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媒体人,了解网络热点与舆论走向是我们的本职工作之一。
然而,再职业的冲浪选手,也敌不过这几天的风浪太猛太野。
为谁而战?ao3是什么?黑人干了啥?又关华夏男儿什么事?
这周的每一天,我们都是“地铁老爷爷看手机.jpg”本g。
好在,梳理完整个事情的脉络也并不难,一切的源头,都来自一份司法部的官方文件。
2月27日,司法部公布了《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的征求意见稿。正是这份文件,引起了巨大舆论争议。
仔细读完条款以后,我心头产生一个疑惑,这些年轻人,莫不是只看了热搜就忙着表态(yan)了?
不得不说,年轻人至少有一点好——想象力极为丰富。
看看这剧本:
你就是汉皇膝下最受宠的公主。
男主角也不会缺席:
刹那间,路上杀出一群健壮黑奴准备抢婚,勇猛的华夏男儿横刀立马,拯救国家和公主的命运于危难之中。
最后结局当然很美满,公主与骑士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
还有一个专家名字被反复提到,他的恶不输当代秦桧,气得我们的男女主怒发冲冠。
然而这篇文章已被证实为谣言
不知道为什么后来又变成了穿越剧:
什么凤冠霞帔都来了:
画面倒是好看,配上“三尺白绫坠下高楼”的后续设定还有几分凄美。可惜已经有知情人士指出,配图中并没有一个是真正的凤冠霞帔,而且,你们可能不了解,三尺白绫真挺贵的……
怎么说,我记得贞节牌坊是封建王朝才有的特色产品啊?
但是看看这些憨批网友的表现,真是有不少人,专门对着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去其精华,取其糟粕”,甘当封建守灵人。
满屏的“小女x氏,拜见李大人”。小女凤凰周刊周氏,觉得这些行为很不合氏
如果说韩国“姐姐来了”事件带给女生们的是勇敢说不,女性联盟互相给予力量。而网友的“姐姐替你们去”就真的让人摸不着头脑,这是拿了金陵十三钗的剧本?
“中国男孩来了”就更糟糕了,纯属自作多情,披着保护外壳,以爱之名,强婚强配意味十足。
在这些语境里,女孩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女孩意味着专属于中国男孩的财产和资源,而不是拥有独立意志,婚恋自由的个人。
说穿了,他们最在意的,是中国女孩的婚配权,肥水不流外人田。当聊起外女配中男,“忠贞与牺牲”什么的,不存在的。
好了,剧本就欣赏到这里。闹成这样,相信所有人心中都有一个疑问,这个外国人永居条例,莫非真有什么夭寿条款?
不得不承认,这个条例能引起广泛的争议,是因为其中的条款让大家联想起了现实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包括婚嫁难题、优待外国人等等。
但是,混乱的情绪释放无益于解决问题,无论是“十里红妆”还是“三尺白绫”都只是在自己的想象中塑造一个莫须有的敌人,放出的箭矢永远达不到问题的靶心。
事实上,把这个条例上升到“卖国”高度的大部分网友,恐怕都没分清永居和国籍的区别。永居资格指的是指外国人可以住到中国,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外国人就变成你的同胞,变成了中国人。不是的,外国人也有自己的祖国。
永居资格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对中国有重大贡献的永居
第二类:国家所急需的永居
第三类:人才类的永居
第四类:投资性永居
第五类:家庭永居
而重大贡献、国家急需和投资类永居,此前已有不少例子。
几年前,北控主帅马布里、两位诺贝尔奖得主伯纳德·费林加和库尔特·维特里希都拿到了“中国绿卡”。
当时的社交网络上欢迎声一片,“我们欢迎所有有才华的人来到我们的国家……很荣幸有你成为我们的一分子。”另一名在北京的网友在评论中表示,马布里为北京带来了前所未有荣誉,并说这是北京回报他的最好方式。
的确,网友并不反对引进优秀人才,大家的焦虑主要集中在“人才性的永居”和“家庭永居”这两类里。有一种很朴素的担心是,如果外国人永居变得很容易,岂不是有失公平?
