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花一分钱,杨守成一家就住进了一套75平方米、两室一厅的新房子。他坦言,“连装修都是由政府出资做的,占了政府的便宜。”
2016年,竹山县突出重点,先啃“硬骨头”,完成湖北省定20个重点村和县定51个贫困村脱贫出列。这一年,为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贫困人口生存发展问题,竹山县实现易地搬迁9107户、28769人。
谈及竹山的易地扶贫搬迁,竹山县委书记龚举海说,“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竹山始终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搬迁与脱贫同步,为贫困户量身定制脱贫措施,打好易地扶贫搬迁‘组合拳’。”
搬迁前后
溢水镇小东川集中安置区,《民生周刊》记者见到了74岁的杨守成和他71岁的老伴。去年农历十月十八日,他们一家从杨家坝村的土坯房中搬到这里。
杨家坝村,距离杨守成现在的住处有45公里。原来杨家坝有2000余人,如今多数都已搬迁。“那里不通水,也不通路,都是山地。去最近的镇上也需要先走两个小时的山路,再坐车一个多小时才能到。”杨守成说。
住在山上时,杨守成一家收入仅靠3.5亩薄田。种植的玉米和稻谷仅能解决温饱问题,除此之外没有结余。因为经济条件不好,小儿子在荆门市做了上门女婿,37岁的大儿子尚未成家。
搬迁之后,杨守成老两口养了三头猪,每年有3000多元收入。闲暇时,老两口在附近的葡萄园打工,每年有一万多元收入。大儿子在外打工,每年能挣3万余元。按照目前政策标准,老杨一家也实现了脱贫。
在溢水镇小东川集中安置区,共安置了96户、300余人。该地临近346国道线,谷竹、十巫高速在附近交会,区位优势明显。看病方便,小病步行去医院,大病一个电话救护车很快就能过来。
从腰店村搬迁而来的李霞,是杨守成在溢水镇小东川集中安置区的邻居,两家相距不过几十米。据村干部介绍,李霞的爱人谢永平长期患病,属于因病致贫。
搬迁后的李霞开了一个小超市,除了能陪两个孩子在家上学外,每天有200元左右的收入。目前,谢永平身体有所好转后跟着亲戚在外地打工,每年也能有两万多元收入。《民生周刊》记者到访时,李霞说,“日子虽说不上富裕,生活基本无忧。”
△竹山县溢水镇小东川移民安置区。
易地安置
竹山地处秦巴山区腹地,是全省25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全县版图面积3586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254个村,总人口近47万人。
对于远道而来的人,本地人很可能会这样介绍竹山:是“中国绿松石之乡”“中国高香型生态绿茶之乡”“中国肚倍之乡”和华中地区中药材宝库,还是全国“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发祥地。
不过,竹山同时也是国家级贫困县。
自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实施“八七”扶贫开发以来,竹山扶贫事业取得很大成绩。不过,随着国家扶贫标准的提高,竹山县贫困人口多、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的特征进一步凸现。
“按照国家2736元每年的新标准测算,2013年底竹山县贫困人口48977户、149040人,贫困发生率达36%。2016年初,在册建档立卡贫困户仍有34803户、102359人。”接受本刊采访时,竹山县扶贫办主任明昌根说。
2016年,竹山县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列为头号工程。“这一年,易地搬迁政策制定出台,搬迁对象全部锁定,易地搬迁‘十三五’规划编制完成,安置区规划设计全部完成,安置点建设全面铺开,住房建设有序推进。”竹山县人大副主任陈应洲说。
竹山县的易地扶贫搬迁,得到上级部门认可。2016年,湖北省易地扶贫搬迁住房质量监管现场会、十堰市易地扶贫搬迁推进会先后在竹山召开。
“2017年,全县将整合专项扶贫与行业扶贫资金15亿元以上。”竹山县县长陈建平说,将整体推进33个省定重点贫困村脱贫攻坚和388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安居乐业”工程,力争全年减贫3万人以上,40%以上贫困村整村出列,完成易地扶贫搬迁6889户、19595人。
脱贫是目的
“坚持将易地扶贫搬迁与解决增收产业精准对接,这是竹山县取得的经验。”龚举海介绍说,“挪穷窝”和“换穷业”是实现山区贫困农户脱贫奔小康的两大突出难题。
据了解,为了探索产业扶贫的可能路径,竹山推出了“能人带动 集约经营”“资产投资 村户受益”“入股分红 化解风险”“利益联结 藤上结瓜”“乡协认领 帮扶脱贫”“转移就业 进城入园”“以奖代补 激励脱贫”“光伏发电 产业拓展”“乡村旅游 助推扶贫”“电商营销 互联网+三农”10种模式。
通过引进创业返乡能人,宝丰镇龙井村整合分散的土地、山林资源,成立了盛景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内,由大户出资,农民土地流转入社务工,从而双向增收。目前,合作社养殖郧巴黄牛100头、黑猪60余头、鱼苗10万尾。该合作社可带动贫困户22户、45人入社打工,户均年增收1.2万元。
