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名男子来到日本东京追寻发财梦,几经商海沉浮,竟成为东京火葬业的龙头老大。
东京地区仅有的七家民营火葬场,其中六家都在该男子公司名下。
由于客户群体基数大,加之经营得当,男子公司每年狂赚4.5亿人民币。
这家火葬场开办了火化、殡葬一条龙服务,开日本殡葬业的先河,服务质量广受赞誉,连日本首相安倍的国葬仪式都是由该公司提供。
日本媒体曝光垄断火葬场的大股东竟是名中国人时,日本民众直呼:
到死都摆脱不了中国!
这名男子叫罗怡文,说起他的创业史,简直就是一部行走的爽文。他从转行投资火葬场,到垄断东京火葬行业,仅仅花了两年时间。
从2021年开始,独具慧眼的罗怡文,嗅到了火葬行业的商机,他用积累的本金一步步收购了,主营火葬事业的东京博善株式会社,开启了他的又一波事业之春。
罗怡文的火葬业务,在东京地区稳扎稳打,事业步入正轨后:
东京70%的火葬服务都被他收入囊中,每年收入能达93亿日元(4.5亿人民币)。
一个在日本的中国人,承包了大部分东京人的身后事,体面地送他们最后一程,不知道心高气傲的大和民族,心里是什么滋味。
起初,罗怡文的收购计划并不顺利。
从2021年到2022年,为了在公司拥有更多的话语权,罗怡文持续投入更多资本,收购的股份从8%上升到了40%,逐渐占据了公司的领导地位。
此后,公司的业务进行了一番升级和整顿,火葬费用随之涨价,从原先的7万日元涨至8、9万。
但日本民众也都能欣然接受,钱贵点无所谓,毕竟葬礼一辈子就只有一次。
当然,这与他们对白事的重视程度也有关。
在日本人民的传统习俗和宗教观念中,他们认为只有葬礼仪式办好了,逝者才能被超度,才能在天上保佑家人。
再者,虽然火葬服务的价格上涨了,但服务质量却非常能打,光是烧出来的骨灰的颜色,就比其他火葬场要白净细腻得多。
东京博善火葬场最大的特色:便是将火葬业务与殡葬业务相结合,实现了死后一条龙服务。
虽然,这项业务在我们国家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日本的火葬业并没有这项传统,他们一贯遵守的整套流程,非常繁琐复杂,既花冤枉钱又劳心费神。
博善火葬场将追悼会、火化、墓碑、墓穴、棺材等相关事宜都安排得妥妥当当,这也让顾客省了不少心力和钱财。
就在东京民众渐渐习惯了,将亲人的身后事,全权交托给博善火葬场后,一场前首相的国葬,让博善背后的大股东浮出水面。
2022年7月,前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东京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国葬,场面庄严肃穆。
一幅巨大的遗照下放置着国旗、香炉和勋章,祭坛上铺满的白色鲜花,被摆成富士山的形状。
从追悼会安排、祭坛装饰到安保、火化等,全部花费超过8000万人民币。
在媒体的追踪报道下,日本人民惊讶地发现:
承办这场国葬的公司负责人,竟然是个中国人!
不少日本网友听闻,直接“破防”,说到:
“东京要被中国人占领了。”
“中国资本真可怕!”
“土葬、海葬、鸟葬都行,就是不想火葬了”。
不得不说,有些日本网友太会脑补了,不论是哪国资本家在日本做火葬业,只要能办得好就是好事,只能说还是冥顽不化的民族自尊心在作祟。
说起罗怡文的创业史,可远远不止这些。从他的发家史直到现在,那跌宕起伏的经历比一路开挂的爽文还精彩。
罗怡文出生的家庭背景非常普通。在八十年,他代凭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也算是个高知分子了。
大学毕业之后,他被分配到了百货店上班,平时也只是做些挑挑拣拣的工作,工作内容非常繁琐,没有什么技术性含量。
奈何罗怡文心高气傲、满腔抱负,心里始终怀揣着发财的梦想。
工作四年后,罗怡文实在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便辞职了。
正巧赶上了改革开放,全国兴起了一股留学热潮。心怀热血的年轻人,就像被关了好久的鸟,一心想飞往更广阔的天空,一展宏图。
罗怡文也顺着这股浪潮前进,1987年,他只身一人前往日本,攻读经济学硕士。
初到日本时,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通,生活非常不方便。罗怡文感到非常迷茫,当初辞了工作,孤注一掷来到这里,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正当他一筹莫展之时,一个机遇悄悄降临。
罗怡文发现,周围有很多赴日留学的中国留学生也跟自己一样,日本话说不流利,日语书籍报纸看不明白。
语言障碍使中国留学生无法融入日本社会,无法获取和沟通信息,这让他们倍感孤独无助,同样也很无奈。
俗话说,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是赚钱的地方。罗伊文的经商天赋立马觉醒,他琢磨着转卖,中文书籍岂不是一个赚钱的好机会?
