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阳了”“多喝开水!”
“我发烧了”“多喝开水!”
“我嗓子痛”“多喝开水!”
在如今的疫情之下,“多喝开水”似乎已经跟相声捧哏口中的“那是啊”一样,成为了一句万能的安慰台词。
猫猫也要多喝开水!
成年人体内的水分含量约占体重的60-70%,但对于中国人而言,这部分水分或许都是开水。
开水,就是中国人的命根子。它到底有什么样的魔力,让我们这般如痴如醉?
中国人的命,都是开水给的
早在公元1883年,清朝著名美食家袁枚的孙子袁祖志游历欧洲各国,在总结东西方风俗习惯差异的时候专门强调:
“中土戒饮凉水,以防坏腹,泰西务饮冷水,以为除热。”
其实,“歪果仁”并非不喝开水,只是他们的开水往往沦为茶与咖啡的陪衬。在世界上,似乎也根本找不出另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对于纯粹的开水爱得如此这般深沉。
出于健康的角度考虑,开水的温度也不应过热;
超过65℃的热水不仅会灼伤口腔黏膜,更有着诱发食道癌的风险。
摄影/王晶
如果让我来给开水下个定义的话,它应该有两项必要特征:第一是必须要沸腾。喝开水的最初目的,是通过加热煮沸的方式,杀灭水中可能存在的病菌。
中国人对于开水的追捧,早已超过了杀菌消毒的最初目的。就算是达到直饮标准的纯净水,大家往往也会把它们煮沸后再趁热喝。所以开水的第二项特征则是要热,捧在手心里,暖到心坎上。
热衷于喝开水,并不是中国人的体质问题在作祟,毕竟与我们人种同源的日本与韩国一年四季也只喝冰水。喝开水,只是因为——我们习惯了。
福州,小女孩抱着热水瓶、
背着新书包奔向福州开往重庆北的绿皮火车。
对于平素冰阔乐、快乐水不离手的年轻人来说,喝开水已经成为了我们与长辈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根源。不过最近突如其来的疫情,又把封印许久的喝开水记忆重新拉回了现实。
在吞刀片般的喉咙剧痛之下,一杯35-40℃的温开水,入口远比凉水顺滑得多。平常一年四季都只喝凉水的我,在疫情之下也乖乖端起了保温杯。
所以,“多喝开水”并不是钢铁直男式的敷衍,它真的代表了在疫情下最为真挚的祝福!
写入中国人血脉的“喝开水基因”
中国人喝开水的历史,可以很长,也可以很短。
故宫锅炉房的工作人员用暖水瓶运送开水,
故宫的值班人员饮水就是这么解决的。
早在距今超过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农耕与畜牧的不同生活模式造就了我国与西方截然不同的饮食文化。
吃惯了牛羊肉的西方人,烹饪方式自然以烧烤为主。而我国先民则以大米、黍米为主食,相应地培养出了蒸与煮的烹调习惯。在一天的辛勤劳作之余能够喝上一口热腾腾的米粥,这是已然写入我们血脉中的“喝开水基因”。
我国古代的传统炊具,功能都是以蒸和煮为主。
在宋朝时,一种名为“熟水”的饮料成为了奶茶般的全民“快乐水”。著名的才女李清照就是豆蔻熟水的忠实拥趸,甚至还专门写词为它“带货”: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在豆蔻熟水面前,就连茶叶都丧失了竞争力。
在宋朝,熟水与香饮子是最受欢迎的全民饮料。
然而在没有保温杯和电热水壶的古代,想随时随地喝上一口热乎乎的开水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是一项仅仅局限在上层社会的奢侈享受。
将水烧开需要消耗大量的木柴资源,对于时常连饭都吃不起的穷苦百姓来说,这笔燃料开支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负担。
罐罐茶,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茶饮制作方式。
摄影/严肃
老百姓们并非意识不到喝开水的好处,而是实在无力负担。井水、河水,这些既不卫生又不稳定的天然水源就成了绝大多数人获取饮水的唯一渠道。
明朝言官杨涟因弹劾魏忠贤而惨遭陷害,于是“每晨起多饮凉水,以求速死”。在这些上层士大夫的眼里,饮用未经烧开的凉水,足可以直接与自杀划等号。他们奢侈的生活,与下层老百姓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喝开水,救得了中国人!
