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天才少年”、“神童”这样的词汇,或许会让很多人浮想联翩,什么样的孩子才可以匹配如此称呼?
在一部连续更新了12季的美国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中,作为主角之一的谢尔顿,便是一个“神童”。剧中的他拥有超高的智商和图像记忆能力,在青少年时期便获得了博士学位。
是不是觉得这样的角色设定太过于“逆天”,只会存在于虚拟的故事剧情当中?不妨看看接下来要介绍的人物,他就是现实世界中宛如“开挂”般的数学神童——陶哲轩。
两岁可以简单阅读与计算,七岁上高中,九岁上大学,二十四岁时已成为ucla的教授,爱因斯坦的智商是165,而陶哲轩的智商竟高达230!
如今的他境况如何?又在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1975年7月17日,陶哲轩出生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的一个华人家庭。
他的父母从香港移民至澳大利亚,而在移民前,父亲是医生,他的母亲曾在一家高中做数学老师,陶哲轩在很早就展露出了数学方面的天资。
有一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陶哲轩回忆道:“我的记忆起始于我两岁的时候,我的奶奶正在清洁家里的窗户,我便坚持让奶奶用清洁剂的泡沫将数字写在窗户上。”
母亲梁蕙兰也注意到了儿子的早慧,她时常带着幼小的陶哲轩做一些数字积木游戏。
母亲的循循善诱让他正式开启了一条“数学天才之路”,陶哲轩自己也表示他对数字的敏感并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受到了母亲的影响。
在陶哲轩3岁半的时候,父母一致认为幼儿园的教程并不能够再满足儿子的学习需求,便联络了当地的一家私立小学,这也是陶哲轩第一次尝试“跳级”。
尽管陶哲轩在数学上的智力超群,但对于此时还不满四岁的他来说,进入小学的课堂环境还是操之过急了一些。
在几个星期的尝试后,父母也意识到这样的举动反而可能变成“揠苗助长”,最终还是决定让儿子先回到幼儿园。
一个天赋异禀的孩子固然难得,但这无形中也是对父母的巨大考验。相较于普通孩子的升学之路,陶哲轩的学习进度像是按了加速阀,可他的生理心理各方面却都还停留在孩子的阶段。
他把小学的数学教材当做自己的“游戏书”,五岁的时候已经自学了许多数学知识。如何正确引导与培育一个天才,是陶哲轩父母面临的一大难题。
1980年,陶哲轩的父母在考察过当地众多小学后,仍旧选择了一所普通的公立小学,原因很简单,这家小学的校长主动提出,针对陶哲轩这样的“特殊情况”,他可以提供更为灵活的教育方案。
就这样,陶哲轩在小学生涯进行了第一次正式跳级,在两个年级中穿插着度过,平时他同大多数二年级的小朋友一起上其他课程,而到了数学课则去跟五年级的学生一起学习。
很快,陶哲轩到了七岁这一年,而这时的他已然开始接触并自学微积分,微积分是在高等数学中才会涉及和运用的数学分支,而陶哲轩完全只是凭借着自己对数学的兴趣,进行探索。
这家小学的校长也逐渐看出,以陶哲轩目前在数学领域展现出的资质与热情而言,继续留他在小学里上课,也就失去了教育原有的意义,也是对他学习领域与成长空间的抑制。
校长帮忙联络到当地一家中学,在介绍了哲轩的“特殊”情况后,中学校长同意让这个七岁的孩子在学校旁听数学课。
在两所学校“轮流上课”的天才少年,很快登上了阿德莱德的报纸,其刊出的文章里提到,陶哲轩的老师表示自己已经不需要再教陶哲轩什么,他的自学进度已经远远赶超了课程安排。
陶哲轩8岁时,在美国接受了sat的考试,相当于一次高考测验。在数学部分,满分是800分,他直接考出了760分的高分。
成绩出来之后,所有人都为这个小男孩在数学上的高智商感到震惊。随后,陶哲轩更是接到美国一家专业智商测试中心的邀请,测试结果显示他的iq指标竟高达230!
