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心疼这个女人的,为了揭露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写了一本书,没想到被日本右翼分子恐吓,在种种压力之下,选择了自杀,年仅36岁,让全世界都感觉到很震惊。
她叫张纯如,1968年出生于美国,父母都是科学家,研究物理和生物,她爷爷是抗日国军将领。
张纯如小时候就经常听到父母讨论关于日本侵华战争的场景,包括南京大屠杀时的残暴场面。

只不过她那时候很小,还不太懂这些,而且周围的人也不太知道这段历史,毕竟在美国,大家知道纳粹更多一些。
当她上学的时候,曾问过自己的老师,结果老师也是一问三不知,对侵华日军当时在南京的行为了解不多。
一直到大学毕业之后,张纯如成了一名记者,这时候她开始接触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对南京大屠杀有了浓郁的好奇心。
工作没几年,张纯如觉得按部就班的工作和自己的理想相差甚远,就辞去了工作,成了一名自由撰稿人。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纯如在某图片展上看到了南京大屠杀的照片,惨烈的画面深深地震撼到了她。
从此之后,她内心一直渴望了解这段真实的历史,同时还想把那段历史呈现给西方世界。
1995年7月,张纯如来到了南京,开始了她改变人生的旅程。
要走访幸存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她先找到了当地的工作者,给她做向导的同时,还要给她当翻译,因为当时她的中文说的并不是特别好。
就这样张纯如坚持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走访那些幸存者,将他们的故事一一记录下来。

曾经她远在美国,所知道的都是来自媒体,但当他真正听到经历者所讲时,还是被惨无人道的暴行震惊到了。
她从来没想过,人性可以恶毒到这个地步。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这段历史了解得深入,张纯如更想把日本侵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公诸于世。
在走访的过程中,她不明白的地方经常会打破砂锅问到底,这种态度让随行的工作人员都很敬佩。
因为高强度的工作,还要经常熬夜整理文件笔记,年纪轻轻的张纯如就开始掉头发。
虽然张纯如的母亲很担心她身体问题,但她觉得一切付出都很值得。
30万同胞和那些幸存者是她做下去的动力。

这条艰辛的路一走就是两年,虽然没有唐僧取经那样困难重重,但还是让她心身俱疲。
日复一日的搜集资料,无论是中文、日文还是英文,包括《拉贝日记》和《魏特琳日记》,只要和南京大屠杀相关的内容,她都会想发设法去看,去证实。
这其中还包括很多个人收藏的资料,以及政府保存的原始资料。
通过不懈的努力,《南京大屠杀》终于在1997年12月发行,让她也没想到这本书影响力如此之大,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成为畅销榜冠军。
让无数无知的西方人真正认识到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知道了那段他们不了解的历史。
随着《南京大屠杀》的爆火,远在日本的右翼分子坐不住了,他们认为张纯如就是在胡说八道。

从日本人的角度来看,他们始终都不肯认识自己的错误,恨不得将那段历史彻底从日本的教科书中抹除。
更可恶的是他们还通过各种手段恐吓威胁张纯如,还向她家里邮寄子弹,导致她精神紧张,甚至出现抑郁症。
原本张纯如打算在日本发行日文版《南京大屠杀》,但是没有出版社敢接这活,因为一旦接收,就会面临右翼分子的打压,恐吓威胁。
从而减缓了在日本发行的速度。
工作上不但有很大的压力,生活上依然如此。

在1991年结婚的时候,张纯如就觉得先事业后家庭。
只是没想到十年后要孩子时,突然发现自己身体有问题,免疫系统排斥,生孩子有危险,医生建议代孕。
虽然这是一个有效的法子,但身为女人,她真的不想自己的孩子在别人的腹中长大,出生。
感觉就像别人的孩子一样,不过张纯如还是通过自我调节以及家人朋友的劝说,最后下定决心要孩子。
2002年,他们的孩子克里斯托弗出生。
因为《南京大屠杀》很畅销,她的儿子出生不久后,她又开始忙碌自己的事业,准备新书的出版。

时间有时候就像小偷一样,不经意间就会偷走人生最珍贵的东西。
有一天长期在外演讲的张纯如回到家中,突然发现儿子已经学会了走路。
内心十分不安和自责,她是母亲,却没有给孩子母爱。
2003年4月,新书《在美国的华人:一部叙述史》在美国洛杉矶出版后,张纯如突然发现儿子克里斯托弗患上了自闭症。
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让张纯如的精神崩溃,她觉得儿子患自闭症全都是因为自己,是自己没有照顾好儿子。

张纯如的母亲也说:她为没能花更多的时间于克里斯托弗相处倍感内疚。
日本人的恐吓已经让她害怕,抑郁,甚至觉得身边有人暗杀她,儿子的自闭症,更是从内心深处彻底击垮了一个母亲的心。
所有的一切加起来,让她疲惫不堪,活着真的太累,工作不顺让她病倒在路上。
住院治疗过一段时间,不过她的病情时好时坏,9月份就有自杀的苗头,10月持续恶化,2004年11月9日,张纯如留下遗言:我曾认真生活,为目标、写作和家人真诚奉献过。
凌晨驾车离开了自己家,到一个很荒僻的地方,亲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生命定格在36岁。
张纯如被安葬在加州洛斯盖多圣安东尼牧场的天堂之门公墓,墓碑上刻着:“挚爱的妻和母亲,作家、历史家,人权斗士。”

