开废品站的,因此这些收井盖的河南人,就被说是“偷井盖”搞钱花。
但是后来很多人不明这其中的原由,以讹传讹,就是因为这件事件,导致在城市间人群流动量巨大的今天,甭管河南人干了多少好事,只要一提到你是河南的,上来就得打听打听:
“河南人是不是真的偷井盖?”
“你家开废品站不开?”
不得不说这一时间真有点区分不出,是问话的人没素质,还是河南人太差劲儿了活该遭受这样的标签攻击。
小编有幸亲身经历,到x市旅游(这里某市就不说了,笔者无意挑起纷争,只是陈述经历),在酒店遇到了年龄相仿几人,一同聊了几句说到大家是哪里人时。
小甲说:俺从河南来嘞,来办点事。
小乙上来就问:你们那是不是天天丢井盖?
谁能想到在高速发展的今天,竟然还会发生这样一句言语攻击,真的是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为什么文化发展如此磅礴的今天,社会上地域黑现象仍然层出不穷呢?
所以小编真心希望大家以后遇到河南人或可询问一句:胡辣汤是不是真好喝,烩面好吃不好吃!而不是你们真偷井盖么?
引用这段经历结合”人口东北化“事件,小编真的想探究一下,究竟为什么这些地域会被黑的这么惨!因此小编仔细想了想,认为这无疑是一种病态现象!
人云亦云只要不伤害自己,人人都不排斥,拿别人的伤口来当戏谑。戏谑上海人排外,戏谑东北人土老帽,戏谑河南出小偷等,各个地域被拿出来黑的一塌糊涂。
而且越是被黑的多的地方,就有越多的人想要踩一脚,难免让人怀疑是不是有那么一群人为了网络流量和热度,所以夸大其词从而吸引眼球呢?
相信大家也不希望,有一天以自己的家乡名字,来命名一个不好的现象,或者比喻一类难以入目的人。
所以小编觉得大家在网络上冲浪,还是得擦亮眼睛谨慎发言,不要随便就给别人(别的地域)带上黑色标签!
本以为经济高度发达,平均素质水平高度提升的今天,大家都在努力摆脱使用标签和被标签,没想到仍有媒体在使用贬义标签!
一篇名为《京津冀地区,人口东北化了!》的文章横空出世,将人口流失这一现象,称之为人口东北化!
在种种被黑的领域中,东北又背上了人口流失这样一个标签,对此小编真想问一句,哪个地区能不面临人口流失的问题,京津冀人口流跟东北关系真的大么?
要知道媒体攥写文字,最好不要造成不必要的误会,不然随着网络转发流传,或许以后东北人走到哪里,哪里就要流失人口了。
而且这种模糊的表达方式,真的会带来广大读者的误解,让人们对东北人的误会进一步加深。
不过东北由于产业结构、营商环境等因素导致人口流失,确实是不可辩驳的事实。但将人口流失问题冠以东北化的名头,是不是在强说其次强行给东北扣上一顶黑帽!
毕竟这可不是什么好的词汇,东北或许曾经面临过严重的人口流失问题,但是试问哪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没有面临过这样的问题呢。
人口大量流失的问题,与各个城市人才政策、营商环境、经济前景等息息相关,各个城市所面临的情况各不相同,或许有相邻地域情况相似但仍有区别。
如果真的想解决问题,还是要深入到自我内部勘察问题,当然可以借鉴其他区域的解决方式,来解决自身问题。
而不是固步自封只知叹息,对遇到同样问题的同胞带去嘲讽之词,想出具有嘲讽意味的词风来甩锅。
所以这次东北莫名被推上风口浪尖,媒体默认采用东北化一词,真的给东北带来了太多伤害了!
现在的社会,我们应该看到地域发展的好的一面,而这种可能会挑起地域歧视的行为,应该赶快停止!
毕竟这样的行为不仅不能解决问题,更是挑起了无端的歧视与网络矛盾!东北被冠以了精神小伙、经济落后、苦寒贫瘠、土老帽、搂不住人才等标签,那东北真的是个破地方?
其实结果不然,首先对于东北地域的经济,并不是大众口中那样,发展落后、苦寒之地!
东北资源还是相当雄厚的,矿物资源与石油资源等储存量在全国排名屈指可数,东北粮食产量也曾为国家建设做出过重大贡献。
现在的东北已经在沉寂中发展许久,终于也展现出了复苏的现象,东北为了不拖累全国经济,一直在做出自己的努力,比如沈阳都市圈获批,吉林重新打开海口等,东北经济复苏,已经有曙光初现!
所以说东北真的一直在努力发展,比如日前淄博烧烤突然发展热门,淄博旅游管理单位积极做出响应,设置进淄赶烤专列为游客送上淄博特产。
东北见状为了像淄博一样,各个烧烤商铺的摊主,也都赶紧积极行动起来,积极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所以说东北真的很努力的在发展经济!
除此之外,相信还有日前网络走火的东北雨姐的角色,也刷新了大众对东北人的认知,东北人其实就是这样的朴实善良,特别勤劳!
所以说如果大家对于东北人,大众认知停留在精神小伙,穿紧身衣、豆豆鞋的画面,真的是落伍了!
网络媒体对东北的贬抑标签,给东北带来了大量的负面影响,但却始终没有影响东北人的本性!
也许纹身花衣的大哥,也会下雨天借给你一把伞,大嗓门的大叔,实则对你热情好客,所以请放过东北老铁们吧!
