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12年,大清朝最后一任帝王溥仪宣布退位,持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成了过往,时代来到了民国。
一个在东北起家的政权,最后消解与繁华的北京城,用最后的荒诞和闹剧,让一个时代落下了帷幕。
这荒诞和闹剧中,有无数的垂死挣扎,还有那根植于血脉中的丑陋!
那么问题来了!
元朝有北元,明朝有南明,晋朝有东晋,但凡有退路,皇族就不会自甘灭亡。
清朝为何不退守东北老家,弄北清咧?

(退位诏书)
公元1900年,悍然宣战十国的奇葩牛人慈禧太后,遭遇了帝国主义铁拳攻击。
八国联军联袂而来,指望地方督抚大员支持的清政府尴尬地看着东南互保,落寞的太后干脆地选择了逃亡。
一场以西狩为名的逃亡后,慈禧太后带着皇帝大臣们,躲到了大后方西安,眼睁睁地看着八国联军霍霍天津城,攻入北京城。
几乎就在联军进攻的同时,早已窥伺东北的沙皇俄国,一口气派遣17万大军,越过边境席卷东北,团灭了留守东北的九万清朝军队。
东北老家,因为沙皇俄国进攻陷入混乱,沙皇俄国占据东北后,就此赖着不走了。
随后慈禧太后派遣李鸿章签了《辛丑条约》,以一人一两白银的赔偿,换来了屈辱的和平。
可俄国人,即便达成了合约,依旧不愿撤退,反而强化了在东北的存在。
一看俄国人如此,清政府头疼无比,却没有任何办法。
打打不赢啊?唯一的选择只能是通过英美日三国,抗议俄国的非法驻军。
但俄国是一个头铁的存在,秉持吃进来就不吐的原则,愣是赖着不走。
赖着不走的俄国人,让清政府担忧了,因为不安全啊!
东北离京城,仅仅山海关一关之隔,俄国人要是发起疯来如何办?

(俄军)
东北问题尾大不掉,京城安全迫在眉睫,孰轻孰重,慈禧很清楚!
外部威胁虽然大,但内部更加凶险!
对东南互保心有余悸的慈禧太后,虽然开始用新政缓和同地方大员和地主阶级的关系,但依旧不忘武装保护自己。
基于这样的大背景,才有袁世凯的上位和新军的编练。
原因无他,曾经的中央武卫五军,在八国联军战斗中被打没了,京城兵力空虚啊。
1901年11月7日,补锅匠李鸿章去世,临终时推荐了袁世凯。李鸿章去世当天,袁世凯被慈禧太后提拔成了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
这是慈禧太后听从了李鸿章建议,开始重用袁世凯的举动,也是长久观察后看准了的谋划。
可以这么说,是李鸿章的推荐之恩,还有慈禧太后的提拔,以及袁世凯的个人能力,共同促成了袁大头的崛起。
聪明人袁世凯一上位,在分析了自己的境况之后,意识到了一个问题:自己要想成功,必须抱紧慈禧太后的大腿,缓解太后的忧虑。
太后最担心什么,解决什么就行了。
(跟太后一条心)
那么太后担心啥?京城兵力空虚呗!
于是袁世凯用了一出两面派的手法,即让太后安心,也让自己得利!
正面:他大张旗鼓说旧军简直不堪一击,恳请慈禧太后给予自己进一步扩军练军的权利。
这是通过编练新军,缓解太后忧虑,让他觉得自己是个贴心人。
反面:他极力推荐自己老部下,如冯国璋、段祺瑞、王士珍成为新军教官,间接控制新军。
这正反手,解决了慈禧太后的心结和袁世凯的忧虑。
慈禧太后需要军队,人才,袁世凯有,袁世凯需要军队稳固地位,慈禧太后放权他也有了。
一番寻思之后,慈禧太后答应了袁世凯的要求并且大力支持!
有了太后的授意,才有1902年到1905年三年间出现的五镇新军,七万人马。
面对手握军权的袁世凯,慈禧太后也担忧。随后在满族贵胄要求下,又设立了第六镇新军,一个八旗子弟为主的新军。
无人可用的慈禧太后,捏着鼻子默认了袁世凯的壮大,指望用恩义和官位拉拢控制袁世凯。
谁曾想,最后悲剧了咧。
而就在清政府致力于新军训练的时候,东北也发生了大事。

