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曾多次实地走访过北京市通州区马驹桥镇和大兴区长子营镇,并前往国家图书馆查阅了大量的地方文献,包括北京、河北等地地方志,如《通州志》《大兴区志》等,发现均有大量对大明洪洞大槐树移民的记载,这恰恰和《明实录》《明史》里有关洪洞大槐树移民记载进行了确凿的相互印证,加之近年来相关姓氏家谱等资料汇集,形成了完整的互证链条,使明代长达50余年的洪洞大槐树移民史实成为不争的事实。
一、京畿地区明代洪洞大槐树大移民的史实记录
相关记录简要摘录如下:
1.“明永乐二年(1404年)九月迁山西太原平阳府及泽、潞、辽、沁、汾州民万户充实北京地区。”
2.“永乐五年(1407年)五月置上林苑监,设蕃育署、良牧等十署,蕃育署设于采魏里(今大兴采育镇),是年迁山西平阳府及山东登州、莱州等地民五千户隶属上林苑监。部分移民安置于蕃育署,饲养鸡鸭,供应内庭。”
3.“明洪武及永乐年间,一则令流徙末年国民回乡复业,另则移山西等地无地或少地农民来京耕种。”
4.“大兴县自然村的命名,以营为通名的有60余村,大部分形成于明代,其中有40余个自然村为明初山西、山东移民所建,多以原籍州县命名,如潞城营、沁水营、孝义营、河津营、长子营、蒲州营、山西营、大同营、屯留营等,当地移民后裔说‘山西有多少县,大兴有多少营’。”
5.“霍州营,明初由山西省霍州移民至此成村,故称霍州营。”
6.“于家务,明初从山西省移民成村;荆家务,明初从山西省移民建村,因附近荆棘丛生,村民多以荆编为业,故名荆家务。”
7.“大皮营,明永乐年间从山西移民建村,因村中有一皮匠手艺超群,远近闻名,故得名大皮匠村,后简称大皮营。”
8.“祁各庄,据传明初从山西省迁来王、张、马、周、邢、刘六户,从山东省迁来毕姓一户,因七户再次定居取名七家庄,后改为祁各庄。”
9.“四各庄,明初有四户王姓村民从山西迁此定居,村名四哥庄,后谐音为四各庄。”
10.“平谷多数村庄都有数百年的古槐,老人们称为落户槐,以表达对山西洪洞老家的怀念之情。”
11.“ 永 乐 二 年 、三 年(1404-1405年)分别徙山西万户实北京。现今门头沟区人口中,大部分人都说其祖先是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下来的。
12.“迁徙移民,移民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自山东随燕王平定北方的军役和难民;二是自山西洪洞县集中后而来的移民。”
13.“房山区周口店地区办事处瓦井村的刘姓来自山西省洪洞县、西庄村的张姓于明永乐年间迁自洪洞县;岳各庄乡王侯村的王姓于明永乐年间迁自洪洞县,东周、各庄村的李姓刘姓于明永乐年间迁自洪洞县,官道乡下禅坊村的刘姓由山西省洪洞县老鹳窝村转迁而来。”
二、明代洪洞大槐树大移民具有的重大意义
1.明代初年进行的洪洞大槐树大移民是一场自上而下、以“洪洞大槐树为中心”辐射全国的大规模移民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均衡了人口资源,优化盘活了土地资源,实现了劳动力人口和需要耕种土地的有效配比,实现了国内政治大稳定、经济大发展和国家边防大稳定。
2.洪洞大槐树大移民运动是一场被动的、强制性的移民,先祖们通过长途跋涉,到异地他乡发展生产,铸就了伟大不朽的可歌可泣的移民文化精神。
3.明代在洪洞大槐树实行的大移民运动,达到了“耕者有其田”的目的,使新生王朝北疆边防得以稳固和安宁。移民和当地驻军在职责上交叉配合,产生了军民融合的新型发展模式。
4.洪洞大槐树大移民是我国历史上、乃至世界移民史上规模最大、迁移人口最多、涉及区域最广、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大移民,现在全世界都遍布着大槐树移民后裔。
5.移民先祖们在移民进程中创造了不屈不挠的移民文化精神,即脚踏实地、迎难而上、拼搏创业、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精神。他们与当地居民互相学习、磨合共生,使得移民所在地的晋文化得以广泛传播。
中华文化促进会召公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燕涛
大槐树位于山西省洪洞县,是5a级景区,是以寻根、祭祖为主体的唯一民祭圣地。洪洞大槐树移民时间主要以北宋末年南宋南迁开始,到了明朝之后达到了高潮,然后延续到清代中叶。明朝时期山西洪洞县的移民迁徙长达50年之久,涉及1230个姓氏,迁徙到各地的移民后裔达到亿计。可以说全球除了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
