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天才少年”、“神童”这样的词汇,或许会让很多人浮想联翩,什么样的孩子才可以匹配如此称呼?
在一部连续更新了12季的美国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中,作为主角之一的谢尔顿,便是一个“神童”。剧中的他拥有超高的智商和图像记忆能力,在青少年时期便获得了博士学位。
是不是觉得这样的角色设定太过于“逆天”,只会存在于虚拟的故事剧情当中?不妨看看接下来要介绍的人物,他就是现实世界中宛如“开挂”般的数学神童——陶哲轩。
两岁可以简单阅读与计算,七岁上高中,九岁上大学,二十四岁时已成为ucla的教授,爱因斯坦的智商是165,而陶哲轩的智商竟高达230!
如今的他境况如何?又在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1975年7月17日,陶哲轩出生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的一个华人家庭。
他的父母从香港移民至澳大利亚,而在移民前,父亲是医生,他的母亲曾在一家高中做数学老师,陶哲轩在很早就展露出了数学方面的天资。
有一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陶哲轩回忆道:“我的记忆起始于我两岁的时候,我的奶奶正在清洁家里的窗户,我便坚持让奶奶用清洁剂的泡沫将数字写在窗户上。”
母亲梁蕙兰也注意到了儿子的早慧,她时常带着幼小的陶哲轩做一些数字积木游戏。
母亲的循循善诱让他正式开启了一条“数学天才之路”,陶哲轩自己也表示他对数字的敏感并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受到了母亲的影响。
在陶哲轩3岁半的时候,父母一致认为幼儿园的教程并不能够再满足儿子的学习需求,便联络了当地的一家私立小学,这也是陶哲轩第一次尝试“跳级”。
尽管陶哲轩在数学上的智力超群,但对于此时还不满四岁的他来说,进入小学的课堂环境还是操之过急了一些。
在几个星期的尝试后,父母也意识到这样的举动反而可能变成“揠苗助长”,最终还是决定让儿子先回到幼儿园。
一个天赋异禀的孩子固然难得,但这无形中也是对父母的巨大考验。相较于普通孩子的升学之路,陶哲轩的学习进度像是按了加速阀,可他的生理心理各方面却都还停留在孩子的阶段。
他把小学的数学教材当做自己的“游戏书”,五岁的时候已经自学了许多数学知识。如何正确引导与培育一个天才,是陶哲轩父母面临的一大难题。
1980年,陶哲轩的父母在考察过当地众多小学后,仍旧选择了一所普通的公立小学,原因很简单,这家小学的校长主动提出,针对陶哲轩这样的“特殊情况”,他可以提供更为灵活的教育方案。
就这样,陶哲轩在小学生涯进行了第一次正式跳级,在两个年级中穿插着度过,平时他同大多数二年级的小朋友一起上其他课程,而到了数学课则去跟五年级的学生一起学习。
很快,陶哲轩到了七岁这一年,而这时的他已然开始接触并自学微积分,微积分是在高等数学中才会涉及和运用的数学分支,而陶哲轩完全只是凭借着自己对数学的兴趣,进行探索。
这家小学的校长也逐渐看出,以陶哲轩目前在数学领域展现出的资质与热情而言,继续留他在小学里上课,也就失去了教育原有的意义,也是对他学习领域与成长空间的抑制。
校长帮忙联络到当地一家中学,在介绍了哲轩的“特殊”情况后,中学校长同意让这个七岁的孩子在学校旁听数学课。
在两所学校“轮流上课”的天才少年,很快登上了阿德莱德的报纸,其刊出的文章里提到,陶哲轩的老师表示自己已经不需要再教陶哲轩什么,他的自学进度已经远远赶超了课程安排。
陶哲轩8岁时,在美国接受了sat的考试,相当于一次高考测验。在数学部分,满分是800分,他直接考出了760分的高分。
成绩出来之后,所有人都为这个小男孩在数学上的高智商感到震惊。随后,陶哲轩更是接到美国一家专业智商测试中心的邀请,测试结果显示他的iq指标竟高达230!
