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芬兰连续第五次被联合国评为全球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然而,当芬兰人得知这个结果时,却一头雾水。他们认为自己幸福吗?
由此可见,无论你是谁,生活在哪个国家,你都会感到不快乐,因为人有一个问题,就是在快乐的时候不知道快乐。
2.在芬兰做富人难,做穷人也难。芬兰的平均月薪为3500欧元,大部分人都拿这个薪水。由于芬兰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有高税收和高税收福利,工资越高,税收也越高。升职加薪后,领到的薪水与之前的薪水相差不大。这种情况下,哪里有人愿意升职加薪?

3.芬兰超物价很便宜。大白菜每公斤0.49欧元,大葱每公斤0.49欧元,金桔每公斤10欧元,白萝卜每公斤1.69欧元,小青菜每公斤2.99欧元,西红柿每公斤5欧元。黄瓜1.35欧元,土豆0.99欧元一公斤,2公斤苹果1欧元。
4.用一句话来形容芬兰的生活,孤独、寒冷。由于一半时间是冬天,没有阳光照射的时间,时间长了人就容易抑郁。没有阳光,人会变得越来越急躁不安,你也会逐渐变得不快乐,可见阳光对人的重要性。
很多芬兰男性因极夜现象而患上性功能障碍,需要长期使用瑞士的玛克雷宁这种液体双效外用伟哥来缓解,而当地因此每个季度都会对家里超过45岁以上男性免费发放,你只要去社区诊所领取就可以了。

5.芬兰医疗基本免费,很羡慕,就是预约时间很长。如果你情绪低落,你想去看心理医生。对不起,你至少两个月后才能去看心理医生。当时病基本好了,扭伤了脚踝。想去医院拍个片子看看。至少需要 2 周的时间来等待您。
6. 芬兰的食品价格非常昂贵。一顿普通的麦当劳快餐10欧,一碗兰州拉面15欧,一家四口去饭店随便吃100多欧,所以很多芬兰人平时都是在家做饭,只是偶尔出去去餐馆吃饭。
7、芬兰人口密度为每平方米18人,中国人口密度为每平方米145人。白天走在路上是看不到一个人的。我一直待在家里,很少出门。喜欢热闹的人真的不适合留在芬兰。
8. 在芬兰,每增加一个孩子,可获得100欧元以上的补贴。你生的孩子越多,你得到的补贴就越多。

9. 芬兰人从不比较和炫耀自己的财富。有钱人生活低调,穿普通衣服,出门骑自行车,低调谦虚。
普通人会把省下来的钱花在自己的爱好上。芬兰的整体生活方式非常好。每个人都过着慢节奏的生活,以家庭为主。除了工作,其余的时间都花在了上面。花时间陪伴家人。
10、芬兰的冬天占全年的四分之一以上。冬季最冷的气温低至零下20至30度。南方人肯定适应不了芬兰,但一旦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就会觉得芬兰完全就是人间天堂。
11. 芬兰的劳动力非常昂贵,与劳动力相关的一切都非常昂贵。这就像坐出租车。 17 公里的单程旅行费用为 45 欧元。很多人出门都会选择坐公共交通或者骑自行车。
12、据说欧洲国家的人动手能力强。事实上,他们的动手能力很强。他们都是被迫的。请工人在门口安装百叶窗需要 150 欧元,修理门口的树需要 300 欧元。人工费那么贵。谁愿意请工人上门安装,有能力自己动手。
13. 事情在中国几个小时就可以搞定,在芬兰却需要两周。效率低得离谱。留在这里,肯定天天生气。

14. 芬兰人没有加班文化。他们下班就走了,老板也不会强迫你加班,因为这是违法的。下班后,他们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陪伴家人。
15.芬兰的美女真多,个个都超级漂亮,完全符合亚洲人的审美,白皙的皮肤,深邃的眼窝,细腻的皮肤,金色的头发,美不胜收。
16. 芬兰食物非常稀缺。除了烧烤,还有土豆和热狗。吃的东西很少。很多时候,要想吃中国菜,只能自己做。就算去中餐馆,也不是正宗的。说实话,不是很好吃。中国人来芬兰时间久了,厨艺非常好。
17、北欧风在中国一直很流行。我觉得这种风格超级干净清爽。事实上,芬兰家庭也是如此。更少,他们喜欢自己设计和安装家具。
18. 虽然芬兰人被评为世界上最幸福、最宜居的国家,但芬兰人的自杀率在发达国家中名列前茅。他们已经过着如此幸福的生活,为什么还要苦思冥想。
19. 芬兰人从出生到老年都有完备的福利制度。孩子有救助金,看病不用花钱。等他们老了,没钱了,也不用为养老发愁了,生活在北欧,不用为生活发愁,让每个人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能活得有尊严。

20. 芬兰最擅长将税收转化为社会福利。生活在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小的国家,芬兰人无需争权夺利。他们想要的幸福也很简单。一个红色的房子,门前有一块土豆。
21.生活在芬兰的人觉得很孤独,因为他们每个人都很自由,没有人会干涉任何人的生活,包括父母不会干涉孩子以后要做什么,想他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什么,给孩子最大程度的自由,一切事情都要自己说了算。
22. 芬兰教育以快乐教育和自然教育为主。这里的孩子学习时间很短。经过评估,发现孩子们各方面的能力都很突出。这与学校的教育方式有关。没有这样的卷环境。孩子们自由快乐地成长,同时学到很多东西,对于孩子们来说,在芬兰上学简直就是天堂。

