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拼爹”这个社会热梗,坐拥15亿票房的电影《夏洛特烦恼》里有这么一段情节——
男二号袁华在全区作文大赛中拿了一等奖,他的参赛题目是《我的区长父亲》。
袁华狗屁不通的作文能夺冠,全赖有一个位高权重的好爹。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段子也能照进现实。比如衡水中学校长郗会锁,就是这样一位为儿子操碎了心的“好爹”。
2021年,郗会锁被人举报违规操作,涉嫌利用“高考移民”来破坏教育公平。他的儿子郗某某高中三年一直在衡水中学接受教育,却能在考试前夕以藏籍身份报名高考,同时还享受加分政策。
事件发酵后,该话题很快登上全网热搜,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郗校长的儿子被取消了高考资格。
衡水中学一向被视为“高考天花板”,是应试教育中的内卷之王。郗会锁身为该校校长,不仅没有以身作则让儿子在衡水中学证明实力,反而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儿子成为“高考移民”远赴西藏报考,可以说是相当讽刺了。
那么,“高考移民”到底是什么?有什么好处?郗会锁为什么要冒着巨大地风险这么做?
“都是衡中的,凭什么他能去西藏考,还能加分?”
“高中三年他一直都在衡中上学,怎么不算这里的学生呢?”
“又是十佳班长,又是年度人物,学校公众号每年都发和他有关的动态!”
“有个当校长的爸,就能违规享受政策红利吗?”
... ...
得知郗某某能去西藏报考,衡中许多心系孩子学业的家长都非常不解和愤怒。
高考是一场极具“改命”意味的全国统一性考试,许多寒门学子都梦想着能通过努力读书考上大学,从而实现阶级跨越,改变自己的命运。
因此,无论是对于学子还是家长来说,高考的公平性都是不容践踏的高压线。
郗会锁校长被举报和针对,就是因为他的某些举动涉嫌妨碍了教育公平、高考公平这道高压线,因此事情一出就马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并迅速窜上热搜。
在匿名举报信中,检举人表示:
考生郗某某随着援藏的父亲,将户籍迁到了西藏,可是学籍却一直在衡水。他享受了衡水中学超一流的教育资源和优秀师资,却跑到偏远落后的藏区参加高考。
这对于当地的学子来说是不公平的!
虽然援藏干部子女能随父母更改户籍并异地报考,但前提条件是“援藏干部需要在西藏工作满三年”,或者“该考生中学阶段要在西藏实际就读至少一年”。
而郗会锁在西藏工作仅仅不到2年,就调回衡水中学就职校长了。郗某某高中三年也一直在衡水中学学习和生活,从未到西藏就读过。
很明显,郗某某不符合上述两项规定,却仍旧能够在藏区报考,这涉嫌违反了西藏、河北两地的教育厅相关政策以及教育部的相关规定。
郗会锁作为衡水中学这所“超级高中”的校长,不可能不清楚这些政策。
这其实已经不是郗会锁父子第一次被质疑了。
2018年7月,郗某某得知了自己的中考成绩——579分。在满分为600的前提下,他的这份成绩已经很优秀了,可是一旦放到“掐尖录取”的衡水中学,郗某某的579分还是不够看。
然而,他还是以公助生的身份被衡水中学直接录取了,并在那里安稳渡过了三年高中生涯。
同样是2018年,他的父亲郗会锁正式就任衡水中学校长。
众所周知,衡水中学一向被誉为“超级中学”,放眼全国都赫赫有名。衡中拥有残酷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以及堪称“神话”的升学率,历年来衡中学子上清华北大的人数更是笑傲全国。
我们来看一组衡水中学升学率的恐怖数据:
2021年一本上线率90.12%,共计275人上清北;
2020年一本上线率90.66%,共计96人上清北;
2019年一本上线率92.44%,共计275人上清北;
2018年一本上线率92.70%,共计214人上清北;
2017年一本上线率93.91%,共计176人上清北;
2016年一本上线率92.40%,共计139人上清北;
对于普通高中来说,二本升学率能达到80%,就足以写大字报来庆贺了,可衡水中学光是一本上线率就年年超九成,包揽文理状元更是家常便饭,难怪会被视为“高考学霸孵化厂”。
除此之外,衡水中学还是名校的优秀生源输送地,每年都为清北等高等学府输送顶尖人才。
衡中历年战绩如此辉煌,主要取决于三点:
一是超强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二是高负荷的应试教育模式,让学生在高强度的学习中提升成绩;三是利用“掐尖招生”从根本上筛选生源。