根据研究天才儿童教育的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格罗斯给出的评估,陶哲轩所展示出的惊人智力,让他完全可以在12岁前完成大学学业。
之后陶哲轩选择回到澳洲继续完成学业。
在回忆起自己儿时的经历时,陶哲轩说道:“我遇到过很多非常好的导师,在我十岁或十一岁的时候,那时的我常常在周末去拜访一位阿德莱德退休的数学教授,我们一起喝茶吃饼干,进行数学讨论。”
教授会告诉他自己是如何在二战的时候通过数学进行弹道分析,而陶哲轩在看到数学能实际的运用到生活中,也感到格外有趣。
也是在那个时候,陶哲轩已经熟练掌握了数理逻辑推理能力。
1986年,在波兰举办的第二十七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以下简称imo)上,陶哲轩还不满十一岁,以中学生的身份斩获了铜牌。这是他第一次参加imo也是imo史上年龄最小的参赛选手,至今无人打破这项纪录。
此后两年,他又先后将银牌、金牌收入囊中。如此傲人的成绩也让陶哲轩这个名字开始在数学界流传开来。
值得一提的是,在1988年,在澳大利亚举行的第二十九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集结了来自各个国家的参赛选手高达268名。
这一年的试卷总共有六道题目,从各国的投稿中筛选而成。每道题7分,共计42分。前五道题分别来自卢森堡、捷克斯洛伐克、英国、爱尔兰以及希腊,第六题则来自德国。
大多数选手几乎都栽在了第六题上面,陶哲轩的第六题仅仅得了1分,这也成为imo举办二十九年以来得分率最低的一道题。
不过所幸陶哲轩在前五道题上几乎都以满分拿下,最终成绩34分,以超过金牌线2分顺利拿下金牌。这时的他刚满13岁,这次比赛也让他成为imo最年轻的金牌获奖者。
在陶哲轩成年后的采访中,也有记者向他提到这充满传奇色彩的第六道题。
陶哲轩不无遗憾的回答说:“当时我没有做对,这道题很有名,我深刻的记得,奥赛一结束,我看到一位罗马尼亚的女选手做出来了这道题,我还去搜索了她。”
“解这道题需要一个特殊方法,这并不是当时我们学到的那种标准方法,要用到下降法……也许现在已经变成(奥数赛)标准化训练的一部分了吧……比起(比赛的)输赢,我更想得到答案。”
事实上有非常多的奥数奖牌得主,最终却并没有在数学领域继续深耕,沃尔夫奖获得者埃利亚斯·施泰因教授曾作为陶哲轩的导师,评价说:“陶哲轩是非常少有的、能够同时擅长奥数与科研的人”,“他是百年不遇的奇才”。
陶哲轩的一路跳级,也让他在14岁时就迈入了澳洲弗林德斯大学,在平常人还在上初三的时候,他正在大学里进行数学研究。
陶哲轩后来提到那时他的同学平均比他大五六岁,但他觉得年龄的差距并没给自己带来不适与不安,因为从数学水平上来说大家都是一样的,同样会被教授的一道作业题难住,会在一起讨论各种数学概念。
仅用了三年时间,他就完成了在母校的硕士课程,准备攻读博士,就在犹豫选择哪所学校时,陶哲轩儿时结识的知名数学家埃尔德什为他亲笔写了一封推荐信,推荐他前往普林斯顿大学读博。
普林斯顿是全球顶尖的大学之一,常春藤盟校,也正是在这里,陶哲轩一次考试的经历,成为他职业生涯的转折点。
陶哲轩过于擅长自学,就导致了上学不听课,没有系统的学习方法:
“若是老师讲的课题我感兴趣,我自己就会去试验一些其他的数学方法,试着能够替换老师给出的解答步骤。若是老师讲的我不感兴趣,我就会开始走神或者涂鸦。”
在进入普林斯顿大学读博后,陶哲轩我行我素,仍旧只上自己感兴趣的课,那些不感兴趣的课程就全部旷掉,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上网打游戏,有时甚至是彻夜不眠。
在一次考试中,他不甚在意的只用了十几天准备,因为他选择的答辩内容是他视为强项的调和分析(harmonic analysis)和解析数论。
然而考试并不如他想象当中的顺利,即使大部分内容都是他硕士时期就研习过的,但他还是“掉了链子”。
在后来回忆这场考试的时候,他说:“我只能模糊地回忆出一个基本结论,但不能准确描述并给出证明……后来主考官看出我的窘迫,只问了些简单问题,比方让我推导拉普拉斯基本解。”
这场勉强通过的考试,让他的观念发生了转变,因为陶哲轩本期待能在这场考试中得到一个不错的成绩,却不料“发挥失常”。