她去世后的第三年,由在日华侨巫召鸿翻译的日文版《南京大屠杀》即将面世,随弥补了逝者的遗憾,但在日本有多少人愿意去了解和反省那段惨绝人寰的历史呢!
可以说张纯如用生命写了一本书,揭开了一段历史,她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侵华日军曾在中国的土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
她坚信一个人的力量可以改变世界,就如她葬礼上的诗歌描述的一样,她如彩虹一般,给人间美丽的希望,给天地间一座桥梁。
2017年4月,张纯如纪念馆在江苏省淮安市开馆,我们会永远记住张纯如先生,铭记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张纯如是一个斗士,出生在美国,原本可以有一个不错的生活,但她还是决定要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揭开,让世人知道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
只不过她最后的选择让人惋惜,如果没有日本右翼的恐吓,或许她会活得好好的,甚至达到诺贝尔级别的高度。
回头看看我们自己人都在做什么,穿着和服在特殊的日子里逛大街拍照,在自己的车上贴“日本731部队必胜”,办日式婚礼,供奉日本战犯等等,都让国人愤慨。
为什么中华好儿女,没有张纯如先生这样的魄力,为什么要让南京一次次受伤害呢?
勿忘国耻,铭记历史!
大家好我是专门科普移民知识的mr海,今天来讲五个最值得移民的国家。先从美国解封开始说起吧。因为疫情而封锁国境多时的美国,终于等到了解封的一天。各大机场海关的场景,只能用人满为患来形容。通关的平均等待时间在1个小时以上,一些热门的城市,比如纽约、洛杉矶、旧金山、迈阿密的通关等待时间更是长达5个小时。不管怎样说,世界开始陆续重启了,这个病毒也将随着疫苗接种率的提高,不再成为阻碍世界正常运转的理由。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拥有着丰富的多元文化和多种族的社会结构。从最早的欧洲殖民者到后来的大规模移民浪潮,每个移民携带着自己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共同构建了美国这个多元化的社会。这种多元文化的氛围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让很多人对美国抱有特别的向往。美国相比中国的发达生活条件相比于中国,美国拥有着更为发达的经济和生活条件。
懂枪帝是军武打造的单兵武器类栏目,不求最高深但求最有料今天要讲讲发生在2016年,当时引发不小震动的事件,这是一桩针对华人的抢劫案,但是剧情没有向熟悉的方向发展,监控记录下了一切。2016年9月16日晚上凌晨四点,三个歹徒持枪入室抢劫,这间屋子的主人是一名女华人老板陈凤珠,屋里还住了一个墨西哥裔的帮工。
在申请美国移民的时候,有很多项目都可以带着配偶和父母一起移民。申请人早已做好了移民的准备,明确面签的流程,但是配偶可能会过于紧张,对面签产生恐惧,从而出现说错话等情况,影响面签结果。那么,应该如何缓解这种不良好的情绪呢?今天就来说一说配偶一同面签时的注意事项,让你面签的时候更加的轻松,全家一起移民。
近两年,美国niw移民因无需投资、无需雇主担保和劳工证申请、一步到位全家拿永久绿卡等优势,受到越来越多中国各行业优秀人士的青睐。原因何在呢?niw属于eb-2的其中一个类别,也叫做国家利益豁免。它就是针对那些在某个领域中具有杰出成就,并且对美国国家利益作出贡献的申请人,在其移民申请时,所给予的免除向劳工部提交劳工纸的一个豁免政策。
gzh:移路通出国移民一直是塑造美国人口的驱动力。从早期移民到最近几十年,移民潮标志着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时代。第一次重大浪潮发生在19世纪,移民主要来自欧洲,他们逃离贫困,在“新世界”寻找机会。这一浪潮极大地增加了人口,并塑造了许多地区的文化特征,特别是东北部。20世纪初见证了另一波移民潮,来自南欧和东欧的人为迅速发展的美国人口做出了贡献。
想起来刚准备到美国那会儿,真的是一个头两个大,之前的零花钱也许就是每个月那么1-2千吧,结果留了学开始问爹妈要学费、保险费、住宿费、meal plan、杂七杂八费之后,就感官上能呈指数倍上升在往外砸钱。中产家庭真的会谢好吗!今天,小编为了给大家心里有个底北美留学一年到底要花多少钱,找了一些在各个学校读书的小伙伴来讲讲自己每年的平均账单(绝密资料!
每年的6月,是美国的“骄傲月”,小编每天上班必经之路的美国驻广州领事馆已经早早挂起鲜艳的“彩虹旗rainbow flag”。“彩虹旗”已成为美国乃至当今世界诸国lgbt运动(注:所谓lgbt,指女同性恋者lesbian、男同性恋者gay、双恋者bisexual及跨性别者transgender,是四类人群的英文首字母缩写)的标记。
在时间的推动下,两岸关系的纠葛愈发复杂,一直被国际视线紧紧追踪。但其背后的复杂性离不开美国的操控与推动,随着中美之间的权力博弈加剧,美国煽动之手令台海问题临近更为紧张的边缘。更为令人瞩目的是,民进党上台后,一路走向激进,鼓吹“台独”,引发台海局势紧绷。而近期,据美国媒体透露,美国总统拜登已经发出撤离台湾的令箭,大批美国人准备“逃离”。
01:54蒋奇谷谈艺术经历(01:54)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绘画系史论系教授、芝加哥亚洲艺术研究所所长蒋奇谷是地道的上海人,他也是在美国艺术院校中为数不多的同时教授中国水墨和中国古代艺术史的资深教授。然而,说到在美国教授水墨的缘起,却不能不提到一批油画作品——近日在上海大沪艺术空间举办的“花谷雅集”展出了十多幅蒋奇谷四十年前受到西方现代主义影响的一批油画作品,彼时正处于中国青年艺术家打开窗口与世界艺术交流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