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因为瘟疫、战争、政治、环境等因素引起的移民现象屡见不鲜。
明代的“洪洞大槐树”移民,清代的“湖广填四川”移民都堪称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超级大移民。
今天,我们就说说600年前的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
洪洞,即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历史上属于山西第一大县。所谓的洪洞大槐树,就是旧时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城北广济寺左边长着的一颗大槐树。
为了组织移民,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给移民人家核发凭照,也就是办理移民手续。洪洞大槐树见证了明代那场移民的风风雨雨。
“移民屯田,开垦荒地”。 明朝组织这场大移民的目的很是明确。
在时光流转中,元代走向末路,各地民不聊生,流民遍野、死者拥路。加上天灾不断,老百姓揭竿而起。在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至至正十年(1350)间,元代共爆发农民起义百余次。天灾加上人祸,老百姓苦不堪言。
“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明朝政权建立之后,必须吞下元代社会留下的苦果。
怎么办?移民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出路。
山西处于太行山和黄河峡谷之间,北有蒙古,西邻陕西,东接河北,南望河南,属于相对稳固的地方。当黄河以北其他地方战火连天的时候,山西相对安稳,大量流民涌入。山西犹如“诺亚方舟”,成为当时北方少有的经济繁盛、人丁兴旺之地。
移民输出,山西自然成为首选。
洪武年间和永乐年间,朝廷共在山西组织了十八次移民。洪武年间,山西人奉命迁移,多则一年数次,少则三五年一次。永乐年间,山西移民的强度有所减弱,而移民的来源却更加广泛,很多人定居山西不久却也被敕令迁去别处。
明代由湖广等地前往山西的移民常常是自发行为,朝廷对这种行为多有限制。而山西大量向外输出移民,却属于国家行动,朝廷给移民有一定的优惠政策,并组织统一迁徙。
老百姓追求有所居、食无忧的生活,已经安居山西,突然要举家迁徙,移民们忧心将来的日子,大多对山西恋恋不舍。
要背井离乡了,驻有朝官的广济寺还在那里,而自己的家却没有了。广济寺旁边的大槐树见证了移民们的依依不舍,见证了移民们离乡时的哀愁。
鸟有巢归,而移民们居无定所。参天的大槐树和树上密密扎扎的鹳鸟巢穴,成为移民们的精神家园。
明朝政权安排他们去了河南、山东、京津冀、皖苏鄂湘、陕甘宁以及晋中、晋北和内蒙古、东三省,远处到了广西,计有五百多个县。
和西汉、隋唐时代的移民相比,明代山西移民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而明代到底有多少人从山西迁移出去,历史粗心,没有详细记载。但是,我们推断洪武至永乐的五十年时间里,山西移民的数量、规模绝对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
大槐树成为洪洞人、平阳人移民的象征,成为山西移民的乡愁。
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迁徙之人只记得自己来自山西,是因为明代的大移民而来到了如今的驻地,却不清楚自己到底来自山西的哪里。而无论他们清楚与否,洪洞大槐树都还在那,大槐树在移民们心头的分量也还在那,因而后来洪洞大槐树成为了几乎所有山西移民的“根”,大槐树的地位也更加重要。那句“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洪洞大槐树移民后裔”的说法,如此也变得十分贴切。
事实上,如今的大槐树已是第三代。最初广济寺旁的大槐树与寺庙一样,毁于泛滥洪水。后来在干枯的树干旁,树根又生出第二代大槐树。可惜后来第二代大槐树还是渐渐干枯,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被风吹倒。
大槐树记着从前的沧桑,它的生命不屈。果然,第三代大槐树又在第二代槐树的北边慢慢长成,至今很是繁茂。
因为这场移民,明代的户口大量增加,大量荒芜的农田再现生机,北方的经济逐渐得到恢复。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世界上最漫长的路是背井离乡,世界上最悲戚的告别是永别故乡。
洪洞大槐树,记着从前的风云沧桑。
盛夏七月,山西曲沃县北城新区的聚德小区进入了“消夏月”。老人们坐在八角亭下聊天,小孩们你追我赶地嬉闹,家庭主妇们相约跳起了广场舞,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写在了脸上。新楼错落有致,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小区干净整洁,这里就是投资4亿元、占地70亩、有11栋楼、最高18层的花园式小区,俗称“万人小区”。