喝开水,不一定能治病,但可以防止人得病。
传统茶馆里的茶壶。
1932年,一场规模空前的霍乱疫情席卷我国23个省、306个市。电视剧《白鹿原》中那场毁灭性的瘟疫,就是对这场霍乱疫情的真实写照。在此等危急局面之下,曾在哈尔滨扑灭鼠疫疫情的伍连德博士临危受命,前往上海组织抗疫事宜。
霍乱通常通过不洁的饮用水传播。当时的上海还没有自来水,人们的生活用水通常取自周围的河流。往往上家人在洗衣服、倒马桶,下游的人们却在洗菜做饭。
伍连德博士敏锐地意识到,这种混乱的用水环境,已经成为了霍乱病情滋生蔓延的温床。想要消灭霍乱,首要措施就是解决老百姓们的饮水卫生问题。
从古井中打水,依然是许多人的生活常态。
将水烧开,就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消毒措施。因此,伍连德在上海大力推广开水房,以极为低廉的价格向周边居民售卖开水。
这种开水房的构造通常极为简单,只有一个灶台,以及若干烧水的水壶。因为灶台的样子像极了老虎,所以大家给这种开水房取了一个形象的别名:老虎灶。
老虎灶的外形,像极了一只大老虎。
据说遍布在广东的凉茶铺子,也是这种喝开水文化的延伸。
在全民喝开水运动的大力推广之下,上海的霍乱疫情得到了极为有效的控制。在这次疫情期间,上海病患的死亡率仅有7.4%,为全国最低。对比之下,就在距离华界仅有数街之隔的英法租界内,死亡率却达到了约30%。
纵观人类数千年与疾病抗争的医学发展史,我们真正消灭的传染病也不过只有天花一种。相比医学的进步,以喝开水为代表的公共卫生事业,才是我们抵御疾病最基础的一道防线。
江苏省南通市,保温制品公司车间的工人正在精心生产保温内胆。
对于较早进入现代化的西方发达国家来说,他们大可不计成本地推广杀菌与反渗透技术,使得自来水达到可以直接饮用的标准。但在我国,通过煮沸来消毒杀菌的开水才是更符合国情的选择。
随着民国时期“新生活运动”与新中国成立后“爱国卫生运动”的推广,喝开水的习俗与廉价的开水房很快走向全国。全民喝开水,距今也只有不过短短七八十年的历史。
茶叶,是开水的最佳拍档。
摄影/咔咔
自来水与保温暖瓶的普及,使得随时随地在家喝上一杯温热的开水再不是什么难事。曾经遍布大街小巷的开水铺子在上世纪80年代时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上海最后的老虎灶也在2013年时关停,成为了一代人逝去的童年回忆。
这种记忆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在上大学时,每天提着暖壶去开水房打水,是比去图书馆、教室频率更高的“必修课”。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的开水房门前,
数百个暖水瓶从台阶上一直摆到了广场上。
一杯开水带来的温暖,足以驱散寒冬与疫情的阴霾。
所以,今天你喝开水了吗?
