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年的大移民
又称洪武大移民
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
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
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
我们熟悉的瓦屑坝、山西洪洞
它们一南一北构成了
明朝初年巨大的移民集散地
(明初移民图,参考《中国移民史》)
(山西洪洞大槐树公园,摄影师@太白雪)
安徽地跨南北
是中国南北文化的交融地
从移民来源上看
淮河两岸地区
主要来自北方的移民
皖江地区则主要来自
江西和本省皖南地区的移民
我们先看一张明朝洪武京师移民图
(明朝洪武京师移民图,参考《中国移民史》)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
明朝安徽地区各府的移民情况
明朝时期
安徽隶属于南直隶(南京)
按照今天的行政区划,安徽境内有徐州的砀山和萧县两县,凤阳、庐州、安庆、池州、宁国、太平、徽州六府以及滁州、和州、广德三个直隶州。
(明南京地图,
葛剑雄主编的《中国移民史》中
对南直隶各府州移民数据进行了一个统计
我们对今属于安徽各府州的数据
进行重新制表
(安徽移民户籍表,参考《中国移民史》)
江淮地区自南宋开始
就成为南北政权的对峙区
直到元灭南宋
这一期间
江淮地区饱受战争摧残
土地荒芜,饿殍千里
人们四处逃难,远离家乡
(金、南宋对峙图,
蒙元统一中国以后
并不了解农业的重要性
元初统治者认为:
“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
这样使得大批的肥沃农田变为牧场
大批的农民或死或逃
元朝末年
淮河地区又是农民的起义区
战争让本就处于崩溃边缘的人民
再一次陷入水深火热
人间战火连天,朝廷统治腐败
然而此时正逢我国气候大变
十三世纪末到十四世纪初
我国气候转向严寒
据记载1309年
无锡一带运河结冰
公元1329年冬
太湖结冰数尺,人履冰如平地
连耐寒的桔树都冻死了
明朝初年严寒还在继续
地处岭南的广东沿海地区
都雪花纷飞
此时中国大地上的人民
是饥寒交迫,民不聊生
朱元璋打下的天下
是一个满目疮痍的江山
摆在朱元璋面前的一大难题
是如何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
怎么巩固大明新王朝的统治
“移民”
成为了明初一项重要的政策
朱元璋起义时
亲眼目睹了家乡凤阳的惨淡景象
凤阳作为朱元璋的家乡
又是淮西集团的诞生地
朱元璋有意在家乡建中都
但是人力的匮乏已达到想象的极致
于是朱元璋开始着手移民大计
凤阳府大概范围为今天淮河两岸,包括宿州(除砀山、萧县)、淮北、淮南、蚌埠、阜阳、亳州、六安的霍邱、滁州的定远、明光、凤阳、天长,以及江苏的泗洪、盱眙。
最开始移民的是张士诚支持者和方国珍旧部
洪武七年
那就是迁江南移民14万至中都
这些人基本来自苏南和浙江一带
作为大明朝的中都
军籍移民也是明初移民类别之一
朱元璋创立了卫所制度
5600人为一卫
1120人为一千户所
军士全部别立户籍
称为“军户”
要求军人家属必须随军
从明朝洪武时期移民类别可以看出
凤阳府军籍移民是最多的
(洪武时期安徽移民类别,参考《中国移民史》)
此外
来凤阳府营建中都的工匠和
大批被流放的罪犯、官员
以及来自北方的降民和战俘
都是凤阳府重要的移民类别
其中山西移民主要分布在宿州地区
宿州、怀远以西有大量的山东移民
淮河两岸地区移民来源复杂
以江南地区、山东以及山西的移民为主
(凤阳中都城遗址,
位于江淮中部的
庐州府、滁州、和州
具有鲜明南北混移特色
该地区主要是今天的六安市(除霍邱)、合肥市(除长丰北部)以及无为、来安、全椒、含山、和县、湖北英山等县
这一带移民相对均衡
其移民主要来自
应天府(南京)、徽州、宁国
以及江西和北方地区
江西和皖南移民占比最高
滁州、和州与应天府相邻
除了江西大量的移民以外
苏南及附近地区移民也占比很重
(位于巢湖边的长临河镇,很多氏族都自江西瓦屑坝,摄影师@上骑艺林)
安徽北部移民类别多
皖江两岸移民则比较单一
基本来自江西和本省的徽州
皖江两岸主要移民地是今天的安庆市、池州市以及铜陵的枞阳县
在安庆很多氏族族谱中都有记载
先人来自江西瓦屑坝
这瓦屑坝是明朝初期
中国南方重要移民集散地
是鄱阳湖边的一个古老渡口
因年代久远,移民后代随着传说的递减
逐渐淡忘了具体祖居地
将记忆的思路定格于“瓦屑坝”
似乎“瓦屑坝”成了原居地
这是一种思乡情结的归宿
就像华东等省区只记得“大槐树”一样
实际上瓦屑坝移民原居地分布在
江西饶州(鄱阳)、九江两府各县
(瓦屑坝移民遗址,
(江西瓦屑坝,图片源自@网络)
“江西老表”的称呼
源于江西的大移民
安庆和池州地区
来自江西移民最多
安庆府42万居民就有
27万来自江西瓦屑坝
典型的例子就是
皖西南地区的方言
它们基本属于赣语系
(赣语方言发音)
(安徽移民分布图,参考《中国移民史》)
对于安徽的移民多样性
这里无法全部写出
只能从整体上来述说
历朝历代安徽都有移民
但明初的移民是最具有代表性
影响也是最为深远的
你的祖上是从哪里移民来到呢?更多神州地理历史探秘知识,在这里,一起探秘神州!
