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小小的店招,是一家商铺简单直观的“脸面”,也是一座城市包罗万象的“门面”。
在上海,商铺户外招牌在符合相应技术规范和设置导则等要求的前提下,可以更加美观且富有个性,这一点将受到法规保障。
9月22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四次会议修订通过了《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简称《条例》),其中一大亮点是针对户外招牌的设置优化,即在确保店招设置符合规范的情况下,赋予空间让设置者展示个性、追求创意。新版《条例》将于2022年12月1日起施行。
立法中的共识:
让店家通过户外招牌展示个性
新版《条例》规定,户外招牌设置应当符合户外招牌技术规范和设置导则的要求。上海各区绿化市容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本辖区主要道路沿线和景观区域、历史风貌区等重点区域内以及文物保护单位、优秀历史建筑等重要建(构)筑物上的户外招牌设置导则。
新版《条例》同时明确,户外招牌设置导则应当体现区域环境、建筑风格以及业态特点,为设置者展现个性和创意提供空间,避免样式、色彩、字体等同质化。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参与立法的委员们认为,丰富而多元的城市审美,是衡量一座城市开放度、包容度乃至创造活力的指标,也是营商环境的一部分。
“(起草和审议新版条例)目标很单纯,希望我们的整个城市看起来赏心悦目,又有自己的城市特点,在满足安全、规范的条件下,这次立法允许个性化的户外招牌。”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立法一处处长毛新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毛新民说,城市当中每家店铺的定位不一样、风格不一样,让店家通过户外招牌展示各自的个性是好事情,这也是立法过程中一个共识。与此同时,户外招牌是市容的一部分,自有其技术规范,也需要相应的管理规范、安全底线。
上海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委员施政经常关注上海小店,喜欢逛各类小店,她对这次修法感到很高兴。施政认为允许户外店招展示个性,“我觉得这体现了一种什么叫美好生活,体现了这座城市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施政说,城市管理有一个不断向前的过程,安全是底线。过去在户外招牌管理中,执法者强调安全,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提高,如今管理也需要更加精细。
“在审议过程中,我们讨论了可以出相应的标准、导则,比如可以多大面积、高出多少等等,但不要为店铺统一招牌,要体现这座城市丰富多彩的特点。”施政说,生活在上海的市民,常能感受到这座城市之美,这种美体现在很多细节上,体现在城市海纳百川的性格中。

由“全领域许可”调整为“许可+备案”
新版《条例》的一大特色,便是注重精准施策,体现城市精细化管理要求。
此前很长一段时间,上海的户外招牌设置全部由绿化市容部门实施许可管理。
根据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2021年1月发布的《上海市户外招牌设置管理办法》政策解读,设置户外招牌应当取得许可。考虑到全市户外招牌量大面广、形态不一,《办法》专门在上位法全面许可的基础上作了优化,按照“常规许可+告知承诺”模式实施分类管理:对设置户外招牌涉及文物、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以及因招牌结构、体量、位置等可能影响公共安全的,采用常规许可方式;其他的,可以实行告知承诺。
绿化市容部门介绍,针对一般商户设置户外招牌的情形,目前实施的是“审批+告知承诺”模式,招牌设置人可以前往区行政服务大厅提交申请材料,然后由后台(区绿化市容局)进行审批,并提供告知承诺书;相关审批手续也可以通过“一网通办”平台网上办理。
针对即将在12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版《条例》,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阎锐表示,根据“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和城市运行安全的要求,新规将户外设施管理模式由原来“全领域许可”模式,调整为“许可+备案”的分类管理模式。
今后,在历史文化风貌区或者风貌保护街坊内、风貌保护道路或者风貌保护河道沿线、文物保护单位或者优秀历史建筑上设置户外招牌的,或者因结构、体量、位置等因素设置户外招牌可能影响公共安全的,实行许可管理。其他户外招牌设置,采用备案形式。
“上海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包括美好人居环境在内的高品质生活有了更多的向往和期待。”阎锐说,上海要建设“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对进一步优化公共空间品质、塑造城乡特色风貌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这些背景,都是上海此次全面修法的重要考虑。
9月23日,上海市绿化市容部门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履行法定义务,在组织学习培训、宣传贯彻、制度建设,以及加强部门协同等方面开展工作,切实做好新修订的《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贯彻实施工作。具体的配套措施有待进一步商讨确定。
网友们纷纷点赞
期待有好的创意并且百花齐放

