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山西大移民,
数十万人迁移到甘肃,看看有你们家族吗?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这是一首流传在西北各地的民谣。它的背后就是被人们经常提起的明代山西大移民。数十万人迁移到甘肃,给甘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也奠定了今日甘肃的文化基调。
甘肃的很多家族,追根溯源,或来自山西,或来自江淮,不少人家的族谱上,很明确地记载了当年艰难迁移开拓之路。看看,有你们家族吗?
a、甘肃自古就是移民地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省份,众多的民族给这块土地留下了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
从记载来看,甘肃至少经历过四次移民高潮。第一次是秦始皇时期,蒙恬修筑长城之后,在甘肃境内设置了榆中等县,第一批中原移民就来了。第二次是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后,整个甘肃全部归属中央政府所管辖,大批的中原移民也陆续从中原地区迁移到甘肃,这是继秦朝大移民之后的又一次移民高潮。

汉武帝为了巩固河西走廊地区,大批中原地区的罪犯被充军发配到甘肃。西汉时期,迁移至河西走廊的移民达40万人,仅仅在今天内蒙古额济纳旗地区(原属甘肃)戍边的军人就达到18万。
第三次是北魏隋唐时期,这也是丝绸之路最为兴盛的时期,河西四郡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当时武威的人口达百万,有七座卫星城。这些人中既有中原地区来的汉族,也有来自西域的商人。这也是,甘肃移民的一个特点,不仅有中原人士西迁甘肃,也有西域人东迁到甘肃。
第四次移民高潮就是明初,为了消除边患,朱元璋一方面将大批江南的罪犯充军甘肃,另一方面将山西晋南的大批居民迁移到西北的甘肃等地。
b、朦胧记忆“大槐树”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句民谣中的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位于山西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大槐树公园内。
在元末的战乱中大部分地方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山西相对安定,加之大量难民流入,使山西成为当时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
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1407年)五十余年间,明王朝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当时,明朝政府在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许多年后,当年的移民后裔虽然已经不记得家乡的具体地方了,但是“大槐树”的影子却长久地留在他们记忆深处。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一部分到河南、湖北等地,一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今天,在甘肃的某些地方把上厕所称之为解手,这句方言的背后其实就是山西移民来甘肃艰难历程的佐证。据说,当时为了防止移民逃跑,都被反绑起来,用一根长绳连结起来。要大小便,就必须报告官兵,解开手上的绳子,“解手”一词由此而来。而移民们反绑的动作,也演变成了西北人走路背手的习俗。
c、戍边西北的江南移民
除了山西人移民甘肃以外,大批江南人也来到了甘肃。甘肃中部地区的江南人来自南京等地。洪武五年,南京周围的豪门大户和汴京17个姓氏的居民迁徙到甘肃中部,其目的就是要加强长城内外的边防力量,保护明王朝政权的安全。洮岷地区的江南移民则是戍边将士和发配充军的罪犯。
1368年,明王朝建立后,明政府在甘肃境内设置了卫所,用以巩固地方政权,防御少数民族进犯。其中在今天临夏、甘南一带就设立了临洮卫、岷州卫、洮州卫等卫所。按照明代军制5600人为一卫。卫所所属的部队,有的是留下戍守的部队,相当一部分是充军的犯人。