我们自己的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城乡之间还存在着不少差异,而此前的“留学生学伴”、“外国人报警出警速度远快于国人”等新闻,更是构成了抵触情绪的基础。
反感,抗拒,这都是人之常情。
但是在高呼反对之前,我们先来读一读这两个条款,要想留在中国,必须满足这么几个条件。
这个申请永久居留权的外国人必须得是博士研究生,并且从国际知名高校毕业。
或者就是掌握着核心技术:
或者就是拿着超高薪:
而这个薪资水准,具体标准还要再由当地政府决定:
按照2018年广东省社保局的数据,广东在岗职工平均工资8321元每月,满足居留最低年限两年、连续工作四年的外国人,至少要有月薪49926元的水平才够格申请。
月入五万,这个标准放在哪个国家都可以算是高端人才了。
而关于“家庭永居”,大家的担忧是会不会过于宽松,也许会有很多一人拖着全家,或者娶了一个中国老婆,就轻松拿到永居的情况。
其实,早在1980年出台的《国籍法》中,就有针对和中国人结婚来定居的具体规定:
第七条 外国人或无国籍人,愿意遵守中国宪法和法律,并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经申请批准加入中国国籍:
一、中国人的近亲属;
二、定居在中国的。
三、有其它正当理由。
这里的“直接入籍”,远比现在永居的具体条款写的宽泛,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入籍执行得非常严格,根据六普的人口数据,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共有1448个,相比当时在中国居住的外国人口总数,可以说是万里挑一了。
其实,无论是相比欧美国家还是邻国日本,中国版本的“绿卡”,都算规定非常严格了。以日本为例,基本没有对财产的限制,只要“品行善良”、“拥有独立营生的资产和技能”,在日本有10年以上的连续在留即可申请。
现在的条例当然也没有做到尽善尽美,很多细节问题,比如家庭永居里,如何处理外国一夫多妻制的漏洞,此前已存在的重大贡献和国家急需,都需要更加细致的说明,需要逐年更新。这也正是征求意见稿的本意。
我们讨厌不公,但并不是说就应该一刀切地“say no”。
我们反对超国民待遇,但并不是说就不欢迎所有的外国人。
事实上,这次面向全社会征求意见,正是一种民主、法制进步的表现,可惜的是,被不少人的“借题发挥”,带得情绪完全跑偏,变成了无名激愤,乃至互相攻击。
我说要嫁华夏男儿,你却说我讲究排场趁火打劫;
我说问题细节需要探讨,你又说直接黄掉拉倒。
在无知的情况下跟风,以情绪代替事实树敌,是多么的幼稚。
只怕会白白浪费掉原本的讨论机会,让真正应该被讨论的事件失焦。
说回来,年轻人愿意参与并讨论公共事务,这种勇气与行动力都值得肯定。
但是网络上却流传着各种各样关于“以后满大街都是有色人种该怎么办”的讨论,让人哭笑不得。
中年人真的想一声长叹。什么时候“有色人种”的定义变了?再重视美白养颜,我们也还是黄皮肤啊。
有的人甚至还搬出了1865年美国对“有色人种”的歧视性定义,以表明中国人完全可以昂首挺胸说自己“不是有色人种”:
这样公然宣布支持1865年美国种族隔离、种族歧视的行为既不尊重他人,也不尊重自己。
曾经我们接受的教育是这样的,

这种对别人的历史伤痛视而不见,掩耳盗铃想象自己站在歧视链的顶端睥睨天下的做法,只能表现出自己的无知且缺乏最基本的同理心。
因为大一统的文化观和历史,过去的中国人很少接触黑人,因而也就对种族歧视的问题不甚敏感。
如果真的爱国,爱自己的民族,大家最应该牢记的是小学课本里的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中学课本里的这句话相信你也不曾忘记:“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孩子们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价他们的国度里生活。”
曾经,我们发出的声音是这样的——

但随着经济条件的提升,怎么某些观念反而倒退回去了?
