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乏有人口大迁徙的事件发生,至于原因,大都是为了躲避战祸,抑或是自然灾害来临,令原本生活的地方失去了继续生存的条件,无奈之下,只好远走他乡讨生活,这类人口大迁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人们一种自发主动的行为,我们姑且称之为主动迁徙。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一种迁徙方式,那就是人们在原来居住的地方生活得好好的,同时也还有继续生存下去的充分条件,但统治者为了某些原因,或满足某种需要,而组织一部分人迁徙到原先设想划定好的地方生存,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易地搬迁,这种迁徙方式可以说是一种被动行为,我们就姑且称之为被动迁徙。明朝洪武永乐大移民就是这样一次被动迁徙,而这背后,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政治深意的。
洪武、永乐两朝皇帝为何要如此大费周章地实施移民政策呢?这还得从元朝末年说起!
元朝末年可谓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动乱的时期之一,这主要是由天灾和人祸两方面导致的!
首先是天灾。元朝末年,无情的天灾犹如狂风卷落叶一般,在中原大地上任意肆虐横行,水灾、旱灾、蝗灾、瘟疫轮番而来,无情地摧残折磨着可怜而又无辜的平民百姓,粮食欠收、家园被毁,百姓流离失所,死的死、伤的伤,不死不伤的,为了生存,也都到处逃荒避难去了,最终导致了河南、河北、山东、两淮等中原腹地人口锐减、田地荒芜,出现了“村庄城邑多成荒墟”的景象。
其次是人祸。元朝末年,元朝政府腐败到了极致,贪污腐败之风大行其道,各级贪官污吏层出不穷,蒙古贵族和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压迫日益加重,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彻底被激化,再加上上面所说的天灾不断,致使原本就水深火热的穷苦百姓更加雪上加霜。在这样的背景下,那些濒临生死存亡之际的劳苦大众为了生存,纷纷揭竿而起,一时之间,天下英豪辈出,都在为推翻暴元统治,重新构筑新的社会秩序而拼死奋战。在这样的环境下,作为元朝的统治者,自然不甘坐以待毙,为了保护既得利益,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自然就举全国之力,派出精锐大军,到处征讨镇压农民起义军,一场昏天黑地的大战在中原大地上四处展开。
而我们都知道,打仗是要受伤死人的,更何况是在短兵相接的古代,战场救护医学水平又低,双方致死率就更高了,更为严重的是,作为元朝统治阶层的蒙古贵族,历来都有屠城的“光荣传统”,而根据《元史.顺帝本纪》记载,元朝政府在镇压农民起义军时,采取的就是"拔其地、屠其城"的政策,因此,在战乱中失去的人口就更多了。
正是基于以上两方面的主要原因,当时中原大地人口减少程度可想而知!朱元璋于(1368年)建立大明王朝之后,接手的就是这么一个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的天下。
我们都知道,我国历来是农耕文明古国,农业是国家的根本,要发展农业,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足够土地和劳动力。可不巧的是,20多年来的兵荒马乱和天灾连连,受灾最大的正是作为农业发展的核心区域、粮食主产区的河南、河北、山东、两淮等中原腹地,当时,这些地方土地倒是很充足,但由于人口急剧减少,劳动力就成了当时制约农业快速发展复苏的致命因素。
因此,为了尽快恢复农业生产,补充劳动力就成为了关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明太祖朱元璋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将劳动力补充来源锁定在了山西。
朱元璋为何要将劳动力补充来源锁定在山西呢?这是由当时山西的自然条件所决定的!
当元朝末年中原地区兵荒马乱天灾不断之时,山西却又是另外一番光景,那些年,以上这些灾难都很少波及到山西,可以说是风调雨顺丰收连连,经济相对繁荣,人口不减反增,再加上中原地区逃难的人很大一部分都来到了这里,因此,这里的人口增长速度就更快,据《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河南人口为189万1千多人,河北为189万3千多人,而山西人口却高达403万人,竟然比两省之个还多,是名副其实的人口大省。
这正是明太祖朱元璋将劳动力补充来源锁定在山西的根本原因所在。
洪武六年(1373年),随着山西和真定(今河北正定)一批老百姓迁徙到安徽凤阳,洪武大移民正式拉开序幕。
自此之后,从洪武六年(1373年)至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实际上也就是建文四年,靖难之役中,建文帝朱允炆失败后,其“建文”年号就被朱棣革除,改为继续沿用洪武年号)的30年间,明太祖朱元璋先后从山西组织了10次大规模的移民迁徙,其中大部分都安置到了受元末动乱影响最大的中原大地上,为扭转建国之初国家的颓势、尽快恢复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以上就是洪武移民的来龙去脉,接着就是永乐大移民。
永乐大移民的背景我们还得从“靖难之役”说起!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由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
建文帝即位后,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翦除来自手握重兵的藩王叔叔们的威胁,于是就在自己初来乍到、皇位还未坐稳的情况下,匆匆采取“削藩”政策,终于惹得四皇叔——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号起兵造反,史称“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历时4年,最终以建文帝朱允炆彻底失败,其人不知所踪,朱棣如愿以偿登上皇位告终。
前面我们就说过,战争是要死人的,尤其是古代那种短兵相接的战争,死的人就更多了,再加上“靖难之役”中,燕军所到之处,许多老百姓纷纷组织起力量,帮助政府军抵抗南下的燕军,待战争结束之后,这些曾经对抗过自己的百姓大部分都被朱棣报复性地屠戮掉了,而燕军南下,经过的正是河北、河南、山东、皖北、淮北等中原大地,也就是说,洪武年间,朱元璋处心积虑地通过移民政策补充起来的人口,在“靖难之役”中又遭到了朱棣的巨大破坏,中原地区荒凉的局势又再次加剧。
因此,朱棣在登上皇位之后,为了尽快恢复中原大地的农业生产,沿袭了父亲朱元璋的移民政策,再次组织大规模的移民迁徙。
这次移民迁徙,朱棣同样将目光锁定在了受战火破坏较小的山西。
于是,自永乐元年(1403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的15年间,朱棣又先后组织了8次大规模的移民迁徙,从山西迁徙出了大量的百姓,充实到受战火侵袭严重的北平、河北、河南、山东、皖北、淮北等地。而朱棣这背后的目的,也和父亲朱元璋相同,也就是尽快恢复农业生产,夯实国家发展的经济基础。
洪武永乐移民是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人类大迁徙行动,它历时近50年,从山西迁徙出了数以百万计的人口充实到各地,其规模最大、范围之广、耗时之久,可谓空前绝后、旷古烁今!