他一改往日学习态度,也将游戏束之高阁,这次失落的考试经历对陶哲轩而言,可以作为一个支点,奠定了一名数学家的职业生涯。
1996年,21岁的陶哲轩顺利取得博士学位,并于1999年受聘于美国加利福尼亚洛杉矶分校担任正教授,成为该校有史以来最为年轻的教授。
基于对质数研究的极度痴迷,2004年,陶哲轩联合另一位数学家本格林,研究欧几里得提出的孪生质数猜想,破解了埃尔德士差异问题,最终发布了研究成果——“格林-陶定理”。
定理指出:质数序列中包含有任意长的等差数列。也等同于,存在着由质数组成的项数为k的等差数列,k可以为任意自然数。该定理标志着数学领域又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功,轰动了整个数学界。
2006年夏天,四年一度的国际数学家大会(icm)上,年仅31岁的陶哲轩参加了颁奖仪式。
因他在数学领域做出的非凡贡献,大会授予他菲尔茨奖章(fields medal),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亲手为他颁发了此奖项。
这一奖章一直被视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是数学界中的最高荣誉。而陶哲轩也成为继1982年首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教授获菲尔茨奖后,获此殊荣的第二位华人。
近年来,陶哲轩斩获的数学大奖不计其数,他的诸多同仁都钦佩于他在学术上的累累硕果,并称呼他为“数学界的莫扎特”。
种种光环加持下的陶哲轩在生活中其实是一位非常低调的教授,在他手下读博的学生评价说:terry(陶哲轩)的性格很谦虚,在学术上对自己的要求极高……
陶哲轩也常在博客上发表数学研究相关文章,热衷分享和探讨数学知识,而近日他的一篇博文则引起了的广泛讨论。
他在文章中称,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成立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工作组,而他将与劳拉·格林(laura greene)共同担任该工作组的负责人。
他们目前正在对已问世的ai技术进行评估并整理数据,而这个工作组主要研究的课题就是使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科学和社会产生更广泛的作用。
早在2013年微软便推出过一款数学 ai——lean ,数学家可以把数学公式转换为代码输入到 lean 中,让程序来验证定理是否正确。
陶哲轩是众多知名数学家中,较早接受并发现 ai 大模型的数学价值的,他也在帖子中分享了自己关于生成式ai工具的看法。
他认为这类大模型完全可以胜任一些辅助性质的工作,比如帮数学研究者进行公式搜索生成提示。
在使用过程中,他甚至预言,到 2026 年,ai将与搜索和符号数学工具相结合,或许可成为数学研究领域的合著者(co-author)。
结合美国政府公开发表的内容,陶哲轩在工作组的主要责任为提供数学研究方面的技术支持,帮助评估人工智能领域的机遇和风险,并协助技术组探索多领域ai的应用。
陶哲轩深知自己在数学研究领域任重道远,而他能够拥有如今的成就,天赋固然重要,但也与他付出的努力密不可分。
近期收到后台一位小伙伴的留言,说自己的职业是厨师,适合移民美国吗?今天我们就来重点聊一下厨师移民美国这事。厨师是一个比较大众化的职业,生活中离不开吃饭,也就离不开厨师,厨师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需要太高,申请门槛相对来说也就不高。其实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认为够移民美国的都是优秀人才、高级科研人才,普通的工种比方说装修工、水电工、厨师等等是完全没可能移民美国的。
移民美国成为了茶余饭后的话题点,不再和十几年之前一样,普通老百姓根本不敢想自己可以移民。美国作为移民大国备受关注,很多人有移民的打算,但是不知道从何下手,就开始在网络上找攻略。整理后发现并不适合自己,并且很多地方说的也很模糊,竹篮打水一场空啊!很多伙伴问,移美的申请流程到底是什么,我应该使用什么办法移民呢?
