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句歌谣这样唱:问我先祖哪里来,家在山西大槐树。
很多人说,现在大半的中国人,都跟这里脱不开关系。尤其河北、山西、山东、安徽等地,上了年纪的人还会讲各种迁徙传说。
那么,山西大槐树到底是个怎么样的地方?到底迁出了哪些姓氏,又有哪些故事呢?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
从广义的范围讲,大槐树移民,是从从北宋末年南迁,到明朝洪武、永乐形成高潮,一直延续到清代中叶的一场人口大迁徙运动。
狭义上来说,主要是说指明朝洪武、永乐两朝间的大槐树移民潮。
我们今天讨论大槐树移民,主要以移民的数据和分布为重点,关于背景就不展开说了。
大槐树迁徙姓氏
公元1370年到公元1417年,将近50年的时间内,大槐树移民潮18次,涉及的姓氏达1230个,由这里迁往各地的移民后裔,数以亿计!
根据现代研究者根据诸多县志、史料、碑刻的考证,将出现较多的800余个姓氏信息截图列举如下:
前面提到移民后裔的上亿的人口数量,也是根据县志和众多史料佐证的估算值。但就算是放在现代,这个人口也不算小数目。
据《明史·地理志》、《续文献通考·卷13》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全国户口数为10654362户,59873305口。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国有56052860户,60545812口。
相距12年,户增加5398498,口增加672507。特别是洪洞大槐树移民地区的人口增加更为明显。
《明实录》记载中:永乐十五年(1417),明朝的总人口数为51501867人。
大槐树移民分布
从洪武元年(1368)开始,到永乐十五年(1417)结束,历三朝50年。被移之民以晋南为多,其次为晋东南、晋中数县。
据孔尚任总纂的清康熙版《平阳府志·户口》记载,移民最多为平阳府。
《山西通志》记载民初移民情况
根据《明史》、《明实录》、《日知录之余》等正史及笔记史料的记载,明朝移民来源分布在今18个省级行政区(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古、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及下属共500多个县。
移民后裔更是分布在30个省市,2217个县市。
其中河南123个县市,北京、天津、河北142个县市,山东109个县市,山西104个县市,江苏、安徽、湖北、湖南316个县市,陕西、甘肃、宁夏182个县市,黑龙江、吉林、辽宁171个县市,浙江、福建、江西227个县市,广东、广西、贵州248个县市,四川、内蒙古、青海274个县市,云南、西藏、新疆210个县市,海南、台湾111个县市。
海外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100多个国家。
所以如果各位常常听到身边老人说起大槐树移民,可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是几百年前的先祖们,经历的切切实实的跋涉与奔波。
争论与传说习俗
先说争论吧。很多人说,平阳府下一个洪洞县,怎么可能提供如此巨量的移民来源。
这点其实和“湖广填川”中麻城孝感乡的情况类似,不止是作为移民源头,更是中转站。
正史中的确没有明确记载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集中移民,但记载迁移山西平阳府之民有多处。
洪洞是平阳府人口大县,宋金之际,洪洞县经济文化更是发展鼎盛,这种情形一直保持到明初。
成化版《山西通志》记载,洪洞是平阳府内唯二的户口最多的县,交通地理位置也非常好,大槐树旁有明朝南北交通的官路,官方选择从此移民,自然而然。
另外,从明朝移民分布的今18个省(市)地区,收集的省志、县志、碑刻、后裔描述记载中,也可证明:
如《温县志》、《宝丰县志》、《宁阳县志》、《丹风县志》、《商南县志》、《山阳县志》等。
关于移民后代小脚趾指甲有两瓣、上厕所成为“解手”的说法,也是传说甚广,并且在“湖广填川”中也有类似的说法。
还有哪些传说或者习俗,以及文中没有提及的姓氏源流,欢迎各位留言补充哦~
喜欢文章的话,记得 哦
关注→←,查看更多姓氏|族谱|宗祠|传统文化文章,
寻根查谱,公众号或百度搜索,认准我们的头像标志哦~
当我们打开网页,随便一搜“山西洪桐大槐树”,便可以看到很多有关大槐树移民的文章。其中有人说: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明初大槐树移民的后代。时至今日大槐树移民的后代不断开枝散叶,其人数早已接近了2亿人,而且范围也遍布全国各地,包括宝岛台湾。除此之外,在河南、山东、河北的很多家庭里,都会有一本代代相传的族谱,打开族谱就能发现,这些人大都是洪桐大槐树移民的后代。
