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武汉7月7日电 题:湖北秭归:脐橙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新华社记者惠小勇、李思远、田中全
7月,地处长江西陵峡两岸的湖北省秭归县进入夏橙丰收季。晨露未晞,果农们已拿上果剪、背起果篓,趁着风清气爽,直奔茂密的脐橙果园。果园外,来自各地的货车敞开车斗,等待鲜果装车外销。
去年,享有“中国脐橙之乡”美誉的这座山城,脐橙产量达100万吨,综合产值近200亿元。
2023年6月8日,在秭归县华维电商物流园区内,工作人员在搬运脐橙。新华社记者伍志尊 摄
“三峡一带山水环绕,气候宜人,是种植柑橘属水果的绝佳之地。”与秭归柑橘打了40多年交道的县柑橘良种繁育中心原主任谭勇说,秭归果农曾以种植普通柑橘为主,丰收季主要在秋冬两季,产量较低,且品牌性较弱。为壮大产业,20世纪末以来,秭归充分利用地理环境优势,引进、培育优质品种,不断扩大生产。
无毒育苗、生态栽培、苗木嫁接……历经多年科学实践,秭归探索出一条以同为柑橘属的脐橙为主的种植业发展之路。谭勇说,目前秭归脐橙品种超100个,种植面积达40万亩,形成了“春有伦晚红肉,夏有夏橙,秋有九月红,冬有纽荷尔”的四季产橙生产格局。
炎夏,泛舟长江西陵峡,一江清水碧波荡漾,两岸脐橙漫山遍野。枝叶间,山间劳作的果农隐约可见。走进果园,金果挂满枝头,剥开一颗夏橙,果香四溢,瓤瓣入口,顿觉心情舒畅、疲倦全无。屈乡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仿佛就藏在这“果之美者”中。
2023年3月13日,一艘船舶从宜昌秭归西陵峡村的脐橙果园前驶过。(郑家裕 摄)
脐橙全身是宝。在秭归县屈姑食品有限公司柑橘产业链体验馆,果汁、橙茶、橙酒、橘粽、手工皂等100多种脐橙深加工产品让人目不暇接,游客品尝试用之际,也惊叹于脐橙产品的丰富可能性。
“从花到果,从枝到叶,从皮到渣,屈乡人‘吃干榨尽’,把脐橙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充分利用。”湖北屈姑国际农业集团董事长李正伦说,目前公司已形成完整的脐橙深加工链条,产品销售市场遍及全球,仅橘粽产品一项,去年销售额就突破亿元。
不断壮大的脐橙产业成为秭归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目前,秭归90%的乡镇、80%以上行政村、70%以上人口从事脐橙产业,涌现出脐橙产值“亿元村”12个,带动近26万人增收致富。
小康之年,喜讯不断!1月18日清晨,金沙江畔阳光普照,金塘老镇喜气洋洋,移民干部、移民代表齐聚一堂,带着金塘镇1273户“准业主”的殷殷希望和期待,一大早就来到分房启动仪式现场参加电脑摇号。随着巧家县委书记张华昆宣布移民集中安置房电脑摇号分房仪式正式开始,金塘镇移民代表按下摇号按钮,标志着白鹤滩库区最大移民县正式拉开移民分房、搬迁大幕。
“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1993年,全世界最大的移民工程---三峡移民轰轰烈烈开始了。为了支援三峡建设,长江两岸共有20多个县、277个乡镇、1680个村、将近130万库区人民,挥泪作别故土,叩别祖先,像漫天的尘埃,从此落尽了全国各地。他叫刘敏华,湖北秭归县郭家坝镇人。身为三峡移民的他,正要将自己的家搬往另一处,不久后他的祖屋即将沉入水底。
杨祥国在三峡这片土地上生活了95年,他摘下门牌号塞进棉被里,和54个子孙一起迁到了“别人家”的地盘上。1992年4月3日,全国人大通过了建设三峡工程的决议,1993年正式开始实施移民搬迁安置工程,至今,三峡库区已搬迁安置移民127万人,相当于一个欧洲中等国家的人口,如今他们过得怎么样?回不去的的故乡在水下
编者按:三峡工程是保护和治理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在三峡工程如期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后,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展三峡后续工作的重大决策。三峡后续工作事关三峡工程长期安全运行和综合效益持续发挥,事关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和地质安全,事关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百万移民群众安稳致富,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重庆日报全媒体龙丹梅110多万移民告别故土,2座城市、7座县城、94座集镇迁建,1400家工矿企业搬迁……这不是一组简单枯燥的数字,这是重庆为三峡工程按期蓄水、通航、发电作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在移民,而移民的重点在重庆,重庆承担着85%以上的三峡移民任务。自三峡工程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启动到全面完成移民搬迁安置任务,重庆累计搬迁安置移民110万余人。
“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1993年,全世界最大的移民工程---三峡移民轰轰烈烈开始了。为了支援三峡建设,长江两岸共有20多个县、277个乡镇、1680个村、将近130万库区人民,挥泪作别故土,叩别祖先,像漫天的尘埃,从此落尽了全国各地。他叫刘敏华,湖北秭归县郭家坝镇人。身为三峡移民的他,正要将自己的家搬往另一处,不久后他的祖屋即将沉入水底。
□中国水利报社采访组2023年6月15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长江北岸。汽车沿着盘山公路快速行驶,车窗外飘洒着雨滴,长江静谧流淌,大型货轮不时驶过,漫山遍野绿油油的果树,和岸边依山而建的县城,构成了一幅壮美的山水画卷。30年,弹指一挥间,人是物非,沧海桑田。1992年12月,记者踏雪寻访东瀼口镇雷家坪村。
“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1993年,全世界最大的移民工程---三峡移民轰轰烈烈开始了。为了支援三峡建设,长江两岸共有20多个县、277个乡镇、1680个村、将近130万库区人民,挥泪作别故土,叩别祖先,像漫天的尘埃,从此落尽了全国各地。他叫刘敏华,湖北秭归县郭家坝镇人。身为三峡移民的他,正要将自己的家搬往另一处,不久后他的祖屋即将沉入水底。
新华社武汉7月7日电 题:湖北秭归:脐橙产业助推乡村振兴新华社记者惠小勇、李思远、田中全7月,地处长江西陵峡两岸的湖北省秭归县进入夏橙丰收季。晨露未晞,果农们已拿上果剪、背起果篓,趁着风清气爽,直奔茂密的脐橙果园。果园外,来自各地的货车敞开车斗,等待鲜果装车外销。去年,享有“中国脐橙之乡”美誉的这座山城,脐橙产量达100万吨,综合产值近200亿元。
故乡是一座孤岛,成年后只能在他乡遥遥凝望。想念故乡的桃花树、想念村边潺潺的流水,可惜这些只能存在于回忆中。1992年,随着一纸文书的下发,100多万人的命运就此改变。在这100多万人眼中,故乡就是那长江三峡蜿蜒碧绿的江水。生产发展日趋完善,经济上升让人喜上眉梢的同时,环境保护也迫在眉睫。在国际发展大会中,联合国向各国提出建议,要保护自然环境,退耕还林,这样才能充分利用自然潜力,造福子孙后代。
三峡当时移民都去哪些地方了(20年前从三峡库区搬迁山东的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