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放,其实是劳动改造的一种。并不是流放到发配地,什么活也不干……
在古代,流放、发配或曰流配,是一种仅次于死刑的刑罚。最有名的流放犯人,《水浒传》中的林冲与武松、宋江,都曾受过流放发配之苦。有一出戏剧《苏三起解》,也是唱的苏三被流放的故事。这种长达几千年的刑罚制度,其实也经历了许多变迁。
古代犯人发配
流放,看着并没有那么痛苦,但实际是是仅次于死刑的一种刑罚。古代交通不发达,流放意味着长途跋涉;犯人身上带着枷锁,行动不便,痛苦难当;流放一般是偏远之地,流放原则是“南人发北,北人发南”,南人流放到北边,北人流放到南边,故意让犯人水土不服;流放地生活条件恶劣,吃不上,喝不上,住不好,医疗条件几近于无,许多人熬不到徒刑期满,就无奈见上帝去了。
中国有落叶归根的传统,让犯人死在异地他乡,也是对犯人的一种惩罚。
早在三皇五帝时代,流放之刑就已经有了,历史上记载的流放故事有很多。史载“流共工于幽州”,幽州就是现在的北京一带,在远古时期是荒凉之地,共工就被发配到这个地方。“仲舒下吏, 夏侯囚执,眭孟诛戮,李寻流放,此学者之大戒也”,西汉的大儒李寻被流放敦煌郡。
古代发配流放
古代有著名的六大发配流放地:
其一,湖北的房陵,曾流放过两位皇帝、十位王爷、一位驸马和一位丞相,是最有名的流放地;
其二,海南的崖州,包括唐朝宰相李德裕、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宋朝宰相丁谓、大学士胡诠、元朝宰相王世熙在内的至少十五位名相、贤臣、学士被发配至此生活;
其三,广东的潮州,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曾流放至此,这个地方的瘴江因为韩愈大名改为韩江;
其四,黑龙江宁古塔,包括明朝兵部尚书张缙彦在内的明清两朝数万大臣曾流放至此;
其五,贵州的黔州,唐朝名相长孙无忌、唐高宗太子梁王李忠、唐太子李承干等名流皆流放至此。
其六,河北的沧州,因为《水浒传》林冲发配沧州而闻名。
看《水浒传》,我们看到被发配的宋江、林冲、武松、朱仝等人虽然武艺高强,但并没有逃跑,本来他们都有机会跑的。宋江被救上山寨,但还是坚持去服役;林冲被鲁智深救下,也要坚持去沧州。武松到了孟州城,后又再次被发配,去梁山是因为发配途中被蒋门神安排的人刺杀,才不得已杀人逃命。那么问题来了,流放的犯人为什么不跑?
古代犯人发配流放
主要原因有六:
第一,流放时戴着枷锁,且被解差看管,不容易跑。像武松那样戴着枷锁还能杀了解差的人,毕竟少之又少;
第二,从宋朝开始,被发配的人,脸上要刺上金印,即便是跑了,这个金印就是标记,会被朝廷全国通缉,跑了还是会被抓回来;
第三,跑了再被抓回来,后果很严重。最严重的会被“斩立决”的。本来不是死罪,却因逃跑被杀,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第四,如果被发配途中带着女眷,就更不容易跑了,如果因为跑了连累家人,就更得不偿失了;
第五,如果逃跑,遇到赦免,不在赦免范围内,得不偿失。《唐律疏议》规定:“行程之内逃亡,虽遇恩赦,不合放免”。
古代犯人发配路上场景
第六,逃跑的追捕时期太长,跑到天涯海角,也会遭到全国通缉,大清律例规定对于流放逃跑者,追捕期限到七十岁为止。古人活到七十的是稀少的,跟终生追捕差不多。除非像武松、林冲那样被逼上梁山,与朝廷决裂。但那会付出血的代价。被抓到后要杀头的。
综上所述,古人遭遇流放之刑,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不跑,等待朝廷大赦。古人大赦的机遇挺多的。新皇帝继位、当朝皇帝生日、太子降生、太后生日、战争胜利等等,只要皇帝高兴,都可以大赦天下。这样就可以提前结束流放之刑了。
流放,其实是劳动改造的一种。并不是流放到发配地,什么活也不干。但对于一些官员来说,他们被流放了,正可以发挥他们的智慧,为当地的百姓谋些福利。或者留下千古佳句,为中华文明史上增添丰富的精神食粮。
屈原
历史上被流放的名人举不胜举,战国时期的楚大夫屈原,因为被流放,而写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篇《离骚》、《天问》,“史圣”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曾写道:“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戹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至今流传,“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是屈原对被流放的回答。
苏轼
