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在行政村规模调整中,城南镇中柱村和南边村合并为理书院村。
早在13年前,记者就想去南边村走走看看。因为当时采访过一条新闻:2005年9月6日上午,温岭市慈善总会在九鑫铜业公司厂门前举行扶贫赠牛仪式,南边村古稀老人林春梅等20户低保户通过抓阄办法,喜领扶贫赠牛。
当时城南镇民政办同志介绍,南边村只有184户518人,2004年全村人均经济收入不到全市农民人均收入的三分之一。该村不少青壮年都移居山下,租住在大闾街村等地,仍坚守在山村的还有29户。为扶贫帮困,温岭市慈善总会请城南镇民政办遴选了20户有劳动能力、能养牛的低保户,决定向这20户低保户每户赠送一头价值1500元的牛犊。为保证慈善扶贫收到实效,慈善总会还和养牛户签订协议书,规定养牛户在两年内不得将牛犊出售。
这一回,知道理书院村成立后,萌发了访问该村的念头。10月17日,在重阳节当天,终于成行了。
中柱是人工增雨作业点之一
从大闾街村经小东岙村到达观岙岭头,便是一个三岔路口,左边一条路通往观岙,右边则通往理书院村。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道前行,一开始路边都无人烟,驶了一段路才看到有几间农家乐模样的房子,再向前走,到达理书院村部附近的一块平地,边上立有一牌,上写“温岭气象局 温岭市中柱村人工增雨作业站”字样。原来,这里是温岭的人工增雨作业点之一,另外作业点还有东海塘、坞根大岩头和大溪太湖水库等处。
牌上介绍,“人工增雨,就是根据不同云层的物理特性,选择合适时机,用飞机、火箭向云中播撒干冰、碘化银、盐粉等催化剂,使云层降水或增加降水量,以解除或缓解农田干旱、增加水库灌溉水量或供水能力,或增加发电水量或森林防火。中国最早的人工增雨试验是在1958年,吉林省这年夏季遭遇60年未遇的大旱,人工增雨获得成功。1987年在扑灭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中,人工增雨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年我市遭遇了60年罕见的高温热浪少雨天气,市政府高度重视,配备火箭人工设备。近年来我市人工增雨作业队进行数十次的增雨作业,为缓解干旱、森林防火发挥了积极作用。”
记者查阅了相关报道,发现2013年8月14日,我市就在中柱村作业站实施过人工增雨作业,发射了3枚增雨防雹火箭弹。当时报道称,“这次带来火箭弹长1.4米,重10.4公斤,分成两部分,前面半截装着人工增雨最核心的碘化银和催化剂,后面半截装着火箭推进用的火药,爆炸后,里面有个降落伞,会自动弹出,将安全地带着弹壳掉下来。”“下午3时40分是他们申请的发射时间,那片乌云果然如约而至,工作人员稍微调转了一下角度,对准云层,3枚火箭弹先后发出。效果很快就出来了,现场的风大了很多,接着就下起了小雨,围观的村民也跟着欢呼起来。”
留守人员仅66人
在理书院村村部公告栏中,记者看到该村的简介:“理书院村位于城南镇大闾管理区。从观岙大塘线观岙岭头向南1820米到达理书院村,东至观岙村,南至长沙村,西至沌头村,北至观岙岭头。全村人口944人,户数309户,村民小组15个,旱地面积356亩,山林416亩,辖区面积0.66平方公里。村班子成员12人,其中支委6人,村务工作领导小组6人,党员28人,村民代表63人,残疾人34人,低保户28户45人。村民分布在四镇一街道22个村,现住在山头36户共66人。”原来这山上只住着66人。
