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28日
“山川共情 文脉同源”
宁滁安三地文化探寻
网络主题活动成功圆满举办
↓↓↓
滁州,冲上热搜!(←点击查看)
活动期间
各位专家学者围绕
“南京太仆寺为什么在滁州”
“关于朱元璋的那些传说”
“从中都城到中华门”
“600年前的凤阳人一直在”等
话题开展研讨交流
第一期第二期精彩发言摘编
已于近日推出
↓↓↓
南京、滁州、安顺三地有何渊源?看完你就明白了(←点击查看)
那些你不知道的秘密(←点击查看)
今天
美好滁州继续推出第三期
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摘编
以飨广大网友
专家学者精彩发言之五
夏玉润 朱元璋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明史学会顾问,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兼职教授。主编《凤阳花鼓全书》,获安徽省社科一等奖。主编《中国剧目辞典》(350万字)。创作电视专题片《花鼓沦桑》(撰稿作曲),获安徽省“五个一工程”奖、安徽电视一等奖、中国电视三等奖。撰写8集专题片《凤阳花鼓》,中央电视台播放。在省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
浅谈“宁滁安”三地之间文化连接之纽带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宁滁安三地明文化探寻”。而连接三地文化之纽带,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这一历史人物。
一
渡江战役前,朱元璋队伍由两部分组成
朱元璋曾说过:“予自兵兴,十有余年,所将之兵从渡江者,皆濠、泗、安丰、汴梁、两淮之人,用以功取四方,勤劳甚矣。以其为亲兵也,故遣守外郡以佚之。”除他所说的汴梁外,其余的地方均属于明代凤阳府。主要是凤阳府的人帮助他取得了天下。
渡江战役前,朱元璋队伍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郭子兴队伍(郭家军):定远、凤阳人。第二部分是朱元璋自己的队伍(朱家军)。至正十二年闰三月初一,朱元璋入濠州城,投奔郭子兴,并成了郭子兴的女婿。朱元璋于元至正十四年正月南略定远,离开濠州时仅带了24人,这是朱元璋的最初队伍,均是凤阳、定远人。攻下定远后,朱家军已有近3万人。至正十四年三月二十九日,朱元璋攻下滁州。接着,郭子兴的队伍也来到了滁州。两军并成一军,近5万人。
在朱元璋驻守滁、和期间,凤阳府其他州县以及巢湖水军纷纷投入朱元璋,其中就包括常遇春等人。
郭子兴死后不久,朱元璋于至正十五年六月初二领军渡江。渡江战役成为朱元璋队伍的分界线,90%以上明初开国功臣(公侯)均是渡江战役前投奔朱元璋的。渡江后,在攻打集庆过程中,郭子兴的两个儿子阵亡。从此,郭家军的队伍并入了朱家军。
在上述凤阳府地区中,凤阳、定远两县的民众是朱元璋队伍中的核心力量。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全国各地卫所大多都有凤阳、定远籍的军官,且官高位显。
二
南京城内的公侯,主要是渡江前的将领
建立明王朝后,最初跟随朱元璋创立天下的凤阳府开国功臣们都成了京都鼎臣、封疆大吏。其中洪武三年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被封为公侯者,大多数是凤阳府人。28侯中,有14人是凤阳、定远人,且全部排名在前。
洪武四年统计,南京城中“公侯族属”达1197户,计其人口达万人左右。如果再加其他军官、军士,估计十倍以上。故明初贝琼诗曰:“两河兵合尽红巾,岂有桃源可避秦?马上短衣多楚客,城中高髻半淮人。”
凤阳府籍的军士,成了南京城的主人。把上述凤阳府籍公侯、军士们说成是南京人,也未尝不可。
三
南京城的主人——朱元璋部队占据贵州
