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句歌谣这样唱:问我先祖哪里来,家在山西大槐树。
很多人说,现在大半的中国人,都跟这里脱不开关系。尤其河北、山西、山东、安徽等地,上了年纪的人还会讲各种迁徙传说。
那么,山西大槐树到底是个怎么样的地方?到底迁出了哪些姓氏,又有哪些故事呢?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
从广义的范围讲,大槐树移民,是从从北宋末年南迁,到明朝洪武、永乐形成高潮,一直延续到清代中叶的一场人口大迁徙运动。
狭义上来说,主要是说指明朝洪武、永乐两朝间的大槐树移民潮。
我们今天讨论大槐树移民,主要以移民的数据和分布为重点,关于背景就不展开说了。
大槐树迁徙姓氏
公元1370年到公元1417年,将近50年的时间内,大槐树移民潮18次,涉及的姓氏达1230个,由这里迁往各地的移民后裔,数以亿计!
根据现代研究者根据诸多县志、史料、碑刻的考证,将出现较多的800余个姓氏信息截图列举如下:
前面提到移民后裔的上亿的人口数量,也是根据县志和众多史料佐证的估算值。但就算是放在现代,这个人口也不算小数目。
据《明史·地理志》、《续文献通考·卷13》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全国户口数为10654362户,59873305口。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国有56052860户,60545812口。
相距12年,户增加5398498,口增加672507。特别是洪洞大槐树移民地区的人口增加更为明显。
《明实录》记载中:永乐十五年(1417),明朝的总人口数为51501867人。
大槐树移民分布
从洪武元年(1368)开始,到永乐十五年(1417)结束,历三朝50年。被移之民以晋南为多,其次为晋东南、晋中数县。
据孔尚任总纂的清康熙版《平阳府志·户口》记载,移民最多为平阳府。
《山西通志》记载民初移民情况
根据《明史》、《明实录》、《日知录之余》等正史及笔记史料的记载,明朝移民来源分布在今18个省级行政区(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古、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及下属共500多个县。
移民后裔更是分布在30个省市,2217个县市。
其中河南123个县市,北京、天津、河北142个县市,山东109个县市,山西104个县市,江苏、安徽、湖北、湖南316个县市,陕西、甘肃、宁夏182个县市,黑龙江、吉林、辽宁171个县市,浙江、福建、江西227个县市,广东、广西、贵州248个县市,四川、内蒙古、青海274个县市,云南、西藏、新疆210个县市,海南、台湾111个县市。
海外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100多个国家。
所以如果各位常常听到身边老人说起大槐树移民,可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是几百年前的先祖们,经历的切切实实的跋涉与奔波。
争论与传说习俗
先说争论吧。很多人说,平阳府下一个洪洞县,怎么可能提供如此巨量的移民来源。
这点其实和“湖广填川”中麻城孝感乡的情况类似,不止是作为移民源头,更是中转站。
正史中的确没有明确记载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集中移民,但记载迁移山西平阳府之民有多处。
洪洞是平阳府人口大县,宋金之际,洪洞县经济文化更是发展鼎盛,这种情形一直保持到明初。
成化版《山西通志》记载,洪洞是平阳府内唯二的户口最多的县,交通地理位置也非常好,大槐树旁有明朝南北交通的官路,官方选择从此移民,自然而然。
另外,从明朝移民分布的今18个省(市)地区,收集的省志、县志、碑刻、后裔描述记载中,也可证明:
如《温县志》、《宝丰县志》、《宁阳县志》、《丹风县志》、《商南县志》、《山阳县志》等。
关于移民后代小脚趾指甲有两瓣、上厕所成为“解手”的说法,也是传说甚广,并且在“湖广填川”中也有类似的说法。
还有哪些传说或者习俗,以及文中没有提及的姓氏源流,欢迎各位留言补充哦~
喜欢文章的话,记得 哦
关注→←,查看更多姓氏|族谱|宗祠|传统文化文章,
寻根查谱,公众号或百度搜索,认准我们的头像标志哦~
