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中了解历史,也带来思考。古巴旅行的最后一站,一个让人心情沉重的话题:华人在古巴的辛酸史。古巴华人,一个急速消失的族群,再过几年,这段历史或许将随风而逝了。
游览哈瓦那老城时路过calle dragones,“华人街”字样的崭新牌坊在破旧的建筑群间十分显眼,这里过去便是唐人街了,只是现在几乎没有什么华人居住在此地,牌坊还是1990年为了欢迎江泽民访古,中国政府特地捐建的。如果不是这样一块牌坊,很难让我们想起哈瓦那曾经拥有拉丁美洲最大的唐人街,华裔在古巴的命运到底如何呢?
古巴华侨对于当地最大的贡献是参与了古巴的解放独立战争。1868年,古巴争取独立的战争打响,为广大中国劳工带来了一线希望。为了让古巴摆脱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也为了争取自身的自由,成千上万的华人身先士卒、英勇作战,许多人牺牲在战场上,赢得了古巴人民的崇敬。从那之后,华人参加了所有争取古巴独立的斗争。古巴两次独立战争期间,数千华侨投身革命洪流,武装部队中有不少人是客家人,骁勇善战,英名远扬古巴全岛。
哈瓦那一处安静的街心花园里,有这样一座纪念碑:黑色圆柱形大理石,正面镌刻着“旅古华侨协助古巴独立记功碑”字样。那是1959年古巴革命取得胜利,冈萨洛·德格萨达(gonzalo de quesada)将军盛赞为推翻殖民统治投身革命的数千华侨,“在古巴独立战争中,没有一个华人当逃兵,也没有一个华人做叛徒。”他们充分发挥了客家人不屈不挠的精神,把鲜血洒在加勒比海岛上。然而,这段历史很快便被当局者遗忘,也被祖国遗忘。
行程最后一天,在当地朋友指引下,我特地前往老城的“中华总会馆”,位于一幢斑驳陈旧的楼房里,据说这栋楼以前都属于会馆,但是被卡斯特罗政府强行征收后,只留下顶层一层,其余变成了古巴人的“大杂院”。现年75岁的古巴中华总会馆西文书记周卓明在这里工作了50年,这位清瘦的老人精神还不错,普通话也比较流利。
会馆里古色古香的家具陈设,一下子将我拉回到百年前,时光倒流回十九世纪,从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前半期,约有百万华工出洋当苦力,被称为“卖猪仔”。他们大多在甘蔗种植园中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靠出卖体力换取微薄收入勉强度日。拉丁美洲最早出现华人的地方是古巴与秘鲁,便是以这样的方式开始在拉美的艰辛创业历程。
1847年6月3日,自中国厦门起航的西班牙“奥肯德”号货船满载着货物和206名中国劳工,经过菲律宾抵达古巴哈瓦那港,十天后又运送了365名,他们都是所谓的“契约华工”,主要来自福建,广东,香港和澳门,接替黑奴在古巴种植园的工作。为期8年的合同过后,许多中国人也永久定居在了哈瓦那,自1847年6月至1874年的鼎盛时期,古巴华人高达14万,占当时古巴人口的十分之一,华侨数量居美洲各国之首。
(古巴中华总会馆西文书记周卓明)
我走进静悄悄的会议厅,中华总会馆的黑色牌匾十分显眼,墙上挂着孙中山的大画像。拉美地区最早的华侨社团即成立于哈瓦那,1867年第一个华侨社团“结义堂”成立,第二年又有了“恒义堂”,不久广东客家人又成立“义胜堂”。这间中华总会馆则成立于1893年5月9日,至今已有124年历史了,是旅古华侨华人的最大社团组织,也是美洲国家中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侨团之一。这些早期的华侨社团揭开了拉美地区华侨组织的先河,为日后促成古巴华人参与脱离西班牙统治的独立战争做出了很大贡献。
周老先生带我到各处参观了下,会议室的家具绝对是古董,图书室里面的中文书籍有年头了,一间小室供奉着关公像,华人在海外大都供奉关圣大帝,视为“财神”,忠义千秋,讲义气,决不干背信弃义之事,华人在海外极重信誉,深受当地人尊敬,取得了应有的经济地位。除了保佑华人外,也有不少古巴人前来拜谒,为了帮助他们了解中国文化,会馆还特地把祈祷文字翻译成了西文。
“现在古巴的老华侨还多吗?”“非常少了,130多人而已,而且大部分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年轻一代早就离开了。在古巴的华侨华人越来越少,而且识汉字华侨华人更少,大部分华裔都不会讲中文。”周老先生有些唏嘘。曾经占人口十分之一的华侨,如今才剩下百余号人,会馆创办的拥有80多年历史的唯一中文报纸《光华报》几年前也不得不停刊,维系华侨华人与祖国的文化交流纽带早就不在了。
古巴华人在当地的兴旺发展结束于1959年。卡斯特罗的革命成功后,古巴进行国有化,由于华人多经营小买卖,小商铺什么的,免不得受冲击,私有财产被没收,不允许进行私有经济,外汇管制也使得他们无法向家乡汇款,迫使大量华侨离开古巴,纷纷到美国和周边其他加勒比国家谋生。留下的华侨大多已年逾古稀,有的需要古巴政府救济,有的住进了政府养老院。
现在的老哈有一个新“中国城”,上世纪90年代经古巴政府批准而发展起来中餐馆区,这条300多米长的狭窄街道里有五六家中餐厅,我去了朋友推荐的“天坛饭店”,算比较正宗,老板是1995年从上海来的移民。哈瓦那的中国新移民大多在当地做餐饮和旅游业,和老华侨也没有什么交集。
我找到有百年历史的华侨公墓“中华总义山”,这也是中华总会馆设立的,然而,陵园也被收归古巴国有,根本无人看管,加上老华侨离去,祖先的墓地也无法再照顾,整个陵园满目疮痍,破旧不堪,沧桑荒凉。因为古巴属于热带气候,夏季多雷雨,陵园的墓碑风吹日晒雨淋,不少都坍塌了,看得让人心酸。
