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山西大移民,
数十万人迁移到甘肃,看看有你们家族吗?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这是一首流传在西北各地的民谣。它的背后就是被人们经常提起的明代山西大移民。数十万人迁移到甘肃,给甘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也奠定了今日甘肃的文化基调。
甘肃的很多家族,追根溯源,或来自山西,或来自江淮,不少人家的族谱上,很明确地记载了当年艰难迁移开拓之路。看看,有你们家族吗?
a、甘肃自古就是移民地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省份,众多的民族给这块土地留下了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
从记载来看,甘肃至少经历过四次移民高潮。第一次是秦始皇时期,蒙恬修筑长城之后,在甘肃境内设置了榆中等县,第一批中原移民就来了。第二次是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后,整个甘肃全部归属中央政府所管辖,大批的中原移民也陆续从中原地区迁移到甘肃,这是继秦朝大移民之后的又一次移民高潮。
汉武帝为了巩固河西走廊地区,大批中原地区的罪犯被充军发配到甘肃。西汉时期,迁移至河西走廊的移民达40万人,仅仅在今天内蒙古额济纳旗地区(原属甘肃)戍边的军人就达到18万。
第三次是北魏隋唐时期,这也是丝绸之路最为兴盛的时期,河西四郡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当时武威的人口达百万,有七座卫星城。这些人中既有中原地区来的汉族,也有来自西域的商人。这也是,甘肃移民的一个特点,不仅有中原人士西迁甘肃,也有西域人东迁到甘肃。
第四次移民高潮就是明初,为了消除边患,朱元璋一方面将大批江南的罪犯充军甘肃,另一方面将山西晋南的大批居民迁移到西北的甘肃等地。
b、朦胧记忆“大槐树”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句民谣中的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位于山西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大槐树公园内。
在元末的战乱中大部分地方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山西相对安定,加之大量难民流入,使山西成为当时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
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1407年)五十余年间,明王朝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当时,明朝政府在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许多年后,当年的移民后裔虽然已经不记得家乡的具体地方了,但是“大槐树”的影子却长久地留在他们记忆深处。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一部分到河南、湖北等地,一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今天,在甘肃的某些地方把上厕所称之为解手,这句方言的背后其实就是山西移民来甘肃艰难历程的佐证。据说,当时为了防止移民逃跑,都被反绑起来,用一根长绳连结起来。要大小便,就必须报告官兵,解开手上的绳子,“解手”一词由此而来。而移民们反绑的动作,也演变成了西北人走路背手的习俗。
c、戍边西北的江南移民
除了山西人移民甘肃以外,大批江南人也来到了甘肃。甘肃中部地区的江南人来自南京等地。洪武五年,南京周围的豪门大户和汴京17个姓氏的居民迁徙到甘肃中部,其目的就是要加强长城内外的边防力量,保护明王朝政权的安全。洮岷地区的江南移民则是戍边将士和发配充军的罪犯。
1368年,明王朝建立后,明政府在甘肃境内设置了卫所,用以巩固地方政权,防御少数民族进犯。其中在今天临夏、甘南一带就设立了临洮卫、岷州卫、洮州卫等卫所。按照明代军制5600人为一卫。卫所所属的部队,有的是留下戍守的部队,相当一部分是充军的犯人。
据记载,守卫洮岷地区的官兵仅作为充军的就有三万人以上,如果加上他们的家属至少有十万之众。这些人多是明初将领徐达、常遇春、沐英、李文忠、胡大海、金朝兴等人的子弟或部下,大部分原籍应天府、凤阳府。这些人从江南迁来后,以洮州卫城为中心分散后居住周边各个战略要地,起到了守卫卫城抵御少数民族进攻的作用。
至今人们在《洮州厅志》上还能见到这样的记载:金朝兴是南京伫丝巷人,忠勇多谋,有儒将风。洪武十二年,明太祖朱元璋任命金朝兴为都督奉国将军,从西平侯沐英讨洮州一带的部族,平定结束后,曹国公李文忠命金朝兴修筑洮州卫城,有功被封为宣德侯,他的两个弟弟都被授予卫指挥使,因此就留在了洮州,后来金朝兴在征云南时去世。而明初名将李胜是凤阳府定远县人,他的儿子李达,曾镇守洮州四十余载,子孙六代继其卫指挥使职,直到满州人入关才变军为民。
d、为今日甘肃文化奠基
肃王和韩王也从江南带来了大批的护卫、仆役、属官。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封诸子为藩王,其第十四子朱被封为肃王,就藩府甘州。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肃王府迁至兰州。除肃王外明初甘肃还有封于岷州的岷王,封于平凉的安王,以及后来接替安王被改封而来的韩王,在宁夏的庆王等。在这三位王爷中封于岷州的岷王后来改封到云南,没有来甘肃。
这些藩王来甘肃时,带着大批的护卫甲士、巫医乐师,这些人成为另一种移民。大批移民进入甘肃,不仅将原居住地的饮食、服饰、语言、生产方法、风俗习惯以及方言词汇带入新的环境,还将一些神话传说带到了甘肃,也在兰州形成了一种比较独特的移民习俗。
《皋兰县志》记载过的天涯望哭,就是留在兰州的移民中形成的独特习俗。肃王来到兰州后,江南等省人迁居兰州者甚多,其中也有不少士人,致使外来人口大大超过了本土人口。