根据研究天才儿童教育的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格罗斯给出的评估,陶哲轩所展示出的惊人智力,让他完全可以在12岁前完成大学学业。
之后陶哲轩选择回到澳洲继续完成学业。
在回忆起自己儿时的经历时,陶哲轩说道:“我遇到过很多非常好的导师,在我十岁或十一岁的时候,那时的我常常在周末去拜访一位阿德莱德退休的数学教授,我们一起喝茶吃饼干,进行数学讨论。”
教授会告诉他自己是如何在二战的时候通过数学进行弹道分析,而陶哲轩在看到数学能实际的运用到生活中,也感到格外有趣。
也是在那个时候,陶哲轩已经熟练掌握了数理逻辑推理能力。
1986年,在波兰举办的第二十七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以下简称imo)上,陶哲轩还不满十一岁,以中学生的身份斩获了铜牌。这是他第一次参加imo也是imo史上年龄最小的参赛选手,至今无人打破这项纪录。
此后两年,他又先后将银牌、金牌收入囊中。如此傲人的成绩也让陶哲轩这个名字开始在数学界流传开来。
值得一提的是,在1988年,在澳大利亚举行的第二十九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集结了来自各个国家的参赛选手高达268名。
这一年的试卷总共有六道题目,从各国的投稿中筛选而成。每道题7分,共计42分。前五道题分别来自卢森堡、捷克斯洛伐克、英国、爱尔兰以及希腊,第六题则来自德国。
大多数选手几乎都栽在了第六题上面,陶哲轩的第六题仅仅得了1分,这也成为imo举办二十九年以来得分率最低的一道题。
不过所幸陶哲轩在前五道题上几乎都以满分拿下,最终成绩34分,以超过金牌线2分顺利拿下金牌。这时的他刚满13岁,这次比赛也让他成为imo最年轻的金牌获奖者。
在陶哲轩成年后的采访中,也有记者向他提到这充满传奇色彩的第六道题。
陶哲轩不无遗憾的回答说:“当时我没有做对,这道题很有名,我深刻的记得,奥赛一结束,我看到一位罗马尼亚的女选手做出来了这道题,我还去搜索了她。”
“解这道题需要一个特殊方法,这并不是当时我们学到的那种标准方法,要用到下降法……也许现在已经变成(奥数赛)标准化训练的一部分了吧……比起(比赛的)输赢,我更想得到答案。”
事实上有非常多的奥数奖牌得主,最终却并没有在数学领域继续深耕,沃尔夫奖获得者埃利亚斯·施泰因教授曾作为陶哲轩的导师,评价说:“陶哲轩是非常少有的、能够同时擅长奥数与科研的人”,“他是百年不遇的奇才”。
陶哲轩的一路跳级,也让他在14岁时就迈入了澳洲弗林德斯大学,在平常人还在上初三的时候,他正在大学里进行数学研究。
陶哲轩后来提到那时他的同学平均比他大五六岁,但他觉得年龄的差距并没给自己带来不适与不安,因为从数学水平上来说大家都是一样的,同样会被教授的一道作业题难住,会在一起讨论各种数学概念。
仅用了三年时间,他就完成了在母校的硕士课程,准备攻读博士,就在犹豫选择哪所学校时,陶哲轩儿时结识的知名数学家埃尔德什为他亲笔写了一封推荐信,推荐他前往普林斯顿大学读博。
普林斯顿是全球顶尖的大学之一,常春藤盟校,也正是在这里,陶哲轩一次考试的经历,成为他职业生涯的转折点。
陶哲轩过于擅长自学,就导致了上学不听课,没有系统的学习方法:
“若是老师讲的课题我感兴趣,我自己就会去试验一些其他的数学方法,试着能够替换老师给出的解答步骤。若是老师讲的我不感兴趣,我就会开始走神或者涂鸦。”
在进入普林斯顿大学读博后,陶哲轩我行我素,仍旧只上自己感兴趣的课,那些不感兴趣的课程就全部旷掉,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上网打游戏,有时甚至是彻夜不眠。
在一次考试中,他不甚在意的只用了十几天准备,因为他选择的答辩内容是他视为强项的调和分析(harmonic analysis)和解析数论。
然而考试并不如他想象当中的顺利,即使大部分内容都是他硕士时期就研习过的,但他还是“掉了链子”。
在后来回忆这场考试的时候,他说:“我只能模糊地回忆出一个基本结论,但不能准确描述并给出证明……后来主考官看出我的窘迫,只问了些简单问题,比方让我推导拉普拉斯基本解。”
