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因为瘟疫、战争、政治、环境等因素引起的移民现象屡见不鲜。
明代的“洪洞大槐树”移民,清代的“湖广填四川”移民都堪称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超级大移民。
今天,我们就说说600年前的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
洪洞,即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历史上属于山西第一大县。所谓的洪洞大槐树,就是旧时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城北广济寺左边长着的一颗大槐树。
为了组织移民,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给移民人家核发凭照,也就是办理移民手续。洪洞大槐树见证了明代那场移民的风风雨雨。
“移民屯田,开垦荒地”。 明朝组织这场大移民的目的很是明确。
在时光流转中,元代走向末路,各地民不聊生,流民遍野、死者拥路。加上天灾不断,老百姓揭竿而起。在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至至正十年(1350)间,元代共爆发农民起义百余次。天灾加上人祸,老百姓苦不堪言。
“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明朝政权建立之后,必须吞下元代社会留下的苦果。
怎么办?移民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出路。
山西处于太行山和黄河峡谷之间,北有蒙古,西邻陕西,东接河北,南望河南,属于相对稳固的地方。当黄河以北其他地方战火连天的时候,山西相对安稳,大量流民涌入。山西犹如“诺亚方舟”,成为当时北方少有的经济繁盛、人丁兴旺之地。
移民输出,山西自然成为首选。
洪武年间和永乐年间,朝廷共在山西组织了十八次移民。洪武年间,山西人奉命迁移,多则一年数次,少则三五年一次。永乐年间,山西移民的强度有所减弱,而移民的来源却更加广泛,很多人定居山西不久却也被敕令迁去别处。
明代由湖广等地前往山西的移民常常是自发行为,朝廷对这种行为多有限制。而山西大量向外输出移民,却属于国家行动,朝廷给移民有一定的优惠政策,并组织统一迁徙。
老百姓追求有所居、食无忧的生活,已经安居山西,突然要举家迁徙,移民们忧心将来的日子,大多对山西恋恋不舍。
要背井离乡了,驻有朝官的广济寺还在那里,而自己的家却没有了。广济寺旁边的大槐树见证了移民们的依依不舍,见证了移民们离乡时的哀愁。
鸟有巢归,而移民们居无定所。参天的大槐树和树上密密扎扎的鹳鸟巢穴,成为移民们的精神家园。
明朝政权安排他们去了河南、山东、京津冀、皖苏鄂湘、陕甘宁以及晋中、晋北和内蒙古、东三省,远处到了广西,计有五百多个县。
和西汉、隋唐时代的移民相比,明代山西移民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而明代到底有多少人从山西迁移出去,历史粗心,没有详细记载。但是,我们推断洪武至永乐的五十年时间里,山西移民的数量、规模绝对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
大槐树成为洪洞人、平阳人移民的象征,成为山西移民的乡愁。
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迁徙之人只记得自己来自山西,是因为明代的大移民而来到了如今的驻地,却不清楚自己到底来自山西的哪里。而无论他们清楚与否,洪洞大槐树都还在那,大槐树在移民们心头的分量也还在那,因而后来洪洞大槐树成为了几乎所有山西移民的“根”,大槐树的地位也更加重要。那句“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洪洞大槐树移民后裔”的说法,如此也变得十分贴切。
事实上,如今的大槐树已是第三代。最初广济寺旁的大槐树与寺庙一样,毁于泛滥洪水。后来在干枯的树干旁,树根又生出第二代大槐树。可惜后来第二代大槐树还是渐渐干枯,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被风吹倒。
大槐树记着从前的沧桑,它的生命不屈。果然,第三代大槐树又在第二代槐树的北边慢慢长成,至今很是繁茂。
因为这场移民,明代的户口大量增加,大量荒芜的农田再现生机,北方的经济逐渐得到恢复。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世界上最漫长的路是背井离乡,世界上最悲戚的告别是永别故乡。
洪洞大槐树,记着从前的风云沧桑。
它不是历史,是一个传说;它不是骗局,是一个故事;山西人、洪洞人从来没有骗过谁。故事往往是人造的。我们都知道“故事”二字的含义,但其字面意思是:过去的往事。六百年前的往事,轰轰烈烈地集体出现在一二百年前的家谱中,被写到了纸上,而以前却没有书面记载,无疑它只能是个传说或故事。不仅仅是正史没有记载这一事件,就连移民的发生地洪洞,在从明至清所修的六个版本的县志中,也都对大槐树只字未提。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是河南及中原地区流传已久的民谚。但是何时、何因从山西移民中原,众说纷纭,矛盾百出,在人们思想上已成了久悬未决的谜。20世界80年代地名普查中,因洪洞移民问题涉及舞阳半数以上村名的含义、来历和建村时间,促使我们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查阅明清史志未找到依据。1983年以来...