参考资料:葛剑雄《中国移民史》
在今天河北省南部、山东省西部、河南省北部一带的村庄,关于村民的来源,“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几乎成为共识,就是在明初的大移民中,均来自于山西省洪洞县一带。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卫星图但是在河北省东南部,与山东省仅一河之隔的馆陶县志书记载中,虽然绝大部分村庄来历的记载均为“明永乐二年,奉诏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民来此定居”,但是仍有3个村庄的来历却并非是山西省,据1999版《馆陶县志》:
在今天的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大部、山东省西部和西南部,广为流传着 “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古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的歌谣。并且在大家的认知里,明朝的大移民,都是从洪洞县大槐树开始的,那么这个说法正确吗?清朝的洪洞且c清朝洪洞县城图其实任何新兴的事务都有一个探索、总结经验、扩大的过程。
明朝初年的大移民又称洪武大移民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我们熟悉的瓦屑坝、山西洪洞它们一南一北构成了明朝初年巨大的移民集散地(明初移民图,参考《中国移民史》)(山西洪洞大槐树公园,摄影师@太白雪)安徽地跨南北是中国南北文化的交融地从移民来源上看淮河两岸地区
“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1993年,全世界最大的移民工程---三峡移民轰轰烈烈开始了。为了支援三峡建设,长江两岸共有20多个县、277个乡镇、1680个村、将近130万库区人民,挥泪作别故土,叩别祖先,像漫天的尘埃,从此落尽了全国各地。他叫刘敏华,湖北秭归县郭家坝镇人。身为三峡移民的他,正要将自己的家搬往另一处,不久后他的祖屋即将沉入水底。
在华夏文明的灿烂星河中,作为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中医药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当我们回望中医药的历史,总有一些地方、一些人,承载着民族记忆,担当着文化传承,而“中华药都”安徽亳州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这片诞生了神医华佗,有着1800多年中药种植、加工、贸易历史的土地,依托中医药的独特优势,走出了一条传统与现代交相辉印的发展之路。
安徽第二大城市,芜湖市,看看这城市建设和环境处于什么水平芜湖市位于中国东部,是安徽省的第二大城市。作为一个富有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芜湖在过去几十年里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本文将重点探讨芜湖市的城市建设和环境状况,以了解这座城市目前的水平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一、城市建设1. 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
公益讲座1道题只需要45秒?没错,今晚7点半,资料男神特雷西老师带你寻找资料题目里面的答案规律,带你不动笔秒杀资料分析,轻松秒杀省考资料!今晚19:30分-21:30分就可以上课了资料分析答题技巧欢迎加小编微信:qihangyangzi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入编好机会!全国各地事业单位招聘公告!今日全国各省份事业单位发布招聘公告。
大皖新闻讯7月6日,安徽省发改委网发布池河防洪治理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报告审核前公示。据公示,池河防洪治理工程涉及滁州市的定远县、凤阳县和明光市3个县(市)10个镇(街道)18个行政村(社区)。规划内容:建设征地及影响范围、实物调查、农村移民安置规划、城(集)镇移民搬迁安置规划、专业项目处理、临时用地复垦规划及耕地占补平衡、移民实施进度与实施管理、移民合法权益的保障、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征地移民补偿投资估算等。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6月8日,安徽省发改委网发布安徽省淮河一般行蓄洪区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审核前公示。据公示,安徽省淮河一般行蓄洪区工程规划区域:本工程主要涉及阜阳市的颍上县;淮南市的谢家集区、田家庵区、寿县和毛集实验区;合肥市的长丰县;宿州市的埇桥区、灵璧县等4市8个县(区)的14个乡镇57个行政村(社居委)。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安徽省各个城市经济发展和区划变迁的故事,例如合肥市、阜阳市、安庆市等等。今天,我们聊聊安徽省的滁州市。滁州市是安徽省下辖的16个地级市之一,同时,也是安徽省的重要城市。目前,滁州市总人口400万,合计下辖了8个区县。那么,滁州市8个区县的区划格局,到底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