贵州一带的民众,主要以少数民族为主。早在洪武五年,在明军的军威下,贵州土官开始归顺。明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朱元璋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左右将军,率师征滇。仅一二年间,西南一带全境平定。十六年三月,朱元璋召回征滇军队,留沐英镇守。沐英(1344-1392),凤阳府定远县人,朱元璋的养子。在云贵一带军队中,凤阳人占较大的比例。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设立“贵州都司”,下辖18卫和2个一级守御千户所,是明朝设立于地方的军事指挥机关,掌一方军政。由于贵州的地理位置、民众构成十分特殊,所以这里的都司不仅管辖当地军卫,还直接管辖部分州县。再加上军卫移民的人口多于当地民籍人口,所以军籍移民文化逐渐成为这里的主体文化。
安顺屯堡有“三十军屯、四十九堡”之称,明代安庄、普定、平坝三卫并列,往东还有威清卫,往西关岭守御千户所,大量屯军分布在交通主干线上,形成了较为密集的屯堡区域,其军户、民户之多在明代贵州各卫中居于前列。
明初进驻贵州的卫所武官,绝大多数袭职于明末。明亡后,卫所武官大多依附了清朝,有的还转为武职。后裔大致有两大去向:一是世代聚居在卫所驻地,坚守着汉人的身份与文化传统,形成了点状分布的“屯堡”村落。二是随着军户人口的增长,逐渐与少数民族共居。其中居住在“屯堡”村落的军卫后裔,称“屯堡人”,并成为今天的贵州省平坝、安顺、镇宁、普定、长顺等县市内明初屯军后裔的专称。
在上述地区的部分屯堡中,“屯堡人”的语音、服饰、民居建筑以及娱乐方式依然沿袭着明代的文化习俗。其主流服饰“凤阳汉装”,是一种源于明代南直隶凤阳府的汉族妇女服饰,具体表现在:发型为高束前发,形若鸡冠,梳三绺头,称“凤头笄”;穿青布上衣,袖口较大,前襟刺绣花边;佩戴大耳环;不缠足,脚穿绣花翘尖鞋。对此,当地学者对“屯堡人”“凤头笄”作如下解释:屯堡人还有“屯军堡子”“屯田子”“堡子”等别称或简称。又因其妇女为天足不裹脚,故又被称为“大脚”“凤头笄”“凤头鸡”。“凤头鸡”当是与“凤阳头籍”“凤头笄”之音近意误所致。外地人不知其详,见其妇女衣着头饰与其他汉民不同,以为是贵州的少数民族,于是更有“凤头苗”之误称也。
屯堡文化是一种移民文化。移民大多是军籍移民,因首领及人数较多的军士,均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家乡——凤阳府籍人,他们必然把原籍的文化带至安顺一带。由于凤阳府定远人、朱元璋义子沐英及其家族一直是云贵地区的主帅,有明一代凤阳府籍军士们在这里有着很高的政治地位,所以在文化传承方面也占据着主动权。他们和当地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从而形成一种带有移民色彩的特殊民俗,一直沿袭至今。
专家学者精彩发言之六
郑心一 滁州电视台《皖东纪事》《滁州人》专题栏目制片人,《新滁周报》文化版编辑。新闻、专题节目二十多次获国家、省级政府奖暨广播电视新闻奖。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政协报》《华声报》《文汇报》《杂文选刊》《青年文摘》等发表作品二十多万字。散文曾获全国性散文大赛一等奖。
从“淮右”到“江左”
——由“徽京”一词看滁宁两地的文化认同
六百多年前,即洪武七年,朱元璋在他的《阅江楼记》一文中写到大明的江山是“起于淮右,立业江左”。这里的“淮右”是指滁州,包括凤阳县、定远县、明光市等地在内的广大区域,而江左则是指南京。这是滁州——南京两地紧密关系的首度皇家发布。
今天,南京是滁州人出行的第一选择。看病、购物、旅游休闲,首选地是南京,甚至南京还成为了滁州人置业创业外向发展的首选地。据不完全统计,南京有30万滁州人,几乎占南京人口的4%。滁州大街上的车牌,除了“皖m”,最多的是“苏a”。以至于在安徽、江苏两地的民间,南京有着“徽京”之说,看似戏谑,却透露出两地人心理上的文化认同。
南京号称“六朝古都”,其中的三朝建国与滁州密不可分:东晋的司马睿在渡江南下前,正是在滁州的琅琊山韬光蓄力,谋划图远,才有琅琊山的得名,才有了后来的“五马渡江,一马成龙”的东晋开国;南唐第一代国主李昪,幼年时流落在凤阳临淮一带,为寺庙僧童,后被杨行密收留,入身行伍,终成南唐大业;与李昪有着惊人相似经历的是洪武帝朱元璋,也是由凤阳寺庙小僧而成大明国君。