这场勉强通过的考试,让他的观念发生了转变,因为陶哲轩本期待能在这场考试中得到一个不错的成绩,却不料“发挥失常”。
他一改往日学习态度,也将游戏束之高阁,这次失落的考试经历对陶哲轩而言,可以作为一个支点,奠定了一名数学家的职业生涯。
1996年,21岁的陶哲轩顺利取得博士学位,并于1999年受聘于美国加利福尼亚洛杉矶分校担任正教授,成为该校有史以来最为年轻的教授。
基于对质数研究的极度痴迷,2004年,陶哲轩联合另一位数学家本格林,研究欧几里得提出的孪生质数猜想,破解了埃尔德士差异问题,最终发布了研究成果——“格林-陶定理”。
定理指出:质数序列中包含有任意长的等差数列。也等同于,存在着由质数组成的项数为k的等差数列,k可以为任意自然数。该定理标志着数学领域又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功,轰动了整个数学界。
2006年夏天,四年一度的国际数学家大会(icm)上,年仅31岁的陶哲轩参加了颁奖仪式。
因他在数学领域做出的非凡贡献,大会授予他菲尔茨奖章(fields medal),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亲手为他颁发了此奖项。
这一奖章一直被视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是数学界中的最高荣誉。而陶哲轩也成为继1982年首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教授获菲尔茨奖后,获此殊荣的第二位华人。
近年来,陶哲轩斩获的数学大奖不计其数,他的诸多同仁都钦佩于他在学术上的累累硕果,并称呼他为“数学界的莫扎特”。
种种光环加持下的陶哲轩在生活中其实是一位非常低调的教授,在他手下读博的学生评价说:terry(陶哲轩)的性格很谦虚,在学术上对自己的要求极高……
陶哲轩也常在博客上发表数学研究相关文章,热衷分享和探讨数学知识,而近日他的一篇博文则引起了的广泛讨论。
他在文章中称,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成立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工作组,而他将与劳拉·格林(laura greene)共同担任该工作组的负责人。
他们目前正在对已问世的ai技术进行评估并整理数据,而这个工作组主要研究的课题就是使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科学和社会产生更广泛的作用。
早在2013年微软便推出过一款数学 ai——lean ,数学家可以把数学公式转换为代码输入到 lean 中,让程序来验证定理是否正确。
陶哲轩是众多知名数学家中,较早接受并发现 ai 大模型的数学价值的,他也在帖子中分享了自己关于生成式ai工具的看法。
他认为这类大模型完全可以胜任一些辅助性质的工作,比如帮数学研究者进行公式搜索生成提示。
在使用过程中,他甚至预言,到 2026 年,ai将与搜索和符号数学工具相结合,或许可成为数学研究领域的合著者(co-author)。
结合美国政府公开发表的内容,陶哲轩在工作组的主要责任为提供数学研究方面的技术支持,帮助评估人工智能领域的机遇和风险,并协助技术组探索多领域ai的应用。
陶哲轩深知自己在数学研究领域任重道远,而他能够拥有如今的成就,天赋固然重要,但也与他付出的努力密不可分。
以下是2022年华人和黑人的一些数据对比:1.教育根据美国教育部的数据,2022年黑人高中毕业生的毕业率为81.6%,而华人高中毕业生的毕业率为91.8%。2022年,黑人人口中只有14.2%拥有学士学位及以上,而华人人口中有54.3%拥有学士学位及以上。2.就业2022年,黑人的失业率为6.3%,而华人的失业率为3.1%。
