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是一座孤岛,成年后只能在他乡遥遥凝望。想念故乡的桃花树、想念村边潺潺的流水,可惜这些只能存在于回忆中。
1992年,随着一纸文书的下发,100多万人的命运就此改变。在这100多万人眼中,故乡就是那长江三峡蜿蜒碧绿的江水。
生产发展日趋完善,经济上升让人喜上眉梢的同时,环境保护也迫在眉睫。
在国际发展大会中,联合国向各国提出建议,要保护自然环境,退耕还林,这样才能充分利用自然潜力,造福子孙后代。
三峡附近田地
在这一建议的驱使下,中国提出了三峡移民政策。因为三峡水库附近居住人口过多、大量耕种农作物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三峡库区附近已经无法居住,目前唯一能做的就是移民。移民最难的不是安置人口,而是斩断这些人祖祖辈辈生存的根。
刘敏华是百万移民中最普通不过的一个男人,他也为了中国能建成世界一流的水利工程,准备收拾好自己的家当去往未知的他乡。
村中其他人携家带口,将家具、衣服、财物运往他乡。有些人还会带上祖宅的瓦砾、庭院中的一抹黄土,以此留住回忆。
看着家中生活过的痕迹,想象着他们即将被江水淹没,刘敏华不知道能带走多少东西,他只想将整座屋子全部搬走。
坐在祖宅门口思考良久,一抹粉嫩的颜色跃入刘敏华眼中,那是家门口栽种的一颗桃树,每到春天都会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无论搬到哪里,总想带走些带着人气的事物,刘敏华一拍大腿便小心翼翼地将桃花树挖了出来,装进了背后的竹篓里。
村中无人嘲笑他,白费辛苦带走些不值钱的东西。因为大家心里都明白,这颗桃树有着家的痕迹,映照着他们远离故土的心酸。
刘敏华将“故乡”背在了身上,仿佛每个脚印都能落地生根,连接着他再也见不到的故乡。
这次移民活动从1992年4月开始,一直持续到2018年宣告完毕。刘敏华正是从2012年,从三峡大坝附近的乡镇移民到新的家园。
短短27年,湖北、重庆共有11座县,130多万人民,从三峡附近搬离,迁至上海、广东等远方。
这场声势浩大的移民,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纪录,成为了移民数量最多的一次活动,100多万人以“三峡移民”为称被记录进了历史。
回望30年前,72岁老党员谭德训,第一次听到三峡工程开工时,心中满是期待,渴望能亲眼见证大坝的建成。
1992年,三峡坝区开始施工,十万工人浩浩荡荡从全国各地长途跋涉至此,用双手修筑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水利工程项目。
村县里的人朝夕相处,世世代代扎根此处,没有饥荒、天灾绝不会轻易离开生养自己的土地。
可是根据规划,三峡工程蓄水量会升至175米水位,这意味着有100多万居民的土地会被淹没,移民势在必行。
在施工火热开展的同时,谭德训收到了一个消息,那就是杨贵店村在施工范围内,此地的21户居民需要紧急搬迁。
要搬迁的消息谭德训不是没听过,只是未到通知下达的那一天,谭德训始终抱着一丝希望,可这希望最终还是破灭了。
搬迁的通知下发时,村中已近年末,家家户户正在为过年团圆做准备,全村居民没有一个愿意主动搬离的。
可眼见大坝施工迫在眉睫,移民干部只好一户一户去劝说,告诉他们三峡工程建成的重要性。
三峡工程不只是保护环境,也是保护人民。三峡附近水土流失严重,建国后洪水频发,每次都能摧毁百万人民的家园、耕地、财产。
只要建好了三峡水库,人民就不用担心洪水侵袭,不用在冰冷的水中浸泡数小时,只为等待救援的到来,抓住生的希望。
洪水
谭德训有着20多年的党龄,听党话跟党走是他的使命和责任。于是移民干部刚到他家,他就直言要用自己的行动,去劝说其他村民。