生活不可能像你想的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的那么坏。——莫泊桑《一生》天涯咫尺间,秋风萧瑟了落叶,枯黄的缱绻着不了情,是根的呼唤,是土地的呐喊。落叶归了根,浮云化了雨,我漂泊的心无处安放,哪里是我的故乡?年前轻狂铅华洗,雨打梦中湿莲花,一个翻飞的梦,是我心心念念的理想。落叶总是念着根,流水总是思着海。恋,恋,恋,一场繁花落,念,念,念,无处可言诺。
在元朝近百年的统治下,中原地区民不聊生,自然灾害频有发生,加上统治者的高压统治,终于在元末导致红巾军起义,战乱纷争,人口大量减少。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又发生了“靖难之变”战乱四年,又一次造成河北、山东、河南、皖北、淮北等地的荒凉局面。明朝时期,当时将山西境内的许多移民集中到洪洞大槐树这个地方,再分批迁往其他省份。
“宁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每逢乱世,往往人头滚滚,血流成河。心狠如曹操,也不由得哀叹道“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根据史料的记载,南宋末年,仅南中国的人口便已经超过了八千万,而经过元末数十年混战,等到朱元璋推翻元朝时,整个中国的人口竟然只剩下了一千六百五十万,仅为南宋的五分之一,朱元璋为了重整山河,在大槐树下发起了一场迁延数十年,影响十八省,涉及1230个姓氏的山西移民浪潮。
前言:“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首歌谣,在我国流传甚广。不仅是山西省境内,就连千里之遥的安徽省以及江苏省都有不少人听过,甚至不少人说洪洞(tóng)县大槐树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过大家听过归听过,能够把这句话中涉及到的历史变迁讲明白的人就少之又少了。很多人在年幼时,听长辈们娓娓道来先祖的故事,得知山西大槐树的历史。
“若问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句耳熟能详的谚语,反应的正是明朝时的一场规模空前的移民浪潮。乔楔亭曾经在《题大槐树拟古并序》记载说:“余尝游于豫、燕、晋、齐、陇间,每询姓氏祖籍,多以洪洞大槐树对”。直到今天,从东北到江苏,从陕西到山东,很多人的家谱中都会记载着老家是山西洪洞。
网上有句歌谣这样唱:问我先祖哪里来,家在山西大槐树。很多人说,现在大半的中国人,都跟这里脱不开关系。尤其河北、山西、山东、安徽等地,上了年纪的人还会讲各种迁徙传说。那么,山西大槐树到底是个怎么样的地方?到底迁出了哪些姓氏,又有哪些故事呢?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从广义的范围讲,大槐树移民,是从从北宋末年南迁,到明朝洪武、永乐形成高潮,一直延续到清代中叶的一场人口大迁徙运动。
在元朝近百年的统治下,中原地区民不聊生,自然灾害频有发生,加上统治者的高压统治,终于在元末导致红巾军起义,战乱纷争,人口大量减少。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又发生了“靖难之变”战乱四年,又一次造成河北、山东、河南、皖北、淮北等地的荒凉局面。明朝时期,当时将山西境内的许多移民集中到洪洞大槐树这个地方,再分批迁往其他省份。
大槐树位于山西省洪洞县,是5a级景区,是以寻根、祭祖为主体的唯一民祭圣地。洪洞大槐树移民时间主要以北宋末年南宋南迁开始,到了明朝之后达到了高潮,然后延续到清代中叶。明朝时期山西洪洞县的移民迁徙长达50年之久,涉及1230个姓氏,迁徙到各地的移民后裔达到亿计。可以说全球除了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
洪洞大槐树李姓移民表 平定李氏一支始祖讳江, 于明洪武初由平阳府洪洞县迁居平定县州南营街, 后迁居西锁簧村; 临清李氏一支始祖讳伯当, 于明永乐年间自洪洞迁居临清县城西北肖家寨村; 临清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临清县肖寨村; 新密李氏一支始祖讳政, 世居洪洞, 自永乐年间迁豫, 兄弟三人,长居密县, 次居洧川, 三居新郑, 迄今已传二十一世; 威县李氏一支始祖自明洪武末年由洪洞县二十五里方保村迁于威县直隶广平府曲周县城东北九十里的油坊村, 大始祖住魏家寨, 二始祖住李家店, 本生始祖行三讳三老
山东大槐树23个姓氏名单(历史上山西大槐树移民共涉及869个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