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9月2日上午,紫光阁里的工作人员正在有条不紊地工作。几个外国人的到来显得格外突出。
他们有人拿着录音机、录像机,有人扛着聚光灯,领头的是一个60多岁的美国人,他就是美国著名记者迈克·华莱士。
今天他就要采访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
上午10点钟,邓小平身穿黑色中山装神采奕奕地走进了紫光阁。
此时中美两国刚正式建交不久,其中对于台湾方面的问题,华莱士更是不可能忽视不见。
因此,在采访的过程中,他毫不客气的对邓小平问道“邓先生,台湾何必要与大陆统一?”
对于华莱士敏感的发问,所有人都不禁为邓小平捏了把汗。
但相较于众人的担心,邓小平接下来给出的3个原因,却让在场的众人为之鼓起了掌。
那么,华莱士为何会在这个时候来采访邓小平呢?而对于这个敏感的问题,邓小平又给出了哪3个原因呢?
1986年9月7日晚,当美国民众按时收看电视节目《60时分钟》时,一个发现让他们大为震惊。这天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放的居然是华莱士记者采访中国领导人邓小平的节目。
这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以这种一对一的节目形式出现在美国民众的电视机里。而且事先,电视台和节目竟没有半点透露。
这不仅震惊着美国人,也轰动了世界。第二天,许多广播公司、电视台纷纷要购买播放权。
一时间,中国领导人邓小平被采访的视频在世界各国引起广泛的关注。许多人通过这次采访又一次对中国有了不一样的了解。
《60分钟》是美国最知名的新闻栏目之一,而参与创办并连续主持38年之久的记者华莱士更是美国著名的记者。
美国多位总统都是他的采访嘉宾,还有卡扎菲、霍梅尼等国际政要,以及文体名流更是数不胜数。
在美国新闻界一直用“尖锐、辛辣、强硬”的词汇形容华莱士。
他强硬直接到采访风格确实确实取得了不错的采访效果,但也有人形容他的采访有时候更像是审讯。
凭借着超高的新闻能力和对新闻真相的执着,华莱士早已名声赫赫。然而也许他也不会想到,在他68岁这年自己的采访生涯还会迎来一个新的挑战。
1986年,华莱士来华访问,这本来只是一次民间访问活动。但是看到南方改革开放的景象后,华莱士带着惊喜一路北上,不断感叹中国变化迅速。
从新中国成立起,美国就以意识形态与中国隔绝了起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就是“古老的、遥远的、神秘的国度”。
直到70年代中美打破坚冰,建立邦交后,美国民众对中国才有了不同的认识。然而,世界形势风云变幻。中美之间敏感的台湾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美国为了简化与中国台湾之间的处理模式,通过颁布法律确定新的模式。多种因素影响下的1986年是阴霾笼罩,混沌不清的一年。
再这样的情况下,媒体往往能发挥不一样的作用。华莱士在决定访问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后马上向有关部门提交了申请。
为了这次采访,华莱士查阅了能找到的所有有关邓小平的资料,准备了50个问题。几天后,华莱士带着哥伦比亚公司的职员在紫光阁见到了82岁高龄的邓小平。
“我抽烟可以吧?”所有人就坐后小平同志向华莱士说道。
“可以,能给我一支吗?”华莱士回答。这个聊天式的开场倒让采访的氛围显得不那么紧张了。
当然,以尖锐、直击要害著称的华莱士显然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风格。
“戈尔巴乔夫最近在海盛威对您和中国发表了新的讲话,您对这个讲话有什么看法?”华莱士第一个问题便是中苏关系,精明的他希望小平同志代表中国正式作出回复。
但是,小平同志显然并不能如他所愿。他先陈述了苏联外交官发表与戈尔巴乔夫调子不一样的讲话,然后得出“我们还需要再观察”的结论。
一个小时的访谈除去翻译占用的时间其实并不多,却依然能感受到彼此间的你来我往。
终于华莱士还是提到了中美之间最敏感的话题—台湾。
“台湾有什么必要同大陆统一呢?”不仅仅是当时,这个问题也是如今一些人用来大做文章的手段。
而小平同志的给出的三个原因直到今天也是掷地有声。
其一是台湾统一问题是关系民族情感的问题。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只要是中华民族的子孙,都盼望统一。制造分裂是违背民族情感和民族意志。
其二,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是人尽皆知的。但只要台湾一天不统一,它的地位就无法保证。
最后,我们政府采用“一国两制”的方法治理台湾。这对台湾人民的生活是有利的。
这三条从国家主权到台湾自身利益将台湾必须与大陆统一的原因说得清清楚楚,令华莱士也无话可说。
华莱士和邓小平你来我往的提问、回答背后是中美关系逃不开的台湾问题。
为什么台湾统一涉及到民族情感呢?这要从台湾的历史上说起。
从地理上来说,现在的台湾岛原本与大陆相连,后来因为地壳运动才有了台湾岛。
在我国的古代文献中经常可见大陆与台湾的往来。三国时期的孙权就曾率兵到达过台湾,那时称为“夷岛”。
17世纪时,荷兰趁明朝内忧外患之际占领台湾,将台湾变成了他们的殖民地。那时候已经有很多大陆居民移居台湾,尤其是福建周围的百姓。
百姓不满外国人的入侵多次举行农民起义。直到后来郑成功收复台湾。
到了清朝官方文件中,正式将全岛称为“台湾”。清朝收复台湾后将台湾划归福建省管辖。
清朝末年,台湾受到外国列强的袭扰但一直归清政府管辖。后来,清朝在台湾设省。在第一任台湾巡抚的治理下,台湾经济文化都向前发展了一大步。
由此可见,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与大陆是同宗同源,血脉相亲。
那么小平同志谈的台湾问题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又为何会成为中美关系中的一大障碍?
