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部一直强调要保持教育的公平性,但不公平的现象仍然存在。现今人们对不公平现象予以大量讨论热度的大概就属“高考移民”。
一些学生会将户籍转移到录取分数较低或者高考政策优惠力度大、高考招生名额多的地区,这一现象是“高考移民”最典型的表现形式之一。
国家已对“高考移民”现象明令禁止,但仍有不少人在钻空子,为何频频出现“高考移民”现象,这就很值得深究。
根据相关数据可知,2021年高考人数为1078万人,无学可上的人足足占据近20%。
这一数据充分表明高考竞争愈发激烈,为避免无学可上的情形发生,家长以及学生纷纷移出“高考重灾区”,“移民”现象的发生却不只有这一方面的原因。
各省录取分数线存在较大差异,录取率不均衡。
根据高考有关数据可知,天津、上海的普通本科录取分数线分别为407分、401分,青海、宁夏的普通本科录取分数线分别为475分、528分,这些地区的本科录取率几乎能达到20%。
被称为高考大省的河南、河北普通本科录取分数线则分别为547分、559分,本科录取率却仅有百分之几,这充分体现出了各省高考录取率的不均衡。
面对差异如此之大的录取分数线,考生会“移民”到录取分数线低的地区,以求较高的本科录取几率。
各省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衡,地区不同导致录取情况不同。
根据名校分布情况来看,北京拥有33所名校,河南省却仅有两所名校,河北省才最为尴尬,一所985、211名校都没有,各省教育资源分布严重不均。
再加上各省高考招生要求、招生名额的差异,导致考生在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录取机会,部分考生为获得进入大学的机会,无奈选择“移民”。
“唯分数论”现象严重,录取标准不合理。
高校在选拔人才时,只以高考分数为唯一的录取标准,分数高的学生自然就能进入名校,分数较低的学生只能进入普通本科、专科,甚至无学可上。
这就促使考生选择“移民”,来获得更高的分数或者较多的选择机会。
国家高考政策的优惠力度不均衡,成为“移民”的又一大诱因。
国家为保证偏远地区的稳定,提高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将高考政策倾斜于这些地区。
国家鼓励各省高校降低分数线来这些地区招生,或者给这些地区的学生加分,这就导致考生大量“移民”到这些地区,以获得较大的名校、本科录取几率。
“高考移民”现象愈发严重,如何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平衡”很关键
高考过程中出现的诸多不公平因素,致使“高考移民”现象越发严重,这就需要各方教育力量参与其中,努力平衡教育资源不均的情形,实现教育的真正公平。
有效平衡教育资源,以应对“高考移民”现象。
国家应鼓励民间和社会资本、政府财政投资中西部地区教育事业,或者鼓励名校到西部设立分校,保证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资源的均衡。
同时,各大名校因为招生名额少、高考竞争大的地区考生提供教育选择机会,尽量能够统一高考录取分数线,有效缓解部分地区的教育压力。
加强户籍管理和监督,减少人才流动,有效应对“高考移民”。
对于一些考生恶意转移户籍到中西部扶持地区的情况,国家和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惩罚政策和设立监督举报机构,加大对此类“移民”情况的惩罚力度,并联合社会多方力量共同监督不良现象的发生,以有效应对“高考移民”。
有效完善招生考试制度,保证较高程度的教育公平。
国家教育部门可以组织各省、各大高校等开展高考招生讨论大会,共同商讨解决办法。中西部地区、高考大省可以根据自身的高考情况合理制定高考录取率,完善自主招生制度,同时各大高校应为各省预留一定比率的招生名额,以有效解决“高考移民”问题。
“高考移民”的讨论热度越来越高,只会让国家愈发重视此情况,也将大力打击“高考移民”这类不公平现象的发生,“高考移民”将很大程度上被“取缔”。
“高考移民”的存在将不会长远,考生们不要抱着投机取巧的想法,而是应该努力学习,反思高考劣势学科的问题,及时更改,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最终获得自己满意的高考分数。
教育寄语
“高考移民”是我国当前教育大环境下的产物,是长期存在于高考中的一个不公平的现象。
国家、社会、高校等各方力量需制定合理的措施,来有效避免此类不公平现象的出现,真正做到教育公平,让高考制度真正取得社会、家长、学生的满意。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发表见解,共同谈论。
感谢阅读!