移民干部刚离开,谭德训就将全家人召集起来,准备带着一家老小收拾家当,搬到政府搭建的临时居住所。
妻儿动作上没有抗拒,心中却满是疑虑,因为根据村中的风俗,在腊月里绝对不能搬家。
谭德训将家人的疑虑一一打破,更是直言要将国家大事放前,个人小利放后,这才是一个共产党人应有的担当。
最终,全家16口人被谭德训说服,拆掉了居住几十年的老宅、砍掉了赖以维生的果林,从宽阔的大瓦房搬进了简易的帐篷内。
谭德训一家人
其他村民看到谭德训的举动,不搬离的决心开始松动,而后又在移民干部的劝说下,一户又一户跟着谭德训的步伐,开启了移民之路。
为了感激这位三峡移民搬迁“第一人”,政府为谭德训颁发了全国移民先进个人的勋章,副总理也亲自接见了谭德训。
一百多万移民中,并不是所有人都会为了国家利益而妥协,于是钉子户一词就出现在了大众视野里。
1995年,三峡政策已经实施了两三年,政府已经为长江三峡附近的居民,规划好了安置地,并给村里人做好了心理建设。
大家虽然不舍,但在移民干部的劝说下,同时也深知大坝建设的重要性,于是大多数都选择离开故土,移民到城市里。
但也有少数拒绝移民的,大部分是为了向国家索要更高的补偿金。
只有一个人与众不同,她就是张秉爱,一个为了一只从搬家车上挣脱的鸡,而成为钉子户的农村妇女。
张秉爱就像一颗钉子,紧紧扎根在自己生长的土地上,无论移民干部如何劝说,她都不为所动,足足坚持了8年之久。
张秉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从小就在山区里长大。成年后她和一个家中同样贫穷的男人互生爱慕,马上就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
做父母的都想让女儿嫁个好人家,一方面能拿到不低的彩礼补贴儿子,一方面能让女儿未来不用过于辛苦。
于是张秉爱的爸妈出手剪断了女儿的红线,执意将她许配给了山下的一个残疾人。
残疾人的家里说不上富足,但是和住在山上的张秉爱一家相比,还是绰绰有余。
山上生活条件差,光是下山就需要好几个小时,更别提到城内打工了。
山下的村民去城内就比较方便了,不做农活的时候,他们就会去城内做点小生意,生活条件远好于山上的村民。
而且上个世纪人们的思想还比较封建,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于是张秉爱在绝食抗议失败后,就嫁给了山下的残疾丈夫。
张秉爱和丈夫
嫁给一个残疾人,未来的生活肯定会十分艰辛。张秉爱已经做好十足的准备,打算和婆婆一家共同种田养活自己的丈夫。
可婆家不只有一个儿子,张秉爱的婆婆也不在乎这个残疾儿子。因此张秉爱嫁过去后,婆婆顺势将儿子这个累赘,甩给了张秉爱。
从此张秉爱成了一家的顶梁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独自一人种田、种树,负担起家庭的各种开销。
别人家都是夫妻共同种田,还有婆家帮忙,张秉爱只靠自己总归是有些吃力,难免会想抛弃丈夫离开这个伤心地。
长江三峡附近的田地
可能是张秉爱的父母心怀愧疚,毕竟他们曾为了高额的彩礼,把女儿“卖”给了一个残疾人,于是会偶尔下山帮张秉爱种田。
在父母的扶持下,张秉爱最终在苦难的生活中挺了过来,和丈夫生下了一儿一女。
1995年移民号召颁布后,张秉爱的村子举办了一场告别仪式。
121户居民全都聚集到祖宗祠堂里,和故土进行最后的别离。
虽然山里的日子很苦,城里的居住条件更优越,但没有多少人真的想离开自己世代居住的土壤,于是他们都在告别仪式上哭成了泪人。
三峡移民
张秉爱更加不想离开桂花村,一是内心对外部世界的恐惧,二是不想搬到远离娘家的地方。
每到夜晚来临,张秉爱想到同村人搬离后空荡的院落,念及女儿儿子的未来,她总会彻夜难眠,怀疑自己的决定到底对吗。
再说大坝建成后水位上移,这个现实张秉爱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于是她的内心开始动摇,打算在搬迁同意书上签字。
