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上饶鄱阳县莲湖乡,是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中的一个岛乡。在该乡偏南四公里处,有一个主要有胡、朱、何、高、黄、程、邵等19个姓氏,人口3500余人的自然村,叫瓦屑坝村。这里水域辽阔,自古以来,是鄱阳湖水上交通重要枢纽。
瓦屑坝村,因西汉时期,这里曾是烧窑制瓦繁华作坊区。陶瓦销往全国各地乃至皇宫,整个坝上和村庄下面全是瓦屑和瓷片(最厚的地方有3米多厚),而故名。
瓦屑坝三面环水,地形成半岛状。这里水路上通饶州府(今鄱阳县),入鄱阳湖。从瓦屑坝起航经茫茫鄱阳湖,通过九江的鄱阳湖湖口,即可达浩荡的长江。再沿长江顺江而下,可达安徽、江苏及上海,逆水而上可达湖北、湖南、重庆、四川。
瓦屑坝是江南普通的一个小村庄,但它在历史上一段移民往事,使该村名声大振。它被誉为全国“八大移民圣地”之一,在江西乃至江南也是唯一的一个。
小小的瓦屑坝,为何名声大振、大名鼎鼎,成为众多江南移民后裔魂牵梦绕的地方,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而引起了全国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这要追溯到600年前此地发生的故事。
宋元之后,随着全国经济重点的南移,江西成为人口稠密之地。元末的残酷战争,造成了鄂皖豫川大片土地荒芜,成了百里无人烟的“宽乡”。江西则相对安宁,成了地少人多的“窄乡”。为恢复经济,明初开始从江西等地移民至鄂皖豫川,瓦屑坝这座小村便利的渡口,成为了首选的移民集散地。
自明初到清中期,在官方组织的移民过程中,江西饶州(今鄱阳县)的瓦屑坝就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这里作为明初“江西填湖广”大移民的重要集散地,214万江西移民,绝大多数是从这里出发到湖广地区的,由此而成为八大移民圣地之一,也号称江南第一移民圣地。
据《明史》《明太祖实录》和《中国移民史》及大量家谱记载,仅洪武三十年间(1368年—1397年),江西向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苏移民达214万人。其中,饶州本地移民近百万人而朝廷一纸“禁止回迁”令,无情斩断了移民回乡的愿望。因年长月久,与故乡失去联系的移民逐渐忘记了祖先的具体地点,只记得瓦屑坝这个故乡的符号与标记。
对于瓦屑坝的历史,清康熙年间进士、翰林、湖北人张希良曾作《瓦屑坝考》;乾隆年间进士、吏部主事、鄱阳人史珥作《续瓦屑坝考》;世居鄱阳镇的邓道炼先生,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曾多次对瓦屑坝进行考证,并在《鄱阳文史资料》中写下了《瓦屑坝三考》。上海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曹树基在《中国移民史》中,认定瓦屑坝是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得出的研究结论是:“鄱阳瓦屑坝是湖广一带地区移民认同的根”。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级教师纪连海在央视《百家讲坛》上称:“鄱阳瓦屑坝是安庆地区和其他地区饶州移民一致认同的根”,“是安徽、湖北人的根”。使北有“山西大槐树”、南有“江西瓦屑坝”的美称享誉全国。“瓦屑坝”与“大槐树”,因此并列为中国八大移民圣地之首。可以说,瓦屑坝不仅是专家学者认同的移民圣地,更是无数移民后代心中的圣地,梦里的故乡。
当年,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安定社会,巩固新王朝,朱元璋采纳郑州知府苏琦“垦田以实中原”及户部郎中刘九皋“古狭乡之民,听迁之宽乡,欲地无遗利,人无失业”的进言,在全国范围内移民。即下令人多地少的狭乡移民到人少地多的宽乡去垦田。明初大移民是明朝统治者有计划且规模巨大的政府行为。
明初大移民声势浩大,涉及地域广阔。北方主要从山西移民到河北、山东、燕京等地。南方主要定向 “江西填湖广”。瓦屑坝是江南第一移民集散地。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湘乡《龙田彭氏族谱》详细记载了他们家族迁徙过程:“公于洪武二年己酉卜徙湘乡,父子兄弟叔侄男女共二十二人,十月初六起程,初九日至临江府,初十日在皇叔署领票,在曹家埠登舟……,计自初起程,凡二十余日,所至皆挂号……”从他们举族迁徙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他们在出发前须“在署领票”(领通行证),沿途须验明身份,“所至皆挂号”,到湖广落脚后,也要“立清界限,报上登籍”,即移民路线自始至终都在官府的管理控制下。
