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被誉为“最了解中国的美国人”,也曾被中国亲切地称为“老朋友”,近日,这位经历过二战和冷战的“活化石”重新来访,激起了无数的讨论和热议。很多人都在思考,年逾百旬,早已功成名就,本可以在家中安享晚年的基辛格博士,为何要“重出江湖”?今天咱们不谈国事,来看看这位“老朋友”是如何描述中国的。

其实在基辛格心中,中国从来就不只是对手或者朋友这么简单。这点在他2014年出版的《世界秩序》中,早就有所体现了。基辛格花了整整一个章节的篇幅,去描述他心目中的中国——这个历经千年、起起落落的神秘东方大国。
而他的观点,也代表了相当一部分美国人眼中的中国。

这种包容,既包括了领土面积的包容,人口数量,更包含了文化意义上的包容。什么意思呢?与中国相比,欧洲总面积1016万平方公里,却由四十多个国家组成,其中如英、法、德等主流国家,他们不仅语言不同、风俗不同,甚至相邻的两个国家,思维方式都截然不同。美国看上去是一个统一的大国,国土面积跟我们相仿,但实际上美国五十个州,几乎每个州都有自己的风土人情,只是名义上围绕在“美利坚”这面大旗下面。实则各行其是,一个州的法律和道德,放到另一个州可能就是完全无法接受的。

但中国不一样,这么大的面积,960万平方公里,30多个省份和地方自治区,但是却能够近乎完美地构成一个整体。南北东西之间,地理位置上相距千里,风土人情上差异巨大,但却能够用一种文字,信仰相似的道德价值观,这种文化上的包容,基辛格最开始觉得不可思议,也很难理解。在他眼里,中国随便拿出来一个省份,都可以在欧洲当成一个小国,完全有能力自行其是。可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省份,还是会选择归属到中华文明的羽翼之下呢?并且为自己是中华文明的一份子感到无比骄傲,而不是想要自立门户呢?

最终基辛格得出的结果,就是包容,他认为在中华文明的内核中,有一种独特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这种力量能够化解一些原本很尖锐的矛盾,让原本针锋相对、水火不容的文化冲突,同时进入自己的文明躯体,进而同化他们,把它们转化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例如最早从印度传来的佛教,跟中国本土的道教对立,但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接受了中国化的改造,最终成为了华夏色彩浓郁的“禅宗”。这种包容,是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智慧。欧洲的相互对立,迟迟无法统一,可能正是因为他们的文化因子是“你死我亡”的极端争夺,而缺乏了这种理解他人的“包容之心”。

稳定对中国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思想内核的组成部分。欧洲是不稳定的,自从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大陆的霸权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间相互对立厮杀,从汪达尔人、哥特人到法兰克王国,再到后来的英法百年战争、反法同盟,最后一战、二战,欧洲也好美国也罢,永远都是在动乱中走向下一个时代。也正因如此,在谁也无法对其他人造成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欧洲国家建立了一套国际秩序,利用这套国际秩序组成框架,进行妥协和对抗。

但中国恰恰相反,在这里经常会出现一个王朝崩溃后,国家动乱了很久,然后被另一个王朝统一的事情,而这种统一后,又会开启新的盛世。基辛格能感受到,中国人的天性厌恶混乱,更喜欢有秩序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以中国人热爱大一统,因为只有大一统,才会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和平,一个强而有力的中央政府,才能安定全国的百姓和普通人,让他们过上安宁的生活。这跟欧美的历史发展轨迹截然不同,中国人不想去掠夺,也不愿意掠夺,他们不需要为了争夺生存空间而烦恼。因为中国足够大,容纳得下足够多的人安居乐业。

中国庞大吗?相信每个中国人都会认同,但是如果问你中国到底哪里庞大,可能答案就不一样了。而基辛格给出的答案,是心态上的庞大。他觉得中国人在面对很多问题的时候,展现出的心态,跟欧美人截然相反。欧美崇尚个人主义,相对自由和开放,但这种自由在一定程度上会转变为一种自私,只考虑自己的个人利益和感受,忽略自己身处一个集体中要负担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欧美善于创新,开拓新的领域,但是往往无法把自己的创造转化为更强大的力量去带动国家和民族前进。

但中国人不同,可能相对欧美会保守,但是中国人有一种很特殊的“家国情怀”,他们思考的境界和体验,是庞大到囊括了一个民族和社会的理念,在这种理念下,中国人做事情从来不只考虑自己,而是有一种“我身为华夏民族一员”的责任感,也因为这种责任感,历史上尽管经历过各种动乱和打击,但是却始终能够重新崛起,在几千年后还能跟新的国家和民族同台竞技,这种庞大的格局和气魄,是世界上其他民族很难具备的一种大局观。

“改变”与“稳定”似乎是一组对立的名词,但是却矛盾又统一地出现在了中国身上。中国人很喜欢稳定,但是却又很善于改变,在不同的年代,会根据不同的生存环境,做出最有利于适应这种环境的决策。

春秋战国时代,最后的赢家是秦国,而秦国所做的就是在东方六国墨守成规,裹足不前之际,积极变法改革,最后成为了统一中国的秦朝。汉朝和唐朝面临秦末和隋末的乱世,都选择了积极顺应民心,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把前朝延续下来几十甚至上百年,可能会影响到国家安定的政策大刀阔斧地修改,终于造就盛世。