其中第三点非常重要。一般来说,高中都是面向本地区的初中进行招生,但衡水中学作为河北省高考门面,为了保证优质生源,每年都在全国范围内吸纳各中学的尖子生。
能够进入衡水中学就读的,本身的资质、能力和知识水平都是拔尖的。因此,中考成绩为579的郗某某,在普通高中里或许是尖子生,但放在衡水中学是激不起什么水花的。
可他还是顺利进入衡水中学就读了,好巧不巧,正值他初升高的关键时期,他的父亲郗会锁正式升任衡中校长。
更巧合的是,郗某某高中三年的成绩并不拔尖,可他就是连着做了三年的班长,每次竞赛和评选活动都会有他的身影,校报和学校公众号每年都会对他进行报道。这样的特殊待遇,早已引起部分人的不满。
2021年高考前夕,有人在西藏阿里地区的“强基计划”公示文件中,看到郗某某的名字出现在入选名单上。
郗某某的学籍明明就在衡水中学,却能在西藏报考,还能入选强基计划享受加分红利,要说这其中没有他那位校长父亲的操作,根本没有人信。
郗会锁校长的举动就是在进行违规操作,试图让儿子成为“高考移民”去规避高考竞争压力。这无疑是狠狠戳中的广大考生和家长的痛点,因此被人举报也就不足为奇了。
郗家父子涉嫌“高考移民”的事上了热搜后,舆论越闹越大,西藏相关部门迫于压力不得不特事特办,很快又取消了郗某某的报考资格。
而原本稳坐校长之位的郗会锁,也在风波过后不久就卸任了。
至此,郗校长可谓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两头都没捞着好。但这还是不足以平民愤,有人在仔细研究了他的工作履历之后,犀利地评价他:
“太过贪心,以至于跌落神坛。”
“精致利己主义者,什么好处都想占!”
从郗会锁的履历中我们能了解到,他最早出现在衡水中学的领导班子里,是在2013年9月,当时他出任校党委委员兼校长助理。
不久之后,他响应组织“援疆”的号召,去到新疆建设兵团,出任第二师华山中学党委委员兼副校长。
2014年秋,有援疆经历的郗会锁被调回衡水,升任衡中副校长。郗会锁在这个位置上一呆就是2年,直到2016年7月,衡中领导班子面临换届交接的敏感时期。
校长助理出身的郗会锁深受老校长看重,又有援疆经历,很自然被列为校长接班人候选人之一。此时他再次响应组织号召,去到阿里地区做教体局副局长。
他本来的计划是,通过援藏3年积累经验,等援藏结束后正好是老校长退休,他重回衡水时就能在老校长的支持下顺利接任了。因此,郗会锁当时是决心要在援藏期间踏踏实实作出一番成绩的。
他将精力都放在工作上,不忍妻儿跟着他受苦,没有将他们接到身边团聚。因此,郗某某就一直呆在衡水照常念书。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在郗会锁援藏一年多后,衡水中学的老校长突然要提前退休。2018年3月,老校长带头调整了组织相关程序,通知郗会锁赶紧返回衡水。
此时如果郗会锁继续在西藏呆满3年,就会错失接任衡中校长的机会。
在经过仔细斟酌之后,郗会锁选择了按规定履行所有程序后,提前结束援藏工作并接任衡中校长。
在返回衡水之前,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郗会锁在教育行业已摸爬滚打多年,对各项利好政策早就烂熟于心。当时为了鼓励人才和干部援藏,国家出了不少扶持政策,其中就包括援藏干部子女能随父母迁移户口,以及在西藏地区参加高考。
于是,郗会锁在2018年3月,赶在交接工作完成前,把儿子郗某某的户籍从河北迁到了西藏阿里。
郗某某的户籍一旦在西藏阿里敲定,在高考时就能在西藏报考,以他的水平,相较于从小在偏远的藏区长大的学子来说,绝对是降维打击,很容易就能在高考中取得优势。
然而这其中有个漏洞,就是父亲郗会锁没有在西藏工作满三年,郗某某自己也没有在西藏的高中实际就读满一年。
如果两项任择其一,郗某某就是合法迁户合规报考,而不是违规的“高考移民”了。
只可惜,父亲郗会锁既不愿放弃晋升机会,又想要让儿子吃到政策红利。
既想要仕途,又想儿子成龙,什么好处都想占,最终什么好处也没捞到。在被举报后,他因“高考移民”的投机操作丢了官位,儿子的报考资格也没了。
那么,到底什么是“高考移民”呢?郗会锁校长又是如何进行违规操作的?
要想弄清“高考移民”的概念,得先明白高考的本质。
在我国现行教育制度下,高考是学生们接受更高教育机会所必经的一场全国性统一考试,其目的就在于让高校选拔人才。
这场选拔流程范式大体公平,高考最讲究公平竞争,但必须承认的是——
公平只相对存在于同一选拔标准或者同一片区域内,不同标准或者不同区域之间还是会存在差距!