从移民的线路看,古代的通行主要是走水路或陆路。鄱阳瓦屑坝至湖北走水路,饶州府迁往湖北的移民是从鄱阳县(府治地)瓦屑坝上船,经九江的都昌至湖口。从湖口至湖北的黄梅县,或从湖口进长江后,沿长江逆水而上190里到黄州,220里到蕲州,235里到汉口。
在600余部民间宗谱中,记录了明初大移民的史实,这些移民后裔都记载着他们的“根”在瓦屑坝,都自称自己是“饶州人”和“瓦屑坝人”。 在安庆把图书馆有家谱36部,其中迁自瓦屑坝和鄱阳县的家谱有18部,占移民总数的50%。安徽桐城有族谱63部,其中20%家族的始祖来自瓦屑坝。安徽宿松县,该县256个氏族中有82个氏族明确记载来自瓦屑坝。由瓦屑坝流向安徽的移民,主要分布在合肥、肥东、肥西、凤阳、桐城、长丰、潜山、宿松、太湖、安庆、怀宁、池州、贵池、枞阳、青阳、六安、寿县、黟县、舒城、滁州、望江、东至、芜湖、含山、巢湖、无为、泾县、岳西、歙县、休宁、旌德、当滁、繁昌等33个县市区。
湖北东北地区136部族谱中,迁自江西的有110族。东南地区69部族谱中,迁自江西的有49族。迁自江西的族人,大部分是饶州瓦屑坝的。据麻城市有关调查,迁入麻城的始祖有132人祖籍在江西,其中饶州府最多,占整个迁入麻城的移民总数的87%。
由瓦屑坝流向湖北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武昌、黄州、黄石、麻城、孝感、安除、荆州、罗田、仙桃、监利、汉阳、黄冈、英山、襄阳、寿州、天门、襄樊、鄂州、宜城、新州、黄梅、沔阳、蕲春、红安等24个县市区。
由瓦屑坝流向湖南的移民,主要分布在长沙、岳州、邵阳、岳阳、南县、永州、武陵、零陵、辰州(今怀化市沅陵县)、常德、宝庆、靖县、郴州、平江、衡阳、浏阳、华容、桃源等8个县市区。另外河南光山、固始、商城、横川、信阳及四川重庆、巴县等地区均有迁自瓦屑坝的移民。
湖广地区各地收集列的家谱资料中,百家百姓在同说一个“根”那就是”“瓦屑坝”。在先祖家谱中,说瓦屑坝是他们的根,这是真实可信的。其一,在封建社会中,人们把“根”看得很重,不会轻易肯定自己的“根”在哪里,所以移民后裔相信先祖传下的说法;其二,安庆不少族谱中说根在瓦屑坝,谱中记载着:“先世居鄱阳瓦屑坝”或“饶州瓦屑坝”,而且在安徽合肥、宿松、池州,湖北、湖南、河南乃至四川、贵州的移民家谱中也同样记载着“世居饶州瓦屑坝”字样,天下百家百姓在不同地方、不同时间撰修的不同家谱中同认瓦屑坝这个“根”,证明百家百姓,同根同源。瓦屑坝就是明初移民的血脉源头,是明初移民的 “根”,是亿万移民后裔寻根问祖的心中圣地。
600年前,瓦屑坝移民从富庶饶州迁徙到荒无人烟、满目疮痍的湖广地区的,他们每个人都经历了生离死别的磨难。麻城《余氏家谱》中留存下一篇《二世祖君义公迁麻城遗文》,文中转述了他父亲余万五自鄱阳瓦屑坝迁湖北麻城的历程。从中可以看出移民先祖在“兵燹之忧,日无宁刻”的日子里被迫长途迁移辗转,先祖们如无根的浮萍,像风吹四散的蒲公英,被无情地抛弃在大劫后的荒无人烟的苍凉之地。风尘逆旅,艰险莫测,给迁徙者心中留下了刀刻般的伤痕。当年从瓦屑坝迁出的移民,绝大部分没有文化,在异乡,他们为了生存而辛勤劳作,一代又一代,加之频繁地辗转迁徙,移民先祖已无法记下始迁祖地。而先祖们脑际回荡的只有“堆满瓦屑坝的岸坝”。于是,这瓦屑坝成了先祖们魂牵梦绕的故乡,代代相传,思念日深。
清代是我国家谱编修的兴盛时期,由于编修家谱时间距明初移民先祖漫长久远,移民后人在三四百年之后编修家谱时,凭着“一丝回忆”及模糊不清的口传,依然认定瓦屑坝是他们的“根”,是他们的“始迁祖地”,并把它写进了传世的家谱中。瓦屑坝移民在湖广地区的广泛分布,造成这一地区人人皆说“瓦屑坝”,族族皆称“瓦屑坝”的局面。
寻根问祖,认祖归宗,缅怀先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特殊情结。移民们一代又一代,一代又一辈,他们念念不忘根,不忘“我是瓦屑坝人”。“堆满瓦屑的岸坝,是我魂牵梦绕的故乡。那里是我先祖的故土,那里有我同宗的亲友”。数百年来的寻根愿望,始终没有停止过。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的到来,一篇文章,一段视频,都会引起无数移民后裔的共鸣。他们在呼喊着:“瓦屑坝——安庆人的根”,“瓦屑坝——我梦中的故乡”。他们有的走进了故乡瓦屑坝,圆了寻根之梦。有的正踏上问祖之旅,期盼着“瓦屑坝——让我们血脉再相连”。如今的瓦屑坝,是众多江南移民后裔魂牵梦绕的地方,每年都有数百人来到瓦屑坝村寻根问祖,很多人都带着家谱来到瓦屑坝虔诚祭祖,访祖寻根。瓦屑坝已成为瓦屑坝移民后裔神圣的根和家的象征。
