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曾多次实地走访过北京市通州区马驹桥镇和大兴区长子营镇,并前往国家图书馆查阅了大量的地方文献,包括北京、河北等地地方志,如《通州志》《大兴区志》等,发现均有大量对大明洪洞大槐树移民的记载,这恰恰和《明实录》《明史》里有关洪洞大槐树移民记载进行了确凿的相互印证,加之近年来相关姓氏家谱等资料汇集,形成了完整的互证链条,使明代长达50余年的洪洞大槐树移民史实成为不争的事实。
一、京畿地区明代洪洞大槐树大移民的史实记录
相关记录简要摘录如下:
1.“明永乐二年(1404年)九月迁山西太原平阳府及泽、潞、辽、沁、汾州民万户充实北京地区。”
2.“永乐五年(1407年)五月置上林苑监,设蕃育署、良牧等十署,蕃育署设于采魏里(今大兴采育镇),是年迁山西平阳府及山东登州、莱州等地民五千户隶属上林苑监。部分移民安置于蕃育署,饲养鸡鸭,供应内庭。”
3.“明洪武及永乐年间,一则令流徙末年国民回乡复业,另则移山西等地无地或少地农民来京耕种。”
4.“大兴县自然村的命名,以营为通名的有60余村,大部分形成于明代,其中有40余个自然村为明初山西、山东移民所建,多以原籍州县命名,如潞城营、沁水营、孝义营、河津营、长子营、蒲州营、山西营、大同营、屯留营等,当地移民后裔说‘山西有多少县,大兴有多少营’。”
5.“霍州营,明初由山西省霍州移民至此成村,故称霍州营。”
6.“于家务,明初从山西省移民成村;荆家务,明初从山西省移民建村,因附近荆棘丛生,村民多以荆编为业,故名荆家务。”
7.“大皮营,明永乐年间从山西移民建村,因村中有一皮匠手艺超群,远近闻名,故得名大皮匠村,后简称大皮营。”
8.“祁各庄,据传明初从山西省迁来王、张、马、周、邢、刘六户,从山东省迁来毕姓一户,因七户再次定居取名七家庄,后改为祁各庄。”
9.“四各庄,明初有四户王姓村民从山西迁此定居,村名四哥庄,后谐音为四各庄。”
10.“平谷多数村庄都有数百年的古槐,老人们称为落户槐,以表达对山西洪洞老家的怀念之情。”
11.“ 永 乐 二 年 、三 年(1404-1405年)分别徙山西万户实北京。现今门头沟区人口中,大部分人都说其祖先是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下来的。
12.“迁徙移民,移民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自山东随燕王平定北方的军役和难民;二是自山西洪洞县集中后而来的移民。”
13.“房山区周口店地区办事处瓦井村的刘姓来自山西省洪洞县、西庄村的张姓于明永乐年间迁自洪洞县;岳各庄乡王侯村的王姓于明永乐年间迁自洪洞县,东周、各庄村的李姓刘姓于明永乐年间迁自洪洞县,官道乡下禅坊村的刘姓由山西省洪洞县老鹳窝村转迁而来。”
二、明代洪洞大槐树大移民具有的重大意义
1.明代初年进行的洪洞大槐树大移民是一场自上而下、以“洪洞大槐树为中心”辐射全国的大规模移民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均衡了人口资源,优化盘活了土地资源,实现了劳动力人口和需要耕种土地的有效配比,实现了国内政治大稳定、经济大发展和国家边防大稳定。
2.洪洞大槐树大移民运动是一场被动的、强制性的移民,先祖们通过长途跋涉,到异地他乡发展生产,铸就了伟大不朽的可歌可泣的移民文化精神。
3.明代在洪洞大槐树实行的大移民运动,达到了“耕者有其田”的目的,使新生王朝北疆边防得以稳固和安宁。移民和当地驻军在职责上交叉配合,产生了军民融合的新型发展模式。
4.洪洞大槐树大移民是我国历史上、乃至世界移民史上规模最大、迁移人口最多、涉及区域最广、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大移民,现在全世界都遍布着大槐树移民后裔。
5.移民先祖们在移民进程中创造了不屈不挠的移民文化精神,即脚踏实地、迎难而上、拼搏创业、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精神。他们与当地居民互相学习、磨合共生,使得移民所在地的晋文化得以广泛传播。
中华文化促进会召公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燕涛
在元朝近百年的统治下,中原地区民不聊生,自然灾害频有发生,加上统治者的高压统治,终于在元末导致红巾军起义,战乱纷争,人口大量减少。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又发生了“靖难之变”战乱四年,又一次造成河北、山东、河南、皖北、淮北等地的荒凉局面。明朝时期,当时将山西境内的许多移民集中到洪洞大槐树这个地方,再分批迁往其他省份。