说干就干!于是,一家在日的中文书店就被支楞起来了。为了更好地推销自己卖的书,罗怡文去找报刊做推广。
在找报刊打广告时,他又灵机一动,干脆自己办个中文报刊岂不美哉,雇几个翻译,再把日文报纸翻译成中文,然后卖给中国留学生,一定有不少人买吧。
就这样,《中文导报》在日本诞生了。
果不其然,报刊的销量一路上升,广受好评。《中文导报》从一出版就陆续收获了许多忠实读者,也让罗怡文赚了不少钱。
《中文导报》专注于华人新闻,还有中日关系的内容,切身关心在日华人的生活和境遇。
同时也与国际接轨,让读者在充分接收到与自身相关的信息时,也能开眼看世界。
这份报刊从创立初期开始,直到现在仍然经久不衰。
一方面它能够坚持初心,始终以中华文化作为办报的核心理念;另一方面则与时俱进,适应不同层面的华人群体的需求,主题内容都越来越丰富、多元化。
时至今日,《中文导报》已经成为了日本最具影响力的华语报刊,发行量能达到年均8万册,在世界范围内同样具有代表性。
一鼓作气!罗怡文顺着同样的思路,又创办了“乐乐中国”电视台,为在日华人全天候提供华语节目,内容精彩丰呈,形式多种多样,播放广度覆盖了全日本。
接着,他又创办了“jcbus中国旅游网”,这家网站已经成为日本最大的华语旅游网站,网站的每月访问量以千万次计。
罗怡文将华语文化产业做得风生水起,财运像是被打通了一样,条条大路通金银,让人既佩服又羡慕。
然而,商海打拼又怎会一帆风顺呢?从08年的经融危机,到19年的新冠疫情,再好的财运能抵抗坎坷的时运吗?
一转眼来到了2008年,一场金融海啸席卷了全球,所有国家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经济衰退,一夜之间就家徒四壁的商人不计其数。
日本经济受到的冲击比欧美国家更甚,企业家们纷纷受到重创,对日本前景忧心忡忡。日本人民失业率飙升,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在这种物质基础都难以保证的情况下,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产业自然遇冷。
罗怡文所创办的华语文化产业也难以幸免,产业逐渐凋敝,经营状况持续低迷。无奈之下,他只能耐心等待转机。
2009年,一个机会出现了。罗怡文开始转行投资起了家电行业。他在苏宁电器和日本老牌电器企业乐购仕(laox)之间牵线搭桥,促成了苏宁对乐购仕的控股收购。
在这之后,他又当上了苏宁在东京地区的总经理,手持乐购仕24%股份从而当上了社长。这波操作让他成为最大赢家,坐收渔翁之利。
在当上乐购仕社长之后,他又力挽狂澜,逆转乐购仕连年亏损的经营惨状。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有了之前做华语文化产业的经验,罗怡文似乎是尝到了甜头,他再次将目标客户群体放在了中国人身上,将乐购仕转型为面向中国游客的免税店。
当时,日本的大多数免税店都是专坑中国游客的“黑心”店,商品售价比原价要高出5-10倍。而乐购仕的免税店采用了预约制,只有中国人才能进入店内消费。
在短短几年内,乐购仕便转亏为盈,甚至还有几款产品火出圈。
大家可能都听过,日本智能马桶和日产电饭煲吧,那是中国游客曾经一度热衷的抢手货,甚至到了“不买智能马桶不算到过日本”的程度。
除了这两种产品外,乐购仕店内的商品种类繁多,各种电器类型都能找到,价格选择范围很广,基本都能满足顾客的需求。
从爆火的那几年之后,乐购仕的销售额开始回温。下调的主要原因,与顾客偏好的消费产品变化有关。
一开始,中国游客喜欢买电饭煲、马桶、手表之后的高价商品,但渐渐的开始转向了化妆品等低价商品。
虽然总销售额降低了,但好在销量不减,乐购仕始终保持着稳定的收益。