不过也有网友提醒:
美观的前提是一定要保证安全

资料:话匣子
上海县(1920年) 这是一张1920年的上海地图,图上显示的是“上海县城”,清晰标明了早期美租界、英租界和法租界的位置。以苏州河为界,北岸虹口地区为美租界,南岸至洋泾浜(今延安东路)为英租界,法租界在英租界以南,即老上海的主城区。 早在1863年9月,美、英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分中、西、北、东四区,苏州河北岸是北区,南岸是中区,西区一直扩张到静安寺,东面扩张到周家嘴。
据上海发布2月10日消息,上海市公安局介绍,自有序恢复出入境证件办理一个月以来,三年来累积的证件换补发需求叠加春节假期前后办证高峰:2023年1月9日至2月8日,上海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共受理中国公民出入境证件超38万证次创历史新高,出入境客流量稳居全国空港口岸首位。其中,2月8日超2.7万证次,创单日新高。
下半年国考马上就要来了。今年的国考笔试时间要比去年推迟一个星期(12月份的第一个星期)。国考的热度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全程招录过程足够透明公正,国家层面对于国考的重视程度也是足够高的,因为国考要挑选的人才未来都是建设祖国的中流砥柱。在国考中有一个岗位虽然不那么引人注目,但这个岗位的薪资却超过普通公务员一大截,这个国考岗位俗称“边检”。
央视网消息:昨天下午,上海十家单位在上海市公安局签署《“上海市出入境聚英计划”(2017-2021)相关政策实施办法》,根据“聚英计划”,每年陆续出台一批出入境政策在上海先行先试,重点吸引国家急需、紧缺的高端外籍人才。2018年推出的出入境新政有三项:1、为顶尖科研团队中的外籍核心成员申请永久居留提供便利。
上海2016年1月15日电 /美通社/ -- 本月23日,由国内快速移民领跑机构外联出国顾问集团举办的哈德逊城市广场二期-曼哈顿大厦项目投资分享会,将在上海商城三楼波特曼丽嘉酒店隆重举办,包括近百名曼哈顿大厦项目认购者在内的众多国内投资人将出席本场活动。对于活动的召开,大家皆报以了万分的期待,因为在稍早之前,曼哈顿大厦项目国内首席代理机构外联出国就曾透露,项目开发商瑞联集团ceo杰夫·布劳(jeff blau)将出席本次活动,并计划在现场公布该项目的重大利好新政策。
上海提供了多种途径供人们选择以落户,其中最常见的方式是通过居转户落户。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他们对于满足落户条件的具体要求并不清楚。因此,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2023年上海落户政策及其相关条件。上海居转户落户的要求如下:一、持有《上海市居住证》并持证满足条件至少7年;二、持证期间需按规定参加本市城镇社会保险,并满足参保年限至少7年;
华裔少年们在外滩合影。 上海市侨联供图18日,2023年“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上海营)走进上海市黄浦区。来自美国芝北中文中心的20名华裔少年及领队参访了新天地、外滩、豫园(城隍庙),开启了一段寻觅海派百年历史、感受现代都市的梦想旅程。新天地作为上海的一张城市名片,这里的建筑群都保留了当年砖墙屋瓦石库门的风貌,仿佛时光倒流,让人置身于20世纪20年代。
今天移民圈发生了一件大事,上海某知名移民中介女老板及多名员工,被上海市公安局经侦总队抓捕。据悉,警方要求该移民中介创始人交出所有客户信息以供调查。那么,这是否意味着移民行业将像医药行业一样,被国家重拳整顿?未来出国移民会不会越来越难呢?今天通过多个渠道进行了解,本次上海知名移民中介被查事件属实。但该事件并非发生在近日,警方7月就已进驻该移民中介,并带走18人进行调查。
王先生一直想移民出去,终于在准备了5年之后,一家三口如愿以偿可以移民加拿大了,为了解决资金问题,破釜沉舟,把上海的房子卖了,2017年拿着房款和所有积蓄1200万去了加拿大。他们也买好了房子,车等生活必须用品,也立马实现了在上海很难实现的大房子大草坪双车位的生活。儿子上小学,并且也很快适应了这边的环境。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经济和人口承载力不断增强,对于人口迁徙、流动和集聚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据统计,上海常住人口为2489.43万人。其中,户籍常住人口1457.44万人,外来常住人口1031.99万人。外来人口中一部分已经定居上海,大多数还处于一个在上海打拼的状态,其中定居上海的人群,很多朋友房产有了、稳定的工作或者稳定的自有公司也有了、子女也在上海正常读书了,这时候户口对他们来讲就很有必要了,只有在他们身上,上海户口才能体现出真正的百万价值。
上海外国人永久居留新政策(在沪有永久居留证的外籍人才数量全国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