希望九斤老太随口的抱怨,不会变成一句真实的诅咒。
期待在未来,可以有更多的成年人式理性发言,少一点低幼中二和自我演绎,多一点兼容并包和文化自信。
退一步说,其实外国友人来多点真没啥,毕竟也是实实在在能为中国人民做贡献的。
对于希望长期生活在欧盟的非欧盟公民来说,永久居留意味着融入了当地社会,再也不用去移民局走冗长的官僚程序,随心所欲安排假期和旅游,申请贷款和租房也会更加容易。如果你已经有某一国家的永居了,你要不要把它换成欧盟永居?首先欧洲的永居分为两种,一种是某个欧洲国家的普通永居,比方说奥地利永居,德国永居;另外一种是欧盟永居,比方说奥地利发放的欧盟永居,德国发放的欧盟永居等等。
德国与其他国家一样,希望能够吸引外资。因此,德国推出了一系列针对投资者的移民政策,俗称法人签证,这也是德国最常见和成功率最高的移民方式之一。德国凭借着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成为很多企业家争相选择的投资热门地。对事业有自己的发展规划,想要自主创业并移民德国的企业家高管朋友们,可以跟着这篇文章来了解一下在德国如何成立自己的公司、申请签证、创业具体都有哪些步骤。
随着人类现代文明的逐步发展,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人们的思想也逐渐打开了原有的桎梏。于是一些传统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从世间磨灭。而对于爱情,对于现代人对于它的追求越老越自由。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讲“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而这随着网络的兴起,世界各地的距离越来越近,追求爱情的范围早已不局限于同一国家了。
近期,英国动作频频,密集发布了一系列新政完善移民和签证制度。在英国保守党政府力推的新法律——《非法移民法案》(illegal migration act 2023),于上周获得国王查尔斯御准并成为正式法律后,英国内政部迅速更新了入籍禁令(citizenship ban)。最新法律规定,今年3月7日非法入境英国的人,将终身永远无法获得英国永居或护照。
你好我是华人志的无忧君。最近我看到一张图,叫做“1990年至2020年中国移民到世界各国的人数”,里面详细列举了30年来中国人移民最多的国家排名和具体的人数。其中中国人移民最多的前五个国家分别是美国:141万;韩国:78.3万;日本:62.5万;澳洲:55.5万和加拿大53.1万。在所有的数据里面,最让我感到吃惊的是排在第二名的韩国。
去年对很多港漂来说,都是相当动荡的一年。因为疫情,好多事情一下子不能去做了;因为香港反复延期的通关,好多生活方式忽然要改变了;因为大规模居家办公模式的开启,日子好像过得越来越没有实感。而我与香港的“七年之痒”,也悄然来到了。“留下还是离开?香港永久居民值不值得拿?”这似乎是困扰众多港漂的两大经典问题。
通过优才、高才、进修以及专才等方式拿到香港居民身份之后,90%以上的香港新移民,都是冲着香港永居身份和香港特区护照去的。然而香港新移民想要拿香港永居身份和香港特区护照,不管是哪种方式移居香港,都需要满足7年连续通常居住才能申请转为香港永居并申请香港特区护照。很多朋友都有疑问:拿香港居民身份后,必须长期住在香港吗?
本文内容着眼于分享英国移民的公民身份和入籍,以及分析不同移民群体的差异以及影响入籍的因素。1.什么是公民身份?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公民身份是一种身份,表明一个人是一个国家的正式成员,使他们有权持有一个国家的护照。公民身份赋予人们某些权利,例如在大选中投票的权利(尽管英国的英联邦公民可以在不成为英国公民的情况下投票)。
说到第二身份规划这件事,很多人想到的都是要拿也是拿一个英美澳加的身份。现在也有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了香港身份的好处,许多人开始通过优才计划来规划香港身份。随着优才计划配额的放开,今年申请优才的人也比去年多了不少。前几天收到关于香港优才申请的确认通知书,档案号已经突破了20000+,可见优才申请之火热。说到第二身份规划这件事,很多人想到的都是要拿也是拿一个英美澳加的身份。
出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不少优秀人士都渴望到香港去进一步发展。而香港身份不仅仅有利于自身事业的发展,还能为子女教育带来独一无二的优势。是以,很多人都通过优才计划/专才计划/留学等方式来获得香港身份,进而拿到香港永居身份。香港身份证类型香港身份证共分为两类,分别为“香港居民身份证”及“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