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3年高考复习进入到最后阶段,各项高考的准备工作都已经陆续完成,教育部召开的高考视频会议起到,要确保高考的公平性,要杜绝出现高考作弊以及高考移民等行为,各省要落实高考的安保措施,加强对考生的资格审查。
高考是决定学生命运的重要性考试,同样是国家选拔人才的考试,所以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如何确保高考的公平性,避免部分学生利用科技或者是关系,获得不正当高考利益,已经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各地教育局也应该有针对性的措施,要进行主动出击。
由于全国的教育水平存在差异,导致各省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以及录取率都不同。以往那些基础比较好的学生,经常移民到教育薄弱省份参加高考,最终破坏当地的高考环境,以不正当的手段被大学录取,这种就被称之为高考移民。
以目前的情况来看,高考移民的重灾区是我国的新疆、西藏、青海、宁夏以及甘肃等西部省份。这些地区的高考录取分数线较低,所以很多东部沿海地区的考生,经常都会选择移民到这些省份参加高考,以增加被名校录取的几率。因此,教育部才会特别强调,各省都要严防高考移民。
最近,河南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的通知。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引起全国网友的热议。大家觉得这个内容恐怕没有必要写在这份通知上面,毕竟这个内容和审核通知格格不入。
河南省教育厅的这份通知里面提到:要采取有效治理措施落实教育部治理“高考移民”的要求,对于学籍户籍等迁移,采取虚假证明的手段取得高考报名资格,将严肃处理。也就是说河南省要严防外地考生,到河南参加高考。
这表明河南省努力维护高考的公平性,要杜绝各种外省学生的虚假报名,以不正当手段在河南参加高考,占用河南省的高考录取名额,破坏高考的公平性。
许多网友看到这部分内容,都觉得这是今年诞生的重要笑话。毕竟河南的高考是属于“地狱模式”,高考的录取难度在全国排名前列,有哪位考生会拥有这样的魄力到河南高考?恐怕给外省考生路费前往河南参加高考,别人都不会愿意来。
也有许多网友调侃道,河南省教育厅的话,应该反着来听。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各省都要严防河南省的考生移民,要审核学生的资格是否来自于河南。这也给河南的考生提个醒,要想有更好的出路,或许应该到外地参加高考。
根据网络统计的数据显示,2022年河南参加高考的总人数都已经达到125万,排名全国第一。高考的整体录取率不到80%,在全国同样是属于倒数水平。本科录取率更是不到40%,在全国更是属于垫底的存在。估计2023年参加高考的人数还会增加,竞争会更激烈。
这样的竞争激烈程度,可以说是超过国内其它的任何省份,外地的学生看到这样的录取率,都会望而却步。河南省的高考采用全国卷,整体的难度都比较高,但是985高校在河南省的录取分数线却并非常高,600分都只是能上普通一本而已。
许多网友讨论河南要治理“高考移民”的问题,既觉得这是一个玩笑,也觉得这是河南省考生的悲哀。毕竟河南省的高考竞争很激烈,这并不是一种很值得高兴的事情,证明本省的考生并不容易,“内卷”程度超乎想象。
因此,大家才会觉得各省在教育厅需要严防河南的考生,毕竟河南的考生在省内很难考上名校,如果能真的转移到西部地区,上一所普通的211高校应该是没有问题。这也从侧面说明,国家也应该给予河南省更多的录取名额,提高河南省的录取率。
河南省在严防高考移民这方面,应该是最轻松的工作。其他省份的考生或者家长,只要有清醒的头脑,应该都不会将孩子送到河南参加高考。
(到新疆若干年后军校毕业在部队任职第一年去看望大哥一家)1986年我高考落榜了。10月初,我怀着失望和满身的疲惫,很不情愿地到和我们薛集公社相邻的石桥公社一所中学--八义集中学去上高三补习班。说实在,我当时不仅是一点都不想去上补习班,而且对复读产生了莫名其妙的厌烦和抵触情绪!小学到初中阶段的学习,我是移民哥,又一直当班长和两科以上的学习代表,特别是语文和作文,太多的第一名和每次语文老师在全班表扬和朗读我写的每篇作文,让我幼稚和很不成熟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满足。