明代山西大移民,数十万人迁移到甘肃,看看有你们家族吗?“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这是一首流传在西北各地的民谣。它的背后就是被人们经常提起的明代山西大移民。数十万人迁移到甘肃,给甘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也奠定了今日甘肃的文化基调。 甘肃的很多家族,追根溯源,或来自山西,或来自江淮,不少人家的族谱上,很明确地记载了当年艰难迁移开拓之路。
摘要:对于族谱中有关族源记载的可靠性,近些年来不断受到学者的质疑。本文将《明实录》中有关湖南与江西地区的两条记载,分别与同一地区的族谱资料进行比勘,发现族谱中的记载与《明实录》的记载基本吻合,从而证明族谱资料在记载族源时的可靠性。这样,本文也就证实了,在南方地区,明初移民也是中央政府精心组织与规划的。
据史、志、族谱等文献记载和众多的专家学者调查考证,洪洞大槐树移民多为有组织的官方移民,始于金初天辅年间(公元1117~1123),延至清代乾隆时期(公元1736~1795),历经金、元明、清四个朝代,时间跨度达六百余年。移民次数在20次以上,有确凿文献记载的即有18次。其中以明朝洪武年间移民次数最多(10次),规模最大,移民量达80万以上。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句歌谣直面地牵引出历史上一个有名的事件——“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很多人幼时在爷爷奶奶身边承欢膝下的时候,总会有这样一个记忆,在某个星河灿烂微风蹁跹的夜晚,跟爷爷奶奶搬着小马扎坐在院子里,抬眼是满目繁星,耳畔有清风呢喃,爷爷奶奶的思绪也变得幽深久远,他们总爱牵着我们的手说起从前。
前言:“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首歌谣,在我国流传甚广。不仅是山西省境内,就连千里之遥的安徽省以及江苏省都有不少人听过,甚至不少人说洪洞(tóng)县大槐树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过大家听过归听过,能够把这句话中涉及到的历史变迁讲明白的人就少之又少了。很多人在年幼时,听长辈们娓娓道来先祖的故事,得知山西大槐树的历史。
《麻氏族谱不分卷》麻席珍石印本一册1931年明正德间,麻氏兄弟四人英、雄、端、镇由洪洞迁居浑源。雄传四世而无嗣。此谱为浑源麻氏之合谱。谱载世系表、世次表、坟墓、家庙碑记、诗文。中国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麻镇、麻端、麻英《代州冯氏族谱四卷》冯曦铅印本四册1933年始迁祖盛,字隆菴,明成化中自山东青州府寿光县纪台社三户垛迁居山西代州...
在元朝近百年的统治下,中原地区民不聊生,自然灾害频有发生,加上统治者的高压统治,终于在元末导致红巾军起义,战乱纷争,人口大量减少。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又发生了“靖难之变”战乱四年,又一次造成河北、山东、河南、皖北、淮北等地的荒凉局面。明朝时期,当时将山西境内的许多移民集中到洪洞大槐树这个地方,再分批迁往其他省份。
江西上饶鄱阳县莲湖乡,是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中的一个岛乡。在该乡偏南四公里处,有一个主要有胡、朱、何、高、黄、程、邵等19个姓氏,人口3500余人的自然村,叫瓦屑坝村。这里水域辽阔,自古以来,是鄱阳湖水上交通重要枢纽。瓦屑坝村,因西汉时期,这里曾是烧窑制瓦繁华作坊区。陶瓦销往全国各地乃至皇宫,整个坝上和村庄下面全是瓦屑和瓷片(最厚的地方有3米多厚),而故名。
在元朝近百年的统治下,中原地区民不聊生,自然灾害频有发生,加上统治者的高压统治,终于在元末导致红巾军起义,战乱纷争,人口大量减少。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又发生了“靖难之变”战乱四年,又一次造成河北、山东、河南、皖北、淮北等地的荒凉局面。明朝时期,当时将山西境内的许多移民集中到洪洞大槐树这个地方,再分批迁往其他省份。
大槐树位于山西省洪洞县,是5a级景区,是以寻根、祭祖为主体的唯一民祭圣地。洪洞大槐树移民时间主要以北宋末年南宋南迁开始,到了明朝之后达到了高潮,然后延续到清代中叶。明朝时期山西洪洞县的移民迁徙长达50年之久,涉及1230个姓氏,迁徙到各地的移民后裔达到亿计。可以说全球除了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
山东大槐树23个姓氏名单(历史上山西大槐树移民共涉及869个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