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1月8日,三峡大江截流仪式在宜昌三峡工地举行。周国强 摄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三峡工程自此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建设历程,创造了百万人口迁移的世界壮举,形成了内涵为“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的三峡移民精神。
2010年10月23日,在三峡截流纪念园里,还能看到三峡大坝坝址——中堡岛示意图。周国强 摄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资深摄影记者周国强30年来多次赴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中堡村、东岳庙村,用手中的镜头为5户移民家庭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影像。今年4月3日,长江日报记者辗转联系上了周国强镜头中的3位主角——68岁的陈世寿、66岁的陈义强和53岁的赵春合。
谈起近况,陈世寿找了五六位年龄相仿者组建了乐队;不再摆摊卖肉的陈义强,现在每天到处走一走,开始适应养老生活;泥瓦匠赵春合如今基本上干完活就能拿到工钱,这让他“非常满意”。
68岁的陈世寿:找了五六位年龄相仿者组建了乐队
1994年2月10日农历大年初一,三峡中堡村3组移民陈世寿在临时修建的住屋前,舞动自己花200元扎的土狮子。周国强 摄
“几个人唱了一场,每人拿到了120元,还不错。”68岁的陈世寿在电话里谈起近况时说。钱虽然不多,但可以弥补一下家用。更重要的是,陈世寿觉得找到了自己的新价值。
陈世寿原是三峡中堡村人,一直住在如今坝上的位置。1993年,他重新搬迁回了中堡村,成了三峡移民之一。
2001年,陈世寿建起了一栋三层小楼,结束了一家人在临时住房生活的日子。2013年2月8日,在陈世寿家小楼前,周国强帮他拍下了一张“全家福”。
2013年2月8日,陈世寿(右二)在自家三层小楼的门口与家人合影。周国强 摄
当年的“全家福”上有5口人,陈世寿夫妻和小女儿、女婿,以及小外孙李明辉。那天,老母亲王和珍不在家,没有出现在照片上。
4月3日上午,陈世寿给记者发来了一张最新拍摄的合影,夫妻俩簇拥着98岁的王和珍,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2022年4月3日,陈世寿夫妻与98岁的母亲王和珍在家门口合影。王金辉 张鹏 摄
陈世寿告诉记者,小女儿和女婿现在都在外地打工,小外孙李明辉现在宜昌读大学,即将毕业。对于外孙未来的工作意向,陈世寿很淡定:“年轻人有自己的想法,随孩子自己吧!”
陈世寿从小学习舞狮、舞龙和锣鼓等,天赋很高。虽然不识字,但他从乡间老人们的传唱中学会了《黑暗传》,“能一口气唱上4个小时”,加上打得一手好锣鼓,十里八乡有白喜事,都会请他去唱一唱。
因为功底扎实,他的“出场费”也在逐渐提高,从最开始一场30元,变成了现在一场120元。
不久前,陈世寿找了五六位年龄相仿的老人,组建了一个农村乐队,专门在村民办丧事时表演。“每场人均有120元收入,有时还有额外的红包。”陈世寿说,唯一麻烦的是“这个活有些辛苦”。
回首30年来的生活,陈世寿觉得一切都还比较顺。让陈世寿着急的是,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自己年龄又日渐增长,舞狮、唱《黑暗传》等传统手艺后继无人。
“我就是想收个徒弟,好把老祖宗留下的这些手艺传下去,不能在我手上断了。”陈世寿电话里对记者说。
66岁的陈义强:不再摆摊卖肉,每天到处走一走
1993年5月30日,三峡中堡岛南岸老码头,陈义强(中)帮乡亲搬迁,将拆下的预制板抬上拖拉机。他们身后是未来三峡大坝的坝址——中堡岛。周国强 摄