理书院村村部即原中柱村村部,这里还是中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住着几位老人。有一户门边,有城南义工队到这里做好事后与老人们的合影,义工队队长张金华经常带着队员到这里看望留守老人。
中南庙里信仰山魈
一位阿婆看到记者前来,问明来意后,让记者猜猜她有多少岁?“92岁了,我是移民哥,看到五六人扛着一箩筐的供品从村部前经过,往下面走去。阿婆说,那是去庙里的。记者赶紧跟去看个究竟。
这几个人去的是中南庙,他们将猪头、米面、豆腐干、金针、三牲米鸡、元宝等供品在供桌上摆放好,就去庙前香炉中上香。
记者看了一下,庙门前有当地人士蒋氏作的一首诗:“青山苍翠路弯弯,秀丽景致文雅山。四面环山是宝地,三面合隆清水溪。山上清风呼呼啸,南洋大海浪滔滔。中南庙主山魈王,迎面笑容坐中堂。礼部尚书右边坐,天将降临小哪吒。两位神将立两旁,诸位神圣保四方。暑夏到此乘风凉,竹木舞动福寿长。善男信女点炷香,合家欢乐万事昌。”
记者和前来祭拜的为首的村民交谈后得知,他这次回老家到庙里参拜是因为儿子将要结婚了。原来,他家七八年前已高山移民到后塘村(现双后村),在后塘那边,城南各处的高山移民户建了100多间屋,但是这个高山移民小区还有不少让他们感觉不方便的地方,如没有门牌号,快递无法直接送到户,缺少健身器材……
祭拜结束后收拾好,他们就扛着祭品离开了,临走时,还去村里一户人家问候了一下,邀请那人去喝喜酒。
他们问候的老人家叫陈妙根,今年80多岁了。从他口中及后来从其他村民处得知,山魈老爷寿日是八月十三,以前也做戏庆贺的,不过有20多年没有演戏了,山魈娘娘寿诞是四月二十,礼部尚书寿诞是端午节,尚书娘娘寿诞是四月初八。
关于山魈,有研究者称,亦名山都、木客、山鬼、山精、山猓、独脚鬼等,是吴越一带山区民间信仰中的一个神兽复合型的山鬼。宋代叶适《题明觉禅寺》一诗中,就写到了山魈:“雪山尖头海潮涌,六月天雪山寒重。道人南绝但危坐,山魈野虎皆趋拱。住山三载两遭荒,侍者锇损扶参堂。沿村索米未为耻,莫令木鱼化龙钟。”这里的明觉禅寺就是箬横晋岙里的雪山寺。温岭县城东门外曾有山魈庙,现在庙里的山魈已移至虎山常乐寺边上一座庙中,立了“山肖殿”(名字就是山肖,当系山魈殿)。
留守老人闲话中柱旧事
陈妙根告诉记者,1951年土改时,中柱、南边村是长沙乡第16村,而摘梅坑、横屿村是长沙乡第17村。他曾经担任过村儿童队队长,那时候,16村村主任是蒋梅头,民兵连长是闻妙法,治安主任是陈继东,三人现都去世了。到低级社时,赵宝玉担任社长,他担任副社长。那个时候,理书院这里有山田10亩左右,水田则是在山下的长沙、淡水湾、翁塘里、沌头门口等地方,打秧(育秧)是在山上的山田中,育好秧担到山下插秧。后来,一位叫柯子梅(音)的干部,是石桥头小岭下人,就在公社化时,将中柱人划到渔区去了。原来山上讨海的渔船不多,只有三四人,划到渔区后,讨海老大就增加了,渔船增加到7艘。公社化时,赵宝玉被安排去送信,陈妙根则被安排到台头的牧场当出纳。