明朝移民简史原创2022-11-29 13:07·名门家谱(桃花潭文会转发)根据《明实录》和《明史》记载,广义的明朝移民始于明洪武三年(1370 年),止于永乐十五年(1417 年),历时四十七年,共十八次。其中:洪武年间移民十次,建文年间移民一次,永乐年间移民七次。洪武年间移民四次到凤阳、四次为军屯(一次在大同,三次在北平),剩余两次迁徙有明确去向,且人数很少;建文年间和永乐年间移民去向全部是北平及其附近地区。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是河南及中原地区流传已久的民谚。但是何时、何因从山西移民中原,众说纷纭,矛盾百出,在人们思想上已成了久悬未决的谜。20世界80年代地名普查中,因洪洞移民问题涉及舞阳半数以上村名的含义、来历和建村时间,促使我们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查阅明清史志未找到依据。1983年以来...
你能想象吗?现代甘肃人的祖先大多都是来自省外的移民,特别是在明朝中期整个山西数十万人的大移民,才让这片原本在战火中荒芜的土地逐渐有了生机。甘肃地处偏远,一直处于中原王朝统治势力的边缘,自古以来便被中原王朝作为苦寒的流放之地,如果向上追根溯源就会发现,本地的甘肃人基本上都是明朝大迁徙的后代。在数百年的历史变迁中没有被毁于战火,侥幸留存于世的族谱上面大多都记载着令人唏嘘心酸的漫漫迁徙路。
当我们打开网页,随便一搜“山西洪桐大槐树”,便可以看到很多有关大槐树移民的文章。其中有人说: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明初大槐树移民的后代。时至今日大槐树移民的后代不断开枝散叶,其人数早已接近了2亿人,而且范围也遍布全国各地,包括宝岛台湾。除此之外,在河南、山东、河北的很多家庭里,都会有一本代代相传的族谱,打开族谱就能发现,这些人大都是洪桐大槐树移民的后代。
公元1404年的一天,在大明南京的皇宫里,来了一个特殊的人,这个人名叫陈天平,自称是安南国陈朝国王的后裔,自己的父亲以及其他皇族后裔都惨遭安南胡氏杀害,请求大明皇帝帮自己复国。朱棣听完陈天平的陈述后,内心纳闷,安南国现在的掌权者胡氏不是说,因为安南国原来国王的后人绝后,自己才以外甥的身份被群臣推举为帝,改陈朝为胡朝,并得到了大明皇帝的册封,这边怎么又冒出来一个陈朝皇族的后裔?
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湖广填四川,江西填湖广,衣冠南渡……在中国历史上每次大规模移民背后都满是血泪!明初山西大移民有多惨烈呢?根据《明史》《明实录》等史书记载,山西大移民从洪武三年开始,到永乐十五年结束,期间共47年,历经18次,迁往全国30余省市,2217个县市,移民姓氏共881!为什么是山西呢?
明朝朱元璋和朱棣两位皇上从山西十八次迁民上千万。一、山西迁民缘由。朱元璋领导的抗元农民战争持续17年,致使中原诸州,积骸成丘,居民鲜少。朱棣靖难之役后,导致华北,包括安徽、江苏等省赤地千里,没有人烟。当时全国总人口为59873305人,而山西一地的人口就达到了4103450人(包括陕西大部)。为发展农业生产,从山西迁民势在必行。
根据《明实录》和《明史》记载,广义的明朝移民始于明洪武三年(1370 年),止于永乐十五年(1417 年),历时四十七年,共十八次。其中:洪武年间移民十次,建文年间移民一次,永乐年间移民七次。洪武年间移民四次到凤阳、四次为军屯(一次在大同,三次在北平),剩余两次迁徙有明确去向,且人数很少;建文年间和永乐年间移民去向全部是北平及其附近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