当我们打开网页,随便一搜“山西洪桐大槐树”,便可以看到很多有关大槐树移民的文章。其中有人说: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明初大槐树移民的后代。时至今日大槐树移民的后代不断开枝散叶,其人数早已接近了2亿人,而且范围也遍布全国各地,包括宝岛台湾。除此之外,在河南、山东、河北的很多家庭里,都会有一本代代相传的族谱,打开族谱就能发现,这些人大都是洪桐大槐树移民的后代。
大凡上岁数的人,都喜欢说一句话,“老家就在大槐树”。大槐树出自“问我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为什么那么多人都说自己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呢?这与明朝的大规模移民活动有着莫大的关系。整个明朝期间,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共有18次之多,涉及人口百万和当今的十八个省市的五百多个县。
著名儿童歌曲《中国娃》中有句歌词,唱的是“祖籍在那山西大槐树地下”。其背后的历史指的就是从明朝初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前后,明朝政府在山西进行了历时五十年,人数达数十万,迁出范围涉及河北、河南,江苏,福建甚至台湾的一次大规模的强制性移民。这次移民是有史料记载以来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范围最广、意义最深远的大移民事件。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大槐树若问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在很多北方人的记忆里,多多少少都会有着关于洪洞县的回忆,只要向老人问起,就很少有不知道洪洞县大槐树的。更有一些关于这段历史的传说在民间口口相传,比如用镰刀将小脚趾的指甲劈成两瓣,以证是大槐树后裔,以便后人寻祖。
大槐树位于山西省洪洞县,是5a级景区,是以寻根、祭祖为主体的唯一民祭圣地。洪洞大槐树移民时间主要以北宋末年南宋南迁开始,到了明朝之后达到了高潮,然后延续到清代中叶。明朝时期山西洪洞县的移民迁徙长达50年之久,涉及1230个姓氏,迁徙到各地的移民后裔达到亿计。可以说全球除了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
大槐树位于山西省洪洞县,是5a级景区,是以寻根、祭祖为主体的唯一民祭圣地。洪洞大槐树移民时间主要以北宋末年南宋南迁开始,到了明朝之后达到了高潮,然后延续到清代中叶。明朝时期山西洪洞县的移民迁徙长达50年之久,涉及1230个姓氏,迁徙到各地的移民后裔达到亿计。可以说全球除了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
在元朝近百年的统治下,中原地区民不聊生,自然灾害频有发生,加上统治者的高压统治,终于在元末导致红巾军起义,战乱纷争,人口大量减少。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又发生了“靖难之变”战乱四年,又一次造成河北、山东、河南、皖北、淮北等地的荒凉局面。明朝时期,当时将山西境内的许多移民集中到洪洞大槐树这个地方,再分批迁往其他省份。
前言:“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首歌谣,在我国流传甚广。不仅是山西省境内,就连千里之遥的安徽省以及江苏省都有不少人听过,甚至不少人说洪洞(tóng)县大槐树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过大家听过归听过,能够把这句话中涉及到的历史变迁讲明白的人就少之又少了。很多人在年幼时,听长辈们娓娓道来先祖的故事,得知山西大槐树的历史。
在元朝近百年的统治下,中原地区民不聊生,自然灾害频有发生,加上统治者的高压统治,终于在元末导致红巾军起义,战乱纷争,人口大量减少。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又发生了“靖难之变”战乱四年,又一次造成河北、山东、河南、皖北、淮北等地的荒凉局面。明朝时期,当时将山西境内的许多移民集中到洪洞大槐树这个地方,再分批迁往其他省份。
山东大槐树23个姓氏名单(历史上山西大槐树移民共涉及869个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