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50周年的日子,我国公布了航天工程下一个里程碑式的任务——“天问一号”,即火星探测。而“天问”也成为了我国行星探测任务的共同名称。从“天问”的任务标志看,未来中国的探测器不只将光顾火星,太阳系的其他大行星和卫星也将是我们的探测目标。
目前,大部分航天器主要工作在地球附近,已经能够直接服务社会生产生活,提供通信、导航、对地观测等服务。近地空间的航天应用已经从早期前瞻性的技术试验领域转化为实行化、商业化的领域,目前相对成熟。而目前空间探测的前沿,则是远离地球、去往其他天体的深空探测。
从美国等航天强国的发展历程看,月球是深空探测的第一站。通过嫦娥探月计划的成功实施,我国已经掌握了对月球进行环绕、降落和巡视探测的相关技术,除了月兔号月球车在工作期间出现意外这一插曲外,整体上说嫦娥任务计划进行的相当成功,还在鹊桥号中继卫星的帮助下实现了人类月球背面的首次着陆。
月球之后,人们选择下一个目标往往是火星。在太阳系中,地球的近邻是火星与金星,都可以作为月球之后的下一个备选目的地。然而,无论从科学研究角度还是未来对行星的开发利用角度讲,火星是比金星更加理想的选择。
火星全貌
对于生命体来说,火星的环境要比地球恶劣不少。火星的大气相对稀薄,且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碳。大气中存在着强沙尘暴等恶劣天气,平均温度约零下数十度。火星没有较强的内禀磁场,无法像地球一样提供对于太阳高能粒子提供足够的抵御。
但相对于其他行星来说,火星与地球的相似度又是最高的。火星轨道之外的大行星均为气态巨星,它们甚至没有一个可以让我们稳定站立的固体表面,形态与地球有根本上的不同。而对于地球轨道以内的金星和水星来说,由于距离太阳太近,一方面白天时行星表面温度相比地球高的太多,另一方面太阳的潮汐锁定也使得它们自转一周的时间太长。比如,金星上的一天相当于地球上的两百多天,因此对于同一地区来说,昼夜不会快速变换,将在较长的时间里处于极寒或极热的状态下。
火星上一天的长度仅比地球稍长,和地球一样在温带地区有着四季的变化,火星表面的地形地貌和地球也有着比较多的相似。现有研究表明,火星历史上也许曾经是一颗温暖湿润的星球,还有可能孕育过生命,然而火星气候发生的气候变化使得它成为了如今的样子。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讲,我们可以从这颗星球表面、内部和附近的空间中,获取关于它过去和现在变化的信息,从中发现行星演化可能的规律,并由此对地球未来可能的命运有所认知。毕竟一代人或几代人的生命相对于行星演化的时间周期来说都相当短暂,而火星上恰好可能储存了这个过程的“纪录片”。
好奇号火星车拍摄的火星夏普山,如果不加解释,仅凭图像看,很有可能被误认为是地球上的山峰
火星与地球的相似性也使得它成为太空移民的首选目的地。目前,已经有如马斯克这样的“极客”在ppt上勾勒未来“火星殖民”的蓝图。虽然这样的愿景何时能够实现尚不可知,但至少火星移民在理论上是具备可能的。火星上可能存在着大量冻结成冰的水,具有能够提炼成金属的矿藏,也有高浓度甲烷出现的区域。这些资源,都可以让最初的火星移民在从地球运送来的机械和资源的基础上,在火星就地取材扩大生产,逐步实现自给自足,最终不需再耗费大量成本从地球上运去物资。至于维系人生存的食品,火星与地球比较接近的气候,也给在火星进行农业生产提供了可能。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是火星大气的主要组成部分。
spacex对于未来火星城市的构想图