明朝初年,从江南各地迁徙来的人口占据了兰州所有人口的十之七八。因路途遥远,有些人再也无法回江南水乡,思乡之情无处发泄,于是想回娘家的妇女,只好在大年三十下午,祭祀家族祖先的时候,触景生情,好在院内哭泣一场,算是对遥远亲人的祝福。兰州的晏公庙则是江南移民从南京移植而来的。
以临潭、岷县为中心的洮岷地区保存了全国独一无二的端午民俗———端午祭。它给人们揭示了500多年来,十万多名来自江南地区的移民不仅完成了中央政府赋予的重任,而且也将自己家乡的传统习俗保留了下来,成为特殊的群落。顾颉刚等诸多学者专家曾经到这一带进行考察研究后认为,洮岷花儿中唱的茉莉花,在洮岷地区根本没有,而洮岷地区流传的发型、方言,则保存明初江淮人的习俗特征,他们的方言中也保留了大量移民色彩。现在,许多当地人口语中还保留着江南腔调,这些都证明了那段艰难的移民历史。
明代是甘肃本土文化的成型之时。移民活动不仅填补了甘肃人口的不足,而且文化也在这种大融合中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在来自江南等地的学者、工匠们的带动下,甘肃各项事业比以前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江南的学者为甘肃培养了著名学者段坚(其祖先就是从山西随肃王而来的),而段坚则培养出彭泽、段续等一批才子。在这些学者们的带动下,明代甘肃地方文化日渐兴盛。众多著作问世,大批学者的出现,一批外地民俗嫁接保留,众多建筑的建设,奠定了今日甘肃本土文化的底韵。
长期以后,我国都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社会,农业收成的好坏与大自然有着紧密联系,像自然灾害这样剧烈的自然活动会直接造成农产品的绝收,严重扰乱人们的正常生活,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给人们带来无尽灾难,明季吴甡巡抚山西,他指出:“晋民有三苦。一苦凶荒,无计糊口。一苦追呼,无力输租。一苦杀掠,无策保全。”可见灾荒对晋民造成的苦难是非常严重的。
2023年7月绿卡移民排期时间表已经公布。亲属移民方面,f3类美国公民的已婚子女和f4类兄弟姐妹的审批、递件排期都开始前进;f1类的表b递件排期大幅前进了8个月。但职业移民的审批、递件排期,均原地踏步。职业类别全面停滞,eb-5新政继续保持无排期 。具体情况如下:2023年7月职业移民排期表a:最终裁定日
明代山西大移民,数十万人迁移到甘肃,看看有你们家族吗?“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这是一首流传在西北各地的民谣。它的背后就是被人们经常提起的明代山西大移民。数十万人迁移到甘肃,给甘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也奠定了今日甘肃的文化基调。 甘肃的很多家族,追根溯源,或来自山西,或来自江淮,不少人家的族谱上,很明确地记载了当年艰难迁移开拓之路。
入籍美国的华人,为何去的多回的少?近600万美籍华人,究竟是不想回国还是无法回国?移民美国已经开始变得不香了?之前移民美国最主要的一大储备群体,在美留学生,如今8成以上都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根据教育部在2020年发布的2019年出国留学人员情况统计显示:截止当时除去正在学习和研究的人员,已经完成学业并选择回国的人员比例已经达到86.28%,如今3年过去了,这一比例仍在持续增加,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开始毫不犹豫的选择回流。
进入7月,澳洲也迎来了新的一个财年。趁着23-24财年开启之际,cbre带您一起来看看,房地产市场和移民已经或即将发生哪些政策变化和重大更新。悉尼多地房屋可享受印花税减免根据新州工党政府的房产新政,从今年7月1日开始,悉尼近六分之一城区的房产(独栋屋或公寓)有望豁免印花税,其中就包括eastwood、 epping、wolli creek以及south hurstville等华人区。
盛夏七月,山西曲沃县北城新区的聚德小区进入了“消夏月”。老人们坐在八角亭下聊天,小孩们你追我赶地嬉闹,家庭主妇们相约跳起了广场舞,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写在了脸上。新楼错落有致,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小区干净整洁,这里就是投资4亿元、占地70亩、有11栋楼、最高18层的花园式小区,俗称“万人小区”。
明朝朱元璋和朱棣两位皇上从山西十八次迁民上千万。一、山西迁民缘由。朱元璋领导的抗元农民战争持续17年,致使中原诸州,积骸成丘,居民鲜少。朱棣靖难之役后,导致华北,包括安徽、江苏等省赤地千里,没有人烟。当时全国总人口为59873305人,而山西一地的人口就达到了4103450人(包括陕西大部)。为发展农业生产,从山西迁民势在必行。
当我们打开网页,随便一搜“山西洪桐大槐树”,便可以看到很多有关大槐树移民的文章。其中有人说: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明初大槐树移民的后代。时至今日大槐树移民的后代不断开枝散叶,其人数早已接近了2亿人,而且范围也遍布全国各地,包括宝岛台湾。除此之外,在河南、山东、河北的很多家庭里,都会有一本代代相传的族谱,打开族谱就能发现,这些人大都是洪桐大槐树移民的后代。
前言:“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首歌谣,在我国流传甚广。不仅是山西省境内,就连千里之遥的安徽省以及江苏省都有不少人听过,甚至不少人说洪洞(tóng)县大槐树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过大家听过归听过,能够把这句话中涉及到的历史变迁讲明白的人就少之又少了。很多人在年幼时,听长辈们娓娓道来先祖的故事,得知山西大槐树的历史。
大槐树位于山西省洪洞县,是5a级景区,是以寻根、祭祖为主体的唯一民祭圣地。洪洞大槐树移民时间主要以北宋末年南宋南迁开始,到了明朝之后达到了高潮,然后延续到清代中叶。明朝时期山西洪洞县的移民迁徙长达50年之久,涉及1230个姓氏,迁徙到各地的移民后裔达到亿计。可以说全球除了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