1895年,中日甲午海战,战败后,中国被迫将台湾岛割让给日本。这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伤痛。虽然日本在台湾殖民了将近半个多世纪,但不甘屈服的台湾人民一直在英勇地同侵略者作斗争。
在那半个世纪的岁月里,台湾同胞从未放弃同日本侵略者抗争。不仅如此,还有许多台湾人离开家乡回到大陆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实被殖民、被镇压,那时的台湾人民也从来没有脱离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转折点发生在第二世界大战结束后。二战后日本战败,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但是好景不长,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节节败退,最后退守台湾。因为各种原因,解放军没能及时解放台湾,因此成为一个历史问题被遗留下来。
不过,真正让台湾问题如此复杂的莫过于美国的介入。
台湾问题本来只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但是,由于美国在我国解放战争期间就悍然介入。后来又扶持蒋介石,和台湾签订《共同防御条约》逐渐使得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中的敏感问题。
1971年,基辛格访华前就非常清楚美国对台湾问题的态度对中美关系十分重要。于是,在和周恩来总理的会谈中,基辛格就表示“美国不支持两个中国”。这也是尼克松访华,中美破冰的前提。
第二年,尼克松访华和周总理正式签订了《上海公报》,正式将美国对待台湾问题的原则落到书面上。
这表明美国承认了“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但是对于具体很多问题则留给了未来解决。比如对台军售的问题。不过,这是由于当时各种原因造成的,毕竟台湾问题的解决不能一蹴而就。
1978年12月16日,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并重申:“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然而第2年美国政府便出台了《与台湾关系法》。其中的多项规定严重违反了建交公报中的原则。这充分显示在美国国会中亲台势力不可小觑。同时也佐证了中美关系中台湾问题的复杂。
在这之后,小平同志就对台军售的问题与美国进行谈判。经过各种努力,双方终于在1982年签订了《八一七公报》。公报中说明了美国承诺将逐步减少对台湾的武器售卖直至最后解决。
公报签署后,中美关系的台湾问题得到暂时解决。两国之间开始加大经济、文化上的交流。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世界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美关系自然也受到了影响。
一方面,“中国崩溃论”让美国不断对中国施压。另一方面,台湾大搞民主化本土转型赢得了美国舆论界和政界的好感和支持。中美关系再次发生了颠簸。
虽然克林顿政府积极想要稳定中美关系,但亲台势力却不断炒作要加强美台军事联系。
回顾建国以来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我们可以发现美国在台湾问题上一直是一个两面派。
一方面他们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另一方面又要保持与台湾的实质性关系。这也成为中美关系时常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台湾问题由于美国的介入变得更加复杂,也因此成为影响中美关系的一大因素。但无论如何复杂难解,中国人民也从不会放弃台湾。正如小平同志所说,统一台湾复合历史潮流,符合民族情感、更符合两岸群众的利益。
在接受华莱士采访的第二年,邓小平会见了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再一次深入的阐述“一国两制”的方针。这是对小平同志一国两制构想的首次实践和应用。
他在会谈中特别提出:将来也按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统一问题中的台湾。“一国两制”方针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班子在第1代领导人构想的基础上作出的伟大方针。
令人惋惜遗憾的是,曾经为台湾呕心沥血的伟大领袖们没有看到台湾的回归。
1974年,英国首相希思来访。81岁高龄的毛主席接见了他。在聊到台湾问题时,毛主席情绪有些低沉。
然后他指了指身边的邓小平等人说:“中国统一这件事,我怕是看不到了,那是他们的事了。”
15年后,小平同志在会见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时同样遗憾地说:“我这一生只剩下一件事,看来恐怕是做不成了,就是台湾。”
1976年,周恩来总理逝世。遗愿之一就是将自己的骨灰在台湾厅放一会。曾经一手创建对台工作的周总理和毛主席一样带着未能统一的遗憾离开了我们。
台湾是几代领导人的遗憾,也是后人永远不会放弃的事业。
2022年8月10日,国务院发表《台湾问题与中国新时代统一事业》白皮书。再次体现了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坚强决心。
我们充分相信实现祖国统一事业的前景必定是一片光明!