据记载,守卫洮岷地区的官兵仅作为充军的就有三万人以上,如果加上他们的家属至少有十万之众。这些人多是明初将领徐达、常遇春、沐英、李文忠、胡大海、金朝兴等人的子弟或部下,大部分原籍应天府、凤阳府。这些人从江南迁来后,以洮州卫城为中心分散后居住周边各个战略要地,起到了守卫卫城抵御少数民族进攻的作用。
至今人们在《洮州厅志》上还能见到这样的记载:金朝兴是南京伫丝巷人,忠勇多谋,有儒将风。洪武十二年,明太祖朱元璋任命金朝兴为都督奉国将军,从西平侯沐英讨洮州一带的部族,平定结束后,曹国公李文忠命金朝兴修筑洮州卫城,有功被封为宣德侯,他的两个弟弟都被授予卫指挥使,因此就留在了洮州,后来金朝兴在征云南时去世。而明初名将李胜是凤阳府定远县人,他的儿子李达,曾镇守洮州四十余载,子孙六代继其卫指挥使职,直到满州人入关才变军为民。
d、为今日甘肃文化奠基
肃王和韩王也从江南带来了大批的护卫、仆役、属官。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封诸子为藩王,其第十四子朱被封为肃王,就藩府甘州。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肃王府迁至兰州。除肃王外明初甘肃还有封于岷州的岷王,封于平凉的安王,以及后来接替安王被改封而来的韩王,在宁夏的庆王等。在这三位王爷中封于岷州的岷王后来改封到云南,没有来甘肃。
这些藩王来甘肃时,带着大批的护卫甲士、巫医乐师,这些人成为另一种移民。大批移民进入甘肃,不仅将原居住地的饮食、服饰、语言、生产方法、风俗习惯以及方言词汇带入新的环境,还将一些神话传说带到了甘肃,也在兰州形成了一种比较独特的移民习俗。

《皋兰县志》记载过的天涯望哭,就是留在兰州的移民中形成的独特习俗。肃王来到兰州后,江南等省人迁居兰州者甚多,其中也有不少士人,致使外来人口大大超过了本土人口。
明朝初年,从江南各地迁徙来的人口占据了兰州所有人口的十之七八。因路途遥远,有些人再也无法回江南水乡,思乡之情无处发泄,于是想回娘家的妇女,只好在大年三十下午,祭祀家族祖先的时候,触景生情,好在院内哭泣一场,算是对遥远亲人的祝福。兰州的晏公庙则是江南移民从南京移植而来的。
以临潭、岷县为中心的洮岷地区保存了全国独一无二的端午民俗———端午祭。它给人们揭示了500多年来,十万多名来自江南地区的移民不仅完成了中央政府赋予的重任,而且也将自己家乡的传统习俗保留了下来,成为特殊的群落。顾颉刚等诸多学者专家曾经到这一带进行考察研究后认为,洮岷花儿中唱的茉莉花,在洮岷地区根本没有,而洮岷地区流传的发型、方言,则保存明初江淮人的习俗特征,他们的方言中也保留了大量移民色彩。现在,许多当地人口语中还保留着江南腔调,这些都证明了那段艰难的移民历史。

明代是甘肃本土文化的成型之时。移民活动不仅填补了甘肃人口的不足,而且文化也在这种大融合中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在来自江南等地的学者、工匠们的带动下,甘肃各项事业比以前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江南的学者为甘肃培养了著名学者段坚(其祖先就是从山西随肃王而来的),而段坚则培养出彭泽、段续等一批才子。在这些学者们的带动下,明代甘肃地方文化日渐兴盛。众多著作问世,大批学者的出现,一批外地民俗嫁接保留,众多建筑的建设,奠定了今日甘肃本土文化的底韵。
大家好!这里是“云曲三晋”,主要为大家“云”关于山西的人文历史和地理风情。明代山西大移民早已广为人知,但人们并不一定知道,在清初至民初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大约有上百万人口从外地迁入山西。走西口有必要提一下,其实在有清一代,山西也有大量人口离开本土,到外地谋生,这就是人们熟知的“走西口”。这一时期到底有多少人走到口外,由于清政府长期实行人口外迁限制政策,导致入籍户口与实际人口严重不符,因而无从准确统计,但也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在今天河北省南部、山东省西部、河南省北部一带的村庄,关于村民的来源,“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几乎成为共识,就是在明初的大移民中,均来自于山西省洪洞县一带。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卫星图但是在河北省东南部,与山东省仅一河之隔的馆陶县志书记载中,虽然绝大部分村庄来历的记载均为“明永乐二年,奉诏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民来此定居”,但是仍有3个村庄的来历却并非是山西省,据1999版《馆陶县志》:
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魏集镇有个魏氏庄园,是一组独具特色的城堡式民居建筑群,为北方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魏氏家族所能考到的先祖为河北枣强人魏自显,明洪武年间迁徙至山东棣州永安镇(今惠民县魏集村),后代逐渐发迹,十世时达到家族鼎盛。据说,魏氏家族五世前一直务农为本。至长支五世时,多人出仕为官。至十一世,除许多人是邑庠生、郡庠生外,24人是太学生,20多人有官职,五品以上的13人,最高从二品阶。
明朝移民简史原创2022-11-29 13:07·名门家谱(桃花潭文会转发)根据《明实录》和《明史》记载,广义的明朝移民始于明洪武三年(1370 年),止于永乐十五年(1417 年),历时四十七年,共十八次。其中:洪武年间移民十次,建文年间移民一次,永乐年间移民七次。洪武年间移民四次到凤阳、四次为军屯(一次在大同,三次在北平),剩余两次迁徙有明确去向,且人数很少;建文年间和永乐年间移民去向全部是北平及其附近地区。
你能想象吗?现代甘肃人的祖先大多都是来自省外的移民,特别是在明朝中期整个山西数十万人的大移民,才让这片原本在战火中荒芜的土地逐渐有了生机。甘肃地处偏远,一直处于中原王朝统治势力的边缘,自古以来便被中原王朝作为苦寒的流放之地,如果向上追根溯源就会发现,本地的甘肃人基本上都是明朝大迁徙的后代。在数百年的历史变迁中没有被毁于战火,侥幸留存于世的族谱上面大多都记载着令人唏嘘心酸的漫漫迁徙路。
在今天的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大部、山东省西部和西南部,广为流传着 “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古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的歌谣。并且在大家的认知里,明朝的大移民,都是从洪洞县大槐树开始的,那么这个说法正确吗?清朝的洪洞且c清朝洪洞县城图其实任何新兴的事务都有一个探索、总结经验、扩大的过程。
公元1404年的一天,在大明南京的皇宫里,来了一个特殊的人,这个人名叫陈天平,自称是安南国陈朝国王的后裔,自己的父亲以及其他皇族后裔都惨遭安南胡氏杀害,请求大明皇帝帮自己复国。朱棣听完陈天平的陈述后,内心纳闷,安南国现在的掌权者胡氏不是说,因为安南国原来国王的后人绝后,自己才以外甥的身份被群臣推举为帝,改陈朝为胡朝,并得到了大明皇帝的册封,这边怎么又冒出来一个陈朝皇族的后裔?
雍正王朝电视剧能一直经久不衰,其一在于改编于二月河老师小说的剧本是精彩绝伦,故事是环环相扣跌岩起伏,使人欲罢不能。其二是导演胡玫老师将其完成的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44集的剧情是恰到好处,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尤其是细节上很是用心,还真是今天很多电视剧难以企及到的,使人仿佛真的回到那个年代,而不是像今天的古装剧,大部分是拍什么都给人一种现代剧的感觉。
元朝末年, 统治阶级蒙古人腐败猖獗,民不聊生。发生了很多土地兼并的现象,对于 广大农民来说,土地就是生存之本。而由于土地财富占有的严重不均,大量的农民沦为丧失土地的流民, 随着流民人数的增加, 导致了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 社会极度混乱。 据统计,在元代后期, 流民人数高达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
根据《明实录》和《明史》记载,广义的明朝移民始于明洪武三年(1370 年),止于永乐十五年(1417 年),历时四十七年,共十八次。其中:洪武年间移民十次,建文年间移民一次,永乐年间移民七次。洪武年间移民四次到凤阳、四次为军屯(一次在大同,三次在北平),剩余两次迁徙有明确去向,且人数很少;建文年间和永乐年间移民去向全部是北平及其附近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