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宪法中,规定了大家言论自由的权利,而有些人却滥用该项权利,随意编造不符的事实,对别人进行不属实的人身攻击,而由于大多数人却不会因为这种事件而选择起诉,但是这种行为确实会触犯相关的法律规定。今天就跟找法网小编一起来看看相关的法律知识吧!
近日西安奔驰维权女车主在维权后卷入债务纠纷,甚至被指“诈骗”“携款700万私逃”。女车主表示个人没有诈骗,没有携款私逃,没有被追债,没有躲起来逃债,请相关部门协助我的律师做调查。今天就来了解下女车主追责造谣者,诽谤罪的量刑标准是怎样的,如何构成与认定的?
一、女车主追责造谣者,诽谤罪的量刑标准是怎样的

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犯本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这里所谓“告诉的才处理”,是指犯诽谤罪,被害人自诉告发的,法院才受理,否则不受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例如,因诽谤引起被害人死亡的;引起当地群众公愤的;诽谤外国人影响国际关系的,等等,如果受害人不告诉或不能告诉,人民检察院应提起公诉。
不构成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规定:
1、泄露并宣扬他人隐私,给他人名誉造成不良影响的,是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不构成诽谤罪。
2、法人、团体、组织不能成为诽谤罪的犯罪对象。
二、诽谤罪是如何构成的
1、客体
本罪侵犯的客体与侮辱罪相同,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名誉权。犯罪侵犯的对象是自然人。
2、客观方面
本罪在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1)须有捏造某种事实的行为,即诽谤他人的内容完全是虚构的。如果散布的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即使有损于他人的人格、名誉,也不构成本罪。
(2)须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所谓散布,就是在社会公开的扩散。散布的方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言语散布;另一种是文字,即用大字报、小字报、图画、报刊、图书、书信等方法散布。所谓“足以贬损”,是指捏造并散布的虚假事实,完全可能贬损他人的人格、名誉,或者事实上已经给被害人的人格、名誉造成了实际损害。如果散布虚假的事实,但并不可能损害他人的人格、名誉,或无损于他人的人格、名誉,则不构成诽谤罪。
(3)诽谤行为必须是针对特定的人进行的,但不一定要指名道姓,只要从诽谤的内容上知道被害人是谁,就可以构成诽谤罪。如果行为人散布的事实没有特定的对象,不可能贬损某人的人格、名誉,就不能以诽谤罪论处。
(4)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必须属于情节严重的才能构成本罪。虽有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但没有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则不能以本罪论处。所谓情节严重,主要是指多次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捏造事实造成他人人格、名誉严重损害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造成恶劣影响的;诽谤他人致其精神失常或导致被害人自杀的等等情况。
3、主体
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单位不能构成犯罪主体。
4、主观方面
本罪主观上必须是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损害他人名誉的危害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行为人的目的在于败坏他人名誉。如果行为人将虚假事实误认为是真实事实加以扩散,或者把某种虚假事实进行扩散但无损害他人名誉的目的,则不构成诽谤罪。
三、如何认定诽谤罪
1、本罪与治安违法行为、民事侵权行为的界限
(1)诽谤罪散布的必须是捏造的虚假的事实。如果散布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虽然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但不构成诽谤罪。而名誉侵权行为,即使所述的内容是真实的,但只要是法律禁止公开宣扬的,公开了将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也可以构成名誉侵权。甚至叙述的事实愈真实,愈会加重侵权的程度。比如,为毁损他人名誉而揭人隐私,越揭得逼真,其侵权性质越为恶劣。
2、本罪与侮辱罪的界限
这两种犯罪所侵犯的客体,都是他人的人格和名誉。不同之处主要在于:
(1)侮辱不是用捏造的方式进行,而诽谤则必须是捏造事实。
(2)侮辱含暴力侮辱行为,而诽谤则不使用暴力手段
(3)侮辱往往是当着被害人的面进行的,诽谤则是当众或者向第三者散布的。
3、本罪与诬告陷害罪的界限
二者都是针对特定对象,采用捏造事实的手段实施的。不同之处在于:
(1)所捏造的事实内容不同。诬告陷害捏造的是犯罪的事实,诽谤罪捏造的是足以损害他人人格、名誉的事实。
(2)行为方式不同。诬告陷害是向政府机关和有关部门告发,诽谤则是当众或者向第三者散布。
(3)主观方面不同。诬告陷害的意图是使他人受刑事处分,诽谤则是意图损害他人的人格、名誉。
(4)追究方式不同。诬告陷害罪是公诉案件,诽谤罪只有在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影响国家利益的情况下是公诉案件外,一般均为自诉案件。
4、诽谤是否构成诽谤罪的界限
区分诽谤罪与非罪的界限,要注意:诽谤罪与治安违法行为、民事侵权行为的界限。构成诽谤罪的诽谤行为,必须是情节严重的,而违反治安行政法规的诽谤行为,必须局限于尚不够刑事处罚的。
