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花一分钱,杨守成一家就住进了一套75平方米、两室一厅的新房子。他坦言,“连装修都是由政府出资做的,占了政府的便宜。”
2016年,竹山县突出重点,先啃“硬骨头”,完成湖北省定20个重点村和县定51个贫困村脱贫出列。这一年,为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贫困人口生存发展问题,竹山县实现易地搬迁9107户、28769人。
谈及竹山的易地扶贫搬迁,竹山县委书记龚举海说,“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竹山始终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搬迁与脱贫同步,为贫困户量身定制脱贫措施,打好易地扶贫搬迁‘组合拳’。”
搬迁前后
溢水镇小东川集中安置区,《民生周刊》记者见到了74岁的杨守成和他71岁的老伴。去年农历十月十八日,他们一家从杨家坝村的土坯房中搬到这里。
杨家坝村,距离杨守成现在的住处有45公里。原来杨家坝有2000余人,如今多数都已搬迁。“那里不通水,也不通路,都是山地。去最近的镇上也需要先走两个小时的山路,再坐车一个多小时才能到。”杨守成说。
住在山上时,杨守成一家收入仅靠3.5亩薄田。种植的玉米和稻谷仅能解决温饱问题,除此之外没有结余。因为经济条件不好,小儿子在荆门市做了上门女婿,37岁的大儿子尚未成家。
搬迁之后,杨守成老两口养了三头猪,每年有3000多元收入。闲暇时,老两口在附近的葡萄园打工,每年有一万多元收入。大儿子在外打工,每年能挣3万余元。按照目前政策标准,老杨一家也实现了脱贫。
在溢水镇小东川集中安置区,共安置了96户、300余人。该地临近346国道线,谷竹、十巫高速在附近交会,区位优势明显。看病方便,小病步行去医院,大病一个电话救护车很快就能过来。
从腰店村搬迁而来的李霞,是杨守成在溢水镇小东川集中安置区的邻居,两家相距不过几十米。据村干部介绍,李霞的爱人谢永平长期患病,属于因病致贫。
搬迁后的李霞开了一个小超市,除了能陪两个孩子在家上学外,每天有200元左右的收入。目前,谢永平身体有所好转后跟着亲戚在外地打工,每年也能有两万多元收入。《民生周刊》记者到访时,李霞说,“日子虽说不上富裕,生活基本无忧。”

△竹山县溢水镇小东川移民安置区。
易地安置
竹山地处秦巴山区腹地,是全省25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全县版图面积3586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254个村,总人口近47万人。
对于远道而来的人,本地人很可能会这样介绍竹山:是“中国绿松石之乡”“中国高香型生态绿茶之乡”“中国肚倍之乡”和华中地区中药材宝库,还是全国“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发祥地。
不过,竹山同时也是国家级贫困县。
自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实施“八七”扶贫开发以来,竹山扶贫事业取得很大成绩。不过,随着国家扶贫标准的提高,竹山县贫困人口多、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的特征进一步凸现。
“按照国家2736元每年的新标准测算,2013年底竹山县贫困人口48977户、149040人,贫困发生率达36%。2016年初,在册建档立卡贫困户仍有34803户、102359人。”接受本刊采访时,竹山县扶贫办主任明昌根说。
2016年,竹山县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列为头号工程。“这一年,易地搬迁政策制定出台,搬迁对象全部锁定,易地搬迁‘十三五’规划编制完成,安置区规划设计全部完成,安置点建设全面铺开,住房建设有序推进。”竹山县人大副主任陈应洲说。
竹山县的易地扶贫搬迁,得到上级部门认可。2016年,湖北省易地扶贫搬迁住房质量监管现场会、十堰市易地扶贫搬迁推进会先后在竹山召开。
“2017年,全县将整合专项扶贫与行业扶贫资金15亿元以上。”竹山县县长陈建平说,将整体推进33个省定重点贫困村脱贫攻坚和388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安居乐业”工程,力争全年减贫3万人以上,40%以上贫困村整村出列,完成易地扶贫搬迁6889户、19595人。
脱贫是目的
“坚持将易地扶贫搬迁与解决增收产业精准对接,这是竹山县取得的经验。”龚举海介绍说,“挪穷窝”和“换穷业”是实现山区贫困农户脱贫奔小康的两大突出难题。
据了解,为了探索产业扶贫的可能路径,竹山推出了“能人带动 集约经营”“资产投资 村户受益”“入股分红 化解风险”“利益联结 藤上结瓜”“乡协认领 帮扶脱贫”“转移就业 进城入园”“以奖代补 激励脱贫”“光伏发电 产业拓展”“乡村旅游 助推扶贫”“电商营销 互联网+三农”10种模式。
通过引进创业返乡能人,宝丰镇龙井村整合分散的土地、山林资源,成立了盛景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内,由大户出资,农民土地流转入社务工,从而双向增收。目前,合作社养殖郧巴黄牛100头、黑猪60余头、鱼苗10万尾。该合作社可带动贫困户22户、45人入社打工,户均年增收1.2万元。