而在竹坪乡安河口村,成立了郧巴黄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村集体出资建设标准牛栏800平米、干饲料棚300平米,由养殖大户潘中良承包集约经营。参股贫困户利用产业扶贫奖扶资金购买牛犊,不足部分由大户垫资或产业扶贫贷款承担。按照每周期6年,承包期间每年给予50户贫困户每户固定分红3000元。
在产业扶贫方面,竹山取得不俗成绩。据脱贫产业验收统计,2016年全年贫困户发展林特产业1.25万亩、食用菌68万袋、光伏发电6处2000千瓦、畜禽饲养41.77万头(只),享受产业奖扶资金4388.9万元,产业增收1.12亿元,有效增强了贫困户的脱贫致富能力。
宁夏西海固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曾十年九旱,广种薄收,干旱是这里百年贫困最主要根源。“搬出大山,向水而迁”,为破解水困魔咒,自20世纪80年代起,一场百万人口的大移民在这里发生。历时30多年,先后实施6次大规模易地移民,累计移民120多万……在中央大力支持下,宁夏始终坚持将移民搬迁与西海固扶贫开发相伴而施,誓将穷根拔除。
此时此刻,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年味儿正浓。在外游子终于回到家乡,我们也不例外。返乡的行囊中有年货、有思念,还有一双重新认识故乡的眼睛。回到出发的地方,乡音激活记忆,感知时间的流动与地方风貌变迁,这里蕴含着个人的独家记忆,也呈现着中国大地的时光侧影。为此,新京报评论部联合新京智库,推出“新春调研行”专栏,记录并评述新闻人眼中的新时代乡村实景,品尝各地独特家乡味道,与读者共同感受时代脉搏。
2018年8月,在行政村规模调整中,城南镇中柱村和南边村合并为理书院村。早在13年前,记者就想去南边村走走看看。因为当时采访过一条新闻:2005年9月6日上午,温岭市慈善总会在九鑫铜业公司厂门前举行扶贫赠牛仪式,南边村古稀老人林春梅等20户低保户通过抓阄办法,喜领扶贫赠牛。当时城南镇民政办同志介绍,南边村只有184户518人...
1. 业主已经取得《房产证》可正常出售如果回迁房的业主已经有房产证,这种情况是可以出售的。因为房产二手交易是受国家庭房管局认可的,同时也是受监督的,所有有房产证的回迁房可以在交易后进行过户和转名字。2. 业主已经取得《房产证》可正常出售有些业主没有房产证,只有和开发商签订签订了一份回迁的合同,那么这种回迁房虽然可以出售但是它无法过户和改名。
杨祥国在三峡这片土地上生活了95年,他摘下门牌号塞进棉被里,和54个子孙一起迁到了“别人家”的地盘上。1992年4月3日,全国人大通过了建设三峡工程的决议,1993年正式开始实施移民搬迁安置工程,至今,三峡库区已搬迁安置移民127万人,相当于一个欧洲中等国家的人口,如今他们过得怎么样?回不去的的故乡在水下
经过了三期的宁夏黄河灌溉区的内容、历史讲解。本期内容接着上期继续深入探讨宁夏地区的生态移民工程。先简单地解释一下何谓生态移民,就是指原先生活的地方,条件环境恶劣、不具备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或者是其原居住地为自然保护区等。将满足以上条件的人从原居住地,搬迁到适宜人类居住的新地区即为“生态移民”而宁夏中南部地区生存条件恶劣...
“孩子还小,上班不方便,我早就想做电商了,可是一直不知道从何做起,这样的培训太及时了。”近日,浙江省仙居县朱溪镇岭根村移民朱林燕喜滋滋地参加镇里举办的“乡贤带富”移民电商培训。作为浙江省26个加快发展县之一,台州市仙居县八山一水一分田,境内群山连绵、耕地稀缺、资源缺乏。如何带领山区群众实现共同富裕、享受发展新成果?
经过了三期的宁夏黄河灌溉区的内容、历史讲解。本期内容接着上期继续深入探讨宁夏地区的生态移民工程。先简单地解释一下何谓生态移民,就是指原先生活的地方,条件环境恶劣、不具备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或者是其原居住地为自然保护区等。将满足以上条件的人从原居住地,搬迁到适宜人类居住的新地区即为“生态移民”而宁夏中南部地区生存条件恶劣...
“真希望能早点住上新房子。”日前,章水镇赤水村村民徐明祥刚签下高山移民拆迁协议就迫不及待地来到镇区参观自己的新家园。看着小区简约大气的外立面,走在宽阔的柏油路,环顾四周满眼是盛开的花卉和郁郁葱葱的绿植,徐明祥一直都乐得合不拢嘴。高山移民的新居位于镇区核心地带如今,像徐明祥一样期盼搬进美丽新居的高山移民比比皆是。
近年来,天祝县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按照“把人搬出来,把畜退出来,把生态空间腾出来”的总体谋划,大力实施生态宜居搬迁安置工程,让高深山区群众共享到经济社会改革发展成果,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秋日,天高云淡、阳光明媚。来到安远镇生态移民安置点,一栋栋富有民族特色的小楼整齐排列、宽阔平坦的街道四通八达,居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