民事性质的名誉侵权行为,不仅在违法程度上轻于诽谤犯罪行为以及违反治安行政法规的诽谤行为,而且还具有以下不同:
(1)诽谤罪散布的必须是捏造的虚假的事实。如果散布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虽然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但不构成诽谤罪。而名誉侵权行为,即使所述的内容是真实的,但只要是法律禁止公开宣扬的,公开了将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也可以构成名誉侵权。甚至叙述的事实愈真实,愈会加重侵权的程度。比如,为毁损他人名誉而揭人隐私,越揭露得逼真,其侵权性质越为恶劣。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40条规定。
(2)法人、团体、组织不能成为诽谤罪的犯罪对象。而在名誉侵权行为中,法人、团体、组织可以成为受害者。如:散布虚假消息,诬说某工厂的产品质量如何低劣等,目的是以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搞垮对方。这种行为即使造成了严重后果,只能构成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而不构成诽谤罪。
(3)主观过错要求不同。诽谤犯罪行为的主观方面必须是直接故意;而名誉侵权的主观过错包括过失行为。此外,即使善意的检举、揭发、批评中有不实成分的,也不应以诽谤罪论处。
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社会把东耶路撒冷视为被占领领土。“耶路撒冷日”,是以色列人纪念他们1967年侵占东耶路撒冷城的日子。今年5月24日,犹太人挥舞旗帜涌入耶路撒冷老城的大马士革门,纪念第50个“耶路撒冷日”。以色列人每年都庆祝他们所谓的“耶路撒冷日”。在1967年与叙利亚、埃及和约旦的战争结束后,以色列占领了耶路撒冷全部。
在瑞士(法语区的一个小镇)生活的最大感觉是寂静。我以前住在上海的临街公寓,晚上吵得我都不敢开窗。不在这里。除非有世界杯和欧洲杯,否则很少有人在大街上连汽车喇叭都按喇叭。我觉得住在这里,可以自由地做我自己。这不像在中国,总是有无数双眼睛盯着你,随时准备批评你。并不是瑞士人无动于衷。我们这里的中国人不多,我们的朋友都是当地人。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注意到去非洲的中国人与黑人女性结婚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种趋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猜测,但这并不仅仅是巧合。事实上,这背后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了解。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一现象所带来的影响和挑战,以及如何更好地促进跨文化婚姻的发展和融合。文化互补,相似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新加坡,有这样一个群体,她们十分伟大,为了孩子的未来牺牲了自己的现在,其中更有很多从中国来的全职妈妈。孩子上学前,照顾孩子就是妈妈们最大的支柱。但等到孩子上学后,妈妈们在家难免无聊、不适应。想要找个工作,却很是困难!虽说新加坡说中文就行,但很多工作对英语有一定的要求,语言不通很难入职;而且很多中国妈妈
我非常喜欢旅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我只相信自己眼睛所看到的和亲身经历的。因此,在我看来要对一个地方发表意见的时候,至少你是去过的。我从去年入境澳大利亚,至此已经在这边生活了十来个月。如果问我澳洲人是否对亚裔反感,那么我想,我应该是有资格发言的。先来说说,我刚到澳洲的一个故事。在来澳大利亚之前,我联系了西澳的一个换宿房东。
辛苦打拼了几十年,你值得拥有一个舒适美好的退休生活。然而,想要找到一个完美的养老目的地是个不小的挑战。如果你现在还没想好去哪里度过自己的养老生活,那菲律宾是个非常不错的选择,为什么这么说呢?离中国很近菲律宾可以直飞北京、广州、上海、厦门、杭州等国内十多个城市,飞广州也就2个小时左右,回国非常方便。华人地位高
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中国国内狩猎场打猎,一些狩猎俱乐部喜欢把狩猎描述“土豪运动”和“感官刺激”。其实并不是这样。陕西开放式山林狩猎场 首先狩猎是一项辛苦的运动,天亮就出发,天黑才结束,一天辛劳,仰望星空,更多是一种生命体验,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生命的敬畏。陕西开放式山林狩猎场 其次狩猎是一项品质运动,在国内,需要进行包括政策法规学习、射击训练、射击安全、猎物跟踪、狩猎文化等在内的培训。
在中国,饺子象征着团圆。家庭和睦的意思。今天就来说说我们的传统美食——饺子。它的美味是我们想不到的。吃它就是家的味道。饺子,由馄饨演变而来,源于中国古代的角子,原名“娇耳”,汉族传统面食,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由东汉南阳涅阳(今河南南阳邓州)人张仲景发明,最初作为药用。饺子又称水饺,深受中国人民喜爱,是中国北方民间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节食品。
4月8日,亚洲航空公司,中国上海飞往泰国曼谷的某航班,300多名乘客已经就位,准备出发。临近起飞,却被乘务员告知还有2名外国人迟到了,需要大家耐心等待。最终,经过了2个多小时的漫长等待,两名外国人才上了飞机。两名外国人登机后,迅速坐到了自己的位置上,其他乘客越想心里就越憋屈,现场气氛非常紧张,纷纷要找航空公司讨要说法。
有人非常羡慕搞电力的人,觉得电工不但轻松,而且工资 待遇也不错。可是电工真的这么好吗?看到下方的图还羡慕他们吗?其实这只是他们日常工作中的冰山一角,长期的高强度体力劳动,让电力工人们,练就了身腱子肉,而离太阳最近的高空作业,也给他们的皮肤镀上了一层古铜色。他们稳稳的坐在一根距离地面上百米的电线上,有条不紊的缠绕电线,让人看了心惊胆战,又莫名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