而在竹坪乡安河口村,成立了郧巴黄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村集体出资建设标准牛栏800平米、干饲料棚300平米,由养殖大户潘中良承包集约经营。参股贫困户利用产业扶贫奖扶资金购买牛犊,不足部分由大户垫资或产业扶贫贷款承担。按照每周期6年,承包期间每年给予50户贫困户每户固定分红3000元。
在产业扶贫方面,竹山取得不俗成绩。据脱贫产业验收统计,2016年全年贫困户发展林特产业1.25万亩、食用菌68万袋、光伏发电6处2000千瓦、畜禽饲养41.77万头(只),享受产业奖扶资金4388.9万元,产业增收1.12亿元,有效增强了贫困户的脱贫致富能力。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嘎查村事多事杂,防溺水、反电诈、矛盾调解、乡风文明建设……样样连着乡亲们的切身利益,光靠苏木镇、嘎查村干部肯定管不过来。能不能把服务阵地下沉到嘎查村?把乡贤能人、志愿者用起来?实现“身边人管身边事,群众的事都能办”?近年来,阿拉善盟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着力创新社会治理,不断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在实践中探索出“家门口”党建这一基层治理中“实用、有用、好用”的招法。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是我国最大易地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安置着23万从西海固搬迁至此的移民群众。盖房子在移民群众心中分量最重。20多年来,他们在红寺堡安家落户、奋斗发展,居住的房子也经历了六代翻新。从“一代房”“二代房”直到“六代房”,住房面积、建筑材质、生活设施、外观设计等越来越讲究,折射出移民生活从“生存型”“温饱型”向“舒适型”“致富型”的变化。
崭新宽阔的水泥马路,欢声笑语的文化广场,整洁有序的新农村人居环境,大同市云冈区高山镇的乡亲们做梦都没有想到短短的几年时间,他们就搬进新家安新居了。这得益于国家采煤沉陷区整体搬迁政策的有力推动,高山镇26个村17000多人搬出山区,住上了楼房,挪穷窝、斩穷根,山上群众过上了城市居民的幸福生活,群众获得感与幸福感与日俱增。
这栋房子已有200多年历史。部分老房子已经倒塌。夏凉村的老房子。老房子一旦没了就再也找不回来周女士说,她非常喜欢传统文化,对古宅、老宅很有兴趣。她是到夏凉村探望长辈时听说要整体搬迁的。她认为,在当下几乎大同小异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中,这些老房子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和回忆,弥久而珍贵。“听村里长辈说,他们村早被列入高山移民计划,估计过不了多久就会整体搬迁了,这些老房子也将被政府收回,也不知道将何去何从。
经过了三期的宁夏黄河灌溉区的内容、历史讲解。本期内容接着上期继续深入探讨宁夏地区的生态移民工程。先简单地解释一下何谓生态移民,就是指原先生活的地方,条件环境恶劣、不具备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或者是其原居住地为自然保护区等。将满足以上条件的人从原居住地,搬迁到适宜人类居住的新地区即为“生态移民”而宁夏中南部地区生存条件恶劣...
宁夏西海固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曾十年九旱,广种薄收,干旱是这里百年贫困最主要根源。“搬出大山,向水而迁”,为破解水困魔咒,自20世纪80年代起,一场百万人口的大移民在这里发生。历时30多年,先后实施6次大规模易地移民,累计移民120多万……在中央大力支持下,宁夏始终坚持将移民搬迁与西海固扶贫开发相伴而施,誓将穷根拔除。
此时此刻,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年味儿正浓。在外游子终于回到家乡,我们也不例外。返乡的行囊中有年货、有思念,还有一双重新认识故乡的眼睛。回到出发的地方,乡音激活记忆,感知时间的流动与地方风貌变迁,这里蕴含着个人的独家记忆,也呈现着中国大地的时光侧影。为此,新京报评论部联合新京智库,推出“新春调研行”专栏,记录并评述新闻人眼中的新时代乡村实景,品尝各地独特家乡味道,与读者共同感受时代脉搏。
2018年8月,在行政村规模调整中,城南镇中柱村和南边村合并为理书院村。早在13年前,记者就想去南边村走走看看。因为当时采访过一条新闻:2005年9月6日上午,温岭市慈善总会在九鑫铜业公司厂门前举行扶贫赠牛仪式,南边村古稀老人林春梅等20户低保户通过抓阄办法,喜领扶贫赠牛。当时城南镇民政办同志介绍,南边村只有184户518人...
1. 业主已经取得《房产证》可正常出售如果回迁房的业主已经有房产证,这种情况是可以出售的。因为房产二手交易是受国家庭房管局认可的,同时也是受监督的,所有有房产证的回迁房可以在交易后进行过户和转名字。2. 业主已经取得《房产证》可正常出售有些业主没有房产证,只有和开发商签订签订了一份回迁的合同,那么这种回迁房虽然可以出售但是它无法过户和改名。
杨祥国在三峡这片土地上生活了95年,他摘下门牌号塞进棉被里,和54个子孙一起迁到了“别人家”的地盘上。1992年4月3日,全国人大通过了建设三峡工程的决议,1993年正式开始实施移民搬迁安置工程,至今,三峡库区已搬迁安置移民127万人,相当于一个欧洲中等国家的人口,如今他们过得怎么样?回不去的的故乡在水下
高山移民需要哪些手续(看浙江仙居如何推进高山移民实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