在“大跃进”时期,中柱小学的四间屋曾改办为食堂。老的中柱小学的建筑,是后岭人张长风在中柱任教时建的,当时建房所用的树,要到岙环购买。那时候,长沙塘还没有筑好,从岙环买来的树,就捆在一起放在海中,待涨潮时,由人在海中行走拖拉到塘头,然后从塘里的河道,驶到长沙的斗门闸,再将树料由人扛背到山上。张长风在建好中柱小学校舍后当校长,那时,还是初小,老师就他和陈梅生两个人,学生来自中柱、南边两地。后来,中柱小学的老师还有琛山人金正择(音)、石桥头人林新华、大溪人潘家明等人,学校也发展为有了3个老师,高小也有了,摘梅坑人也前来就读。
陈姓是原中柱村的主要姓氏之一,陈妙根先生家藏《云浦陈氏宗谱》河东房房谱,原来,他们这一支是云浦陈氏分支,与箬横镇街龙头村陈氏同属河东房(原南边村另有一支不通谱的陈氏)。云浦陈氏的辈行有:“惟凤良崇,家修廷献,继美奕世,才能治国……”,谱上载,始迁理书院的是25世的崇好和崇涟,其中崇好字巧卿,生家汎、家量两子,崇涟字清卿,生家普、家大、家朗三子。陈妙根说,他是崇好的后裔,是“美”字辈。
村名来历莫衷一是
不过,理书院这个地名,在《云谱陈氏宗谱》上记作“李书院”。陈妙根说,这应当是错写的,他的父亲生前曾为村民代写契约,契约上写的就是“里书院”,庙里文书一般也写作“二都里书院山魈庙保界”。另有一种说法是“女书院”,据说原中柱村有个小地方叫状元坟,这状元是长沙村的潘状元,坟基现还在,听村人闻大六说过,在状元坟下面的地方,不知哪一个朝代,这里曾有座私馆(私塾),教书的是女的,因此,这个地方就称之为“女书院”了。记者后来采访其他村民时,还听过理书院是“礼书院”的说法,看来,理书院的名字到底怎么写才算正确,还没法形成共识。
至于村名中柱、南边的来历,陈妙根说,因为中南庙有三个柱轮流承值寿诞活动,头柱是田西和后屋这两个地方,中柱就是原中柱村,原南边村也是一个柱,就是说,这两个村的村名都是从庙里来的。
编制村庄规划,期待新发展
告别陈妙根后,记者又回到了理书院村部,再次见到那位92岁的阿婆。她夫家姓蒋,娘家姓钱,是观岙三宅钱家里人。她生了四个儿子,三个分别住在石桥头镇东花桥村、温岭市区、城南镇彭家村,只有70多岁的大儿子还住在山头。中柱除了陈姓外,还有蒋姓、柯姓、王姓等,蒋姓是石桥头山前蒋氏分支,祠堂在石桥头镇东花桥村,柯姓是石桥头西城新村小岭下柯氏分支,王姓是石桥头上王村练溪王氏分支。
81岁的王福根老人告诉记者,山头没有自来水,所以村部前还有两个大的塑料容器接雨水使用,吃的水用水泵从水窟中抽上来。
中柱人赶集一般到大闾街去,如果不开车,需要先走到观岙岭头再坐观岙至太平的公交车,比较麻烦。
后来在原南边村,记者碰到两位留守的老妇,她们回忆了四五十年前赶集的往事,说是那时候,常到大闾街、岙环、观岙、石桥头街卖东西,如到石桥头街去,就要凌晨3时左右启程,担着五六十斤、七八十斤的番薯丝,全程步行,经慢游岭去石桥头,其中一位曾在黄西岙摔倒,摔伤了膝盖,住院治疗了多天。其他曾走过赶集之路的还有大岗头、摘梅坑岗等处,现在路都没有了。
理书院村村务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冬青介绍,理书院村集体经济薄弱,市里有关部门与该村结对帮扶。今年,他们村正在编制村庄规划,想把老宅基地重新利用起来,有些已高山移民的村民想重新住回到山上来,现在交通条件已经改善,山上的自然环境反而成了优势。
“孩子还小,上班不方便,我早就想做电商了,可是一直不知道从何做起,这样的培训太及时了。”近日,浙江省仙居县朱溪镇岭根村移民朱林燕喜滋滋地参加镇里举办的“乡贤带富”移民电商培训。作为浙江省26个加快发展县之一,台州市仙居县八山一水一分田,境内群山连绵、耕地稀缺、资源缺乏。如何带领山区群众实现共同富裕、享受发展新成果?
