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去世之后,因为之前没有来得及设立太子,以至于十四弟多尔衮和大儿子豪格之间,为了争夺皇位,发生严重争执,最后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情况下,才让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成为皇帝,多尔衮和代表豪格的济尔哈朗成为摄政王辅佐福临。
很多人有疑问,为何当时会选择让福临成为皇帝,是不是说多尔衮与福临之间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呢?再加上后来多尔衮与孝庄之间产生很多绯闻,有人索性就觉得福临就是多尔衮的儿子,那事实上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我今天结合历史事实来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
福临是1638年出生的,在福临出生以及孝庄怀福临的那几年,多尔衮都在前线作战,没有时间回去,直到后来1640年的松锦之战后,多尔衮才因为受伤失去了生育能力,皇太极对弟弟十分愧疚,才让多尔衮回家休养身体。
就是这段休养身体的时间里,皇太极也安排大玉儿去照顾慰问一下多尔衮,两人才逐渐熟悉起来,换言之,在1640年之前,实际上多尔衮是很少有机会和孝庄接触的,更加不可能两个人之间产生感情。
有人会觉得好奇,不是有人说,孝庄和多尔衮在没有结婚之前就认识了么?这种说法更是无稽之谈,孝庄在12岁的时候就已经嫁给了皇太极,当时的多尔衮也很小,两人之间根本不存在发生什么感情。
从时间点来看,在多尔衮受伤之前,两人接触的机会很少,也不会产生感情,所以更加不可能有福临这样的儿子,要说孝庄与多尔衮的绯闻,实际上也是后来福临成为皇帝之后,多尔衮摄政,才逐渐产生的,民间有说法是孝庄下嫁给多尔衮,关于这样的说法,因为缺少史料,我们无法下结论,但是根据当时的情况,孝庄倒是可能为了福临,而选择委屈自己的。
不过自从松锦之战多尔衮受伤之后,也就失去了生育能力,因此多尔衮一生只有一个女儿,有一个养子还是多尔衮去世之后,福临为了多尔衮的爵位能够继续继承下去,才把多铎的儿子过继给多尔衮,要不然的话,多尔衮就完全断后了。
前边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说过,当初在多尔衮以及豪格双方争夺皇位互不相让的时候,最终才选择了福临成为皇帝,这里有人就觉得选择福临是因为多尔衮的原因,实际上这也是错的。
当时选择福临登基的主要原因,就是一方面福临比较年幼,多尔衮以及豪格双方都选出一个摄政王来,这样两个摄政王都有权力,虽然表面上不是皇帝,实际上却拥有皇帝的实权,换言之,他们就是打算把福临当做一个傀儡皇帝。
还有另外一方面的原因,就是福临年幼,所以和多尔衮以及豪格双方都没有什么亲密的关系,因此让福临成为皇帝,对于多尔衮以及豪格双方而言,都是一种最公平的选择。从这样的原因来看,当时人们当然是很清楚多尔衮与福临之间是没有关系的,要是福临是多尔衮的儿子,即便有一丝流言蜚语,人们都会毫不客气拒绝让福临当皇帝的。
后来多尔衮因为打猎从马上摔下来去世之后,福临一开始给了多尔衮很多厚葬,但是后来因为有人揭发了一些多尔衮的罪证,福临就把多尔衮所有封号取消,还去挖了多尔衮的坟,这就更加充分说明,福临与多尔衮是没有关系的。
这个时候多尔衮已经去世,可是福临的母亲孝庄尚且在世,要是多尔衮是福临的父亲,其他人可能不知道,孝庄难道不知道么?要是多尔衮是福临的父亲,不管怎么说,在这个时候,孝庄肯定是会告诉福临,并且阻止福临去挖多尔衮坟墓的,毕竟在古代,挖坟墓这种事情,是十分大逆不道的行为。
一个人的性格或者一些爱好,会受到父母的影响,对于年少的孩子来说,就更是如此,尤其受到一些严重刺激的孩子,就更不用说了。多尔衮的少年时期,就是经历过严重刺激的,这个刺激来源于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
阿巴亥是努尔哈赤的妻子,比努尔哈赤小31岁,所以阿巴亥的年龄,更加接近努尔哈赤的儿子们,后来就在阴差阳错之中,阿巴亥和努尔哈赤的二儿子代善之间传出很多绯闻,说得天花乱坠。
