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牛群和冯巩在相声《点子公司》里讲过一个老段子:怎么迅速让钱包鼓起来?答案是把兜里的钱都换成零钱;还可以补充一问:怎么迅速变成百万富翁?嗯,答案是把人民币换成印尼盾(音译卢比或卢比亚)……那怎么能变成亿亿万的富翁呢?兄弟,那你就只能考虑津巴布韦币了。
言归正传,东南亚这几个主要国家的货币汇率一般人不是那么熟悉,总以为泰铢,马来西亚林吉特(令吉),缅甸元(缅币),柬埔寨利尔斯(瑞尔),印尼卢比亚,越南盾等都“不值钱”,动辄就能掏出几百万上千万来的,其实没那么夸张。这几个国家的货币对人民币的汇率往往“天上一脚地下一脚”,越南盾、卢比亚、利尔斯、缅币是属于“地上一脚”那伙的;而兜里要真能揣上几百万林吉特或者泰铢,那就是实打实的土豪了。
尽管这些年来汇率一直在浮动,但不细算的话,现在大体是这样:人民币1元,换0.6林吉特,5泰铢,300缅甸元,600利尔斯,2100卢比亚,2500老挝基普,3400越南盾。在马来西亚的7-11买瓶可乐,大约两林吉特;等到越南坐趟出租车少说也得十来万盾花销;在泰国南部海边招待三五个朋友吃顿海鲜大餐,两三千泰铢吃得饱饱的(但在曼谷的高档餐厅就是洒洒水啦);至于印尼买瓶纯净水,神马?居然要4000卢比亚?
郭德纲有个段子说自己以后赚了大钱要都换成日元天天在家数钱玩,日元不过瘾不够多就换泰铢。其实就是一个误解,看汇率的话,泰铢比日元要“值钱”。由此还有一门生意,就是利用汇率差,来倒腾钱币作为纪念品出售。比如你要在泰国一些旅游地,常常会看到成套的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的纸币或硬币套装作为纪念品出售,不少游客往往买个新奇,但实际上因为汇率的原因,摊主可是大大地赚了。
货币的发行是门大学问,原理我也不清楚。但说个最直观的印象:自从来到印尼后,我就再没记清楚过我兜里究竟有多少钱……
刚出了泗水机场,我拿出银联卡准备取点钱应应急——在东南亚范围内,银联卡也是挺方便的,可以直接取出当地货币,汇率虽然算不上高,但比机场直接兑换划算多了——一查询就被震撼了,数了一下没数清楚有几个0,那一瞬间就让我想到一句台词:im the king of the world.
说来很奇怪,在马来西亚用林吉特的时候,总觉得这也贵,那也贵,舍不得花钱,吃顿旋转火锅要180林吉特,我的心都在滴血;用泰铢的时候就觉得无所谓了,哇,这个算成人民币好便宜,那个才几块钱;等到用卢比亚的时候,几乎丧失了对钱数的敏感性,这个几万,那个十几万,小意思,反正也不记得究竟多少钱,总之花钱如流水一般。
在便利店付钱的时候,我不时需要理理思路,数数0,因为已经干过好几次拿1000当10000的事情了。所以学习印尼语吧,数字很重要。
当地人为了方便,一般数目稍大时候会以千为单位,比如充手机话费,20000卢比亚就说20(20千,千就省略了)——然并卵,20千还不够你往国内打十分钟电话的。本地华人喜欢用一个单位:条。一条就是一百万卢比亚,大约相当于人民币500元。
那时我还没结婚。我女朋友打电话说想要考虑买个新房子,算一算,一月需要还三千人民币。我(心算了一下):啥,一个月要六条?我说老婆,三,四年下来咱还的钱就可以买一张丰田的小商务车了,印尼这边才卖三百条啊。
我当时在学校的工资大约是三条左右,工资用信封发放。每次拿到工资,我看到一小沓红红的、单张面值高达100000的卢比亚,心里都会高呼:月入百万的感觉,爽!