唐朝名相李德裕,因为被流放海南,而有“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佳句;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因为谏阻皇帝奉迎佛骨,而被流放,名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脱口而出,瘴江因之改名韩江;“词圣”苏东坡被流放,“东坡肉”至今仍是人们爱吃的一道菜。明朝兵部尚书张缙彦在清朝被发配宁古塔,其组织的“七子诗会”成为黑龙江省第一个诗社,其写的散文集《意外集》成为黑龙江第一部散文集。
央视版《水浒传》中武松发配场景
《水浒传》中,许多英雄好汉被逼上梁山,是从流放开始的,林冲流放途中,演绎出野猪林的故事,打虎英雄武松在流放途中,打杀解差,才有了“血溅鸳鸯楼”,逼上梁山;宋江被流放江州,才有题反诗,劫法场的故事存在。
流放成为一种文化,成为中国的一种特色。充分证明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道理。许多被流放者,因为被流放到蛮夷之地,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一样,客观上促进了当地的文化、经济的发展。(陆弃)
《人间惊鸿客》《活在大唐》《活在大宋》《唐朝穿越指南》《唐朝定居指南》《你不知道的古人生活冷知识》阅读笔记。曹操与袁绍是发小,官渡之战掐成那样,还真想不到他俩是发小在古代女子给情郎送鞋子的寓意是希望自己和爱人能像这一双鞋一样,风雨同行,常伴左右。双盘龙的铜镜也是同样的意思,希望两个人能双宿双栖,不离不弃。
晚清时期是一段充满了混乱与屈辱的历史时期,当时有一位著名诗人曾经发声:“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以此来表现因为西方列强的入侵而导致了清朝人们苦不堪言何以为家的现状。这令人非常动容,看到同胞们受苦受难我们难免也会感到悲痛。但是其中的细节也让人深思,在我国古代,人口普遍是比较少的,在清初时期,人也不过1400万。
开篇先说结论:李唐和元蒙、满清一样都是胡人政权!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下意识的都认为唐朝的建立者——李家肯定都是汉人。最主要的证据就是姓氏,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他们都姓李啊,怎么不会是汉族人呢?其实仔细计较之下,李家还真不是汉人,至少不是纯种汉人。隋唐建立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是南北朝,是五胡之乱,是汉末三国。
纵观中国古代史,如果要评选出一个最开放的王朝,那么必然非唐莫属。唐朝时期,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全世界,不说广为人知的安禄山、史思明、哥舒翰等外族名将,就说广州、扬州等地数十万外国人就让人震撼,历朝历代绝无仅有。加入唐朝官员系统的外族人,自然属于唐朝自己人了,但到唐朝经商、定居的外国人,唐朝如何管理对待他们呢?
古代一点国家要向自立需要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农业发达经济要能自主,第二是民众有这种意识,而且官僚有强大军事实力。越南自公元前112年汉武帝灭了南越国后就被纳入中原王朝统治,并一直到唐末都是郡县。但是五代十国是越南却趁乱自立,那么为何近千年的安南地区经历过三国南北朝大混乱和隋唐,都没能自立呢。秦至唐交州农业并不发达,经济依靠中原
流放,其实是劳动改造的一种。并不是流放到发配地,什么活也不干……在古代,流放、发配或曰流配,是一种仅次于死刑的刑罚。最有名的流放犯人,《水浒传》中的林冲与武松、宋江,都曾受过流放发配之苦。有一出戏剧《苏三起解》,也是唱的苏三被流放的故事。这种长达几千年的刑罚制度,其实也经历了许多变迁。古代犯人发配古代著名的六大发配地
唐朝号称“冠带百蛮,车书万里”,是我国历史上最具世界性帝国的时代。在中原直属区域之外,唐朝在周边内附的游牧渔猎民族地区实行羁糜府州制度。这一羁糜制度,共分四级,即羁縻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分别由中央政府任命各族首领为都护、都督、刺史、县令,同时受都护府、边州都督府或节镇的统辖。大唐近三百年,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天下。
唐朝人口变化趋势原因(清朝人口为啥从1400万飙升长到4亿)
越南在唐朝属于中国吗(越南自秦朝到唐朝始终是中国郡县而没能自立)
越南在唐朝属于中国吗(越南自秦朝到唐朝始终是中国郡县而没能自立)
唐朝人口变化趋势原因(清朝人口为啥从1400万飙升长到4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