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嘎查村事多事杂,防溺水、反电诈、矛盾调解、乡风文明建设……样样连着乡亲们的切身利益,光靠苏木镇、嘎查村干部肯定管不过来。能不能把服务阵地下沉到嘎查村?把乡贤能人、志愿者用起来?实现“身边人管身边事,群众的事都能办”?
近年来,阿拉善盟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着力创新社会治理,不断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在实践中探索出“家门口”党建这一基层治理中“实用、有用、好用”的招法。
前移服务阵地,家门口有了管事的
“我们现在所处的孪井社区中老年人较多,对于服务场所的需求也最为强烈,示范区领导几次带领队伍现场办公,最终敲定了现在的中心建设位置。”在嘎查(社区)联建党群服务中心,解说员杨奥向前来参观的农牧民群众热情介绍,“选址在这里,就是因为这里人口密度高,服务半径范围大,联系服务党员群众更便捷。”
嘉尔嘎勒赛汉镇党群服务中心在示范区北边,另一个重要红色阵地腾格里额里斯镇党群服务中心在南边。二者一北一南,加之遍布示范区的各级党群服务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服务群众范围覆盖示范区全域。
今年以来,围绕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示范区以党群服务中心为支点,整合党建、政务、社会服务资源,帮办代办、党员服务等窗口,推行“群众点单、支部派单、党员接单”模式,累计打造“党建+联盟共建”“党建+志愿服务”等特色品牌6个,真正构建“15分钟服务圈”,切实让党群服务中心运转起来,成为为民、便民、安民的温馨家园。
同时,示范区还在琢磨如何让党群服务阵地发挥最大作用?答案是,建设基层治理数字化平台,实现“不出家门随时办”。
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示范区首创研发出的“小驼帮办”小程序,目前正在广泛推广应用。嘉尔嘎勒赛汉镇查汉高勒嘎查农民杨玉英便是受益群众之一。不久前,杨玉英因为刚刚做完手术,没能及时前往银行柜台办理银行卡,致使2023年草原补奖资金发放事项被耽误,正在为此事着急的她,了解到示范区新上线的“小驼帮办”小程序就可以预约帮办代办事项,于是,杨玉英赶紧让儿子在小程序里下了单。
“嘉尔嘎勒赛汉镇党群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接单后立即就对接了银行工作人员进行上门办理银行卡,整个办理流程仅仅用了两天。”这种高效优质的服务让杨玉英一家连连称赞。
从党群服务到政务服务,示范区以红色阵地为平台,竭尽全力推动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在“家门口”解决。
人在网格中走,事在网格中办
“现在大家有啥烦心事,跟网格员说声就行,他们就帮着给办了,成了我们的知心人。”提起网格员给社区带来的变化,家住孪井社区的居民米德格玛竖起大拇指。过去不管大事小情都离不开嘎查(社区)干部,嘎查(社区)干部也大多没有脱离农业生产一线。有时候办一件事,居民跑三五趟很常见,诉求得不到及时解决,意见也不少。
面对基层治理新形势,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探索推行网格员队伍建设“1+x+n”模式,通过“党建+网格”,划分1个一级网格、2个二级网格、26个三级网格,74个四级网格,配备网格员325名。网格员每半月走访一次,收集大家的需求,常态化开展助病、爱老、护幼、矛盾调解志愿服务活动和理论政策宣传等工作。
有了网格员畅通群众、嘎查(社区)、镇党委的沟通渠道,居民的满意度、幸福指数实现“双提升”。以2022年为例,党群服务中心接待各级观摩学习80余次,开展各类培训187次,服务群众25000余人次,受理各类社情民意8000余件,办结率100%,满意率98%以上。
化解急难愁盼,有“红色朋友圈”
“农牧民有需求,我们党建联盟志愿服务队也想为家乡‘作贡献’,大家就一拍即合。”在孪井滩卫生院,以嘉尔嘎勒赛汉镇党委为核心,由示范区社会事务管理局、人力资源和医疗保障局、宁夏银川普惠体检中心、中国联通阿拉善盟孪井滩分公司组成志愿服务团队的“为民送健康义诊”公益活动成功举办。嘉镇党群服务中心主任梁金宝介绍,经过各方商议,公益义诊活动主要提供义诊、普法宣传、科普教育、政策法律咨询等便民服务。
“跨区域跨行业”党建联盟志愿服务队,旨在突破行政区域和行业限制,以党建为引领,整合各方优质资源支持农牧区医疗保障和健康服务发展,探索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路径。“没想到我们的‘朋友圈’现在越来越大,覆盖机关事业单位、医院、企业等多个领域,大家依托不同领域基层党组织自身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圈’,推动构建各领域基层党建互联互补互动的党建新格局。”示范区社会事务管理局局长黄廷文表示。
把服务资源聚在“家门口”。示范区50余家机关、企事业、“两新”组织等单位加入各嘎查村(社区)网格“红色朋友圈”,60余名在职党员“整建制”进社区报到,组建“我帮你”志愿服务队46支,号召志愿者649名,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87场次,切实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架起群众“连心桥”。
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经过了三期的宁夏黄河灌溉区的内容、历史讲解。本期内容接着上期继续深入探讨宁夏地区的生态移民工程。先简单地解释一下何谓生态移民,就是指原先生活的地方,条件环境恶劣、不具备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或者是其原居住地为自然保护区等。将满足以上条件的人从原居住地,搬迁到适宜人类居住的新地区即为“生态移民”而宁夏中南部地区生存条件恶劣...