原本按照清朝满人的习俗来看,父亲的老婆,在父亲去世后再嫁给儿子,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代善与阿巴亥之间的事情,经过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不断渲染,最终导致努尔哈赤实在无法忍受,就废除了代善的太子之位,同时把阿巴亥和多尔衮等人都囚禁起来。
这个时候多尔衮已经有十多岁,还是比较明白一些事情了,对于母亲的遭遇,多尔衮更是印象深刻,一生都在自己脑海中记得。因为阿巴亥与代善的关系,导致代善太子之位被废,所以代善的儿子就把阿巴亥以及多尔衮等人都当成了仇人,转去支持皇太极。
在努尔哈赤去世的时候,皇太极掌握了大权,为了减少一些影响,同时更好控制住代善的儿子以及多尔衮,皇太极就以“努尔哈赤遗令”的名义,把阿巴亥弄去给努尔哈赤殉葬了,这件事情对多尔衮一生的影响,都是十分巨大的。
因为经历了这样的事情,所以多尔衮对这种混乱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心存芥蒂,因此多尔衮是不可能和皇太极的老婆有什么瓜葛的,要不然肯定又要有人把他母亲阿巴亥的事情拿出来说,多尔衮只有保持自身的优良品质和行为作风,才能在侧面说明当年自己母亲是被诬陷的。
这是一种正常人的心理,也就是这种心理作用,多尔衮必然不可能做出那种失格的事情,因此我们可以肯定,福临肯定不是多尔衮的儿子,而是皇太极的儿子。
关于多尔衮与福临乃至孝庄之间的绯闻实在是太多,不过大多也没有什么历史记载,只能说是一些流言蜚语而已,想要了解事情的真相,我们还是要从真实的历史记载中去发现蛛丝马迹,从而搞清楚事情的真相!
东北是满族的发祥地,也是现在满族主要的聚居地。据了解,东北现在居民的大多数,是来自关内的移民,而满族人口并不占多数。而来自关内的移民中,普遍有一种传说;当年自己的先祖从关内移民到这里,然后“跑马占地”在某某地落户。笔者曾研究过明末清初这一段历史,对于上述说法非常的不认同,下面表述一下自己的看法;一六一八年(明万历46年)七月,后金努尔哈赤征明攻陷清河城后,整个辽东地方基本被后金控制。
水草丰茂、沃野千里的水乡大洼,水碧天蓝,苇绿稻黄,树翠花香,鱼肥蟹壮。 然而,当我们沿着历史的年轮,穿越时空隧道,溯流直上,如今绚丽的大洼,昔时就像秋风中的枯苇,告诉我们曾经的盐碱沼泽是那么的荒凉。属于退海之地的大洼县,地处大辽河下游,濒临渤海,地势低洼,土质盐碱,人烟稀少,开发较晚,素有“南大荒”之称。
在山东民间,有不少关于洪洞县移民的传说。地处鲁东南区域的莒县也不例外,根据上世纪三十年代编撰的《重修莒志》的记载,当地不少姓氏的族谱都记载从洪洞县迁来,比如本文要介绍的“韩家菜园马氏”。韩家菜园,位于莒县城南,距离城阳南路和临沂西路不远,莒县实验高级中学就在旁边。莒县城区的朋友对这个名称应该不陌生。
明代以前,中国就有山东人移民东北的记载,但真正大规模移民的阶段,主要集中在清朝。清朝时,东北地位特殊,宗室皇族起源于此,被视为“龙兴之地”。在入关初期,清朝对外来移民进入东北并不欢迎。当时清朝从东北抽调大量人丁投入战争,以致人口稀少。《奉天形势》记载:“荒城废堡,败瓦残垣,沃野千里,有土无人。”在八旗力量薄弱的情况下,清朝不愿意让大量移民涌入东北。
在两千多年封建王朝中,皇帝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与荣耀。而且在通往皇权之路上,往往手足相残、鲜血盈途。然而有些人放着皇帝不当,偏要出家和尚,令人如坠云雾。如南北朝时期南梁开国皇帝萧衍曾四次出家为僧;唐宣宗李忱为保性命出家为僧等。传说清朝顺治皇帝净发出家和死因存疑,有学者说顺治并非24岁时患天花去世,而是去武台山做了和尚,其“天花去世”之说不过是掩人耳目,康熙皇帝也数次去武台山寻父。
皇太极去世之后,因为之前没有来得及设立太子,以至于十四弟多尔衮和大儿子豪格之间,为了争夺皇位,发生严重争执,最后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情况下,才让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成为皇帝,多尔衮和代表豪格的济尔哈朗成为摄政王辅佐福临。很多人有疑问,为何当时会选择让福临成为皇帝,是不是说多尔衮与福临之间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