在南京的城建史上,有三次高峰期,一次是三国的孙权建立建邺城,奠定六朝南京的格局;一次是南唐李昪改造六朝、隋唐的城址,承前启后,今天南京城南段还保留原来的风貌;第三次是明代朱元璋扩大南京城的建制,南京城第一次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皇城。
朱元璋起兵凤阳,以滁州为根据地,进据金陵;又以金陵为依托,谋取天下。大明建国后,许多淮右功臣勋爵进入南京,同时代的诗人贝琼说“马上短衣多楚客,城中高髻半淮人”。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四年,南京城内王公贵戚多达1197户,估计人口达万人左右。其中淮右将臣占绝大多数。这是南京历史上第一次淮右人的深度融入,并且从帝王到宰辅到文臣武将,对南京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习惯等进行全面的再塑造和再定位。甚至,“南京”的得名也源自朱元璋,并且将管理马政的南太仆寺衙署也设立在滁州,将中央机构设立在首都之外,这是罕见的。
现在从南京经江浦到滁州,再到凤阳的古驿道仍然眉目清晰,铺递和建筑遗存比比皆是,有市级文保单位赤湖铺桥、省级文保单位清流关、国家级文保单位池河太平桥等,这在整个华东地区极为罕见。在沿途珠龙驿设立的广武卫、池河驿设立的飞雄卫、红心驿设立的英武卫,无不凸显出这一条皇家规格的古驿道的特殊地位。
今天,“中国明清城墙”作为一个整体,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包括南京、西安、荆州、襄阳、临海、寿县和凤阳。其中只有南京和凤阳的城墙属于皇城城墙,规格最高,其他的则属于二级王城或者州府级规格。
南齐诗人谢眺说南京是“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江南佳丽地很多,南京能以帝王州独出其表,滁州给予了很大的支撑。
朱元璋也是南京实现跨江发展的第一人,他首次把江北的“江浦”建设为“卫星城”,实现跨江发展。洪武九年(1376),“江浦”县由滁州、和州、六合析地而成,所以历史上,江浦就与滁州有着连筋带肉的关系。在明代,一直把江浦、和州、滁州作为南京的卫星城市来发展。
在今天的滁城,还有和南京一模一样的地名,比如四牌楼、文德桥、鲜鱼巷、南台巷、上水关、下水关。南京有乌衣巷,滁州有乌衣镇。如此众多完全相同的地名,绝不仅仅是巧合,而是宁滁两地高度融合的证明。
不论是明代的“南直隶”,还是清代的“江南省”,江苏、安徽一直同属一省。清代后来实行两省分治,江宁府作为安徽的省府仍然长达100多年,可谓是家好分、情难舍。清代江南贡院每三年一度的会考,数万名来自江苏、安徽的考生会在一起,考在一处,这些文化的种子,更是在心理上很难分家。
2000年,南京首次提出“南京都市圈”的概念,滁州作为8个核心区域城市之一,在南京市的发展规划上,滁州的凤阳县和江苏的淮安市一起,成为南京北向纵深发展的两大支点。今天的南京经济正由“秦淮河时代”,向“扬子江时代”转变;滁州的经济,也由早先的“清流河时代”,向“长三角时代”升级。扬子江成为了滁宁两地经济发展的同源同脉。深度融合,借力南京,抓住机遇,借势而上,已经成为滁州人的共识。
在南京的周边,没有哪一座城市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文化上与南京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滁州向南,南京向北,滁宁两地正在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际轻轨的速度实现双向奔赴。“徽京”一说,既有历史的渊源,又有现实的写照,看似戏说,实则讲真。
初审:邓忠航
审核:王琼 审签:王青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让古老根脉绽放时代之花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安徽省各个城市经济发展和区划变迁的故事,例如合肥市、阜阳市、安庆市等等。今天,我们聊聊安徽省的滁州市。滁州市是安徽省下辖的16个地级市之一,同时,也是安徽省的重要城市。目前,滁州市总人口400万,合计下辖了8个区县。那么,滁州市8个区县的区划格局,到底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呢?