直到2019年,新冠疫情爆发,国人无法出国旅行,乐购仕免税店的生意一落千丈。在时运面前,个人所能做到的非常有限。胜败也是商人常事,罗怡文深知这一点。
其实这么多年的打拼也积累的不少资本,只要等到时机再一次出现,他又能东山再起。
2021年9月,麻生集团抛售了旗下广济堂的大量股票,而前文提到的东京博善株式会社就是广济堂管理的子公司。
这一消息引起了罗怡文的注意。
东京博善株式会社掌握了东京地区的火葬业务,是东京人死后的终点服务站。
要知道日本全国范围内的火葬场也就只有30多个,而东京作为日本的最繁华、人口最密集的地方,竟然只有7个火葬场,其中6家都是东京博善的。
罗怡文面对抛售的股票,暗自兴奋了起来,这可真是天大的机遇。于是果断押宝,拿出家底以高价买了大量股票,先抢占先机,而后步步为营。
实际上,罗怡文选择购买东京博善的股票并不是投机取巧,而是综合了多方面的考量才慎重入手的。
毕竟从文化产业到电器产业,再到火葬行业,隔行如隔山,必须谨慎行事。
罗怡文意识到,火葬场在整个日本社会都是刚需。
日本老龄化程度非常严重,截止到2021年,日本65岁以上的人数占总岛总人数的28%,成为全球范围内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受到疫情的影响,日本社会的死亡率又显著升高,死亡人数达年平均一百多万人。这使火葬行业成为少数吃香的行业。
尤其像在东京这样人口密度极高的地区,土葬根本无法普及,要是一人一口棺材,连下脚的地都没了。
因此,大多数家庭还是会选择火葬。
近年来,日本火葬行业的生意一直很不错,甚至到了供不应求的地步。
旧火葬场不够用,但是新火葬场却难建,一是因为日本民众认为不吉利,不允许火葬场开在自己附近。
另一方面,东京的地段寸土寸金,要是买来建火葬场又觉得浪费。因此,东京现存的几个民营火葬场就成了香饽饽了。
那这香饽饽,怎么就被罗怡文拿去了呢?日本商人难道看不见吗?
实际上,日本人即使看见了,也不太想去干,因为他们觉得这行晦气。尤其是很多日本年轻人,都不太愿意去接触这类行业。
日本的殡葬服务也比较落后,依旧守着传统的那套,将火葬事宜一律委托给殡葬馆代办,要价高了低了都不在意,钱收多收少了也不知道。
罗怡文接手之后,就将火葬业进行改良,与殡葬业达成合作。这才有了后面的年入4.5亿的辉煌成果。
罗怡文似乎每次都能精准地发现群众的需求,并用最合理的方式去满足他们。这正是商人的本质,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需求,从而换取对等的报酬。
日本火葬行业有多吃香,人尽皆知,只是罗怡文不像大多数日本人那样持有偏见,而是以平常心去看待生老病死。
这也是商人的本质,一切以利益为最终出发点。
希望日本民众,不要再觉得脸上挂不住了,中日一起友好合作,让死者更安详地离去,让生者更轻松地告别吧。
加拿大和日本移民,哪个更适合你?从自然环境的角度来看,加拿大更能让你享受大自然的美好。温哥华有许多公园,夏季可供爬山、去海边和公园烧烤、划船、骑车等活动,冬季则可前往附近滑雪、泡温泉。在日本,每月需缴纳国民健康保险,保费会根据地区和收入而变化。加入保险者每次看病接受治疗,买处方药时只需负担30%。而在加拿大,医疗是免费的,但药费需自行承担。
以下是2022年华人和黑人的一些数据对比:1.教育根据美国教育部的数据,2022年黑人高中毕业生的毕业率为81.6%,而华人高中毕业生的毕业率为91.8%。2022年,黑人人口中只有14.2%拥有学士学位及以上,而华人人口中有54.3%拥有学士学位及以上。2.就业2022年,黑人的失业率为6.3%,而华人的失业率为3.1%。