人类对火星的探测主要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开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以飞掠和着陆探测为主,获得了关于火星的初步认识。这一时期比较成功的探测器有美国的水手4号和6号、7号,成功飞掠火星后传回了火星表面的图片;及美国的维京1号和2号,成功在火星表面着陆并进行探测。由于技术还不成熟,这一时期任务的失败率较高,不但苏联进行的十多次探测一次都没能成功,美国也有数个探测器牺牲在了飞行的不同阶段。
第二个阶段主要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日本和俄罗斯的几艘探测器打破了火星探测在80年代的沉寂。这一时期火星飞行的失败率仍然很高,除美国的火星探路者号和火星全球勘测者号外,美国、俄罗斯和日本的其他8个探测器任务均以失败告终。
机遇号火星车拍摄的其在火星着陆场附近的情况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火星探测迎来了大发展。这一时期,环绕火星的探测器和在火星表面着陆和进行巡视的探测器组队出发,在火星上相互配合,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美国的勇气号、机遇号火星车超设计寿命工作,其装配的丰富的科学仪器不但为科学家们带来了大量新发现,还传回了诸多可以让大众身历其境的火星照片。目前maven、好奇号、洞察号等等后续探测器又在源源不断的获得新的成果。得益于深空探测技术在失败中获得的进步,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火星探测任务的成功率大幅提升。
不同时期在火星表面着陆的探测器
去年10月,我国已经公布了火星探测器的外观图。综合图片和有关公开文献信息,这艘现在已经被命名为”天问一号“的探测器由两个部分构成,其中上半部分的钝头体为着陆器,带有喷嘴的下半部分为环绕器。在发射后,天问一号将进入地火转移轨道飞行,着陆器和环绕器在火星附近分离。着陆器落地火星表面,除了对落点就地开展探测外,还会放出巡视器(火星车),对落点附近的区域进行进一步探测。而环绕器则留在环绕火星的轨道上,在进行探测的同时,也充当火星车与地球之间的“信使”,提供通信中继服务。
我国的火星探测器外观图
从问天一号的配置看,本次任务将同时进行环绕、着陆和巡视三种探测。从地球出发,进入地球到火星间的转移轨道,经过半年以上的飞行时间正常到达火星,本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解决轨道设计方面,飞行器“自动驾驶”(自主控制)和深空通信等多方面的技术问题。而着陆火星则更加惊险。从航天器开始进行着陆到最终在火星表面停稳,整个过程大概要在8分钟内完成,但火星到地球的单向通信时间高达15分钟,发送信号再等待地球返回信号最短也要半个小时,因此探测器必须具备强大的自我管理与控制功能,能够将一个又一个不能ng的动作全部正常完成,才能安全降落在火星表面。虽然我国火星探测的起步相对于美国、欧洲等要晚,但一旦“天问一号”的任务圆满完成,将会使我们的探测技术水平站到世界前列。
国家天文台武清站用于火星探测测控的70米天线吊装成功,这种天线不但能支撑火星任务,也能为其他未来的深空任务提供服务
如果要对距离地球较远的行星、小行星进行探测,或者像近两年发射的帕克太阳探测器、太阳轨道器那样对太阳实施抵近探测,或是去往遥远的太阳系边缘进行星际探测,一般需要通过其他行星的借力飞行完成,任务的实施难度更大。只有通过火星探测,掌握了深空探测所必须的轨道设计、高可靠性自动控制、深空测控等方面的技术,才有可能进行难度更大的探测。
总之,如果要想在未来的大航天时代中占有一席之地,火星,中国一定要去。
在科技界,埃隆·马斯克的名字就像一颗闪耀的明星,照亮人类对未来的梦想。近年来,这位创新者再次引发全球关注,这次是因为他提出了一个震撼的计划——在2060年将人类送上火星。这个设想并非心血来潮,而是基于严肃的科学考虑和宏大的视野,为人类在宇宙中的未来描绘了一个令人激动的画面。马斯克的火星移民计划首先依赖于科技的稳步进步...