2018年8月,在行政村规模调整中,城南镇中柱村和南边村合并为理书院村。早在13年前,记者就想去南边村走走看看。因为当时采访过一条新闻:2005年9月6日上午,温岭市慈善总会在九鑫铜业公司厂门前举行扶贫赠牛仪式,南边村古稀老人林春梅等20户低保户通过抓阄办法,喜领扶贫赠牛。当时城南镇民政办同志介绍,南边村只有184户518人...
崭新宽阔的水泥马路,欢声笑语的文化广场,整洁有序的新农村人居环境,大同市云冈区高山镇的乡亲们做梦都没有想到短短的几年时间,他们就搬进新家安新居了。这得益于国家采煤沉陷区整体搬迁政策的有力推动,高山镇26个村17000多人搬出山区,住上了楼房,挪穷窝、斩穷根,山上群众过上了城市居民的幸福生活,群众获得感与幸福感与日俱增。
“孩子还小,上班不方便,我早就想做电商了,可是一直不知道从何做起,这样的培训太及时了。”近日,浙江省仙居县朱溪镇岭根村移民朱林燕喜滋滋地参加镇里举办的“乡贤带富”移民电商培训。作为浙江省26个加快发展县之一,台州市仙居县八山一水一分田,境内群山连绵、耕地稀缺、资源缺乏。如何带领山区群众实现共同富裕、享受发展新成果?
2018-08-06 07:26 | 台州日报日前,走进位于天台县幸福花苑汤屯蛟的家,110平方米的三居室,宽敞明亮。2003年下半年,汤屯蛟从四周是高山的南屏乡上杨村搬迁到城里,仅花10多万元就住进了新家。“以前在山上时,做梦都想不到,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成为城里人。”汤屯蛟说。幸福花苑是天台县第一个高山移民集中安置区,现有住户2015户,其中高山移民1808户。
“真希望能早点住上新房子。”日前,章水镇赤水村村民徐明祥刚签下高山移民拆迁协议就迫不及待地来到镇区参观自己的新家园。看着小区简约大气的外立面,走在宽阔的柏油路,环顾四周满眼是盛开的花卉和郁郁葱葱的绿植,徐明祥一直都乐得合不拢嘴。高山移民的新居位于镇区核心地带如今,像徐明祥一样期盼搬进美丽新居的高山移民比比皆是。
没花一分钱,杨守成一家就住进了一套75平方米、两室一厅的新房子。他坦言,“连装修都是由政府出资做的,占了政府的便宜。”2016年,竹山县突出重点,先啃“硬骨头”,完成湖北省定20个重点村和县定51个贫困村脱贫出列。这一年,为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贫困人口生存发展问题,竹山县实现易地搬迁9107户、28769人。
1. 业主已经取得《房产证》可正常出售如果回迁房的业主已经有房产证,这种情况是可以出售的。因为房产二手交易是受国家庭房管局认可的,同时也是受监督的,所有有房产证的回迁房可以在交易后进行过户和转名字。2. 业主已经取得《房产证》可正常出售有些业主没有房产证,只有和开发商签订签订了一份回迁的合同,那么这种回迁房虽然可以出售但是它无法过户和改名。
这栋房子已有200多年历史。部分老房子已经倒塌。夏凉村的老房子。老房子一旦没了就再也找不回来周女士说,她非常喜欢传统文化,对古宅、老宅很有兴趣。她是到夏凉村探望长辈时听说要整体搬迁的。她认为,在当下几乎大同小异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中,这些老房子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和回忆,弥久而珍贵。“听村里长辈说,他们村早被列入高山移民计划,估计过不了多久就会整体搬迁了,这些老房子也将被政府收回,也不知道将何去何从。
村民一齐动手,将排水管埋下大家用钢钎将排水沟内的大石头撬走村民们挖出一条沟,将山泉引入排水口排水管送到后,郭开春(左一)带领村民卸下路面冰雪覆盖,一边是悬崖。这是郭开春下来推车时顺手拍下来的照片讲述人:温江区对口支援工作队队员、驻色达县霍西乡拉当村第一书记郭开春10月20日,色达下了第一场雪,这意味着,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甘孜州色达县进入漫长严寒的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