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了三期的宁夏黄河灌溉区的内容、历史讲解。本期内容接着上期继续深入探讨宁夏地区的生态移民工程。
先简单地解释一下何谓生态移民,就是指原先生活的地方,条件环境恶劣、不具备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或者是其原居住地为自然保护区等。将满足以上条件的人从原居住地,搬迁到适宜人类居住的新地区即为“生态移民”
而宁夏中南部地区生存条件恶劣,不适合人类长期居住,因此便有了生态移民工程。其主要的工作要求就是让百姓过上稳定富裕的生活,宁夏境内最贫瘠的地区莫过于西海固地区,此地区主要包括西吉、同心、海原等九个宁夏地区最贫困的县区。此项工程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从那时起到现在最初移民的一批人已经离开故土30余年,而最初开始移民的地区即为“红寺堡区”,如今的红寺堡区已经成长为我国最大的生态移民区,全区累计移民近百万人。
生态移民不仅仅是简单地将人移过去就可以了,更要考虑移民的衣食住行,更要有扶持项目以及对应的保护政策,不能只把人弄过去就放在哪里不管不顾,那样不能完全解决人民贫困的问题,因此移民更重要的目标是让被人民富起来。
近日,《甘肃省贯彻落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实施方案》发布,其中最振奋人心的一条是关于移民的,提出了实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实施方案》明确了搬迁背景、搬迁类型、搬迁规模、实施进度和安置方式等。搬迁背景:全省超过50%的国土面积位于地质灾害高发易发区,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多达2.07万处,居全国第四位,受威胁人口243.27万人。
此时此刻,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年味儿正浓。在外游子终于回到家乡,我们也不例外。返乡的行囊中有年货、有思念,还有一双重新认识故乡的眼睛。回到出发的地方,乡音激活记忆,感知时间的流动与地方风貌变迁,这里蕴含着个人的独家记忆,也呈现着中国大地的时光侧影。为此,新京报评论部联合新京智库,推出“新春调研行”专栏,记录并评述新闻人眼中的新时代乡村实景,品尝各地独特家乡味道,与读者共同感受时代脉搏。
新华社银川10月20日电题:从大山深处到大河之畔——宁夏持续移民百万“拔穷根”启示新华社记者王磊、曹健、张亮、马丽娟宁夏西海固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曾十年九旱,广种薄收,干旱是这里百年贫困最主要根源。“搬出大山,向水而迁”,为破解水困魔咒,自20世纪80年代起,一场百万人口的大移民在这里发生。历时30多年,先后实施6次大规模易地移民,累计移民120多万……在中央大力支持下,宁夏始终坚持将移民搬迁与西海固扶贫开发相伴而施,誓将穷根拔除。
杨祥国在三峡这片土地上生活了95年,他摘下门牌号塞进棉被里,和54个子孙一起迁到了“别人家”的地盘上。1992年4月3日,全国人大通过了建设三峡工程的决议,1993年正式开始实施移民搬迁安置工程,至今,三峡库区已搬迁安置移民127万人,相当于一个欧洲中等国家的人口,如今他们过得怎么样?回不去的的故乡在水下
美国为发达国家,不仅有较高的教育和医疗水平,生活福利保障也非常健全,吸引较多海外人士进行移民。大多数国内的申请人对美国的移民政策没有十分了解,很多人可能停留在“只有有钱人才可以移民”的时代。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移民美国的费用因人而异,每个项目所花费的费用不同。一般来说,职业移民费用比较低,对申请人的资产也没有较高的要求。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基于人才强国的策略,开启了引进外国专家、学者,充分调动境外智力的进程。对此,在一些舆论大呼移民危机威胁国家安全,认为人才资源固然重要,更不应放松外籍人才群体的国别特征,忽视潜在风险。因此,中国外籍人才引进策略一年比一年严格规范,能够冲入大众视野的异域面孔,大多是艺术界、科学界、体育界等颇有成就的人才。
宁夏西海固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曾十年九旱,广种薄收,干旱是这里百年贫困最主要根源。“搬出大山,向水而迁”,为破解水困魔咒,自20世纪80年代起,一场百万人口的大移民在这里发生。历时30多年,先后实施6次大规模易地移民,累计移民120多万……在中央大力支持下,宁夏始终坚持将移民搬迁与西海固扶贫开发相伴而施,誓将穷根拔除。
经过了三期的宁夏黄河灌溉区的内容、历史讲解。本期内容接着上期继续深入探讨宁夏地区的生态移民工程。先简单地解释一下何谓生态移民,就是指原先生活的地方,条件环境恶劣、不具备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或者是其原居住地为自然保护区等。将满足以上条件的人从原居住地,搬迁到适宜人类居住的新地区即为“生态移民”而宁夏中南部地区生存条件恶劣...
没花一分钱,杨守成一家就住进了一套75平方米、两室一厅的新房子。他坦言,“连装修都是由政府出资做的,占了政府的便宜。”2016年,竹山县突出重点,先啃“硬骨头”,完成湖北省定20个重点村和县定51个贫困村脱贫出列。这一年,为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贫困人口生存发展问题,竹山县实现易地搬迁9107户、28769人。
近年来,天祝县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按照“把人搬出来,把畜退出来,把生态空间腾出来”的总体谋划,大力实施生态宜居搬迁安置工程,让高深山区群众共享到经济社会改革发展成果,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秋日,天高云淡、阳光明媚。来到安远镇生态移民安置点,一栋栋富有民族特色的小楼整齐排列、宽阔平坦的街道四通八达,居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