看了一篇文章,说是未来30年后,华北地区将不适宜人类居住,就是上海,也是在劫难逃。意思是随着地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华北热浪到时候滚滚,超过人类承受极限的时候,就只有移民了。据说这篇来自《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最近发表了来自美国mit土木与环境工程学系教授艾塔海尔(elfatih eltahir)等人的文章,他们认为如果照目前的发展状况,中国的华北地区将会在2070至2100年间,不断反复遭受致命热浪(wbt达摄氏35°c)侵袭。同时,位于华东地区的上海也难逃浩劫。
12月23号,《伊金霍洛旗矿区移民安置补偿办法》解读公布到伊旗政府网。文中披露了人们关心的问题。(后面附原文)《伊金霍洛旗矿区移民安置补偿办法》解读《伊金霍洛旗矿区移民安置补偿办法》(伊政发〔2020〕62号,以下简称:《补偿办法》)已经伊金霍洛旗人民政府2020年第7次常务会议和伊金霍洛旗委十五届135次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于2020年12月2日正式印发,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是我国最大易地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安置着23万从西海固搬迁至此的移民群众。盖房子在移民群众心中分量最重。20多年来,他们在红寺堡安家落户、奋斗发展,居住的房子也经历了六代翻新。从“一代房”“二代房”直到“六代房”,住房面积、建筑材质、生活设施、外观设计等越来越讲究,折射出移民生活从“生存型”“温饱型”向“舒适型”“致富型”的变化。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嘎查村事多事杂,防溺水、反电诈、矛盾调解、乡风文明建设……样样连着乡亲们的切身利益,光靠苏木镇、嘎查村干部肯定管不过来。能不能把服务阵地下沉到嘎查村?把乡贤能人、志愿者用起来?实现“身边人管身边事,群众的事都能办”?近年来,阿拉善盟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着力创新社会治理,不断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在实践中探索出“家门口”党建这一基层治理中“实用、有用、好用”的招法。
此时此刻,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年味儿正浓。在外游子终于回到家乡,我们也不例外。返乡的行囊中有年货、有思念,还有一双重新认识故乡的眼睛。回到出发的地方,乡音激活记忆,感知时间的流动与地方风貌变迁,这里蕴含着个人的独家记忆,也呈现着中国大地的时光侧影。为此,新京报评论部联合新京智库,推出“新春调研行”专栏,记录并评述新闻人眼中的新时代乡村实景,品尝各地独特家乡味道,与读者共同感受时代脉搏。
宁夏西海固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曾十年九旱,广种薄收,干旱是这里百年贫困最主要根源。“搬出大山,向水而迁”,为破解水困魔咒,自20世纪80年代起,一场百万人口的大移民在这里发生。历时30多年,先后实施6次大规模易地移民,累计移民120多万……在中央大力支持下,宁夏始终坚持将移民搬迁与西海固扶贫开发相伴而施,誓将穷根拔除。
经过了三期的宁夏黄河灌溉区的内容、历史讲解。本期内容接着上期继续深入探讨宁夏地区的生态移民工程。先简单地解释一下何谓生态移民,就是指原先生活的地方,条件环境恶劣、不具备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或者是其原居住地为自然保护区等。将满足以上条件的人从原居住地,搬迁到适宜人类居住的新地区即为“生态移民”而宁夏中南部地区生存条件恶劣...
杨祥国在三峡这片土地上生活了95年,他摘下门牌号塞进棉被里,和54个子孙一起迁到了“别人家”的地盘上。1992年4月3日,全国人大通过了建设三峡工程的决议,1993年正式开始实施移民搬迁安置工程,至今,三峡库区已搬迁安置移民127万人,相当于一个欧洲中等国家的人口,如今他们过得怎么样?回不去的的故乡在水下
没花一分钱,杨守成一家就住进了一套75平方米、两室一厅的新房子。他坦言,“连装修都是由政府出资做的,占了政府的便宜。”2016年,竹山县突出重点,先啃“硬骨头”,完成湖北省定20个重点村和县定51个贫困村脱贫出列。这一年,为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贫困人口生存发展问题,竹山县实现易地搬迁9107户、2876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