要说起网络红人的 鼻祖,当然不得不提芙蓉姐姐和罗玉凤了,不过现在的芙蓉姐姐已经瘦身成功成为了文化公司的传播ceo,而罗玉凤则在美国身材发福有些“堕落”了,加上近日因为阅兵罗玉凤在微博发表了不正当言辞,我们才感受到,原来网红与网红之间也是有差距的啊,有人十年前是网红,但如今已经成为女强人,有的人十年前是网红,但现在还只是个过气的网红。
在东京街头采访:“我想去日本留学。”“教练,我想来日本留学,您觉得怎么样?”“我认为日本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对于中国人而言汉字更为有利。日语学习相对容易,文化和饮食也更相近。虽然历史问题存在争议,但日本对中国人比较友好,不会因肤色而有所不同。”“虽然大家不太关注立场问题,但日本的教育制度与中国相似。到日本留学需要先读语言学校,参加各种考试和面试,因此在国内需要培养学习能力和习惯。
美国时间2023年2月14日,美国国务院签证办公室公布了2023年3月份的签证公告。根据这次排期表,eb1类别排期依旧没有变化,主要变化就是eb4类别排期倒退了141天,eb5排期前进108天。 亲属移民排期 表a – 最终裁定日(fad) 注: f1: 美国公民成年未婚子女 f2a: 美国居民配偶和未成年子女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1484位真人故事我叫dan,中文名叫唐丹忠。这个名字还是我太太的姥爷给我取的,用了我妻子的姓唐。我的英文名的谐音丹忠则表示忠诚,寄托着岳父对我和妻子这个小家庭的殷切期望。可以说,我的名字颇有中西合璧的味道。我喜欢中国这片土地,更好奇这个神秘的东方国度未来会发生什么的变化。我曾经很不喜欢别人叫我老外,觉得自己被排斥了,可现在,中国已成了我的第二故乡,我的心也有一半成了中国心。
作为备受美国欢迎的第一优先通道,eb-1a尽显优势。每年拥有充足的移民配额,享受第一优先审理待遇和专属的加急审理通道,移民申请快至15个工作日内就能获批,符合条件的申请人2年左右就能全家拿绿卡!除了“快速”这个项目优势外,eb-1a同时没有学历、英语、年龄的限制条件,也无需受雇主邀请、无需前往美国工作、创业,只需4万美元左右就可以全家获得美国绿卡,是美国移民项目中的性价比之王。
宗教人士移民美国也要排队了! 我们介绍过美国职业类移民的前三类。eb-1、eb-2和eb-3,这三类都是美国为吸引全球人才而设的移民通道。美国作为一个崇尚自由和包容度的国家,也是一个宗教信仰多元化的社会。因此在移民美国的方式中,对于宗教人士也有相关的申请通道。eb就是美国eb-4特殊职业移民。eb-4特殊职业移民适用于特殊机构的人员...
移民美国的申请和排期越来越多。,那有没有越快越好的移民美国的途径呢,教你三招,让你快速移民美国!根据官方定义,eb1a美国杰出人才移民这些人应是被认为是该领域中少数的顶尖人物之一,并申请人在获得杰出人才后,将在美国继续从事其领域内的工作,而其工作会对美国社会的相关发展,提供实质贡献。对于想快速移民美国的移民申请人来说,不失为一种快速移民美国的途径。
美国绿卡是当下最受欢迎的永久居民许可证之一,它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打开了多扇通往自由和经济的大门。作为持有绿卡的外国人,可以自由前往美国以外的国家和您选择的其他国家。不仅如此,您还享有免签访问某些国家的特权。截至2022年2月 25日,美国护照持有者无需旅行签证或落地签证即可前往18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26个欧洲申根区成员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