有一个说法,认为单眼皮才是纯粹的中国人,这事儿你敢信?现在双眼皮似乎成为了主流审美标准,而单眼皮则被认为“不好看”,而我国古代画像中更是清一水的单眼皮。那么,我们的祖先真的都是单眼皮吗?单眼皮首先了解一下,为什么外国人眼里的中国人都是单眼皮眯眯眼这种刻板印象。那得从1913年,英国小说家萨克斯罗默撰写的傅满洲系列小说开始说起,随着小说的走红,其中黄皮肤高个子咪咪眼的傅满洲,这个大反派给外国人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从此,亚洲人就被贴上了眯眯眼的标签,而这也更像是变相的种族歧视。
从世界历史来看,伊朗这个国家一直那是整个中东地区的超级强国,尤其是古代波斯帝国时期,伊朗更是强悍到了极点,整个称雄世界几百年,直到现在,伊朗也还是整个中东最强的国家了。而伊朗既然那么强大,但是为何在中东,伊朗却一直被歧视呢?原因非常简单,主要是三点原因。在世界上,有一个国家跟伊朗很像,那就是俄罗斯,俄罗斯属于欧洲,也是欧洲强国。
对于好不容易取得了独立的缅甸来说,分布于边陲各邦、与中央政府别苗头的少数民族武装一直都是十分头疼的问题,七个邦中又尤以面积较大的掸邦和克钦邦最不风平浪静。同是掸邦“特区”,历史渊源、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条件也颇为相似,为什么11年果敢会被吞并,而佤邦却能保持独立?看看他们的差别在哪里!独立之后,漫漫统一路
说到非洲,很多人的印象普遍是贫穷和疾病,但是其实,非洲也是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的,有些地区资源是很丰富的,但是由于当地人的不善经营或者是过于懒惰,使得这些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而中国人的到来,极大的改变了这种状况,16万中国人在非洲定居,到底图什么?随着信息网络的发达,人们了解世界的方式表现的更加多元,这对于国际间的商业往来也非常有促进作用。
普通人在日本拿永驻机会来了,看看你有机会吗?普通人拿日本永驻机会来了,看看你有机会吗?日本预计今年6月份开始,陆续将放宽特定技能二号签证,能行业种类。也就是普通人也可以在日本长期生活工作了。通过研修签证去到日本之后,可以拿到特定技能1号,通过努力再拿到特定技能二号。可以携带家属申请永驻签证,可以无限续签。
“德国人需要花4万欧元购买id.3,而中国消费者只需要支付1.6万欧元,这是德国人补贴中国消费者吗?”id.3在德国本土售价更贵,引起了德国消费者的不满。一个月之前,上汽大众官方宣布,大众id.3限时至高优惠3.7万元,降价后id.3起售价从16.29万元降至12.59万元,降幅达到23%。降价前,大众id.3在中国的售价仅为德国一半,伴随此次降价,这款车型在中德市场的售价差距进一步拉大。
#头条创作挑战赛##被嘲笑##越南媳妇##跨国婚姻##跨国爱情故事#这是我们讲述的第2294位真人故事我叫阿祥,来自江苏苏北一个落后、贫穷的小村落。我不是一个有天赋的人,但却从没放弃过努力。因为家境穷困、长相一般,从小我就成为被人嘲笑的对象。但我并不愿向命运低头,哪怕一次又一次失败,也没有让我失去前行的勇气,反而越挫越勇,变得更加强大。
机票买不起隔离隔不起护照又到期的小伙伴们今天这篇推文我们来聊聊省下机票钱和隔离费,如何在大寨子完成换、补发护照的事情看清楚重点哦!不用特地回国一趟当然了如果要回国办理也是可以的申请换、补发普通护照须知申请换、补发普通护照大部分的流程是一样的,区别在于办理条件的不同,还有提交的部分资料也不一样。哪些情况需要申请换发护照?
中国人的饮食偏好:“南甜北咸,东辣西酸”,跟水土有啥关系?导语: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文化多元的国家,各个地区的饮食文化也有着显著的差异。中国人的饮食偏好常常被总结为“南甜北咸,东辣西酸”,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的水土条件密切相关。本文将探讨中国人的饮食偏好与水土之间的关系,并从地理环境、农业文化以及口味偏好等方面进行解析。
最近,晓岚和一群老外去芬兰旅行,我的旅伴里有芬兰人、德国人、意大利人、日本人、韩国人,虽然来自不同的国家,说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我们却玩得挺投缘,我常常用自己蹩脚的英文跟他们介绍自己的国家,以及我所生活的重庆!他们对我们的地大物博充满好奇以及浓厚的兴趣,他们当中来过中国的只有2人,而且也只去了一个城市,对中国的了解都来自电视、网络或ins上热门的旅游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