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所谓的台湾国际团结法案,此法直接挑战联合国275 8号决议,其实我觉得挺正常的,美国嘛。干涉的他国内政凌驾于联合国之上也不是一次两次,当然现在我只会觉得可笑,因为美国早已不是那个可以操纵联合国的美国了,所以我才说现在的美国越是虚弱,越要搞这种不可能成功的把戏。所以说真的,我没有像以前那么愤怒,美国要搞那就随美国去,我反而是非常有兴致的看一看台湾人对此是怎么反应。
在中国篮球和美国篮球产生交集的磁力场中,姚明绝对堪称以一己之力促进nba在中国的跨越式爆发式发展。想当年,无数中国学生在校园中为火箭、为姚明而疯狂。如今,姚明的火箭11号球衣正式退役,作为一个中国人,他在美国赢得了所有人的尊敬。回首姚明在休斯顿火箭将近10年时光,他从cba小天王变成nba状元,从中国巨星变成世界级巨星,他让无数中国孩子喜欢篮球,是无数中国孩子青春记忆中永难磨灭的光芒。
现在世界范围内提到土豪城市,大家第一想到的就是迪拜,一座在沙漠上建立的城市王国。而且大家普遍的印象是,迪拜因为石油变得如此的发达。但是其实迪拜的石油快挖完了,已经接近枯竭了,那为何迪拜还能保持这么富裕呢?其实原因主要是三点。我们知道迪拜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中7个酋长国之一,领土面积3980平方公里,是7个兄弟酋长国中最小的之一,人口达到280。
印第安人是美洲最古老的居民,那么他们究竟是在这里土生土长的,还是从别处迁来的?美洲至今没有令人信服的化石发现。从考古人类学来看, 南、北美洲都没有发现“半人类”的长期发展迹象,也没有发现人类在灵长目中的近亲巨猿化石。依此可以断定,这里人类的始祖并非土生土长,而是来自其他大陆。尽管现在对于达尔文进化论和人类起源问题存在争议,暂且存疑不论,但从近来的考古发现及人类学、语言学、史料记载等都表明:印第安人与中国大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文首发“静思有我”,作者静思授权推送今天我们解读一篇文章,《美国gdp,神奇数据背后,隐藏着对中国的焦虑》,文章的核心意思是,美国的gdp确实比中国多,但美国gdp里面相当一部分并没有给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幸福,只是按照国际通行的gdp统计方法增加了数字而已。具体来说就是,美国的gdp有很大一部分并不是用在衣、食、住、行等生活消费上,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日关系逐渐缓和,引发了一股探亲潮。这股潮流涌现的背后,是日本侵华时遗留的问题。日本曾殖民东北,移民了近十二万妇女,成为战争的帮凶。然而,战争结束后,这些日本妇女的归宿却成为了一大谜团,日本政府也不愿正视这段历史。让我们深入了解这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看看这些妇女的命运究竟如何,以及这段历史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然而,移民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例如如何平衡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与移民权利和自由。在美国,移民政策的调整一直是一个争议性话题。美国移民政策的调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和影响。移民政策的调整主要是为了适应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保护国家的安全和公共利益。因此,美国政府可能会调整移民政策,以吸引更多的高科技人才和专业人才来移民和工作。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虽然他本人对新大陆毫无兴趣,但越来越多的冒险家来到这片“毫无价值的土地”。美洲地广人稀,欧洲移民来到这里后,最开始并没有出现灾难性的后果。印第安人比较友好,只要你不冒犯他们,他们是不会随便把你剥了吃掉的。在这种友好的气氛下,白人和印第安人相处得还不错。印第安人比较好客,捕到一些动物分给他们一些肉...
大家好,我是移民哥,一个用大白话聊聊移民圈那些事儿的自媒体人。今天我要和大家聊一聊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美国都这么乱了,怎么还有那么多人想移民美国?你们可能都知道,最近美国的局势非常动荡,新冠疫情、种族冲突、枪击事件、政治分裂、经济危机……各种问题层出不穷,让人觉得美国已经不是以前的那个美国了。很多人都在质疑美国的领导地位和未来前景,甚至有人说美国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口述:施越 整理:吴越 所在地:意大利米兰带着压力,也要认真生活今年3月研究生毕业之后,我留在了意大利,目前在米兰的一家广告公司工作。米兰位于意大利北部伦巴第大区,而这个大区是意大利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最为严重的区域。回顾这几个月的工作与生活,我并不觉得有多么令人恐慌的时刻。对我们普通人来说,遵守规则、过好自己的日子,剩下的就是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