明朝朱元璋和朱棣两位皇上从山西十八次迁民上千万。一、山西迁民缘由。朱元璋领导的抗元农民战争持续17年,致使中原诸州,积骸成丘,居民鲜少。朱棣靖难之役后,导致华北,包括安徽、江苏等省赤地千里,没有人烟。当时全国总人口为59873305人,而山西一地的人口就达到了4103450人(包括陕西大部)。为发展农业生产,从山西迁民势在必行。
发生于明代洪武、永乐年间的大移民,是一个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历史大事件。如今时空已穿过四五百年,先祖们迁徙的悲壮故事早已远去。然而,在我国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安徽、江苏、浙江等地,迁徙先祖留下的子孙们,却仍然代代传唱着这难忘的歌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鹤窝。
长期以后,我国都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社会,农业收成的好坏与大自然有着紧密联系,像自然灾害这样剧烈的自然活动会直接造成农产品的绝收,严重扰乱人们的正常生活,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给人们带来无尽灾难,明季吴甡巡抚山西,他指出:“晋民有三苦。一苦凶荒,无计糊口。一苦追呼,无力输租。一苦杀掠,无策保全。”可见灾荒对晋民造成的苦难是非常严重的。
在元朝近百年的统治下,中原地区民不聊生,自然灾害频有发生,加上统治者的高压统治,终于在元末导致红巾军起义,战乱纷争,人口大量减少。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又发生了“靖难之变”战乱四年,又一次造成河北、山东、河南、皖北、淮北等地的荒凉局面。明朝时期,当时将山西境内的许多移民集中到洪洞大槐树这个地方,再分批迁往其他省份。
它不是历史,是一个传说;它不是骗局,是一个故事;山西人、洪洞人从来没有骗过谁。故事往往是人造的。我们都知道“故事”二字的含义,但其字面意思是:过去的往事。六百年前的往事,轰轰烈烈地集体出现在一二百年前的家谱中,被写到了纸上,而以前却没有书面记载,无疑它只能是个传说或故事。不仅仅是正史没有记载这一事件,就连移民的发生地洪洞,在从明至清所修的六个版本的县志中,也都对大槐树只字未提。
涉及人口居住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称为人口迁移。一般人口迁移满足三个条件:居住地改变;跨越行政界线;时间足够长,一年以上。人口迁移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存在,直到现在,并将延续下去。其实质是人类追寻更好的生活。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开始,一直到周朝,我国人口重心一直分布在北方的黄河流域。秦汉时期,北方大规模战乱屡屡发生,使人口多次迁往南方,同时去往内蒙古河套地区垦荒戍边的居民也很多。
“宁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每逢乱世,往往人头滚滚,血流成河。心狠如曹操,也不由得哀叹道“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根据史料的记载,南宋末年,仅南中国的人口便已经超过了八千万,而经过元末数十年混战,等到朱元璋推翻元朝时,整个中国的人口竟然只剩下了一千六百五十万,仅为南宋的五分之一,朱元璋为了重整山河,在大槐树下发起了一场迁延数十年,影响十八省,涉及1230个姓氏的山西移民浪潮。
明代山西大移民,数十万人迁移到甘肃,看看有你们家族吗?“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这是一首流传在西北各地的民谣。它的背后就是被人们经常提起的明代山西大移民。数十万人迁移到甘肃,给甘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也奠定了今日甘肃的文化基调。 甘肃的很多家族,追根溯源,或来自山西,或来自江淮,不少人家的族谱上,很明确地记载了当年艰难迁移开拓之路。
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湖广填四川,江西填湖广,衣冠南渡……在中国历史上每次大规模移民背后都满是血泪!明初山西大移民有多惨烈呢?根据《明史》《明实录》等史书记载,山西大移民从洪武三年开始,到永乐十五年结束,期间共47年,历经18次,迁往全国30余省市,2217个县市,移民姓氏共881!为什么是山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