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这句歌谣直面地牵引出历史上一个有名的事件——“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
很多人幼时在爷爷奶奶身边承欢膝下的时候,总会有这样一个记忆,在某个星河灿烂微风蹁跹的夜晚,跟爷爷奶奶搬着小马扎坐在院子里,抬眼是满目繁星,耳畔有清风呢喃,爷爷奶奶的思绪也变得幽深久远,他们总爱牵着我们的手说起从前。
就在这样的一个夜晚,他们可能会聊起我们的祖先,从前,我们的祖先当年并不是生活在这个村子,祖先们历尽艰辛、长途跋涉,千里迢迢的走来,虽然在这里生儿育女繁衍生息,可这不是我们最初的家,我们的家在遥远的大槐树下,那里是祖先们的根,所以那里也应该是我们的根。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宗族文化一直是主要构成部分,且流传至今,中国人的血液中对于先祖仍然保持敬畏,寻根问祖的故事在华夏九州这片土地上从未断绝。
如儒家圣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他就自称自己是轩辕黄帝的后代。又如李唐皇室,为了更好地巩固统治利用宗教教化人民,把自己说成是道教的始祖老子的后代,只因为老子在传说中姓李名耳。现在的著名企业家、社会名人、乃至外国政要也纷纷来到中国,加入寻祖行列。
所以,我们的祖先到底是谁,就成为了饭后茶余必须要探究一下的传统重要话题。我们神秘的祖先身上隐藏了什么样的故事呢?最容易被人们谈起的就是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的人口大迁徙了。
山西的洪洞县大槐树移民最主要发生在明朝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至明朝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间,大约四十多年中,共进行了十多次大规模的移民,成为了明初大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自山东、河北、河南、安徽、北京、江苏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中的大部分人群,都认为他们的祖先是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的移民。
他们背井离乡由山西洪洞县迁出,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前往未来安身之地,鉴于当时交通并不方便,他们所有人几乎都是用双足走出一条路来,那么在条件那么艰苦的情况下,他们又为何放弃本身世世代代安居乐业的家园,启程前往一个又一个陌生的远方?
大槐树下的人口迁徙的前因,还需要从元末明初谈起。自从蒙古骑兵打败宋人在中原地区建立的元朝,这片土地就彻彻底底地被元政权控制住了,但是中国在元朝手中统治的时间只有九十八年,这个政权的创建民族从马背上夺得天下,他们的战绩更一直延续到欧洲大陆,他们的血腥手腕至今还被人津津传扬,可是他们的文化大概还真是限于打仗比较在行,对于治理国家则显得比较吃力,文明在他们的统治下一直被压制。
到了元代中后期年,因为元朝统治者集团内部争斗不休,皇帝走马灯一般地换,元王朝国库亏空,军政大权因为内斗,多番旁落他手,人力物力损耗严重,百姓的赋税直线上升。蒙古贵族及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逐渐加重,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政府一片黑暗腐败,这个时期,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再加上天灾人祸不断,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
河南、山东、河北、安徽北部这些中原地区传统上本该是最富足的地方,却出现了尸骨满地、生灵难寻的情形,据《明太祖实录》记载:“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这种描述成为了这些地区的常态。
