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号称“冠带百蛮,车书万里”,是我国历史上最具世界性帝国的时代。
在中原直属区域之外,唐朝在周边内附的游牧渔猎民族地区实行羁糜府州制度。
这一羁糜制度,共分四级,即羁縻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分别由中央政府任命各族首领为都护、都督、刺史、县令,同时受都护府、边州都督府或节镇的统辖。
大唐近三百年,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天下。从北方的关内道(从关中向北直至贝加尔湖)、河北道(东北+河北)、陇右道(自甘肃直至咸海之滨),到南方的剑南道(北自汉中,南到云南)、岭南道(两广+越南)均有羁糜州的设置。
其中,见于史书记载的羁糜州有856个,涉及的族群有突厥、回纥、党项、吐谷浑、奚、契丹、靺鞨、室韦、高句丽、羌、波斯以及西南和岭南诸族等,这些羁糜州又分别统辖于安北、安西、北庭、安东、安南、单于六大都护府。
羁糜州,与唐朝中原直属地区确实区别很大,甚至各个羁糜州之间区别也非常大。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就是,这些内附的族群承认唐朝的宗主权,其首领的身份需要大唐的确认。
这一制度,可以说是唐朝对如何处理农牧两区的关系的一种探索,具有笼络的性质和管理松散的特点。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史学界对哪些羁糜州可以算做唐朝的领土便有许多争议,本文要说的唐朝在东北所收的三个“小弟”便是如此。
松漠都督府,管辖范围在今天的赤峰、通辽一带,其治下的族群是契丹。
契丹,属于东胡,出自鲜卑宇文氏,生活在我国的辽宁和内蒙古南部地区,北魏之时开始出现在史书记载之中。
隋朝末年,中原群雄并起,契丹也同时出现了第一个部落联盟――大贺氏联盟。
契丹有八部,以大贺氏居首。
贞观二年(628年),大贺氏首领摩会率契丹各部,依附唐朝。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李世民在契丹驻地设立松漠都督府,以契丹大贺氏首领窟哥为左领军将军兼松漠都督,并赐姓“李”。
同时,将契丹八部分设为九州,加上松漠都督府,合为十州建制,各部酋长均改为诸州刺史,隶属于松漠府都督统辖。
松漠都督府的设立,使契丹八部成为唐朝统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这是契丹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对契丹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上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李窟哥的孙子李尽忠与妻兄孙万荣曾举兵反唐。
此后,契丹对大唐一直叛服不定,松漠都督常常是一种名誉称号,唐玄宗李隆基时期更是设立范阳节度使节制两蕃――契丹和奚。
安史之乱后,松漠都督府逐渐废弃。同时,契丹首领大贺氏也被遥辇氏所取代。
耶律阿保机,便出自遥辇氏。
公元907年,大唐灭亡的同一年,耶律阿保机吞并契丹各部,称“可汗”,建立了契丹国。
十年后,耶律阿保机正式称帝,是为辽朝。
黑水都督府,管辖的区域在黑龙江的中下游地区,其治下的族群是黑水靺鞨。
靺鞨,源出东北三大族群之一的肃慎,在唐朝主要有两支――黑水靺鞨和粟末靺鞨(建立渤海国)。
黑水靺鞨,以生活在黑水(即黑龙江)沿岸而得名。
公元668年,唐灭高句丽。之后,开始与黑水靺鞨接触。
公元725年,李隆基在黑水靺鞨设立黑水军,后改为黑水都督府,隶属于属安东都护府。
公元728年,李隆基赐黑水靺鞨首领姓李氏,名献诚,授云麾将军兼黑水经略使。
据《新唐书·黑水靺鞨传》记载,黑水都督府,“南距渤海,北、东际于海,西抵室韦,南北袤二千里,东西千里”。
黑水都督府,在唐朝大约存在了90年的时间,于公元815年(唐元和十年)前后解体。
唐朝灭亡之后,辽朝崛起于东北。契丹人不仅攻灭了粟末靺鞨建立的海东盛国――渤海国,还将黑水靺鞨也至于统治之下。
契丹人称黑水靺鞨为女真,从此,靺鞨这一族群开始以“女真”之名名扬天下。
室韦都督府,在黑水都督府以西的黑龙江上游一带,治下的族群是室韦。
室韦,与契丹同源,都属东北三大族群之一的东胡。二者以兴安岭为界,南为契丹,北为室韦。
室韦,在北朝之时隶属于突厥,并开始与中原地区有了往来。
唐灭突厥之后,室韦与唐朝关系密切,并接受唐朝所授的官职。
公元719年,开元七年,室韦开始接受大唐的平卢节度使统辖。
公元791年,贞元七年,唐朝在室韦之地设置室韦都督府,其辖区包括今黑龙江上游至外兴安岭一带。
唐朝末年,回鹘在黠戛斯的打击下解体并西迁。
唐亡之后,契丹崛起,室韦西迁与鞑靼人融合,并逐渐被契丹人吞并。
室韦都督府,大约存在了一百年左右,随着唐亡而随之终结。
室韦之名,见诸于我国史书,自公元5世纪的北魏始,之后曾先后受突厥、唐朝、辽朝统治,最终由西迁的室韦蒙兀部统一大漠草原,建立大蒙古国。
从此,这一族群以蒙古之名威震亚欧大陆。
后来历史我们都很清楚――金灭辽,蒙古灭金,后金灭蒙古。