移民、留学以及贸易互通都会是实现世界大融合的主要手段。而美国移民市场也火热起来,再次成为很多家庭关注的热点。美国是世界上的经济大国,也一直是移民者移民的首选国度。移民美国的途径有很多,职业移民、亲属移民都是热门之选。移民方式的不同,移民所需要的条件也就不一样,所以移民者需要慎重选择。今天就带大家详细盘点一下移民美国的各类方式:
今天的世界格局复杂多变,各方势力台前幕后进行博弈,其中美国无疑是其中最典型、最出名、最阴阳怪气、“最不讲理”的了。而美国这个曾经的世界超级大国、如今的纸老虎,几乎整个人类近现代历史的舞台剧上,它都没有掉出过主角团以外。其实说起美国,很多人就嘲讽说:“这个国家没有历史!”实际上这个说法不准确。我们可以说“美国没有历史包袱(建国前后)”,但是决不能说美国没有历史。
很多人认为美国签证为什么这么难签?被拒签了很多次,都没有信心了,以为是自己不够资格。但是一些条件很好的申请人,明星富豪也会被拒签!这是为啥呢?美国签证为啥这么卷?我认为不外乎以下几条原因:1、政策原因国家之间的关系会直接影响签证成功率,签证的一项功能就是政治工具。中美 竞争日趋激烈,美国签证的趋势是越来越难。
2015年2月1日,肤色各异的美国人迎来了一个伟大历史时刻——奴隶制废除150周年。尽管这一天并是美国的法定节假日,但很多美国人,尤其是很多非裔人为自己能生活在一个黑人能担任总统的多民族国家,由衷地感到幸运。在一派感激与祥和之下,很多人自动忽略了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是一个非裔混血的事实,也忽略了这150年来“被解放”的黑人依旧遭受着如同奴隶一样的歧视,这与他们为之庆幸的废除奴隶制虚有其表有关系。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美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移民目的地之一。数百万人涌入美国,希望能够在这个国家找到更好的生活和机会。然而,我们不禁要问,美国到底有多好,才能吸引这么多人前来?首先,让我们看一下美国所拥有的优势美国以其自由、民主和法治的制度而闻名于世。这个国家给予人们广泛的言论、信仰和行动自由。无论种族、宗教或性别,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并享有一定的社会保障。
移民美国成为了茶余饭后的话题点,不再和十几年之前一样,普通老百姓根本不敢想自己可以移民。美国作为移民大国备受关注,很多人有移民的打算,但是不知道从何下手,就开始在网络上找攻略。整理后发现并不适合自己,并且很多地方说的也很模糊,竹篮打水一场空啊!很多伙伴问,移美的申请流程到底是什么,我应该使用什么办法移民呢?
现阶段,很多人已经开始筹划自己的第二身份,在多个国家当中犹豫不决,迟迟无法下定论。单单拿移民来讲,还是建议移民到美国。但是美国移民难啊,普通人想要拿到绿卡的话,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吧。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想要更快的移民到美国可以看看这个方式,2年左右全家拿绿卡移民。一、eb-1a人才移民对于着急出去的人来说,eb-1a可以说是王者的级别吧。
深夜,洛杉矶的街头仍然照得通明,但是张志磊的心里却阴暗无光。30岁的张志磊(化名)独自坐在餐厅后的巷子里,靠着墙,一只手托着下巴,凝视着不远处的高架桥和行驶在桥上的车流。30岁的张志磊坐在洛杉矶街头高架桥下是联络高速公路的交流道,车流川流不息,红蓝车尾灯连成镶嵌的霓虹,在他眼前变幻着颜色。多么热闹繁荣的景象,但是张志磊却感觉不到一丝的喜悦和希望。
我有30万人民币,想移民美国,有没有靠谱的方案?如果你想花30万人民币,全家拿到美国绿卡,佟叔强烈推荐你考虑美国eb1a移民!这个项目已经很火了,你不知道吗?如果不知道也没关系,听佟叔给你详细解释一下!美国eb1a移民的最大优势在于条件宽松、速度较快。它没有年龄、语言、学历、经验、资产等硬性要求的限制,这是它的另一个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