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儿童歌曲《中国娃》中有句歌词,唱的是“祖籍在那山西大槐树地下”。其背后的历史指的就是从明朝初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前后,明朝政府在山西进行了历时五十年,人数达数十万,迁出范围涉及河北、河南,江苏,福建甚至台湾的一次大规模的强制性移民。
这次移民是有史料记载以来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范围最广、意义最深远的大移民事件。由于当时明政府把这些移民都集中在洪洞县古大槐树下,进行登记注册后强制带走,所以绝大部分移民后裔都把祖先出发的最后之地洪洞作为外迁之前的祖籍,将这棵大槐树作为祖籍的标志。后世也因此把这次迁徙俗称为“山西大槐树迁徙”。
这次迁移也是明朝政府的无奈之举。元朝末年,黄河几次大泛滥,史书记载山东东南地区还经历了大地震。朱元璋、陈友谅又长期在长江下游大战,搞得中原地区一片狼藉。与此相反,当时山西周围群山环绕,百姓安居乐业,元朝的铁蹄,农民起义的战火,对山西都鲜有影响。为了恢复中原地区和沿海地区的生产力,明政府只好开始从当时地少人密的山西调拨人口过去。
当时,明政府完全不顾移民地区百姓的想法,贴出告示:“愿意移民的人,在家等待。不愿移民的人,三天内赶到洪洞县的大槐树下集合。”于是,三天内大约有十来万不愿离乡背井的人聚集到树下,大批官兵突然将他们通通围住,全部捆绑起来,在百姓一片哭喊叫骂中开始登记造册。移民们临行之时,悲伤地看着故乡,听着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鸹发出一声声哀鸣,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为此,大槐树和老鸹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据说当时官兵怕有人逃跑,就在移民们的小脚趾上砍了一刀来识别身份。因此,移民后裔的小脚趾甲都是复形的,也因此留下了“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足趾验甲形”的话。
还有在迁徙过程中,移民们都是被反绑着双手来长途迁移的,所以在上厕所的时候需要先把捆住手的绳子解开,移民的后裔就习惯把上厕所称之为“解手”。
为了不忘故土,许多移民后代都纷纷登记族谱,将迁徙的事记录下来,这也成为这次迁徙的佐证。如湖北省宜城县郭海村《周氏祖碑》载: 始祖周继全,自洪洞古大槐树筷子巷迁到宜城县关集,后居张家村,又改为周家楼。还有些移民到了迁徙地后,还是用原来的故乡名字来命名村名,如北京郊区有赵城营、红铜营、蒲州营、长子营等,根据考证他们都是明朝从赵城、洪洞等地迁去的。
如今,已经六百多年过去了,每年的四月初,山西洪洞当地都会举行“寻根祭祖”的活动。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份,四百多个县,包括海外华人的大槐树后裔都会返乡祭祖。
今天在黄河和淮河流域,还流传着“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古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的歌谣。尽管在当时,这种强制移民是无情的,但是从今天中华民族的大团结的角度来看,的确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也是我们这个民族源源不断生命力的见证。
网上有句歌谣这样唱:问我先祖哪里来,家在山西大槐树。很多人说,现在大半的中国人,都跟这里脱不开关系。尤其河北、山西、山东、安徽等地,上了年纪的人还会讲各种迁徙传说。那么,山西大槐树到底是个怎么样的地方?到底迁出了哪些姓氏,又有哪些故事呢?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从广义的范围讲,大槐树移民,是从从北宋末年南迁,到明朝洪武、永乐形成高潮,一直延续到清代中叶的一场人口大迁徙运动。
在元朝近百年的统治下,中原地区民不聊生,自然灾害频有发生,加上统治者的高压统治,终于在元末导致红巾军起义,战乱纷争,人口大量减少。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又发生了“靖难之变”战乱四年,又一次造成河北、山东、河南、皖北、淮北等地的荒凉局面。明朝时期,当时将山西境内的许多移民集中到洪洞大槐树这个地方,再分批迁往其他省份。
古代,迫于战乱、自然灾害等主客观因素,先民会迁到其他地方避乱或谋生。历史上大的移民活动,比如有西晋永嘉之乱、唐代安史之乱和北宋靖康之难所引发的移民浪潮。在明初,则有洪洞大槐树移民。那么明初移民浪潮为什么会出现山西大槐树移民呢?(山西洪洞大槐树)出现山西大槐树移民浪潮,有着元末明初这一特殊时代的背景。一是元明两个朝代更替,战争必不可少,再加上明朝内部对皇位的政争—靖难之役—也以战争的形式表现,战争导致大量人口死亡。
一,相传600多年前,朱元璋一统天下,由于连年战乱和天灾,导致全国各地的人口,已经屈指可数,田地也已荒芜。可,朱元璋率弟兄们拼死拼活,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却没有人干活,没有收获,无法纳税,需要移民填充,于是,朱元璋就盯上了,当时人口最多的山西人。在山西洪洞县城北二里的贾村西边,有座广济寺,殿宇巍峨,僧人众多,香客来往不断。
山西洪洞大槐树,位于山西省洪洞(tóng)县。每年临近四月一日,就会有许多小鸟从四面八方飞来,栖息到洪桐大槐树的一棵棵树木上,第二天清晨又消失得无影无踪。到清明时分,是最多的,之后渐渐减少,到四月十日后,就几乎没有了。真是神奇!这些小鸟被称为“相思鸟”,仿佛是曾经从这里移民的乡亲们,每年回来看看这片故土,又相继飞往他乡。
“若问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句耳熟能详的谚语,反应的正是明朝时的一场规模空前的移民浪潮。乔楔亭曾经在《题大槐树拟古并序》记载说:“余尝游于豫、燕、晋、齐、陇间,每询姓氏祖籍,多以洪洞大槐树对”。直到今天,从东北到江苏,从陕西到山东,很多人的家谱中都会记载着老家是山西洪洞。
著名儿童歌曲《中国娃》中有句歌词,唱的是“祖籍在那山西大槐树地下”。其背后的历史指的就是从明朝初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前后,明朝政府在山西进行了历时五十年,人数达数十万,迁出范围涉及河北、河南,江苏,福建甚至台湾的一次大规模的强制性移民。这次移民是有史料记载以来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范围最广、意义最深远的大移民事件。
陕西省位于黄河中游。元属陕西行中书省,明置陕西承宣布政使司。甘肃省在我国西北部,元属陕西行中书省,明属陕西布政使司。宁夏在我国西北部,元置宁夏路,属甘肃和陕西行中书省,明置宁夏府,后改宁夏卫,属陕西布政使司。明朝陕西布政使司辖八府,二十一属州,九十五县。洪武二十六年编户二十九万四千五百二十六,口三百三十一万六千五百六十九...
“若问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句耳熟能详的谚语,反应的正是明朝时的一场规模空前的移民浪潮。乔楔亭曾经在《题大槐树拟古并序》记载说:“余尝游于豫、燕、晋、齐、陇间,每询姓氏祖籍,多以洪洞大槐树对”。直到今天,从东北到江苏,从陕西到山东,很多人的家谱中都会记载着老家是山西洪洞。
发生于明代洪武、永乐年间的大移民,是一个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历史大事件。如今时空已穿过四五百年,先祖们迁徙的悲壮故事早已远去。然而,在我国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安徽、江苏、浙江等地,迁徙先祖留下的子孙们,却仍然代代传唱着这难忘的歌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鹤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