地域黑真的没必要,好人坏人哪都有,地域黑既不能带来任何实质性的意义,不能对社会发展有任何作用,也并不能真正对地域特点做出定义!
地域歧视不仅会误导大众,更是不利于民族团结!泱泱华夏五十六个民族,始终都是团结互助的一体,怎么能提起黑笔划在自己同胞的身上!
所以新时代的我们,要努力将民族精神、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要知道东北一些土特产品,一些远近闻名的习俗,如今都是不可多得的至宝,怎能将这些戏谑为土老帽!
更何谈在东北经济发展蒸蒸日上的今天,去将东北的一段发展历史截断出来随意抹黑呢?
人口东北化事件,将人口流逝的问题甩锅给东北,让人看见不禁是生出担忧害怕的感觉,这难道不就是媒体在误导大众么?
我们虽然不反对就事论事,但是还请言辞明白不要随意用词害了东北,也误导了广大读者!
所以说网络发言良莠不齐,大众在阅读聆听的过程,还是要擦亮眼睛啊!
在今天的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大部、山东省西部和西南部,广为流传着 “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古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的歌谣。并且在大家的认知里,明朝的大移民,都是从洪洞县大槐树开始的,那么这个说法正确吗?清朝的洪洞且c清朝洪洞县城图其实任何新兴的事务都有一个探索、总结经验、扩大的过程。
上一期我们讲了以山东人民为主的闯关东,这一期我们接着来讲以陕西人民为主的走西口。如果说闯关东是因为战争、灾害、以及政策上的原因产生。那么走西口就是因为生存(灾害)、经济发展而促成。走西口也是我们人口迁移历史上时间持续最长的一次,大致从明朝中期开始,至民国初年结束,共计大约400年。西口,指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杀虎口(最开始叫杀胡口),也是明长城上最有名、位置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关口。
在今天河北省南部、山东省西部、河南省北部一带的村庄,关于村民的来源,“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几乎成为共识,就是在明初的大移民中,均来自于山西省洪洞县一带。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卫星图但是在河北省东南部,与山东省仅一河之隔的馆陶县志书记载中,虽然绝大部分村庄来历的记载均为“明永乐二年,奉诏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民来此定居”,但是仍有3个村庄的来历却并非是山西省,据1999版《馆陶县志》:
2020年的最后一个月适合来大槐树寻根祭祖你知道移民的历史原因吗?你知道明朝为什么要从山西移民吗?你知道为什么山东、河南、河北很多人的祖先都是山西人?这是因为元朝末年除战乱连年外,水、旱、蝗、疫灾害也接连不断,沉重地打击了元代的大地主阶级,推翻了元朝的统治,也教训了明朝皇帝朱元璋,所以巩固自己统治的经济基础,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成了明初的当务之急。
大槐树位于山西省洪洞县,是5a级景区,是以寻根、祭祖为主体的唯一民祭圣地。洪洞大槐树移民时间主要以北宋末年南宋南迁开始,到了明朝之后达到了高潮,然后延续到清代中叶。明朝时期山西洪洞县的移民迁徙长达50年之久,涉及1230个姓氏,迁徙到各地的移民后裔达到亿计。可以说全球除了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
在元朝近百年的统治下,中原地区民不聊生,自然灾害频有发生,加上统治者的高压统治,终于在元末导致红巾军起义,战乱纷争,人口大量减少。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又发生了“靖难之变”战乱四年,又一次造成河北、山东、河南、皖北、淮北等地的荒凉局面。明朝时期,当时将山西境内的许多移民集中到洪洞大槐树这个地方,再分批迁往其他省份。
1912年到1949年的38年间 ,山东平均每年移民东北的数量达48万人之多,总量计一千八百多万,东北的移民中 80%以上的都来自于山东,现在东北人的族谱上大部分写着的原籍地是来自山东,为啥东北的山东移民最多?闯关东博物馆首先是耕地与人口比例失调。清初 ,山东人均耕地达 42.1亩,土地丰厚,农耕发达。
上个世纪80年代,山东胶东地区对于各辖区进行了普查,根据普查结果,他们惊讶地发现:在境内,居然有大量云南移民村落。例如,胶南县收录了全县1104个自然村,其中云南移民的村落高达342个,占据了村落总数的30%之巨。山东省胶州半岛胶县也就是如今的胶州市,收录了803个自然村落,云南村落有180个,占据了22%的比例,即墨县有1083个村落,而云南移民村落为231个,也占据了1/5的比例。
在今天的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大部、山东省西部和西南部,广为流传着 “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古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的歌谣。并且在大家的认知里,明朝的大移民,都是从洪洞县大槐树开始的,那么这个说法正确吗?清朝的洪洞且c清朝洪洞县城图其实任何新兴的事务都有一个探索、总结经验、扩大的过程。
大家好!这里是“云曲三晋”,主要为大家“云”关于山西的人文历史和地理风情。明代山西大移民早已广为人知,但人们并不一定知道,在清初至民初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大约有上百万人口从外地迁入山西。走西口有必要提一下,其实在有清一代,山西也有大量人口离开本土,到外地谋生,这就是人们熟知的“走西口”。这一时期到底有多少人走到口外,由于清政府长期实行人口外迁限制政策,导致入籍户口与实际人口严重不符,因而无从准确统计,但也是一个庞大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