(袁世凯剧照)
公元1904年,日俄两国对于东北的争夺日趋白热化。
在英美支持下,日本又一次赌上国运,发起了对沙皇俄国的战争。
经过战斗之后,以小博大的日本收获惨胜,遏制了俄国的势力。
沙俄退出来,东北的地盘除了关东州和中东铁路外,在英美支持下回归了清朝。
东三省虽然回归了,但曾经清朝在东三省的势力,已然烟消云散。
闯关东之后的东北迎来了无数汉族移民,人口结构也在改变!
一看东北如此状况,为了尽快恢复东北老家,慈禧太后在1906年派遣贝子载振、尚书徐世昌前往东北视察,次年,就将东北地区从盛京将军辖地变成了行省制,设了总督和三省巡抚。
受制于无人可用,慈禧太后只能让袁世凯的北洋系人马徐世昌出任东三省总督,至于派过去的小弟,则是唐绍仪、朱家宝、段芝贵,这三人分别担任三省巡抚。
一个总督,三个巡抚,一场日俄战争,助攻了袁世凯的势力扩大。
北洋系开始染指东北和本地的土匪军阀合流,成了东北话事人。
这其中翘楚,就有在日俄战争中冒头,随后又被清政府收编的张作霖、冯德麟等人。
这也是袁世凯在的时候,东北安分无比的根源,他们本就是袁世凯提携起来的本土军阀。

(野心勃勃袁世凯)
新军袁世凯主导了,东北也成了袁世凯的北洋系天下。
大权独揽的袁世凯成了众矢之的,遭遇到的攻击和非议也越来越多。
不少人都说袁世凯是新时代的吴三桂和年羹尧,日后必反!
这无数攻击和非议,让袁世凯心慌了,因为慈禧太后还在啊!
为了活命,知晓进退的袁世凯,不断表忠心,不断辞掉兼职,不断放弃兵权。
一看袁世凯如此上道,慈禧太后很是高兴啊。
就顺势而为,将袁世凯明升暗降,让他从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变成了军机大臣。
军机大臣地位虽然高,但没有实权,没了实权等于老虎没了牙。
袁世凯被打压了,也安全了,然后慈禧太后死了。
慈禧太后一死,自以为安全的袁世凯,又开始倒霉了。
新上任的摄政王载沣为了给光绪报仇,将袁世凯赶出朝堂,还让袁世凯的一大批心腹下岗,这其中就有在东三省的那一波人。
至于换上去的人有谁?
东三省总督是蒙古镶蓝旗的锡良,北洋新军的带头人则是八旗子弟载涛和载洵。
军政大换血之后,满清贵胄们安心了,开始嘚瑟了!
但他们真的太天真了,因为纨绔子弟如何掌权?

(摄镇王载沣)
公元1911年10月10日,武昌的枪声召唤出了一个新时代。
起义的烽烟,在皇族内阁丑态毕露后,在满清贵胄吃相难看后,终于一发不可收拾。
自以为拥有军权的满清贵胄们,完全无法指挥北洋军的骄兵悍将。
谁也不服的他们都在期待一个人的回归,这个人就是安逸三年,一直在老家钓鱼的袁世凯。
决定命运的时刻到了,被请回中枢的袁世凯知道,成败在此一举。
慈禧太后没了,满清贵胄都是纨绔,清政府信用也在君主立宪的幌子下破产人心尽失。
这是一个属于自己的大时代的!
这大时代从哪儿起头咧?答案是让载沣下台。
在一轮轮博弈后,11月1日成为内阁总理大臣的袁世凯,如愿以偿让载沣下台了。
赶走摄政王载沣之后,袁世凯开始做戏!
先是跟隆裕太后哭穷,说没有军费,仗打不赢,逼得八旗子弟凑了军费出来,榨干了清朝最后的家底。
拿着这家底后,袁世凯就带着军队出击了。
只是这次出击,多了算计,少了争斗。
在军事行动很顺利的情况下,北洋军反而不进攻了。
袁世凯的算计是,东南省份独立的最多,那边是财帛重地,也是关税源头,自己的军队要钱维持,刚刚从朝廷勒索的军费,看上去很多,但也不经花。
收获稳定的财源,持续壮大军队,才是自己地位稳固的根源,至于这个皇朝如何,早已不在袁世凯的考虑范围之内。
有了这算计之后,袁世凯就开始欺负孤儿寡母,还有文人书生了。