一时之间,世道的不公与生活的不易激起了当时百姓的怒火,这些苟延残喘在蒙古人铁蹄之下的人们从内心深处选择对这个野蛮的政权不再隐忍,四海之内反抗的声音愈来愈响,到处都有揭竿而起的农民军,推翻元朝帝国残暴统治就此达到高潮,起义军的队伍不断壮大。
至正元年,鲁豫鄂湘等地进行了大约上百次的抗元起义行动;至正八年方国珍在台州地区发动起义;至正十一年刘福通在颍州地区发动起义;至正十二年郭子兴在濠州地区发动起义;至正十三年张士诚在江苏泰州地区发动起义……
就这样,元朝在这些络绎不绝的起义之中迷失了方向,自乱了阵脚,他们组织的最精锐部队,做得却是最野蛮的行径,与各处农民起义军队相比,所谓官军的元朝军队烧杀抢掠暴虐无道,军纪尤差,《元史》记载的元帝国铁骑的残忍行为不计其数。
如《元史脱脱传》所记载:“脱脱破徐州,遂屠其城”。
《元史察罕帖木儿传》:察罕贴木儿于至正十七年和二十一年与起义军进行了两次战役结果“两战皆败之,斩首万余级”。
《元史顺帝本纪》:“刘起租守顺德,粮绝劫民财、掠牛马、民强壮者令充军,弱者杀而食之”。
就在中原大地战火连番、不可遏制之时,被大家所熟知的一个男人开始了他的人生征程,朱元璋的传奇故事就此书写,并一直达到顶峰,他在“春泥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境遇下派兵出征江淮,又命令徐达等将领北伐,攻取山东,进兵河南,又以力挽狂澜之势平大都,驱逐元人远赴漠北,长达十六年之久的元末乱世就此结束。
朱元璋名正言顺地成为新政权的一把手,建立了明朝,成为威名远播、震铄古今的洪武大帝。他所面临的是一幅乱摊子。
就在元末明初这些年间,因为元帝国的残暴不仁,兵荒马乱之中又夹杂着水旱、蝗疫等天灾,生活在中原地区的百姓损失严重,人口数量直线下降。黄河流域作为中原地区的母亲河,接连的决堤更是加重了民间的灾难,仅元末的水灾旱灾,就有山东19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两淮8次之多。
《元史》形容:“漂没民庐、死者众”、“禾不入土、人相食”。
在这片大地上笼罩着无法描述的阴暗,本来万物生息皆是灿然生机,可就因为战争天灾,将原本明媚的世界摧毁成一片黑暗,静悄悄的大地失去了往日的鲜活。汴梁、钧州、济南、郑州荥阳、河南巩县、济宁路兖州……许许多多的地方竟然都出现了无谷无物而人相食的枉悖人伦的景象。
以上种种历历在目,人的命运就是这样的卑微,在灾祸面前毫无挣扎之力,百姓不堪忍受,逃亡的逃亡,无力逃亡的只能留在原地等死。中原地区因此人烟稀少,茫茫大地一片荒芜,元朝政府只好降路为州,明政府又因为人粮剧减,降格州府。
这样凄绝厉厉的光景一直延续了许多许多年。而转眼往中原之外的山西望去,却是别有一番天地。
山西地形地势复杂,素被称为“表里山河”,它易守难攻,山川阻隔,几乎没有受到中原战火的波及。不仅没有战火的侵扰,就连老天爷也对这片土地异常宽容,这些年间的山西风调雨顺,岁稔年丰,与邻近地区的惨败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山西经济迅速发展,繁荣昌盛而又人丁兴旺。
在战火中逃脱的难民,几乎不约而同的都选择了山西这一“世外桃源”。山西就这样成为了人口稠密区。新建立的明朝政权为了巩固政权和发展经济,当然就将目光放到了山西人身上,从洪武到永乐八次大规模移民活动,就此大规模展开。
元末明初,整个山西成为了中国最富饶的地区,而晋南又是整个山西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在晋南最大的、人口最多的县市又是洪洞县。所以明朝政府决定从洪洞开始,开启这个覆盖半个中国的迁徙活动。
据历史典籍记载,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宇之内香火不断,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不知是佛陀庇护还是什么不知名的原因,寺庙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以此为标志,明朝政府开始在广济寺旁的大槐树下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成为了移民办理的集聚地。
从不远处的汾河滩上飞来的老鹳在大槐树上筑巢搭窝,这一幕成为移民出走时回首难忘的奇景。是故,大槐树、老鹳窝成为了人们后来回忆起故乡首当其冲的元素,原本稍显凄凉、但平平无奇的景象,当用以承载人们对故乡的思念时,就变得生动传奇,遂流传千年,给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增添了几分庄严神秘。