我国幅员辽阔,每个地区因为自然条件和资源分布的不同,不同地区在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教育水平等方面都存在差距。比如,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明显要优于西部偏远地区。
诸如河北、河南、江苏、安徽等高考大省,无论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还是教育水平,都要远高于西藏、新疆等地,竞争也远比西部地区要更激烈。
北京、上海、江苏等地的学生,从小接触到的都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他们待在窗明几净配有多媒体设备的教室里,每天除了在学校上学,课后还要上各种辅导班和兴趣班。
长期下来,这些地区的教育就变得越来越内卷,高考竞争也愈发激烈。
而西藏、新疆某些地区的学生,很可能全村甚至全县只有一所学校、一间教室、一个老师,他们享受到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自然会和发达地区的学生存在差距。
为了保持平衡,让教育均衡发展,国家会在新疆、西藏等地出台利好政策,针对这些地区降低高考难度,提高录取率。
比如同样都在高考中考了500分,河南的考生可能都不能上二本,但西藏的考生就能上重点大学。
同时,国家鼓励人才参与到偏远地区的建设中去。为了奖励援疆援藏的人才和干部,他们的子女在符合一定条件后,也能享受到这些利好政策。
比如烈士、立功干部的子女能加分,能优先参与名校自主招生计划等等。
某些投机分子闻风而动,为了能让子女在高考中占据优势,就会去越线尝试不寻常的手段。由于现代科技的发达,作弊这样的方式已经很难实现了,于是不少人就转而从政策方面去下手。
比如经济发达地区以及河南、河北、安徽等教育内卷残酷的高考大省,许多人会借助职权或者社交关系,利用特殊手段,让子女向经济相对落后的偏远省份流动,在异地进行报考。
这类人就是我们常说的“高考移民”。
至于在郗会锁校长一案中,他到底有没有为了儿子进行违规的“高考移民”操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郗校长的做法可以理解,且并无违规。
西藏海拔高,气温低空气又稀薄,恶劣的环境很容易让人起高原反应,比如胸闷气短、失眠、心律失常等,很多人都不愿去那里工作。
郗校长去阿里地区当体教局副局期间,经常顶着严寒风雪下到基层,在7个县下辖20多所学校中来回奔波。他在教学第一线备课听课、教研、调查,帮助学校完善管理制度和教学模式。
21个月,他跑烂了好几双鞋,却让阿里地区的高考上线率提升了53%!录取率足足达到98.1%!不起眼的数字背后,是一个又一个学子有书读、有学上、有梦想可以拼搏!
这是很出色的工作成就,郗校长当时也被评为援藏优秀干部,为此,他累得患上了呼吸系统慢性病。
直到如今,他的心律仍维持在异常低的48次/分钟,心肺功能都严重受损。
在援藏的两年时光里,郗会锁是切实做了贡献的,享受政策红利本就无可厚非!
有人较真地去查阅了2021年西藏教育考试院的相关文件,其中显示:
在职援藏子女、迁户入藏1年以上、学籍在藏且高中阶段在西藏实际就读一年以上,只要满足下列条件中的任一一项,都能在西藏进行报考。
文件中并没有明确的硬性规定,要求援藏干部必须呆满3年,其实这种说法只是以往大家默认的“潜规则”,并没有实际的文件来进行支撑。
从这个角度来看,郗会锁是在2018年3月将儿子的户籍迁入西藏的,他当时还是在职援藏干部,在西藏工作了21个月,这样的举动并没有违规。
后来他的组织关系转回衡水,儿子郗某某的户籍就一直留在西藏,从2018到2021早就满了1年,因此郗某某用西藏户籍来报考,明面上没有违规之处。
政策给予援藏干部优惠,这是在奖励和鼓励人才留藏安心工作,只要援藏干部子女户口在西藏,理论上说,都符合报考条件。
此外文件还有规定,援藏干部每在西藏工作满一年,其子女就能加一分。郗会锁援藏将近2年,儿子郗某某可以加两分,这也是说得过去的。
更何况,郗某某的户籍早已转到西藏,如果他不在西藏报考,也不能在河北报考,难道他要因此丧失参加高考的资格了吗?
而郗会锁之所以会被举报甚至引起那么大的舆论反弹,无非是因为衡水中学一直以来作为高考内卷之王的特殊性,以及背负着“衡水校长”这一特殊身份罢了。不少旁观者看到他们父子遭殃就暗爽,归根究底总逃不过仇官仇富的微妙心理。
在这一点上,相关部门的工作出现了一定失位,应该在文件中更加明确地对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健全和完善,对细节加以约束,而不是迫于压力被舆论裹挟而“特事特办”,自打自脸。
郗校长既是干部,也是父亲,更是有血有肉的凡夫俗子,我们或许能从道义上要求他,却不能以此为借口来“道德绑架”他。
扪心自问,如果换了是你,合理利用政策红利的机会就摆在面前,为了孩子着想,你会不要吗?