正在张秉爱摇摆不定时,一件事永久地改变了她的命运。
张秉爱正在帮同村人搬家,一只鸡突然从鸡笼中挣脱出来,扑棱着翅膀跑进了张秉爱的家里。
这件再普通不过的事,却触及到张秉爱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她不想打破现有的生活,搬到陌生的环境,远离自己的娘家。
于是张秉爱破釜沉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钉子户,誓死不搬家,哪怕是水位线上升,她也会一点点垫高屋子。
随着水位线一点点上升,屋子再怎么垫高也无法居住了,于是张秉爱就把家搬到了山上。
山上生活比山下更差,张秉爱搬家后生活愈发贫困,但她依旧不愿意从长江三峡附近搬离。
张秉爱不愿意搬家,只因一直有个执念,那就是自己只会种田、种树,搬到城里后什么都不会做,没有办法赚钱养家。
实际上,村民从桂花村搬离后,全都住进了通水通电的大房子里。屋子前面是宽敞的柏油马路,屋子后面则是一大片果园。
而张秉爱生活的房子,因为位置偏远,经常停水停电,生活环境特别恶劣。
移民后的村民都能靠种脐橙养活自己,成为了远近为名的脐橙之乡。没多久他们就通上了网,盖起了二层洋楼,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而张秉爱因搬移到山上,导致自家的脐橙树也随之搬移,因脐橙树要适应新的土地,他们家两年多没有收入来源。
看到移民出去的村民过得这么好,其他钉子户纷纷从长江三峡附近搬离,到最后只剩下张秉爱一家还在苦苦坚持。
张秉爱
因为村民都已搬离,学校也随之被移到了乡外。张秉爱的孩子只能每天走上几公里的路程,徒步到其他地方上学。
虽然张秉爱因死守故土而生活落魄,移民干部也多次来劝说她,可她就是不愿意从桂花村搬出去,因为她怕丢人。
从1995年到2003年,张秉爱“钉子户”的名声已经远近闻名。所有人都在嘲笑她,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固执己见。
她不搬离桂花村,没准还能落下一个“热爱故土”的好名声,要是现在改变主意,这8年的坚持就真的成了一场笑话。
别人的吐沫星子,哪有实实在在的幸福重要,但好面子的张秉爱就是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决定是错误的。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2003年长江的水位线上到到了135米,如果张秉爱再不搬家,房子就会被淹没在茫茫江水里 。
张秉爱只能带着全家人,搬到了一个偏僻的村坡上,这个村坡还是村里批下来的宅基地,而房子只能张秉爱自己来搭建。
家中资产捉襟见肘,张秉爱没钱盖新房子,只能在菜地旁边盖了一个简陋的窝棚。
移民干部来张秉爱家里劝说她时,发现一家人生活环境极其简陋,一到雨天便会成为“水帘洞”,于是就给了她一些赔偿款。
张秉爱用政府的赔偿款,在公路旁买了几间窝棚,有了一个暂时居住的地方。
张秉爱住的窝棚
搬家后,儿子每天都要早早起床,光是上学就要花好几个小时。再加上家里总是停水停电,根本无法给儿子提供好的学习环境。
不出意外,张秉爱的儿子即使拼命学习,还是在2007年的高考中落榜了。
张秉爱心中满是愧疚,虽然孩子们从来没因张秉爱的决定,而抱怨过她,但她不免把儿子的落榜归咎到自己身上。
因为家中贫穷,张秉爱的儿子没有选择重考,而是在国家的帮助下特招到新疆入伍。
张秉爱的儿子退伍后,用在部队里攒下的钱给家里盖了新房子,如今张秉爱还住在那个房子里。
在时代的大洪流中,三峡移民都被历史推着往前走,他们中有舍小家为大家的人,也有固执己见留守家乡的人。
无论是哪种决定,这些人最终都有了一个好的归宿。只是不知道午夜梦回时,他们是否都会梦到长江下,那片绿草茵茵的故乡呢?