(辛亥革命形势图)
当时的清朝皇帝溥仪还不咋会讲话,隆裕太后也仅是个年轻寡妇,至于革命党,大多是文人,看上去声势浩大,其实没啥军权。
这一切让袁世凯明白,大清是没必要保的,革命军是不用担心的。
但直接黄袍加身也有问题。
丢脸是其一,民心不服是其二,不如换个方式,让所有人都支持自己不就行了。
于是袁世凯在攻克汉阳之后,就回到了北京,用吓唬加贿赂的方式,恐吓分化清政府。
他宣传革命党杀人如麻,吓唬孤儿寡母。
他贿赂庆王奕劻配合自己,分化八旗子弟。
一群没看过世面的纨绔子弟哪见过这阵仗,在袁世凯一通忽悠下,都认为他是忠臣。
然后,他们居然将禁卫军跟京师防务也交给了袁世凯,彻底成了鱼肉。
随即,大权在握的袁世凯,开始了自己的表演,这表演就是南北议和!
好的封建权臣都是戏精,这点上也是有历史传承的。
比如禅让就是,三请三让,还要感恩戴德。
拿捏住了清朝命运的袁世凯,在南北议和时,充分诠释了什么是戏精。
对内,他用忽悠手段迷惑无数八旗子弟,让他们乖乖在京城坐以待毙。
对外,他跟十七个独立省份的联合政府弄谈判,谈的不亦乐乎。
当时的革命党其实也有势力划分,立宪派和革命派经常分庭抗礼。
立宪派是墙头草,一看袁世凯崛起就跟袁世凯说,要不我们联合下呗,随后他们就倒戈了!
其实袁世凯只要继续打,对于大清是有利的,因为立宪派都是保皇党。
但袁世凯将这消息给淹没了,没让清政府知道。
随后偷偷摸摸跟孙先生达成了逼清帝退位,换自己当大总统的协议。
有了这协议在手,袁世凯就不咋搭理立宪派了,而是拿着协议去逼迫清政府让步!

(孤儿寡母)
就在逼迫清政府让步的关键时刻,八旗子弟中少有的明白人,如铁良、载涛、载洵也寻思明白了,这袁世凯是忽悠咱们啊?
于是联手组了个叫做“宗社党”的黑社会组织,要暗杀袁世凯,夺回大权。
但这临死一搏也没啥鸟用,因为京城防务全部归袁世凯嫡系,就连警务系统也是徐世昌的天下,八旗子弟拿什么拼命?
为了让清政府听话,袁世凯好借力南方人弄了几次暗杀,干掉了几个坚定的保皇派。
一看生命有危险,怯弱的八旗贵胄立马萎了,不得不答应了袁世凯的要求。
至于回东北?经历过八国联军战乱,还有日俄战争的东北,早不是盛天将军时代的东北了。
一个两个或许回得去,全部都回去,张作霖这样的地头蛇估计也不会答应。
随后时间来到了1912年1月,袁世凯用最后的把戏又耍了一次清朝:全国各地飞驰而来的电报,全部是督促清政府退位的消息。
面对此情此景,还有袁世凯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答应厚养,孤儿寡母知道回天乏术。
八旗子弟知道,属于他们的时代没了。
1912年2月12日,帝王退位,共和上路,大清亡了!
说亡了有点偏颇,紫禁城还是清朝的,这最后一亩三分地还维系了十来年,过了十来年家家。

(最后的帝王)
尾声:
回归本文主题,为何清政府不去东北?
回不去是其一,俄国和日本的争雄,还有地方军阀的崛起,让东北老家早已是别人的天下。
不愿意是其二,八旗贵胄早已在京城享乐了数百年,指望他们回去苦寒之地,是个伪命题。
没空间是其三,当时的东北,因为闯关东成了汉人天下,旗人本就人口不多,成了少数派。
尘归尘土归土是清朝最好的结局,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也成了历史上少有的,没有经过清算的皇族,该烧高香了。
至于今日不少依旧珍惜皇族血脉的所谓格格、贝勒后裔们。
我只想说,自娱自乐就好!