据报道,近日,美国spacex(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创始人兼ceo马斯克,在国际火星学会大会上发表讲话,表示目前飞往火星的飞船正在研制之中,若一切顺利,大约2024年仅从地球上离开,前往火星进行无人登陆实验,并且未来spacex还将在火星上建造人类的永久居住地,能成功吗?马斯克又在“吹牛”?提到马斯克,就不得不提他的火星移民计划,要知道,马斯克可是太空移民狂热分子,不折不扣的“太空发烧友”,而且从小到大,马斯克一直在坚持做的一件事,就是从事太空探索领域相关事业的研究和发展。
宇宙星空,浩瀚无垠,在如此广阔的宇宙中,有数不清的类似地球的行星。而行星一般会有以下几种形态,类地行星、巨行星和远日行星。之所以这样分类,是因为构成行星的物质不同,比如木星,我们都知道它是太阳系最大的行星,但是却很少知道它是一颗气态巨行星,其表面90%都是氢气。要不然在电影《流浪地球》中,木星怎么能够被点燃呢,当然如果把木星放到地球的位置上,只怕也成为不了人类可以居住的星球,因为它本身就是气体构成的。
一个是跨界创新高手,人称“钢铁侠”的马斯克;一个电商巨头创始人 ,花名“风清扬”的马云。ai时代,高手过招,会碰撞出什么智慧火花 ?在今天上午开幕的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特斯拉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和联合国数字合作高级别小组联合主席马云, “双马”华山论剑,上演高端对话。上海时刻——“双马对话”
梦想家。埃隆·马斯克,spacex和特斯拉背后的梦想家。republic wireless埃隆·马斯克,spacex和特斯拉的ceo,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梦想家。他最近在接受《华盛顿邮报》的采访时,透露了其移民火星计划的部分内容。在他的计划中,第一步是从2018年起,在地球和火星相距最近的发射窗口中,以两年为周期,持续向火星发射无人探测器,把火星车和科学仪器送往火星,并对探测器的附属系统进行测试。
在太阳系中,如果我们人类想要完成星际移民的壮举,火星可以说是第一选择了。今天的我们已经向火星发射了很多探测器,而更多的探测器也蓄势待发,“科技狂人”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甚至还放出豪言,要将100万人送上火星。看起来我们离真正移民火星并不遥远了,但事实真是这样吗?看看火星的真实情况,大气层仅有地球的1%,平均温度为零下60摄氏度而且昼夜温差极大(-140到27摄氏度),没有液态水……
看看新闻knews综合2021-08-11 15:28如果人类定居火星,会遇到哪些问题呢?为寻求答案,美国航天局正在招募一批志愿者,让他们在地球上模拟火星环境居住一年,为将来的宇航员火星探索任务做准备。招募计划从8月6日启动报名,9月17日结束。应征者需要满足年龄在是30岁至55岁之间,必须是美国公民或永久居民,且身体健康,英语流利,已取得理工科硕士学位,或有至少1000小时的飞行记录等条件。
美国外交学者网站7月14日发表署名娜姆拉塔·戈斯瓦米的题为《中国为何要前往火星》的文章,内容编译如下:2020年是执行火星任务的理想年份,因为今年地球与火星的距离比较近。这样的机会每26个月出现一次,使我们能以较少的时间和燃料向火星发射探测器。三个火星任务会在7月中旬至8月成行:美国“毅力”号探测器、阿联酋“希望”号探测器和中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
网友:在火星上生活是不健康的吗?答:在每一座城市,每一片气候区以至于每一片大陆甚至整个地球,无论哪里都存在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火星所要面临的挑战难度要大得多,正因如此,我们不会贸然前行。“没有人会登上火星,打开舱门,穿着衬衫就那样跳到平原上,然后说:‘嘿,不知道我能不能住在这里?’”由于您关心“长期健康影响”的问题,或者想知道人类在火星上的寿命是否比我们在地球上的寿命要长,我将假设我们所讨论的是一个完美的计划,人类可以实现在火星安全且稳定的定居。
据报道,美国nasa毅力号火星车携带的机智号直升机(ingenuity)将于近日在火星表面进行首次飞行(目前已经到达起飞停泊点)。这是一项人类的科技突破,其独创性体现在于火星上进行首次旋转翼直升机动力控制飞行。这架直升飞机在地球上重约4磅(1.8千克),机身大小和纸巾盒差不多,是6年前开始研制的,试验的意义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