这次大迁徙大移民,不仅使当时的人口分布更加合理,更是加速了当时移民与当地土著居民在文化上、习俗上的交流融合,为大明帝国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资料:《元史.顺帝本纪》
《明太祖实录》
《明史?成祖本纪》等
历史上因为瘟疫、战争、政治、环境等因素引起的移民现象屡见不鲜。明代的“洪洞大槐树”移民,清代的“湖广填四川”移民都堪称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超级大移民。今天,我们就说说600年前的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洪洞,即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历史上属于山西第一大县。所谓的洪洞大槐树,就是旧时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城北广济寺左边长着的一颗大槐树。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大槐树若问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在很多北方人的记忆里,多多少少都会有着关于洪洞县的回忆,只要向老人问起,就很少有不知道洪洞县大槐树的。更有一些关于这段历史的传说在民间口口相传,比如用镰刀将小脚趾的指甲劈成两瓣,以证是大槐树后裔,以便后人寻祖。
灾民的大批外迁,在实际上构成了对于中国传统户籍制度的挑战与否定。在实施严格户籍制度的时代,普通民户没有随意迁徙的自由,户籍是政府征收赋税的根本依据,脱离户籍也就意味着逃避赋役的义务。如以明代民户分类为例,《明史·食货志》称:“其人户避徭役者曰逃户,年饥或避兵他徙者曰流民,有故而出侨于外者曰附籍,朝廷所移民曰移徙。
“宁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每逢乱世,往往人头滚滚,血流成河。心狠如曹操,也不由得哀叹道“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根据史料的记载,南宋末年,仅南中国的人口便已经超过了八千万,而经过元末数十年混战,等到朱元璋推翻元朝时,整个中国的人口竟然只剩下了一千六百五十万,仅为南宋的五分之一,朱元璋为了重整山河,在大槐树下发起了一场迁延数十年,影响十八省,涉及1230个姓氏的山西移民浪潮。
发生于明代洪武、永乐年间的大移民,是一个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历史大事件。如今时空已穿过四五百年,先祖们迁徙的悲壮故事早已远去。然而,在我国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安徽、江苏、浙江等地,迁徙先祖留下的子孙们,却仍然代代传唱着这难忘的歌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鹤窝。
在元朝近百年的统治下,中原地区民不聊生,自然灾害频有发生,加上统治者的高压统治,终于在元末导致红巾军起义,战乱纷争,人口大量减少。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又发生了“靖难之变”战乱四年,又一次造成河北、山东、河南、皖北、淮北等地的荒凉局面。明朝时期,当时将山西境内的许多移民集中到洪洞大槐树这个地方,再分批迁往其他省份。
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魏集镇有个魏氏庄园,是一组独具特色的城堡式民居建筑群,为北方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魏氏家族所能考到的先祖为河北枣强人魏自显,明洪武年间迁徙至山东棣州永安镇(今惠民县魏集村),后代逐渐发迹,十世时达到家族鼎盛。据说,魏氏家族五世前一直务农为本。至长支五世时,多人出仕为官。至十一世,除许多人是邑庠生、郡庠生外,24人是太学生,20多人有官职,五品以上的13人,最高从二品阶。
“宁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每逢乱世,往往人头滚滚,血流成河。心狠如曹操,也不由得哀叹道“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根据史料的记载,南宋末年,仅南中国的人口便已经超过了八千万,而经过元末数十年混战,等到朱元璋推翻元朝时,整个中国的人口竟然只剩下了一千六百五十万,仅为南宋的五分之一,朱元璋为了重整山河,在大槐树下发起了一场迁延数十年,影响十八省,涉及1230个姓氏的山西移民浪潮。
唐代之后,都城变迁,疆域版图也随之变迁,交趾以唐为界,前为郡县,后为藩国。夏商周三朝,华夏文明处于河流定居时代,而交趾所在仍处于蛮荒地区。河流定居时代,人类文明社会在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兴起,定居下来并进行农业生产。这个时代,人类文明社会进行土地开发的工具仅仅为木石工具,金属工具使用率不高。交趾距离文明区域较远,文明社会的技术扩散尚未抵达。
明朝移民简史原创2022-11-29 13:07·名门家谱(桃花潭文会转发)根据《明实录》和《明史》记载,广义的明朝移民始于明洪武三年(1370 年),止于永乐十五年(1417 年),历时四十七年,共十八次。其中:洪武年间移民十次,建文年间移民一次,永乐年间移民七次。洪武年间移民四次到凤阳、四次为军屯(一次在大同,三次在北平),剩余两次迁徙有明确去向,且人数很少;建文年间和永乐年间移民去向全部是北平及其附近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