自近现代史以来,前往美国留学的中国人多不胜数,其中有不少都是为咱们中国做过巨大贡献的人。如:华罗庚、李四光、邓稼先、周培源。但是这些前辈的身上都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学成之后放弃了美国优渥的条件,转身投入祖国的回报,为祖国的发展尽一份力。在他们眼中,自己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绝不会成为美国人。但随着时代的推移,经济的迅猛发展,不少中国人即使不前往美国求学,也想去那里寻找发展自身经济的机会。
公开支持祖国华人,竟惨遭迫害下台?她是首位华人女总统,为家庭“被迫”走上政坛,在公开场合自称中国儿女。她是菲律宾第十一任总统,也是整个亚洲首位女总统。本应相夫教子的她为何走上政坛?科拉松被迫走上政坛科拉松的曾祖父许尚志祖籍福建,后又迁往菲律宾经商。渐渐成为名门望族的她在还没毕业就与菲律宾人阿基诺结了婚,过起了相夫教子的生活,然而天不遂人愿,美好的生活被打破。
2014年巴西世界杯时,拥有近150万日裔的巴西,几乎成了日本国家队的第二主场。在所有日本队参加的小组赛中,当地的日裔巴西人身着日本和服,挥舞日本国旗,和远道而来的日本球迷们一道,为日本队加油助威,成为世界杯赛场的一道靓丽风景。如今在巴西街头,随处可见的日裔人,散布在这个国家的角角落落。他们以近乎1%的人口比例,使巴西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日裔人士居住国。
“去美国留学,记得千万不要和当地的华人有过多接触!”事实证明,过来人送的这句话虽然不怎么好听,但确实帮到不少刚去美国的留学生。在海外,因为先天语言沟通上的优势以及情感防线上的松懈,华人圈经常发生“自己人骗自己人”、“自己人坑自己人”的荒唐事。最近,纽约华人圈“自己人坑自己人”的跨年大戏还在上演。位于纽约中国城的华裔博物馆接受了3500万美元的拨款,交换条件是在中国城扩建监狱。
移民到日本很光荣吗?吃里扒外!7月18日,河南网友发布,在火车上一名女子私占他人座位,还给旁边大哥放狠话:“我是移民哥,你现在知道还不晚!”视频截图视频对话大哥:“在中国地方欺负中国人,你想要干什么?”女子:“我移民走好多年了!”大哥:“她不是在这坐的,我让她走,她不走”女子:“我是移民哥,你知道吗?
客户a先生选定了一套日本房产,却对结算方式产生了疑问:“这个金额在我的现金预算内,但是好像最近贷款买房的人也的确比较多,怎么做更划算呢?”像这样,在购买日本房产的时候,对“一次性现金结算还是贷款结算”感到迷茫的情况并不少见。贷款的话题之前我们聊过,这次为了给大家提供比较清楚的选择思路,主要从下述四个方面入手。
移民来到加拿大的华人,有相当一部分不是为了拼事业,而是为了找一个相对清静的环境生活、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但即便是物质条件不错的华人,在加拿大生活中也会抱怨生活很累。究竟因为什么而累?原因很多,比如水土不服、在加拿大很难找到能匹配自己实力的工作、或是为子女的择校发愁……在很多华人看来,华人感觉在加拿大的生活比想象的累,根本原因是并不是以上这些,而是“把房子看的太重”。
近日,澳媒abc中文更新了在澳华人的人口特征,大家可以了解一下。澳大利亚统计局(abs)最新公布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华裔人口数量已超过140万人,相较五年前增长至少17万人。一份由abc中文获得的独家人口普查数据揭示了澳大利亚华人社区多元的人口结构,包括语言、出生地、各州和领地的华人数量,以及华人在宗教、住房和性别方面的详细数据。
日本移民投资开便利店可以吗(陷入投资移民“骗局”的普通人真实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