众多的人由山西大槐树迁出,因为大多不是自愿而是政府强迫,有传说就道,官兵为了防止移民在迁徙路上逃跑,就在每个移民的小脚趾上刻上一刀,把小脚趾的指甲分成两半,以此便于认出哪些是移民。所以现在一些地方很多人们都说低头看一下脚趾就知道自己的祖先来自何方。
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言论,现在已经没有人特意去验证它的真假,人们在内心深处已然认可了这种说法,虽然还会怀疑真实性,但是小脚趾的两半真真切切存在,山西洪洞县的迁徙有历史可寻,这一切都让我们臣服甘愿做大槐树的后代。
据综合考证,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姓氏共有812个,移民分布到了18个省(市)、500个县(市)。其中:京津冀129县(市),河南106个,山东92个,苏、皖、湘、鄂、陕、甘等省份均有50个以上。
沿着祖先走过的路一路回溯,再次去认识那个起点,认识我们的本源,多少人踏上了寻祖之旅。
近代关于大槐树的故事还未断绝,民国二年,有一位名叫景大启的官宦,一直在山东做官,后来告老还乡之后,在原来移民的大槐树底下集资修建了碑亭,茶室之类的建筑,既然是碑亭,自然应有碑,在中央树立的刻着“古大槐树处”的青石碑古朴精致,碑上的文字历经千百年还在诉说着大槐树移民的故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山西洪洞县政府重修了而且扩建了大槐树公园。全国上下乃至海外去往大槐树寻祖的人都不绝如缕。直至今日,在洪洞地区还在举办着洪洞大槐树文化节,每年清明,古槐后裔不远万里,踏入这片土地。
人们相聚在大槐树下,往往会边亲手摸一摸这棵古朴的大槐树,边喃喃地念上几句“我们回来了”,望着他们的脸庞,依稀与百年前的祖先重叠,他们就在眼前,诉说着他们对家乡的思念,承载祖先的意志、再回到这个祖先出走的地方。洪洞,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官方大移民的起源地;洪洞,“天下故乡,华人老家”。
现在,古槐的子女甚至遍布东南亚,在欧、美、非等大陆也能寻到槐乡的后人。大槐树下离散的人们就像是一个个随风飞翔的风筝,不管飞了几代,哪怕飞了很远,但是大槐树还是那根牵住风筝的线,这根线没有断,那么大槐树的子女就不会真正的离开。假使这片土地召唤,千万里之遥,我们也一定会赴这场声势浩大的倾世之约。
因为我们生于古槐,根在,情也在。
关于大槐树的这场迁徙,不仅造就了“万宗归洪洞”的历史影响,也使人类的文明在此结下渊源。
“解手”一词传说来源于押送移民过程中,护兵怕移民逃跑,便将移民绑在棍链上,如果移民在途中想要上厕所,就要报告护兵,请求解绑,然后才能去上厕所,久而久之,再有上厕所的百姓就把这句话简化为“解手”,这个词语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流传。
更有传说称因为官兵将移民的手绑在身后面,路途甚远,手部麻木,竟然形成了背手走路的习惯,也延续至今。
再者就是我们很多地区大部分人的脚趾是两瓣复形,也是根属大槐树移民的原因。民谣说:“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指验甲形”。
一场中国历史上的迁徙,一次人类文化的革新,使华夏民族本源一体的说法推向更真实的高度,除去炎黄相传,我们又多了一个共同的祖先,大槐树。大槐树所代表的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群体,它代表的更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
安静的大槐树下,有一楹联,联中写道:
“香挹行襟留快饮;荫清古道倚斜阳。茶可解饮,碧乳澄香通世味;亭堪楼迹,绿槐夹道识乡情。柳往槐来,到此应生离国感;水源木本,于今犹动故乡恩。”
笔者曾多次实地走访过北京市通州区马驹桥镇和大兴区长子营镇,并前往国家图书馆查阅了大量的地方文献,包括北京、河北等地地方志,如《通州志》《大兴区志》等,发现均有大量对大明洪洞大槐树移民的记载,这恰恰和《明实录》《明史》里有关洪洞大槐树移民记载进行了确凿的相互印证,加之近年来相关姓氏家谱等资料汇集,形成了完整的互证链条,使明代长达50余年的洪洞大槐树移民史实成为不争的事实。