“宁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每逢乱世,往往人头滚滚,血流成河。心狠如曹操,也不由得哀叹道“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根据史料的记载,南宋末年,仅南中国的人口便已经超过了八千万,而经过元末数十年混战,等到朱元璋推翻元朝时,整个中国的人口竟然只剩下了一千六百五十万,仅为南宋的五分之一,朱元璋为了重整山河,在大槐树下发起了一场迁延数十年,影响十八省,涉及1230个姓氏的山西移民浪潮。
“若问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句耳熟能详的谚语,反应的正是明朝时的一场规模空前的移民浪潮。乔楔亭曾经在《题大槐树拟古并序》记载说:“余尝游于豫、燕、晋、齐、陇间,每询姓氏祖籍,多以洪洞大槐树对”。直到今天,从东北到江苏,从陕西到山东,很多人的家谱中都会记载着老家是山西洪洞。
网上有句歌谣这样唱:问我先祖哪里来,家在山西大槐树。很多人说,现在大半的中国人,都跟这里脱不开关系。尤其河北、山西、山东、安徽等地,上了年纪的人还会讲各种迁徙传说。那么,山西大槐树到底是个怎么样的地方?到底迁出了哪些姓氏,又有哪些故事呢?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从广义的范围讲,大槐树移民,是从从北宋末年南迁,到明朝洪武、永乐形成高潮,一直延续到清代中叶的一场人口大迁徙运动。
据史、志、族谱等文献记载和众多的专家学者调查考证,洪洞大槐树移民多为有组织的官方移民,始于金初天辅年间(公元1117~1123),延至清代乾隆时期(公元1736~1795),历经金、元明、清四个朝代,时间跨度达六百余年。移民次数在20次以上,有确凿文献记载的即有18次。其中以明朝洪武年间移民次数最多(10次),规模最大,移民量达80万以上。
在元朝近百年的统治下,中原地区民不聊生,自然灾害频有发生,加上统治者的高压统治,终于在元末导致红巾军起义,战乱纷争,人口大量减少。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又发生了“靖难之变”战乱四年,又一次造成河北、山东、河南、皖北、淮北等地的荒凉局面。明朝时期,当时将山西境内的许多移民集中到洪洞大槐树这个地方,再分批迁往其他省份。
大槐树位于山西省洪洞县,是5a级景区,是以寻根、祭祖为主体的唯一民祭圣地。洪洞大槐树移民时间主要以北宋末年南宋南迁开始,到了明朝之后达到了高潮,然后延续到清代中叶。明朝时期山西洪洞县的移民迁徙长达50年之久,涉及1230个姓氏,迁徙到各地的移民后裔达到亿计。可以说全球除了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
在中国大部分的省份,民间都流传着一个关于山西洪洞大槐树的移民传说。传说中,很多人都说自己的祖先来自山西洪桐县。他们大多是在元末明初因为战乱、瘟疫和饥荒的背景下,被官府通过押解的方式,强制迁移到了现在的居所。在这则关于大移民的故事当中,被人提及次数最多的关键词包括大槐树、老鸹(鹳)窝、解手、小脚趾甲有复瓣等等。
古代,迫于战乱、自然灾害等主客观因素,先民会迁到其他地方避乱或谋生。历史上大的移民活动,比如有西晋永嘉之乱、唐代安史之乱和北宋靖康之难所引发的移民浪潮。在明初,则有洪洞大槐树移民。那么明初移民浪潮为什么会出现山西大槐树移民呢?(山西洪洞大槐树)出现山西大槐树移民浪潮,有着元末明初这一特殊时代的背景。一是元明两个朝代更替,战争必不可少,再加上明朝内部对皇位的政争—靖难之役—也以战争的形式表现,战争导致大量人口死亡。
一,相传600多年前,朱元璋一统天下,由于连年战乱和天灾,导致全国各地的人口,已经屈指可数,田地也已荒芜。可,朱元璋率弟兄们拼死拼活,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却没有人干活,没有收获,无法纳税,需要移民填充,于是,朱元璋就盯上了,当时人口最多的山西人。在山西洪洞县城北二里的贾村西边,有座广济寺,殿宇巍峨,僧人众多,香客来往不断。
在元朝近百年的统治下,中原地区民不聊生,自然灾害频有发生,加上统治者的高压统治,终于在元末导致红巾军起义,战乱纷争,人口大量减少。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又发生了“靖难之变”战乱四年,又一次造成河北、山东、河南、皖北、淮北等地的荒凉局面。明朝时期,当时将山西境内的许多移民集中到洪洞大槐树这个地方,再分批迁往其他省份。
山东大槐树23个姓氏名单(历史上山西大槐树移民共涉及869个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