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人口迁移的原因和方式与现代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和社会变迁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以初探明清时期人口迁移情况为主题,从人口迁移的原因、方式和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明清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一、人口迁移的原因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于经济和政治的变化所引起的。
随着政策的逐步放开,越来越多国人又可以满世界旅游啦,这也让泰国这个旅游胜地再一次回到大家的视线中。前几天,泰国总理亲自去机场迎接中国游客的新闻刷屏网络,让网友们深刻感受到了泰国人民的热情好客。作为地球上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泰国充满明信片般的岛屿、茂密的丛林、美味的食物、不拘一格的夜生活和有趣的文化。
很多人在办理出国移民的时候,都希望父母能与自己一起获得外国身份,但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只允许移民者的配偶和未成年子女与其一同获得身份。只有当移民者满足一定条件,才能申请父母移民。例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只有移民者先获得永居权(绿卡),且具备充足财力担保才能申请父母移民。而美国更是只公民才能申请父母获得美国绿卡。
最新金融中心排名显示新加坡已经跃升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金融中心!受到金融界广泛关注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发布了第32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gfci 32)!在最新的排名中,新加坡超越中国香港成为亚洲金融中心,全球排名第3!全球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中有46%的企业,选择在新加坡设立其亚洲地区或全球范围内的总部
想起来刚准备到美国那会儿,真的是一个头两个大,之前的零花钱也许就是每个月那么1-2千吧,结果留了学开始问爹妈要学费、保险费、住宿费、meal plan、杂七杂八费之后,就感官上能呈指数倍上升在往外砸钱。中产家庭真的会谢好吗!今天,小编为了给大家心里有个底北美留学一年到底要花多少钱,找了一些在各个学校读书的小伙伴来讲讲自己每年的平均账单(绝密资料!
近年来,英国移民政策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移民英国。作为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英国在政治、经济、教育、时尚等方面都优于很多国家,尤其是福利政策,吸引了很多人不顾一切困难移民英国。那么如果去英国投资移民要花多少钱?一、投资费用不同种类的移民方式也会造成不同种类的费用。1.英国创业移民创业移民又称企业家移民,要求运营成本为20万英镑(约超过190万元人民币)。
有人私信小天使问,“到底需要多少钱我才有机会移民国外?”在小天使看来,其实有两层含义,“1.拿绿卡要花多少钱?”、“2.在国外要有多少钱才能活下去?”随着移民的人士增多,移民需要多少钱的问题也经常被人提起。对普通的家庭而言,移民费用几乎是最受关注的问题。因为移民国家很多,移民门槛各不相同,比如巴西、南非都对费用要求很低,但估计没人想去,首先安全就是个问题,其次福利不好。
说起“走西口”,可能大家这些年受到一些影视作品的影响会认为这是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件,而“走西口”的当事人仅为山西人。事实上,这种说法很不科学,“走西口”对后来的影响十分深远,并不能当作单独的历史事件研究,而当时参与“走西口”的人群并不仅为山西人,今天我就与大家聊聊“走西口”。西口,狭义的西口指长城北的口外,包括山西杀虎口;陕西府谷口;河北独石口,即晋北人、陕北人以及河北人走西口的交汇点。
波士顿大学每年本科一年的学费在45000到55000美元之间,属于美国私立大学中学费比较贵的,因为专业等不用原因,学费上也会有所差异!而研究生的话学费会相对低一些,每年平均在45000美元左右。波士顿大学奖学金申请 波士顿大学向国际学生提供一定的merit-based奖学金,但不向国际学生提供need-based奖学金...
明代山西大移民,数十万人迁移到甘肃,看看有你们家族吗?“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这是一首流传在西北各地的民谣。它的背后就是被人们经常提起的明代山西大移民。数十万人迁移到甘肃,给甘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也奠定了今日甘肃的文化基调。 甘肃的很多家族,追根溯源,或来自山西,或来自江淮,不少人家的族谱上,很明确地记载了当年艰难迁移开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