高考大省最中意的4个移民地,分数线低而且限制也不多,来看看目前,全国各地的高考分数线都已经出炉了,但是因为各省教育资源、高校数量、考生总数等差异,每个省的高考难度也不统一,我们且先看看网友排出来的各省高考难易度。针对各省高考难易程度的不同,于是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家长,想方设法把孩子的户口转移到高考难度较低的省市。
初中也能出国留学?席哥,穷孩子专升硕。还是高中毕业出去读书更合适?出去直接读本科,因为只比高中毕业多读6个月预科,6个月换3年,太值了。新加坡psb学院,澳洲纽卡斯尔大学联合办学的课一,本科一共2年制,加上预科才2年零7个月而已,比本科更高级。同济大学的世界排名,学费一年8-10万,一个词便宜。
最近“高考移民”一词又被重新提起,并且迅速的登上了热搜,为什么大家对这个词语很感兴趣呢!原因就是知名高校,对各地考生录取分数线的不统一,就拿河南的高考分数来举例,河南考生文科一本线547分,理科一本线514分,然而陕西的文科一本线只需要484分,理科一本线449分,一对比之后可以发现河南省文理科一本线录取分数比陕西省整整高出63分-65分。
西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信息中心日前在答复网友时透露一组数据,2021年,西藏林芝市跨省(区、市)迁入高三年级学生1744名,其中符合实际就读条件学生1736名,不符合实际就读的8名学生,已取消其高考资格。 今年5月,有网友通过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反映西藏高考移民不实际就读的情况。其称,林芝市1727名高考移民中751名不同程度地没有实际就读,弄虚作假,以请病(事)假的方式不实际就读,严重违反和践踏《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关于我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报考条件规定的补充通知》(藏教厅`2020`32号)文件精神。
回流生政策“变味”“回流生”是指非所在地户籍,但在所在地就读,不能直接在就读所在地参加中考或者高考,需返回原籍参加中考或者高考的学生。中国网记者了解到,以此次事件为例,考生家长可通过落户操作的方式,将该考生河南户籍转为陕西西安户籍,经3年后,以西安考生身份参加陕西省高考。这类政策原本主要是在城市人口流动的大背景下,为满足一些人员的工作需要,而设置的便利条件,但在中高考竞争加剧之下,却成了一些人逐利的空子。
关于“拼爹”这个社会热梗,坐拥15亿票房的电影《夏洛特烦恼》里有这么一段情节——男二号袁华在全区作文大赛中拿了一等奖,他的参赛题目是《我的区长父亲》。袁华狗屁不通的作文能夺冠,全赖有一个位高权重的好爹。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段子也能照进现实。比如衡水中学校长郗会锁,就是这样一位为儿子操碎了心的“好爹”。
从小女儿上小学4年级开始,张军已经在西安陪读近5年了。这名来自河南郑州的学生家长,有两个孩子。虽然大儿子今年已经大学毕业,但最终在郑州参加高考后的不理想的录取结果,却让张军一直充满遗憾,“如果当时能早点来(西安)就好了。也不至于连个‘211’都没上成。”第一财经采访发现,从郑州到西安,不少河南家长,都希望能通过“移民”,改变孩子的命运。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意识到华侨生在移民方面的优势和价值。在选择合适的国家或地区时,菲律宾特别具备垄断性的优势。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首先,华侨生可以选择港澳台地区,比如香港。香港身份的优势在于申请速度快且相对简单。然而,香港的身份是临时的,只有在考试资格取得后才能转为永久身份。这意味着,如果您的孩子在小学三年级以前能够获得香港身份,这个选择值得考虑。
几十年前,为了谋生,张枫远的祖辈们用双脚走向山海关外,如今这段家族历史已被磨灭得不剩痕迹,连他的母亲也说不清是哪一代人,带领全家走向了远方。她更愿意谈起儿子的新一代“闯关东”壮举,“还是挺有勇气的,那么小就敢自己出去了”。但在张枫远看来,背井离乡去高考其实是个艰难的决定。他也像祖辈一样,为未知的前路担忧,在收拾行李时掉过眼泪。
高考,成了大部分家庭都绕不过去的难题。有人夸张的吐槽,我孩子才上小学一年级,我就开始焦虑了,以后考不上大学怎么办呀?同学群里,不断地有人说,身边朋友为了孩子考大学,去某个城市买房落户了。由于高考是省内竞争,而不同省份的竞争程度是不一样的。近几年,网上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高考难度模式。因此就有人考虑,为什么不搬到处于高考优惠模式的省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