松漠都督府、黑水都督府、室韦都督府,是唐朝在东北地区设立的三个羁糜府州,三者在唐亡之后不断发展壮大,并建立了塞北四朝――辽金元清。
从整个中国来看,正是这唐朝收的三个“小弟”及其建立的四大王朝推动了今日中国的形成。
清代中期,一改清初对东北的移民招垦政策,厉行人口封禁。但禁令并未能阻止移民浪潮,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迁居东北的内地移民日益增加。面对移民迁居的事实,清朝在多种因素考虑下,认可了移民迁居行为,并对不同移民群体实行了相应的落籍举措,由此使得移民转换身份,成为东北户籍人口。这些落籍移民,逐渐成为东北地区民族构成中的主体,并对东北地区的封禁政策、管理体制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山东民间,有不少关于洪洞县移民的传说。地处鲁东南区域的莒县也不例外,根据上世纪三十年代编撰的《重修莒志》的记载,当地不少姓氏的族谱都记载从洪洞县迁来,比如本文要介绍的“韩家菜园马氏”。韩家菜园,位于莒县城南,距离城阳南路和临沂西路不远,莒县实验高级中学就在旁边。莒县城区的朋友对这个名称应该不陌生。
山东人”闯关东“,究竟总数有多少人?一个很难说清楚的问题。相关数据显示:清代从山东迁入东北的移民约在 800万左右。陈彩章在其所著 《中国历代人口变迁之研究 》一书中认为 ,:“移往东三省之人口 , 80%为山东人 “。其中,仅仅1929年,山东移入东北人数为 74.2万 , 占当年东北移民总数的 71%。
纵观中国古代史,如果要评选出一个最开放的王朝,那么必然非唐莫属。唐朝时期,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全世界,不说广为人知的安禄山、史思明、哥舒翰等外族名将,就说广州、扬州等地数十万外国人就让人震撼,历朝历代绝无仅有。加入唐朝官员系统的外族人,自然属于唐朝自己人了,但到唐朝经商、定居的外国人,唐朝如何管理对待他们呢?
据统计,从1914年到1945年,日本向中国东北总共移民达30万人。原籍鹿儿岛和冲绳县的800多个日本开拓团来到哈尔滨方正县建立伊汉通开拓团,他们把炮台山脚下的正郊屯改名为吉兴村,并在此建起开拓团本部。1945年秋,由于形势不明、处处受阻,亡命途中的日本开拓民在山林里狼奔豕突,无路可走。饥饿、疾病交加,一路上倒毙和自杀的不计其数。
几十万东北人在日本打拼,他们靠什么赚钱,听吉林长春老板怎么说近年来,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和东北地区人才的不断涌入,越来越多的东北人选择到日本谋求发展。在这个陌生的国度,东北人通过各种途径,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找到了赚钱的机会。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了解几十万东北人在日本打拼的真实情况,同时听取一位来自吉林长春的老板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
古代一点国家要向自立需要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农业发达经济要能自主,第二是民众有这种意识,而且官僚有强大军事实力。越南自公元前112年汉武帝灭了南越国后就被纳入中原王朝统治,并一直到唐末都是郡县。但是五代十国是越南却趁乱自立,那么为何近千年的安南地区经历过三国南北朝大混乱和隋唐,都没能自立呢。秦至唐交州农业并不发达,经济依靠中原
文‖北方宋哥说事前言作为一个中国人,谁都不会忘记那段被日本侵略的历史,无法忘怀那些被残忍杀害无数的国人,据统计这场战争直接和间接造成3500多万人死亡,所以中日两国是有国仇的。这也是现在很多人对待日本敌视的原因。尽管如此,中国人是善良的,日本战败后,有很多无辜的日本平民无法回到日本,选择留在中国,宽容的国人逐渐接纳他们,让他们能在异国他乡有生存机会。
《黄河与中华文明》 葛剑雄著, 2020年9月中华书局出版南迁序幕:东汉初多数又回迁中原,少数留吴、蜀从王莽政权后期至东汉初,黄河流域陷于大规模的战乱之中,北部又受到匈奴的威胁,西南、西北和东北先后出现地方割据,只有南方比较安定,所以中原人纷纷南下避乱。这些人中的上层在北方重新安定后基本都返回原地,平民和无地农民则由于南方较容易获得土地和维持生计而选择了定居。
流放,其实是劳动改造的一种。并不是流放到发配地,什么活也不干……在古代,流放、发配或曰流配,是一种仅次于死刑的刑罚。最有名的流放犯人,《水浒传》中的林冲与武松、宋江,都曾受过流放发配之苦。有一出戏剧《苏三起解》,也是唱的苏三被流放的故事。这种长达几千年的刑罚制度,其实也经历了许多变迁。古代犯人发配古代著名的六大发配地
唐朝人口变化趋势原因(清朝人口为啥从1400万飙升长到4亿)
山东移民东北国家移民补偿(当年30多万日本东北移民的最终结局)
越南在唐朝属于中国吗(越南自秦朝到唐朝始终是中国郡县而没能自立)
东北大部分是哪个省的移民(当年曾有30万日本人移民我国东北)
东北移民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当年30多万日本东北移民的最终结局)