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9月2日上午,紫光阁里的工作人员正在有条不紊地工作。几个外国人的到来显得格外突出。
他们有人拿着录音机、录像机,有人扛着聚光灯,领头的是一个60多岁的美国人,他就是美国著名记者迈克·华莱士。

今天他就要采访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
上午10点钟,邓小平身穿黑色中山装神采奕奕地走进了紫光阁。
此时中美两国刚正式建交不久,其中对于台湾方面的问题,华莱士更是不可能忽视不见。
因此,在采访的过程中,他毫不客气的对邓小平问道“邓先生,台湾何必要与大陆统一?”
对于华莱士敏感的发问,所有人都不禁为邓小平捏了把汗。
但相较于众人的担心,邓小平接下来给出的3个原因,却让在场的众人为之鼓起了掌。
那么,华莱士为何会在这个时候来采访邓小平呢?而对于这个敏感的问题,邓小平又给出了哪3个原因呢?

1986年9月7日晚,当美国民众按时收看电视节目《60时分钟》时,一个发现让他们大为震惊。这天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放的居然是华莱士记者采访中国领导人邓小平的节目。
这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以这种一对一的节目形式出现在美国民众的电视机里。而且事先,电视台和节目竟没有半点透露。
这不仅震惊着美国人,也轰动了世界。第二天,许多广播公司、电视台纷纷要购买播放权。
一时间,中国领导人邓小平被采访的视频在世界各国引起广泛的关注。许多人通过这次采访又一次对中国有了不一样的了解。
《60分钟》是美国最知名的新闻栏目之一,而参与创办并连续主持38年之久的记者华莱士更是美国著名的记者。
美国多位总统都是他的采访嘉宾,还有卡扎菲、霍梅尼等国际政要,以及文体名流更是数不胜数。

在美国新闻界一直用“尖锐、辛辣、强硬”的词汇形容华莱士。
他强硬直接到采访风格确实确实取得了不错的采访效果,但也有人形容他的采访有时候更像是审讯。
凭借着超高的新闻能力和对新闻真相的执着,华莱士早已名声赫赫。然而也许他也不会想到,在他68岁这年自己的采访生涯还会迎来一个新的挑战。
1986年,华莱士来华访问,这本来只是一次民间访问活动。但是看到南方改革开放的景象后,华莱士带着惊喜一路北上,不断感叹中国变化迅速。
从新中国成立起,美国就以意识形态与中国隔绝了起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就是“古老的、遥远的、神秘的国度”。
直到70年代中美打破坚冰,建立邦交后,美国民众对中国才有了不同的认识。然而,世界形势风云变幻。中美之间敏感的台湾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美国为了简化与中国台湾之间的处理模式,通过颁布法律确定新的模式。多种因素影响下的1986年是阴霾笼罩,混沌不清的一年。

再这样的情况下,媒体往往能发挥不一样的作用。华莱士在决定访问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后马上向有关部门提交了申请。
为了这次采访,华莱士查阅了能找到的所有有关邓小平的资料,准备了50个问题。几天后,华莱士带着哥伦比亚公司的职员在紫光阁见到了82岁高龄的邓小平。
“我抽烟可以吧?”所有人就坐后小平同志向华莱士说道。
“可以,能给我一支吗?”华莱士回答。这个聊天式的开场倒让采访的氛围显得不那么紧张了。
当然,以尖锐、直击要害著称的华莱士显然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风格。
“戈尔巴乔夫最近在海盛威对您和中国发表了新的讲话,您对这个讲话有什么看法?”华莱士第一个问题便是中苏关系,精明的他希望小平同志代表中国正式作出回复。
但是,小平同志显然并不能如他所愿。他先陈述了苏联外交官发表与戈尔巴乔夫调子不一样的讲话,然后得出“我们还需要再观察”的结论。

一个小时的访谈除去翻译占用的时间其实并不多,却依然能感受到彼此间的你来我往。
终于华莱士还是提到了中美之间最敏感的话题—台湾。
“台湾有什么必要同大陆统一呢?”不仅仅是当时,这个问题也是如今一些人用来大做文章的手段。
而小平同志的给出的三个原因直到今天也是掷地有声。
其一是台湾统一问题是关系民族情感的问题。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只要是中华民族的子孙,都盼望统一。制造分裂是违背民族情感和民族意志。
其二,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是人尽皆知的。但只要台湾一天不统一,它的地位就无法保证。
最后,我们政府采用“一国两制”的方法治理台湾。这对台湾人民的生活是有利的。
这三条从国家主权到台湾自身利益将台湾必须与大陆统一的原因说得清清楚楚,令华莱士也无话可说。