这些例子都足以说明,中国人喜爱稳定,但从不害怕和拒绝改变,只要是有利于民族和国家的理念和事物,中国人总是会大胆采用,而非盲目拒绝。而在基辛格眼中,将这点体现的最淋漓尽致的,莫过于改革开放。以灵活的手腕和无与伦比的勇气,毅然决然地开启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实现了“中国奇迹”的创举。

基辛格总结的四点,是他自己的看法,同样也是对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启迪,或许真的“旁观者清”,作为一个美国人,基辛格反倒更能看清我们身上的一些独一无二的优点,也正是这些优点,帮助我们能够在人类历史的舞台上生生不息,一次又一次地上演奇迹。所以,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热爱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呢?
如果最近你有机会去美国旅游,可能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童工”。不少的酒吧里的服务员都长着一张稚气未脱的脸,与酒吧成熟的氛围有些格格不入。1、早个十多年就听闻美国的小孩,不管家里有钱没钱,都能早当家。都知道“劳动制服”,靠自己的双手赚取零花钱。这是有孩子自己跑来酒吧打工了么?现实的情况,可能对想象有一些小差距。
来到老挝到今天已经有2个多月了,在这两个月老挝给我最深刻的是什么呢?老挝当地人对中国人太热情,今天刚认识就要请我吃饭,充分的满足了我的虚荣心。当地人请我喝酒相比其他地方,老挝都有哪些特色呢?就比如有些国家的人讲究品牌,狂热的追求大众媒体上出现的各种品牌。我感受到老挝几乎没有那种文化,就比如买衣服,没有必要非去大商场或者是去国外买衣服,当地人多数在传统市场上买衣服,所以在这里不用太在意是不是穿着名牌。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1638位真人故事我是移民哥,在日本生活16年。17岁,初中学历的我一个人飞到陌生的日本,到面包店打工,一天工作16个小时,还只能勉强度日。几年后,我跳到了餐饮行业,开了一家拉面馆,一个月挣7万人民币。我出国的目的,就是有朝一日能风风光光地回家乡养老,因为国外再好,也是别人的,自己的根永远在中国。
近日,继美国出台中国半导体市场禁令,以此限制中国科技发展以来,美国就房地产领域再度重演霸权歧视行径。据相关媒体报道,美国佛罗里达州目前以95:7的投票占比通过了一则具有此歧视性的法案,现在此则法案将提交至州参议员进行审议,一旦通过将予以实行。法案在一审投票的过程中,便引发多方众怒,数十名华裔美国人更是当场在佛罗里达州议会大厦举牌反抗,对美方蓄意针对中国人的歧视行为进行严重谴责。
我曾是一名美国人,在中国担任英语老师。在这个陌生的国度,我尽力传授英语知识,但却常常感到无力回天,不能真正帮助我的学生。这种无奈让我产生了对心理学的浓厚兴趣,我最终决定辞去教师职务,前往复旦大学攻读心理学研究生。当我初到中国,我对这个国家一无所知,语言、文化、习惯,都让我感到仿佛置身陌生的环境。然而,我并没有因此而气馁,我坚信教育是连接世界的桥梁,所以我投身于教学工作,希望通过教育来建立起与学生们的联系。
近日,中国驻伊朗大使馆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提醒在伊朗的中国公民尊重当地公序良俗。文中提到,近日某中国公民在伊朗旅行时有违背当地公序良俗的行为,并在社交媒体上炫耀,造成不良影响。此事一经公布,立即在国内网络上引起了热议。有网友发现,一名在伊朗旅游的小伙曾拍摄多条与伊朗当地女性有关的视频,其中有些言行与伊朗当地公序良俗相违背。
相信很多观众都知道“战旗是一个人的直播平台”这句话是在调侃谁,身为国服曾经的第一德莱文,文森特在战旗一待就是五年,这五年里其他主播纷纷离开战旗,只有文森特对战旗不离不弃携手同行。 五年前文森特入驻战旗的时候,曾承诺过只要平台还在,他就不会走,但如今战旗虽然还在,却已经是名存实亡。直播行业竞争太大,战旗没能顶住行业内的压力,虽然不像熊猫和全民等平台直播倒闭,但也很难维持自己的直播业务,为了生存,战旗选择解约平台主播,效仿龙珠直播转型。
#韩国工作##韩国生活##韩国创业##赚钱##宋承宪##东北妹子##80后#这是我们讲述的第2316位真人故事2013年,我因工作来到韩国,遇到偶像宋承宪,并为他做了一次翻译。这份工作,不但给我带来了惊喜,而且薪水和待遇都非常不错。但是,隔年我就辞职了,并开始自己创业,4年我竟赚了500万。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记者在印度屡屡遭受不公正、歧视性待遇。继2016年3名新华社驻印度记者因签证续签困难而被迫回国后,近期又有多名中国媒体驻印记者签证续签申请被拒、遭印方强制限期离境。新华社记者胡晓明就是此番风波亲历者之一,以下为他自述的亲身经历:2017年2月,我赴任新华社新德里分社社长,常驻印度6年。
今天聊聊外汇管制的问题。中国内地居民为什么不能自由投资海外房产?那些明星大佬为什么可以?如果他们的投资赚钱了,就可以拿回国内吗?钱出去受到管制,那么进来为什么也要受到管制?国人海外买房,合法的方式有哪些?先来举个例子:前几年在国内互联网上有不少港股、美股开户的广告。当时很大一部分参与的人,今天一分钱都拿不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