“我已经正式退休,开始适应养老生活。”长江日报记者联系上66岁的陈义强时,他正在散步。骤然松弛下来的生活状态,让他一时有点不太适应。
1994年,陈义强作为第二批移民,搬迁到了三斗坪镇新生村,从此开启了崭新的生活。搬迁后,陈义强在离家不远的鸡公岭菜市场上租了摊位,专门卖肉,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摆肉摊其实是个很辛苦的活。”陈义强笑道,“一般人吃不消。”每天清晨,他要去五六里外的屠宰厂进肉,一进就是上百斤,然后再拖到摊位上出售。
“从进货到卖完,一天至少要工作10个小时。”陈义强说。20多年来,陈义强进肉的工具从自行车变成了摩托车。最近几年,骑不动摩托车后,他就花钱请人拖运,“原来年轻、身体好,现在还是要服老”。
陈义强儿女双全,大女儿早已外嫁,小儿子如今在外打工。虽然肉摊收入尚可,但他始终不肯劝儿子接手,“这一行太辛苦,我舍不得让儿子吃苦”。
如今,陈义强的孙子11岁了,在当地读书。儿子儿媳在外,他和老伴平时就帮忙照顾孙子,“平时也忙得很”。
2022年4月3日,陈义强在自家门前的留影。李佳佳 摄
考虑到年龄和身体状况,陈义强已经不再摆摊卖肉了。“现在每天就是到处走一走,有时确实也感到很无聊,但又不知道可以做点什么,还是要慢慢适应。”
回首过往,陈义强觉得很自豪。他说:“我一生最骄傲的事,就是靠自己的双手养大了一双儿女,没有成为社会的负担。”
53岁的赵春合:现在基本上干完活就能拿到钱
“我很忙,手上的活不少。”记者联系上53岁的赵春合时,他正在工地上忙碌,约好中午12点半再联系。刚采访完,他就又忙着去工地干活。
1993年,赵春合一家搬迁到中堡村12组的临时房。当年5月31日,周国强来到赵春合家中,给他和时年7岁的外甥汤福军拍下合影。
1993年5月31日,三峡中堡村12组移民赵春合的新家,保存多年的《红色娘子军》画报成了时髦的墙纸,右边是他7岁的外甥汤福军。周国强 摄
当时的房子墙面还是砖面,为了挡灰,赵春合保存多年的《红色娘子军》画报变成了时髦的墙纸。一张贴着白瓷砖的小桌子格外抢眼。
1995年,赵春合家盖起了两层楼的新房,墙面抹了水泥,还刷了油漆。
2013年2月8日,周国强再次来到赵春合家中,给当时27岁的汤福军及其8个月大的儿子汤驭龙拍下了一张照片。当年照片里贴着白瓷砖的小桌子,还保存完好。
赵春合有一个姐姐和两个哥哥,汤福军是大姐的孩子。搬迁前后,姐弟4家一直住得很近。
赵春合告诉记者,两张照片里的小桌子已经“退役”,但他舍不得丢,而是珍藏了起来。“算是一个念想,每次看到桌子,就回想起当年的生活。”
如今,汤福军是当地一家空调专卖店的售后安装人员,汤驭龙也已读小学。
2022年4月3日,赵春合发来了自己去年7月在宜昌长阳旅游的照片。
赵春合自己的职业是泥瓦匠,已经干了20多年,平时在家附近接活。“这一行收入还行,一个大工一天有280元~300元。”赵春合说,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这活不是每天都有。他说:“一年基本只能干7个月左右,一年收入在5万元左右。”
赵春合有一个女儿,已经成家,女儿现在有两个孩子。女儿和朋友合伙在宜昌开了一家母婴用品专卖店,两个孩子也带在身边照顾。
为了增加收入,56岁的老伴黄文梅也经常跟着赵春合上工地,“她只能做小工,一天只有180元~200元”。
2021年,赵春合夫妻带着一些人去了陕西的工地,干了3个月。“以前干完活,工资一般都要拖欠到年底才给,甚至还有拖欠几年的。”近年来,随着国家整治力度的加大,农民工的权益越发得到维护,他再也不担心工资被拖欠了。
“现在基本上干完活就能拿到钱,我非常满意。”赵春合说。
(长江日报记者史强 通讯员周娣)
探寻世界尽头,尽在六六途游。欢迎收看我们的节目,我是移民哥,我国凭借着强大的基建技术,创造了许多震惊世界的奇迹,而在我国创造的许多奇迹当中,无疑,三峡大坝可以说是名气最大的一个了,而如今三峡大坝的建立,已经经历了14年之久,相比当初三峡大坝建立之时,所耗费的巨大人力物力,很多人就非常好奇,三峡大坝当初的建立到底是否值得?