华莱士和邓小平你来我往的提问、回答背后是中美关系逃不开的台湾问题。
为什么台湾统一涉及到民族情感呢?这要从台湾的历史上说起。
从地理上来说,现在的台湾岛原本与大陆相连,后来因为地壳运动才有了台湾岛。
在我国的古代文献中经常可见大陆与台湾的往来。三国时期的孙权就曾率兵到达过台湾,那时称为“夷岛”。
17世纪时,荷兰趁明朝内忧外患之际占领台湾,将台湾变成了他们的殖民地。那时候已经有很多大陆居民移居台湾,尤其是福建周围的百姓。
百姓不满外国人的入侵多次举行农民起义。直到后来郑成功收复台湾。
到了清朝官方文件中,正式将全岛称为“台湾”。清朝收复台湾后将台湾划归福建省管辖。
清朝末年,台湾受到外国列强的袭扰但一直归清政府管辖。后来,清朝在台湾设省。在第一任台湾巡抚的治理下,台湾经济文化都向前发展了一大步。

由此可见,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与大陆是同宗同源,血脉相亲。
那么小平同志谈的台湾问题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又为何会成为中美关系中的一大障碍?
1895年,中日甲午海战,战败后,中国被迫将台湾岛割让给日本。这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伤痛。虽然日本在台湾殖民了将近半个多世纪,但不甘屈服的台湾人民一直在英勇地同侵略者作斗争。
在那半个世纪的岁月里,台湾同胞从未放弃同日本侵略者抗争。不仅如此,还有许多台湾人离开家乡回到大陆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实被殖民、被镇压,那时的台湾人民也从来没有脱离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转折点发生在第二世界大战结束后。二战后日本战败,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但是好景不长,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节节败退,最后退守台湾。因为各种原因,解放军没能及时解放台湾,因此成为一个历史问题被遗留下来。
不过,真正让台湾问题如此复杂的莫过于美国的介入。

台湾问题本来只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但是,由于美国在我国解放战争期间就悍然介入。后来又扶持蒋介石,和台湾签订《共同防御条约》逐渐使得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中的敏感问题。
1971年,基辛格访华前就非常清楚美国对台湾问题的态度对中美关系十分重要。于是,在和周恩来总理的会谈中,基辛格就表示“美国不支持两个中国”。这也是尼克松访华,中美破冰的前提。
第二年,尼克松访华和周总理正式签订了《上海公报》,正式将美国对待台湾问题的原则落到书面上。
这表明美国承认了“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但是对于具体很多问题则留给了未来解决。比如对台军售的问题。不过,这是由于当时各种原因造成的,毕竟台湾问题的解决不能一蹴而就。
1978年12月16日,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并重申:“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然而第2年美国政府便出台了《与台湾关系法》。其中的多项规定严重违反了建交公报中的原则。这充分显示在美国国会中亲台势力不可小觑。同时也佐证了中美关系中台湾问题的复杂。
在这之后,小平同志就对台军售的问题与美国进行谈判。经过各种努力,双方终于在1982年签订了《八一七公报》。公报中说明了美国承诺将逐步减少对台湾的武器售卖直至最后解决。
公报签署后,中美关系的台湾问题得到暂时解决。两国之间开始加大经济、文化上的交流。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世界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美关系自然也受到了影响。
一方面,“中国崩溃论”让美国不断对中国施压。另一方面,台湾大搞民主化本土转型赢得了美国舆论界和政界的好感和支持。中美关系再次发生了颠簸。
虽然克林顿政府积极想要稳定中美关系,但亲台势力却不断炒作要加强美台军事联系。
回顾建国以来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我们可以发现美国在台湾问题上一直是一个两面派。
一方面他们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另一方面又要保持与台湾的实质性关系。这也成为中美关系时常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台湾问题由于美国的介入变得更加复杂,也因此成为影响中美关系的一大因素。但无论如何复杂难解,中国人民也从不会放弃台湾。正如小平同志所说,统一台湾复合历史潮流,符合民族情感、更符合两岸群众的利益。
在接受华莱士采访的第二年,邓小平会见了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再一次深入的阐述“一国两制”的方针。这是对小平同志一国两制构想的首次实践和应用。
他在会谈中特别提出:将来也按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统一问题中的台湾。“一国两制”方针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班子在第1代领导人构想的基础上作出的伟大方针。
令人惋惜遗憾的是,曾经为台湾呕心沥血的伟大领袖们没有看到台湾的回归。
1974年,英国首相希思来访。81岁高龄的毛主席接见了他。在聊到台湾问题时,毛主席情绪有些低沉。
然后他指了指身边的邓小平等人说:“中国统一这件事,我怕是看不到了,那是他们的事了。”