可是,“条”这个词说起来很有感觉,花起来就没太大感觉了。我第一次去巴厘岛之前,同事蔡老师的父母问我带多少钱去,我自信满满地说“一条”。老人家笑笑:一条能干什么啊?多带一点吧,不要回不来。后来到了巴厘岛后,才理解了老人家的笑容……
跟团赴欧洲12日游,结果深夜被扔在意大利街头,一群游客站在路边等候。近日,有游客发视频吐槽自己不久前跟团去欧洲旅游的不愉快经历,还称司机走错了路,导致他们行程中有的景点没去,有的景点特别赶,实际与行程计划严重不符。6月21日,众信旅游方面回应称,因为派车公司临时出现了问题,所以临时调配了车,结果司机不熟路,导致游客有很不好的感受。
鸦片战争之后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决定了上海开埠通商,这也是近代上海历史的起点。上海开埠之后,大量洋商进入上海,租地建屋居住成为一种需要。起初,清廷地方政府对洋人租地的事情是抵制的,华人居民也不愿意土地卖给外国人,因“索价奇昂”,地方官也以“地系人民私产,官家无强迫出售之理”为词,拒绝外国人的购地要求。
建国以来,我国影视工作者拍摄了许多战争片,其中以“抗日题材”的影视作品比较多。早期的抗日影片有《铁路游击队》、《平原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等,后来也有《亮剑》、《伪装者》等优秀作品。在抗日题材的影视作品中,作为反派的日本人有不少中国演员出演的,也许是他们出演了太多日本人,总让人认为是日本人,这种中国演员演日本反派的现象在早期影视作品中居多,多是当时历史条件限制造成的。
中国乃礼仪之邦,崇尚尊重礼遇,讲究宾至如归。这从3月22日到23日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访问中国桂林行中就极为深刻地展示出来。俄国客人桂林行,愉快惬意加轻松。拉夫罗夫不仅带上了记者赠送的口罩,还帅气洒脱地手插裤袋,偎依栏杆赏风景,喝茶水、吃点心,一如度假般轻松。平肃不苟言笑的拉夫罗夫和严谨认真的发言人扎哈罗娃游览漓江竟如回家般放松,宾至如归实至名归。
根据多伦多公布8月份新房市场数据显示,无论高层公寓还是独立屋,成交同比暴跌超过80%以上,房价月环比终于开始下降,多伦多星报直言,加息后,新房买家消失了。而列治文山华人区一个豪宅楼盘本周也悄悄降价了。根据建筑业和土地开发协会(bild)日前公布的数据,大多伦多地区8 月份只售出的 533 套全新的公寓,同比下降 83%。
绿线内是练习场,红线内是考场应该如左线开,我开成了右线那样◎凌云在日本的中国人群里,一直流传着驾照难考的传说,我从前是不以为然的,毕竟我是移民哥,经历了9节课的练习、前后两次考试、花了近7万日元方如愿拿到驾照,才终于知道:虽然童话都是骗人的,但传说可能是真的。日本不设驾车年龄上限 百岁老人上路不罕见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男性对朝鲜的迷恋原因,并解释为何朝鲜单身女性并未选择嫁给中国男人。我们将讨论朝鲜的美女现象、文化差异以及政策限制等方面,以增进对中朝文化交流的认识和理解。诚邀您点个关注,你的关注对我非常重要!每天几篇科普文,包罗万象,会让你看到不一样的世界,感谢关注。中朝两国一直保持友好关系,并有许多中中国游客前往朝鲜旅游或工作。
澳洲研究人员研究中国女子和澳洲男子的结合后发现,语言不通成为大障碍,有些家庭结婚一两年还要用谷歌翻译!据澳洲广播公司报道,最近有一个研究,是由james cook大学研究人员wendy li和amy forbes展开的,专注于澳洲男子和中国女性之间的婚姻,这些人的年龄都在30到75岁之间,都住在昆州北部。
华舆讯 据新西兰中文先驱报道,惠灵顿时间3月18日下午中国驻新西兰大使馆连发两则通知提醒中国公民注意以下为通知内容(中国驻新西兰大使馆官方网站截图)《请在新中国公民关注本地疫苗接种进展》据新西兰卫生部网站发布的接种计划,政府2021年开展新冠肺炎疫苗全民免费接种,在新境内年满16周岁,包括其他国家在新公民在内的所有人员均可自愿接种疫苗。
满打满算我在莫斯科工作了差不多有一年,在这边我认识了不少华人朋友,与他们交流过程中,我也了解了一些当地华人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下面就分享下我所了解到的当地华人生活。在生活习惯上,俄罗斯人与欧洲人更为接近。许多中国人从东方文化的视角出发,会对俄罗斯人的生活习惯产生很大意见,甚至与其发生冲突。比如,经常让中国留学生感到困扰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