在海南购房,外地人不落户也有四种方法!今天,我将为你介绍四种方法,让你不必再四处寻找不同的说法。看完这篇文章,你将清楚如何购房。第一种方法是购买两年内需缴纳个税和社保的新房。第二种方法是购买不限购的商业或公寓,这些产品的产权为40年。第三种方法是通过注册公司来购房,这样你就可以不受套数限制。现在注册公司非常方便,只需要一周时间。
近期, 以“金华儿女”等为主题的 金华城市形象宣传片 在上海、杭州、诸暨等地的 重点交通枢纽播放, 展示了陈薇、潘建伟、徐文荣、 杨霞云、楼胜等优秀的金华儿女 以及金华文旅特色。 这一系列金华城市形象推广活动 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 金华的城市魅力, 纷纷表示要去实地一游。 在他乡偶遇家乡, 有啥新鲜事?
在安徽省滁州市8个县级行政区中,有一个县既是市内人口最多的,还是市内面积最大的,它就是今天要说的定远县了。定远县户籍总人口约98万,常住人口约78万,幅员面积约2998平方公里,号称是皖东地区人口最多和面积最大的县。定远区位优越,县境大部分和省会合肥市接壤,自古就有“境连八邑,衢通九省”的美誉。定远交通便捷,京沪高铁、 淮南铁路、合蚌公路、合徐高速公路及其淮南连接线穿境而过,距南京、合肥等周边大中城市仅约1小时左右车程,到上海约6小时车程。
1984年,北海成为沿海开放城市,外地居民开始大量涌入北海。老城区早就人满为患,接受外来居民,只能仰仗新城区的开发。铁路以南,随着政策的指向,逐渐发展为新城。而这之中,“离海不远,去市中心刚好”的江苏路周边,成为外地居民的首选。市场、银行、小区、美食……江苏路凭借自身的区位优势,逐渐周边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生活圈。
落户温州门槛进一步降低,将吸引更多人才来温发展。日前,《温州市区户口迁入规定》经市政府公布,将于今年6月1日起施行。温州夜景/视觉中国温州市区户口迁入规定第一条为推进温州户籍制度改革,提高全市新型城镇化水平,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15〕42号)...
滁州,是长江三角洲中心区城市,也是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成员城市,也一个拥有近400万常住人口规模的城市,2021年,滁州实现gdp3360多亿元。是安徽省一个正在冉冉升起的明星城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滁州的崛起也离不开中央的重点建设和支持。你知道为了建设滁州,中央都从兄弟省份和城市迁来了哪些总部单位吗?
北海这个城市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但是光听名字就能感觉到这里是个很漂亮很美丽的地方,我感觉任何城市带着海这个字就挺美的,无论他靠不靠海,这时候也能感觉到大海的美丽,生活在海边的朋友们应该会感受到幸福。这座城市不仅有当地人,外地人也居多,因为这座城市的气候环境很适合人们进行居住,所以很多外地人像东北的人就会来到这里生活,其实和东北人去海南的道理是一样的,他有些觉得东北太冷了,想在一些南方气温适宜的地方生活,所以感觉东北人遍布全国。
很多人去北海旅游过,对这座城市印象比较深刻,大海、沙滩都是非常稀缺的资源,也开发的相当不错。北海地处北部湾,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相当知名的旅游城市,这几年北海的经济与城镇化建设均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经济的持续攀升,推动了城镇化,城市框架逐渐拉大,城区人口逐渐增多,城区的高楼大厦也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人口的快速聚集,推动了北海市的楼市需求,这几年北海市开发的高品质小区逐渐增多,北海这座城市的房价也随着需求量大增而稳步攀升。
5月26日-28日“山川共情 文脉同源”宁滁安三地文化探寻网络主题活动成功圆满举办↓↓↓滁州,冲上热搜!(←点击查看)活动期间各位专家学者围绕“南京太仆寺为什么在滁州”“关于朱元璋的那些传说”“从中都城到中华门”“600年前的凤阳人一直在”等话题开展研讨交流第一期第二期精彩发言摘编已于近日推出↓↓↓
那么多外地人在北海做什么呢(看外地人在北海江苏路的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