15年后,小平同志在会见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时同样遗憾地说:“我这一生只剩下一件事,看来恐怕是做不成了,就是台湾。”
1976年,周恩来总理逝世。遗愿之一就是将自己的骨灰在台湾厅放一会。曾经一手创建对台工作的周总理和毛主席一样带着未能统一的遗憾离开了我们。
台湾是几代领导人的遗憾,也是后人永远不会放弃的事业。
2022年8月10日,国务院发表《台湾问题与中国新时代统一事业》白皮书。再次体现了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坚强决心。
我们充分相信实现祖国统一事业的前景必定是一片光明!
美国的全球征税制度虽然严格,但对于有钱人来说,移民美国仍有吸引力。虽然美国的税率不低,但每笔款项都有法律依据作为支撑,让人放心。对于许多有钱人来说,好处在于可以聘请律师在法律条文中寻找操作空间,从而降低税负。例如,比尔·盖茨和巴菲特这样的顶级富豪会成立慈善基金会,他们的财务状况对外保密,死后财产将转入基金会,由子女管理。
在中国大部分的省份,民间都流传着一个关于山西洪洞大槐树的移民传说。传说中,很多人都说自己的祖先来自山西洪桐县。他们大多是在元末明初因为战乱、瘟疫和饥荒的背景下,被官府通过押解的方式,强制迁移到了现在的居所。在这则关于大移民的故事当中,被人提及次数最多的关键词包括大槐树、老鸹(鹳)窝、解手、小脚趾甲有复瓣等等。
欧洲白人之所以移民欧洲,除了因为寻找传说中的中国和印度,也是因为人口压力导致活不下去,它的整体组成部分比较复杂,有清教徒也有小商贩,也有没有继承权的贵族,还有破了产的小地主美国之所以和英国一脉相承,还是在于他有60%的成分,还是以格昂鲁萨克逊为主,这可能和当时的英国人口更多一点所以压力更大一点有关系
台湾是中国的核心问题,如何统一台湾也成为了许多人关心的问题。长期以来,大陆都秉持着和平统一台湾的思路,不断推动两岸的融合发展。即使蔡英文上台后,这条路线依旧没有改变。而在岛内社会中也早就有关于大陆统一台湾的模型推演,四方学者各显神通。国民党智囊苏起曾经预设了五种思路来模拟大陆可能实行的统一策略。而如今的台湾航运大王彭荫刚也提出了解放军可能采取的统一战术,借此来呼吁岛内民众尽快认清形势,重新让两岸关系回到正轨上来。
1986年9月2日上午,紫光阁里的工作人员正在有条不紊地工作。几个外国人的到来显得格外突出。他们有人拿着录音机、录像机,有人扛着聚光灯,领头的是一个60多岁的美国人,他就是美国著名记者迈克·华莱士。今天他就要采访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上午10点钟,邓小平身穿黑色中山装神采奕奕地走进了紫光阁。
宁夏西海固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曾十年九旱,广种薄收,干旱是这里百年贫困最主要根源。“搬出大山,向水而迁”,为破解水困魔咒,自20世纪80年代起,一场百万人口的大移民在这里发生。历时30多年,先后实施6次大规模易地移民,累计移民120多万……在中央大力支持下,宁夏始终坚持将移民搬迁与西海固扶贫开发相伴而施,誓将穷根拔除。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地球知识局——新西兰迁都no.1189-新西兰迁都提起新西兰,很多人第一个想起的城市就是奥克兰。很反常识的是,奥克兰并不是今天的新西兰首都。奥克兰现在仍然是新西兰最大的城市首都惠灵顿甚至只能排第三位(新西兰人口前五大城市,参考wikipedia)▼但这座留学生和旅人都向往的美丽城市,曾经也过了把首都的瘾(足没足不知道)。
为什么全世界有钱和有能力的人都流向了美国?美国的强盛还能维持多久?孙子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美国现在已然成为中国复兴之路上的最大对手,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全盘否定一个称霸世界一百多年的超级大国。央视拍摄的大国崛起中,对美国和苏联着墨最多。美国因何而兴,又将因何而亡呢?美国的兴盛最关键的一个原因就是人才。
第一波移民潮基本上都是劳力,第二波移民潮可以说没有人移民。第三波移民潮也就是1980年至今移民潮经历了什么?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当时的时候,咱们开始逐步的恢复了出国留学。所以当时想很多的知识分子都选择了留学。大批的大学生开始走向美国,直到第三波移民潮基本上中国绝大部分都是通过留学的高学历知识分子进行移民,一直延续到现在,这就是中国的真正的第三波移民潮。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1127位真人的故事我是移民哥,生于1988年,台湾人,祖籍广东饶平。我曾在上海管理三家餐厅,后来又到长沙打拼,至今已经11年。这期间,我看到了祖国的发展变化,同时也发现,在文化风俗和生活习惯方面,台湾跟大陆还是有很大差异的,而这也是我喜欢的。我祖先根在大陆,以后我会继续留在这里,做喜欢的事,见证更多精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