高考是对每个高中生来说都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高考制度经历了多次调整和完善,近几年在多地区执行的3+1+2选课模式给了学生更多的科目选择自由。然而,近年来高考报名人数的不断增加,使得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剧,尤其是在高考大省,要想进入理想的大学,必须达到极高的分数线。
欢迎大家收看就在上海疫情,揪动所有人的心时,一个令人震惊的新闻曝出:有一名阳性感染者,明知阳性,还是乘坐动车,影响几百人。枉顾规则。枉顾感染风险。一意孤行,令人愤慨。这个男人,姓曾。福建莆田人。3月27日,他在上海初筛阳性。后经复核为确诊病例。但明知已染毒,已带毒,他不隔离,不治疗,还在28日乘动车离开上海,到达莆田。
从小女儿上小学4年级开始,张军已经在西安陪读近5年了。这名来自河南郑州的学生家长,有两个孩子。虽然大儿子今年已经大学毕业,但最终在郑州参加高考后的不理想的录取结果,却让张军一直充满遗憾,“如果当时能早点来(西安)就好了。也不至于连个‘211’都没上成。”第一财经采访发现,从郑州到西安,不少河南家长,都希望能通过“移民”,改变孩子的命运。
(到新疆若干年后军校毕业在部队任职第一年去看望大哥一家)1986年我高考落榜了。10月初,我怀着失望和满身的疲惫,很不情愿地到和我们薛集公社相邻的石桥公社一所中学--八义集中学去上高三补习班。说实在,我当时不仅是一点都不想去上补习班,而且对复读产生了莫名其妙的厌烦和抵触情绪!小学到初中阶段的学习,我是移民哥,又一直当班长和两科以上的学习代表,特别是语文和作文,太多的第一名和每次语文老师在全班表扬和朗读我写的每篇作文,让我幼稚和很不成熟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满足。
几十年前,为了谋生,张枫远的祖辈们用双脚走向山海关外,如今这段家族历史已被磨灭得不剩痕迹,连他的母亲也说不清是哪一代人,带领全家走向了远方。她更愿意谈起儿子的新一代“闯关东”壮举,“还是挺有勇气的,那么小就敢自己出去了”。但在张枫远看来,背井离乡去高考其实是个艰难的决定。他也像祖辈一样,为未知的前路担忧,在收拾行李时掉过眼泪。
新华社银川6月12日电(记者曹健、赵倩、马丽娟)这是33岁的回族妇女黄金花搬出大山的第6年,她已经在新家园找到了“稳稳的幸福”。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平罗县陶乐镇庙庙湖村的扶贫车间里,黄金花正脚踩着缝纫机,熟练地缝制、压边、赶制校服。“在这家服饰企业打工,每月有2000元的稳定收入,每个月全勤还有500元的奖金,比在老家好多了。
从小女儿上小学4年级开始,张军已经在西安陪读近5年了。这名来自河南郑州的学生家长,有两个孩子。虽然大儿子今年已经大学毕业,但最终在郑州参加高考后的不理想的录取结果,却让张军一直充满遗憾,“如果当时能早点来(西安)就好了。也不至于连个‘211’都没上成。”第一财经采访发现,从郑州到西安,不少河南家长,都希望能通过“移民”,改变孩子的命运。
根据教育部公布出来的高考时间,距离2023年高考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对于普通人来说,一生能逆袭的机会不多,想要未来有更好的发展,就一定要把握住高考这次机会。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教育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大学生数量可谓越来越多,这也导致高等教育的含金量大不如前。现在的就业市场,大学生简直一抓一大把,有人会说,在大学生不值钱的情况下,考大学已经没啥用了,反正学生毕业后依然很难找到工作。
高考可以说是一场重大的考试,而且备受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对普通家庭来讲,也是改变命运的一次机会。因为如果连高考这条路都走不好,那么要想改变命运的话,就需要吃更多的苦,然而高考也是公认为最公平公正的一场考试。虽然说是同一所大学,但是面对不同省份的分数线也会有所不同,特别是针对高考大省来讲,分数线也就会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