走在墓地里,细看墓碑上的文字,眼眶不禁有些湿润,这些葬在异国他乡,皈依了天主教的同胞,或许还有曾经为这个国家甚至奉献出了生命的人,就这样静静地躺在这里,逐渐被遗忘。
中华总义山,这是见证华人在拉美开拓和创业历史的重要遗产,对于我这样一个西语专业出身的摄影师,了解这段历史的同时,拍摄下这些图片,也是希望能被这些老华侨的后人看到,不知道是否有机会重新修整陵园,但愿异乡游子的灵魂安息,来世不再飘零海外。
位于中美洲的哥斯达黎加,香蕉和咖啡享誉世界。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种美食深度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那就是堪称“国民炒饭”的“广东饭(arroz cantonés)”。南都、n视频了解到,在哥斯达黎加的华人中,祖籍广东的华人历史悠久、人口众多,他们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独具匠心地“炒”出了一个传奇。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到来之际,粤籍华人向南都记者讲述了“广东饭”变成当地国民美食的故事。
在外网有一个话题:随着印尼华人变得越来越富裕,随着中国成为一个超级大国,在印尼的大部分印尼华人有一天会移民到中国,这是不是不可避免的?很多印尼华人参与了讨论印尼华人网民 erick hilmansyah 说:让我先讲一个故事:我的曾祖父母当年从中国来到印度尼西亚,什么都没带。所以之后的几代人都在这里出生。
中国宣布全面解封、赴华不再强制隔离后,恰逢新年将至。不少在澳华人重金购票,第一时间踏上归途,期待与父母团聚过年。一别3年,再次踏上故土,多少会有些恍惚,“恍如隔世。”喜悦之余,也不乏担心。“满街灯笼,感觉过年气氛挺浓”1月8日,墨尔本,晴暖。中国全面开放边境首日,华人irene li乘坐第一趟班机,启程回国。
世界有我看,世界由我闯,如今,中国疫情严重,有关部门呼吁所有民众都待在家里,减少不必要的出行。于是,在国内的小伙伴,都“无聊到疯了”……自制套圈、鱼缸钓鱼、隔空聊天、闺中蹦迪、教猫函数......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有在家集体跳广场舞的:有“封闭式”训练的:有在家“跳圈儿”的:有跟siri玩儿成语接龙的:
中新社北京7月21日电 题:美国1.5代华裔移民独特性何在?——专访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社会学和亚裔研究学教授周敏作者 门睿被父母带领移民的华裔儿童和青少年普遍被称为“1.5代华裔移民”,研究认为,在美国,相比一代、二代华裔移民,1.5代华裔移民更具特殊性。其与一代移民父母间的矛盾冲突亦引起社会关注。
经过数十年的大力发展,中国的经济得到了跨越式的增长。科技与军事实力的增强也使得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随着国内的大环境越来越好,中国的国际地位与日俱增。越来越多在外留学的以及高精尖人才也都放弃高薪,愿意回国为祖国的腾飞添砖加瓦。现在无论是硅谷还是其他发达国家,在他们的尖端领域,都有着中国人的身影。这些人如今都想回国效力。
自1950年联合国开始统计人口数据以来,我国一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根据联合国预测,印度人口可能在2023年4月14日达到1425775850人,超过中国成为全球人口第一大国。中国和印度两大文明古国,长期以来一直占据全世界人口前两名。在海外,华裔和印度裔也是居住在世界各国,更是成为一些国家人口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前段时间,我接触到了一位希腊的物理治疗师,这是我第一次与物理治疗师这个专业人群接触。于是,我做了一点功课,顺便向大家介绍一下希腊物理治疗师这个群体。1、世界物理治疗联盟(wcpt)是一家1951年在英国注册成立的ngo,通过全球125个成员组织代表全球超过66万名物理治疗师。物理治疗师的英文名是physiotherapist,简称pt。
位于西澳大利亚州的鲨鱼湾是一片广袤的焦红沙滩。它是欧洲人登陆澳大利亚后首个正式记录的地方,也是首个与欧洲大陆建立联系的地方。特殊的历史地位,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它列为世界遗产。但过去两年,鲨鱼湾中的一个意外发现,让人们开始疑惑首批登陆澳洲的外来者到底是不是欧洲人。也许……是一群中国水手呢?这听上去有点疯狂,细究起来却挺有道理。
3月27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抵达广东省会广州,开启为期六天的中国之旅,世人再次将目光聚焦在这个面积不大的岛国。据了解,六天时间内,李显龙将访问广州、海南博鳌与北京三地。新加坡总理李显龙 cfp供图新加坡成中国最大外资来源国许多浙企把新加坡当成一个国际化的跳板访华前夕,李显龙接受了中国央视专访,谈及全球该如何应对中国崛起问题时,李显龙说,其他国家必须接受一个事实,当今中国已不是过去的中国了,不仅经济繁荣,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也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