常言道,老家就是越老越想回去的地方。 洪洞大槐树景区供图 摄常言道,老家就是越老越想回去的地方。 洪洞大槐树景区供图 摄中新网太原2月11日电题:(新春见闻)“华人老家”洪洞大槐树:数万移民后裔的乡土记忆作者刘小红常言道,老家就是越老越想回去的地方。2019年春节期间,素有“天下故乡,华人老家”之称的山西洪洞大槐树祭祖园内处处彰显着老家年味儿,在外漂泊许久的八方游子们终于“回家”,阖家团圆、守岁祈福……
生活不可能像你想的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的那么坏。——莫泊桑《一生》天涯咫尺间,秋风萧瑟了落叶,枯黄的缱绻着不了情,是根的呼唤,是土地的呐喊。落叶归了根,浮云化了雨,我漂泊的心无处安放,哪里是我的故乡?年前轻狂铅华洗,雨打梦中湿莲花,一个翻飞的梦,是我心心念念的理想。落叶总是念着根,流水总是思着海。恋,恋,恋,一场繁花落,念,念,念,无处可言诺。
大槐树位于山西省洪洞县,是5a级景区,是以寻根、祭祖为主体的唯一民祭圣地。洪洞大槐树移民时间主要以北宋末年南宋南迁开始,到了明朝之后达到了高潮,然后延续到清代中叶。明朝时期山西洪洞县的移民迁徙长达50年之久,涉及1230个姓氏,迁徙到各地的移民后裔达到亿计。可以说全球除了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
当我们打开网页,随便一搜“山西洪桐大槐树”,便可以看到很多有关大槐树移民的文章。其中有人说: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明初大槐树移民的后代。时至今日大槐树移民的后代不断开枝散叶,其人数早已接近了2亿人,而且范围也遍布全国各地,包括宝岛台湾。除此之外,在河南、山东、河北的很多家庭里,都会有一本代代相传的族谱,打开族谱就能发现,这些人大都是洪桐大槐树移民的后代。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句歌谣直面地牵引出历史上一个有名的事件——“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很多人幼时在爷爷奶奶身边承欢膝下的时候,总会有这样一个记忆,在某个星河灿烂微风蹁跹的夜晚,跟爷爷奶奶搬着小马扎坐在院子里,抬眼是满目繁星,耳畔有清风呢喃,爷爷奶奶的思绪也变得幽深久远,他们总爱牵着我们的手说起从前。
在中国大部分的省份,民间都流传着一个关于山西洪洞大槐树的移民传说。传说中,很多人都说自己的祖先来自山西洪桐县。他们大多是在元末明初因为战乱、瘟疫和饥荒的背景下,被官府通过押解的方式,强制迁移到了现在的居所。在这则关于大移民的故事当中,被人提及次数最多的关键词包括大槐树、老鸹(鹳)窝、解手、小脚趾甲有复瓣等等。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句歌谣直面地牵引出历史上一个有名的事件——“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很多人幼时在爷爷奶奶身边承欢膝下的时候,总会有这样一个记忆,在某个星河灿烂微风蹁跹的夜晚,跟爷爷奶奶搬着小马扎坐在院子里,抬眼是满目繁星,耳畔有清风呢喃,爷爷奶奶的思绪也变得幽深久远,他们总爱牵着我们的手说起从前。
在元朝近百年的统治下,中原地区民不聊生,自然灾害频有发生,加上统治者的高压统治,终于在元末导致红巾军起义,战乱纷争,人口大量减少。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又发生了“靖难之变”战乱四年,又一次造成河北、山东、河南、皖北、淮北等地的荒凉局面。明朝时期,当时将山西境内的许多移民集中到洪洞大槐树这个地方,再分批迁往其他省份。
大凡上岁数的人,都喜欢说一句话,“老家就在大槐树”。大槐树出自“问我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为什么那么多人都说自己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呢?这与明朝的大规模移民活动有着莫大的关系。整个明朝期间,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共有18次之多,涉及人口百万和当今的十八个省市的五百多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