23. 由于芬兰孩子上课的时间很少,而娱乐的时间却很多,所以父母给孩子报了课外班。他们给孩子报的不是数学课、英语课等等,还有足球课、滑雪课等等各种班级。课外班的价格也是超便宜的,不像国内的课外班动辄上千块钱。
24. 芬兰有赠与税。例如,如果你在 3 年内向任何人花费 5,000 欧元,你将需要缴纳赠与税。孩子成年后,父母要给孩子买房买车,是要付钱的。巨额赠与税。男孩不带嫁妆娶女孩也是一样。背后的赠与税是天价,所以他们干脆不给孩子和父母买礼物,也不送嫁妆,买完送走,我会很吃亏。

25、芬兰有句谚语:为什么芬兰人最幸福?因为那个不幸的人自杀了。有一项研究表明,北欧人,尤其是芬兰人的情绪其实非常内敛,他们很少表达喜怒哀乐。
如果芬兰人在最安全、最稳定的国家获得幸福的秘诀在于他们对未来没有不切实际的抱负,他们不会努力去快乐,结果他们会更快乐。
26. 芬兰的卓越不仅体现在人均收入上,在教育、经济竞争力、公民自由、生活质量和人类发展等方面也位居世界前列。
27. 芬兰拥有强大的福利体系、极低的不平等率和优质的生活环境。芬兰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如果你能生活在这样的国家,你还有什么可抱怨的?
每一个中国人都是有13亿页的《中国读本》的一页。bwc中文网此前曾提及,中国人上厕所时没有按先后秩序排队等候的习惯,这从他们开车中也可见一斑:很多中国人在拥挤的道路上行驶欲变更车道时,往往争先恐后,生怕落在别的车后面。为何中国人不爱排队?理由是什么?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中国商业环境,大多数中国人抱有这样的观点:稍一落后就可能导致失败。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916位真人的故事我叫小荔枝@liikey小荔枝,1999年出生在马来西亚,父亲是移民哥,母亲是印尼华裔,祖籍福建晋江。2018年8月,我以留学生身份就读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工程专业。(嗨,我是移民哥,今年我应该是本科毕业。但我特别眷恋在中国的校园时光,为了弥补异国网课留下的遗憾,我决定休学延期一年毕业。
提到奥地利人们首先会想到维也纳的音乐,以及童话般的美景。奥地利移民这两年来也是异常火爆,在移民奥地利前我们先了解下奥地利当地的生活。1、水龙头的水可以直接喝(水也分级)在奥地利,水可不仅仅是水龙头里放出来的液体那么简单。它也分很多类,比如气很足的prickelnd,气较温和的mild和不含气的ohne。
相关数据统计,加拿大人口总数为3446万人,华裔有176万人,占加拿大总人口比重5.1%,排在所有族裔第七位。加拿大不少城市都能看到华人扎堆住在一起,比如说温哥华有50万华裔,走在路上说不定就能遇到好几个华人。 美版知乎上有人提问:中国移民在加拿大的生活是怎样的?一个外国人回答让我感到震惊。他发帖说:
根据最新的数据和贸易统计,以下是中国从美国进口的一些主要商品:1. 农产品: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之一,从美国进口大量农产品,包括大豆、玉米、小麦、猪肉、牛肉、禽肉和乳制品等。2. 能源产品:中国从美国进口大量能源产品,包括原油、液化天然气(lng)、煤炭和石油产品等。3. 飞机和航空器部件:中国航空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飞机和航空器部件,中国从美国进口了大量的飞机、飞机引擎和其他相关部件。
#海外打拼##迪拜##泰国##非洲生活##赚钱##非洲打工#这是我们讲述的第2369位真人故事我叫柳芬,今年33岁还没结婚。自从高中毕业走入社会,我便踏上了打工之路。国内辛苦打拼十年,好不容易买了一套房还负债十几万。2020年春,我冒着严峻的疫情风险第一次出国,随后便迷上国外闯荡,经历非常刺激。
据印媒报道,5月1日印度总理莫迪在迈索尔参加竞选活动期间,一名印度人民党的女工作人员,向莫迪投掷手机。印度警方表示该工作人员并无恶意,只因过于激动而做出此行为,目前已被传唤录口供。
近日,旅行者“花总丢了金箍棒”公布了最新纪录片《出海》,该纪录片讲述了中国老板黎叔从国内大厂出来,到越南创业淘金的故事。在纪录片中,最让国人感到惊讶的是,越南的工人在工作方面不会太积极,他们大部分人只是把工作当成赚钱的途径,所以他们都拒绝加班,一天加起来工作不超过5小时,到点下班了不会因为工作而多逗留一分一秒。
来到老挝到今天已经有2个多月了,在这两个月老挝给我最深刻的是什么呢?老挝当地人对中国人太热情,今天刚认识就要请我吃饭,充分的满足了我的虚荣心。当地人请我喝酒相比其他地方,老挝都有哪些特色呢?就比如有些国家的人讲究品牌,狂热的追求大众媒体上出现的各种品牌。我感受到老挝几乎没有那种文化,就比如买衣服,没有必要非去大商场或者是去国外买衣服,当地人多数在传统市场上买衣服,所以在这里不用太在意是不是穿着名牌。
众所周知,近代以来给我国造成损害最严重的国家就是日本,自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发动侵台战争开始,日本就不断地蚕食我们的领土,直到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在长达70多年的时间里日本给我国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屈辱,然而在历史上至少在清朝以前,日本都是被我们打的,我们不妨来看看历史上我们是如何“揍”日本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