中国有十四亿人口,中华文明传承几千年,历史上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文明古国,依然屹立于民族之林,作为中国人,怎能不骄傲自豪。现代化文明发展迅猛,互联网技术让全球都变成了地球村,很多人都选择到海外求学和发展,我国海外移民的总人数已经达到了1073万人,位列世界移民人数的第三名,最讲家国情怀的中国人,为什么有这么多人选择走出国门,移民潮又为何盛行?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一代代人接续奋斗的征程上我们已走过千山万水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同步推出“历史上的今天”栏目钩沉那些已然过去的“今天”启迪新时代的奋斗者今天“仍需跋山涉水”在新征程上再创荣光2000年8月17日首批三峡移民抵崇明:到家了!2000年8月17日,由重庆市云阳县启程来沪的首批150户、639位三峡库区移民,乘坐长江“江渝9号”轮安抵上海崇明,并于中午全部到达新居安顿落户。
2001年5月12日晚上,三峡库区云阳外迁移民在老屋吃最后一顿团圆饭2001年5月13日,重庆三峡库区云阳县首批外迁移民启动2001年5月14日,重庆三峡库区云阳县故陵镇2014名移民乘船经过建设中的三峡大坝工地。2001年5月15日,三峡库区云阳县外迁江苏南通移民蒋永蕾于轮船上产下女婴,取名杨渝苏。
自11月24日南非宣布发现新型新冠变异毒株“奥密克戎”后,当地确诊病例迅速上升。南非知名传染病流行病学家萨利姆·阿卜杜勒·卡里姆博士11月29日警告称,“奥密克戎”可能会导致本周南非新冠确诊病例激增超1万例。 对此,中国驻南非大使馆11月28日提醒广大旅南侨胞:高度重视防范新型新冠变异病毒“奥密克戎”,严格做好个人防护,尽量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不参加大型聚集性活动。
治安这是整个拉美的普遍毛病。我应该是选的居住区相对安全,外加我的安全防范意识比较强,4年多1次都没被偷被抢(唯一一次是在秘鲁的库斯科看表演拍照时手机被偷)。然而,我身边的朋友,华人和其他国籍的,接近一般人都有手机被偷的经历。不知道为何,是不是看到华人餐厅老板屯的现金被抢劫了。难道当地人真的知道华人开餐厅的喜欢屯现金?
故乡是一座孤岛,成年后只能在他乡遥遥凝望。想念故乡的桃花树、想念村边潺潺的流水,可惜这些只能存在于回忆中。1992年,随着一纸文书的下发,100多万人的命运就此改变。在这100多万人眼中,故乡就是那长江三峡蜿蜒碧绿的江水。生产发展日趋完善,经济上升让人喜上眉梢的同时,环境保护也迫在眉睫。在国际发展大会中,联合国向各国提出建议,要保护自然环境,退耕还林,这样才能充分利用自然潜力,造福子孙后代。
这是一名移民美国的华人女子在外网社交平台的留言:美国马路太干净了,以致于根本看不到清洁工。为了强调美国非常干净,没有垃圾,还说小孩躺在床上从来不脱鞋,不明白中国为什么在地里铺了瓷砖,进门还要脱鞋。结果这个帖子很快引来其他在美国的华人:借吹捧美国环境没有任何垃圾,来影射国内不如美国干净。最终许多国内网友纷纷下场晒图,直接打脸这些睁眼说瞎话的美国华人移民。
引言采访三峡外迁上海的移民中,刘叔是我遇到的一位态度非常“强硬”的人,采访过程中,刘叔甚至直接喊出,我就是上海人,我死都要死在上海。而关于他的故事,也让我非常感动,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他的故事吧。今天我来到上海嘉定区的娄塘镇,据说这里在2004年的时候,接收了很多来自三峡库区的移民。2004年 9月1日,重庆云阳县的刘建军(故事里我们称刘叔)背着龙凤胎儿女抵达上海。
2019年冬天,一张一个男人背着一树桃花的照片,忽然出现在互联网上,击中了许多中国人的心。照片的主人公,是来自湖北秭归县郭家坝镇的山民,刘敏华。十年前的春天,作为三峡库区移民的刘敏华,「在与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永别时,小心翼翼地带上了家门口的一棵桃树」。 ①屋檐下静默的男人,和他狭长背篼里那株盛放的桃花,激起观看者胸中无限心事。
腊月,位于广东省肇庆四会市城中街道河西村委的西合村,沉浸在节前的喜庆节氛中。 村民刘廷雄已开始忙碌起来了,他采购了一批重庆特色年货,等着儿孙回来一起过在广东的第21个春节。20年前,刘廷雄等703名来自重庆巫山县大昌镇的三峡移民离别故土,乘坐专列直抵肇庆四会大沙火车站,开始了新广东人的生活。20年来,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移民们用勤劳的双手、辛劳的付出,重建起新的美丽家园。
凤姐2020在美国生活现状(38岁定居美国、宣称永不回国的凤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