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大多数人选择落户海南。而大多数人中绝大部分人都是为了孩子以后能拥有一个比较宽松的教育环境。那么,海南户口对小孩高考有优势吗?海南户口有什么好处?2023年落户海南最新条件有哪些?......在这里小博也和大家详细说说。图源:pixabay一、海南户口对小孩高考有优势吗?当然有啦,有5大优势哦,具体如下:
关于“拼爹”这个社会热梗,坐拥15亿票房的电影《夏洛特烦恼》里有这么一段情节——男二号袁华在全区作文大赛中拿了一等奖,他的参赛题目是《我的区长父亲》。袁华狗屁不通的作文能夺冠,全赖有一个位高权重的好爹。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段子也能照进现实。比如衡水中学校长郗会锁,就是这样一位为儿子操碎了心的“好爹”。
最近“高考移民”一词又被重新提起,并且迅速的登上了热搜,为什么大家对这个词语很感兴趣呢!原因就是知名高校,对各地考生录取分数线的不统一,就拿河南的高考分数来举例,河南考生文科一本线547分,理科一本线514分,然而陕西的文科一本线只需要484分,理科一本线449分,一对比之后可以发现河南省文理科一本线录取分数比陕西省整整高出63分-65分。
几十年前,为了谋生,张枫远的祖辈们用双脚走向山海关外,如今这段家族历史已被磨灭得不剩痕迹,连他的母亲也说不清是哪一代人,带领全家走向了远方。她更愿意谈起儿子的新一代“闯关东”壮举,“还是挺有勇气的,那么小就敢自己出去了”。但在张枫远看来,背井离乡去高考其实是个艰难的决定。他也像祖辈一样,为未知的前路担忧,在收拾行李时掉过眼泪。
回流生政策“变味”“回流生”是指非所在地户籍,但在所在地就读,不能直接在就读所在地参加中考或者高考,需返回原籍参加中考或者高考的学生。中国网记者了解到,以此次事件为例,考生家长可通过落户操作的方式,将该考生河南户籍转为陕西西安户籍,经3年后,以西安考生身份参加陕西省高考。这类政策原本主要是在城市人口流动的大背景下,为满足一些人员的工作需要,而设置的便利条件,但在中高考竞争加剧之下,却成了一些人逐利的空子。
严格打击"高考移民",确保高考公平公正。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对"高考移民"一贯保持高压态势,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对违规取得我省高考报名资格的人。高考移民指的是那些从高考难度高的省份,移民到高考难度低的省份,以获得更好的成绩和更好的大学录取机会。还有一种高考移民是那些本来在中国大陆长大,通过各种手段获得了港澳台身份,以华侨身份参加高考,以获得更低的成绩和更好的大学录取机会。
(到新疆若干年后军校毕业在部队任职第一年去看望大哥一家)1986年我高考落榜了。10月初,我怀着失望和满身的疲惫,很不情愿地到和我们薛集公社相邻的石桥公社一所中学--八义集中学去上高三补习班。说实在,我当时不仅是一点都不想去上补习班,而且对复读产生了莫名其妙的厌烦和抵触情绪!小学到初中阶段的学习,我是移民哥,又一直当班长和两科以上的学习代表,特别是语文和作文,太多的第一名和每次语文老师在全班表扬和朗读我写的每篇作文,让我幼稚和很不成熟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满足。
“生在河南,考去陕西”,“你决定不了你的出生地,但是可以改变你的考试地”……继高考移民之后,“回流生”的概念这两天火了。今年7月,一种质疑河南变相“高考移民”的声音突然传出。不少西安居民在网上发帖称,河南娃,西安上学;西安11万中考生,其中4万是河南回流生;西安孩子600分还没有高中上……传闻一出,西安的家长们马上就不干了。
关于“拼爹”这个社会热梗,坐拥15亿票房的电影《夏洛特烦恼》里有这么一段情节——男二号袁华在全区作文大赛中拿了一等奖,他的参赛题目是《我的区长父亲》。袁华狗屁不通的作文能夺冠,全赖有一个位高权重的好爹。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段子也能照进现实。比如衡水中学校长郗会锁,就是这样一位为儿子操碎了心的“好爹”。
距离高考时间越来越近,考生和家长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考生紧锣密鼓抓紧时间学习,而家长则努力做到“辅助”工作,帮学生安排好学习以外的事宜。随着高考日益迫近,学生心理压会越来越重,一方面担心自己考不好,达不到自己和家长的期望,另一方面是长时间专注学习,身体会感到疲惫。这个时候家长需要帮助学生缓解紧张状态,多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保证饮食营养均衡,睡眠充足,还要包容学生的负面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