我们的祖先来自哪里?山西洪洞县大槐树,812个姓氏从这里迁移!随着时光的推移,人类的历史逐渐展现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在追寻祖先的足迹上,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成为了一个令人着迷的地方。这里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了数百个家族的根脉所在。洪洞县位于中国山西省东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而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一棵令人瞩目的巨大古树——大槐树。
常言道,老家就是越老越想回去的地方。 洪洞大槐树景区供图 摄常言道,老家就是越老越想回去的地方。 洪洞大槐树景区供图 摄中新网太原2月11日电题:(新春见闻)“华人老家”洪洞大槐树:数万移民后裔的乡土记忆作者刘小红常言道,老家就是越老越想回去的地方。2019年春节期间,素有“天下故乡,华人老家”之称的山西洪洞大槐树祭祖园内处处彰显着老家年味儿,在外漂泊许久的八方游子们终于“回家”,阖家团圆、守岁祈福……
摘要:在江苏省北部、山东省中部和南部、安徽省北部、河南省东部和中部、河北省南部以及其他部分省市,多年来流传着明朝初年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传说,困扰着专家学者和广大寻根者。很多寻根爱好者多次到山西省洪洞县寻找自己祖居地,却次次都是失望而归。研究移民史的专家学者对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移民传说真实性持否定意见,但又找不到真正的移民源头。
在中国大部分的省份,民间都流传着一个关于山西洪洞大槐树的移民传说。传说中,很多人都说自己的祖先来自山西洪桐县。他们大多是在元末明初因为战乱、瘟疫和饥荒的背景下,被官府通过押解的方式,强制迁移到了现在的居所。在这则关于大移民的故事当中,被人提及次数最多的关键词包括大槐树、老鸹(鹳)窝、解手、小脚趾甲有复瓣等等。
当我们打开网页,随便一搜“山西洪桐大槐树”,便可以看到很多有关大槐树移民的文章。其中有人说: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明初大槐树移民的后代。时至今日大槐树移民的后代不断开枝散叶,其人数早已接近了2亿人,而且范围也遍布全国各地,包括宝岛台湾。除此之外,在河南、山东、河北的很多家庭里,都会有一本代代相传的族谱,打开族谱就能发现,这些人大都是洪桐大槐树移民的后代。
著名儿童歌曲《中国娃》中有句歌词,唱的是“祖籍在那山西大槐树地下”。其背后的历史指的就是从明朝初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前后,明朝政府在山西进行了历时五十年,人数达数十万,迁出范围涉及河北、河南,江苏,福建甚至台湾的一次大规模的强制性移民。这次移民是有史料记载以来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范围最广、意义最深远的大移民事件。
笔者曾多次实地走访过北京市通州区马驹桥镇和大兴区长子营镇,并前往国家图书馆查阅了大量的地方文献,包括北京、河北等地地方志,如《通州志》《大兴区志》等,发现均有大量对大明洪洞大槐树移民的记载,这恰恰和《明实录》《明史》里有关洪洞大槐树移民记载进行了确凿的相互印证,加之近年来相关姓氏家谱等资料汇集,形成了完整的互证链条,使明代长达50余年的洪洞大槐树移民史实成为不争的事实。
陕西省位于黄河中游。元属陕西行中书省,明置陕西承宣布政使司。甘肃省在我国西北部,元属陕西行中书省,明属陕西布政使司。宁夏在我国西北部,元置宁夏路,属甘肃和陕西行中书省,明置宁夏府,后改宁夏卫,属陕西布政使司。明朝陕西布政使司辖八府,二十一属州,九十五县。洪武二十六年编户二十九万四千五百二十六,口三百三十一万六千五百六十九...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句歌谣直面地牵引出历史上一个有名的事件——“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很多人幼时在爷爷奶奶身边承欢膝下的时候,总会有这样一个记忆,在某个星河灿烂微风蹁跹的夜晚,跟爷爷奶奶搬着小马扎坐在院子里,抬眼是满目繁星,耳畔有清风呢喃,爷爷奶奶的思绪也变得幽深久远,他们总爱牵着我们的手说起从前。
山东大槐树23个姓氏名单(历史上山西大槐树移民共涉及869个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