享誉“全球一号水电工程”称号的三峡大坝,在抗洪,发电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06年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始投入使用,至今已为人民服务近18年了,创造了数以万亿计的经济价值。但它能否持续为人民服务呢?如果老化拆除,它带来的巨大经济效应会不会随之消失?甚至是否会造成川渝地区发生洪涝等巨大破坏呢?三峡大坝的使用年限
【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及时获取国际教育,科技,文化,经济及世界语(esperanto)最新资讯】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工程,其建设时间之长、建设难度之大、涉及难题之多,是全世界范围内都不曾遇到过的。这其中,最大的困境,恐怕还在于水库修建区域的大量居民应该如何疏散。上百万人,背井离乡,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安置会成为巨大的不稳定因素,而如果妥善安置则不仅能完成项目,还能作为中国管理水平的样本以鉴后世。
网上关于三峡工程的报道多如牛毛,其中有真有假,令人难以辨别。作为专注于报道水利水电工程领域的小编,在查阅了诸多官方公布的资料数据后,决定给大家分享一下我所了解的关于三峡移民费用的信息,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尽可能真实的了解三峡工程的建设状况。01、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以下几点事实一、三峡工程是一项耗时很长的大型工程,在项目建设之初,是不可能完全预料到后期整个移民费用的最终花费的。
三峡工程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建设难度最高、综合效益最优的水利枢纽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三峡工程的建设,不仅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也为全球的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三峡工程的建设也牵动了千万人的心,因为它涉及到了113万人的移民安置问题。这些移民中,有一个人的故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我们都知道,所以从奉节坐船至宜昌,游长江三峡花费的时间最短,到底?详细列表如下。目前暑期奉节登船的三峡游船有第一天:奉节提前到达奉节,18:00-20:00奉节港登船,在游轮前台办理入住;其中新高湖号和凯蕾号第二天是停靠巫山港,维多利亚3号和总统2号是停靠巴东港。2、奉节-宜昌的三峡游船票价格:新高湖号游轮的船票价格最便宜,分为一等舱,二等舱,三等舱等房型,可入住2-6人。
网上关于三峡工程的报道多如牛毛,其中有真有假,令人难以辨别。作为专注于报道水利水电工程领域的小编,在查阅了诸多官方公布的资料数据后,决定给大家分享一下我所了解的关于三峡移民费用的信息,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尽可能真实的了解三峡工程的建设状况。01、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以下几点事实一、三峡工程是一项耗时很长的大型工程,在项目建设之初,是不可能完全预料到后期整个移民费用的最终花费的。
如果说,三峡工程是一座历史丰碑,三峡移民就是托起这座丰碑的基石;如果说,三峡工程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观,三峡移民就是创造这一奇观的民族工匠。从1992年到2018年,秭归移民搬迁建设长达26年。今天,站在世纪工程的肩膀上,眺望雄伟的三峡大坝和高峡平湖胜景,回首三峡移民26年沧桑岁月,一幕幕三峡移民告别故土、抛家舍园的动人情景,一幅幅屈乡儿女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恢弘画面,象奔腾不息的长江水在我们心中涌动。
来湖北宜昌,一定要来三峡大坝看一看。三峡大坝我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陌生,这是一项世纪工程,解决了很多当时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今三峡大坝以5a景区的姿态免费向人们开放。可以说非常值得一去。我们从宜昌市区出发,想要自驾去三峡大坝,听当地朋友说想进入三峡大坝是需要办理车辆通行证的。我们可以选择提前在网上小程序办理,也可以在进入三峡大坝之前的检查站现场办理。
11994年12月14日,经过长达40年的论证后,三峡大坝正式开工建设。波涛汹涌的长江被横腰拦截,一场人类驯服自然的奇迹在这里上演。为了驯服滚滚江水,1993年起,三峡两岸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移民计划。113万人登上远行的游轮,含泪和故土告别,踏上了远离家乡的旅程。然而在长江岸边的废弃窝棚里,还住着一个顽固的“钉子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